守常文集

守常文集

《守常文集》是1949年北新書局發行者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大釗

基本介紹

  • 書名:守常文集
  • 作者:李大釗著
  • 類別:演講-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演講
  • 頁數:259頁
  • 出版社:北新書局發行者
  • 出版時間:1949
基本概述,作者介紹編輯,摘要,目錄,

基本概述

此書收李大釗獄中遺像一幅。與他人合影一幅。 書首李大釗獄中遺像為張仲銳題寫像記。
序文是魯迅先生在1933年5月29日夜謹記。1933年春當李大釗的遺孀請求周作人協助出版《守常文集》時,他即給曹聚仁寫信,請代為與上海民眾圖書公司聯繫,曹聚仁也毫不猶豫地當即表示同意。周作人以後又提出了\"請舊友題跋\"的計畫,並表示\"弟擬寫一小序\",並約定由曹聚仁約魯迅、蔡元培陳獨秀章士釗,周作人約胡適之、錢玄同馬幼漁劉半農等寫序或題字。後來魯迅果然應曹聚仁之請寫了《〈守常文集〉題記》。
守常文集

作者介紹編輯

李大釗(1889-1927)
建黨時期的李大釗
李大釗,字守常,一八八九年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革命烈士,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七歲起在鄉塾讀書,一九零五年入永平府中學,一九零七年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青年時代,目睹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國家危亡局勢和社會黑暗狀況,激發了愛國熱忱,立志要為苦難的中國尋求出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奪後,開始發表文章,揭露軍閥官僚的統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一九一三年,含憤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在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亡國條件後,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鬥爭,向國內寄發《警告全國父老書》。這時,李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和馬克思主義學說。一九一六年回國後,在《青春》一文中號召青年“衝決歷史之桎梏,滌盪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他抨擊以孔子為偶像的舊禮教、舊道德,向當時抬出孔子來維護自己統治的反動勢力展開猛烈的鬥爭。一九一七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李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啟發。他逐步明確地站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來,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發表了許多熱情地宣傳俄國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與資產階級改良派胡適展開了“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在思想界引起了廣泛強烈的反響。他在一九一八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後兼任經濟學教授,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部。這年年底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並於次年主編《晨報副刊》。同時,他還協助北京大學學生創刊《國民》和《新潮》。隨著李等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九二零年三月,李在北京先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共產主義小組。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些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李為建立中國共產黨努力奮鬥,是我黨主要創始人之一。
一九二一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同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都當選為中央委員。一九二四年底,任黨的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在他領導下,北方黨組織派出許多同志在冀、魯、豫、晉、陝、內蒙和東北的廣大地區開展了黨、團工作,先後發動了開灤大罷工、二七大罷工等著名鬥爭。一九二二年,他受黨的委託在上海與孫中山先生談判國共合作,並在一九二四年在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領導工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一九二五年在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和逝世時,在五卅運動中,他領導北方黨組織發動民眾,在北洋軍閥統治的北方地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軍閥鬥爭。他積極地進行廣泛的統一戰線工作,領導改組後的國民黨在北京的組織。堅決反對國民黨右派。他努力為南方的革命運動培養、輸送了大批幹部。他堅決支持當時主要在南方一些農村蓬勃興起、同時也開始波及北方的農民運動,並著文論述開展農民運動和解決土地問題的重要性。他也注意在軍隊中擴大革命運動的影響,對馮玉祥將軍五原誓師參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大釗同志作為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學者和革命家,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尊崇,名重當世,這是他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多方面革命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門舉行反對日本等國要求大沽口撤防的大會,併到皖系軍閥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請願,竟遭到段政府的血腥屠殺。大釗同志在慘案發生後,繼續領導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鬥爭。不久,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進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嚴重。次年四月六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支持下逮捕了大釗同志等八十餘人。大釗同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英勇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兇殘卑怯的敵人不顧廣大輿論的反對,將大釗同志和譚祖堯、鄧文輝、謝伯俞、莫同榮、姚彥、張伯華、李銀連、楊景山、范鴻劼、謝承常、路友於、英華、張挹蘭、閻振三、李昆、吳平地、陶永立、鄭培明、方伯務共二十位革命者(其中多數是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人)一齊絞殺。大釗同志臨刑時毫無懼色,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尚不足三十八周歲。
李大釗同志的靈柩多年停放在宣武門外的一個廟宇內。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他的家屬和許多社會知名人士,發起為大釗同志舉行葬禮,將靈柩安葬於香山萬安公墓。大批學生、工人、市民民眾冒著白色恐怖參加葬禮,形成一次壯烈的示威運動,許多參加者為此而被捕,甚至被殺害。
在全國解放前,李大釗同志的一部分著作雖曾由他的親屬編集,由魯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動統治下一直沒有能發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編輯的《李大釗選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經過增訂的《李大釗詩文選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萬字的《李大釗文集》。
李大釗同志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大釗同志和其他無數先烈光榮地倒下去了,但是他們的犧牲沒有使中國革命停止,相反,中國革命在犧牲者的血泊中繼續前進,直至獲得偉大的勝利。作為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和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釗同志的業績將永遠受到中國人民的追懷和崇敬。[1]
為紀念李大釗同志,發揚他偉大的共產主義革命精神,中共中央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將他和他的夫人趙紉蘭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靈柩移葬於新建的李大釗烈士陵園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同志永垂不朽!

摘要

分上、下卷,收《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之特點》、《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五一”運動史》、《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庶民的勝利》等30篇文章。

目錄

卷上
一 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
二 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
三 原人社會於文字書契上之唯物的反映
四 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
五 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
六 中國古代經濟思想之特點
七 聖西門的歷史觀
八 孔道西的歷史觀
九 「今」與「古」
十 研究歷史的任務
十一 馬克思的中國民族革命觀
十二 中山主義的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
卷下
一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二 平民主義
三 『五一』運動史
四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
五 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資本主義
六 由縱的組織向橫的組織
七 聯治主義與世界組織
八 社會主義下的經濟組織
九 五一紀念日對於現在中國勞動界的意義
十 馬克思與第一國際
十一 十月革命與中國人民
十二 庶民的勝利
十三 bolshevism的勝利
十四 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十五 國際資本主義下的中國
十六 日本帝國主義最近進攻中國的方策
十七 土地與農民
十八 魯豫陝等省的紅槍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