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進化(宇宙學術語)

宇宙進化(宇宙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宇宙進化”是孫中山受到進化論的啟發而創立的學說。孫中山認為,宇宙的進化有三時期——物質進化時期、物種進化時期和人類進化時期,第一時期進化到出現了地球,又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地球上的非生物物質才演化出原始生命——細胞,即“生元”。《孫文學說》中提出了“生元”說,對“生元”一詞進行了界定,揭示“生元”的特點,以及“生元”與生物界、與人類社會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宇宙進化
  • 外文名:The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
  • 提出者孫文
  • 主要內容:宇宙進化三階段說、生元說等
  • 思想淵源:達爾文的進化論
理論歷史,進化三時期說,生元說,意義,

理論歷史

孫中山青年時代即已受到西方進化論的影響,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時,曾認真研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高度評價該書的價值,認為該書的出版使進化學說“大放光明”,“世界思想”發生大變。孫中山還認真研究過達爾文的擁護者和捍衛者赫胥爾的著作,又依據自然科學的新成就而形成他的進化思想。
民國7年(1918)孫中山撰寫的哲學專著《孫文學說》,明確提出宇宙的進化有三個時期,並具體揭示三時期的具體內容。民國13年,孫中山在廣州進行“三民主義”演講時,運用拉普拉斯星雲說賴爾的地質緩慢進化觀點,對宇宙的進化過程作進一步的解釋。

進化三時期說

孫中山認為,宇宙的進化分三個時期,即“物質進化”時期、“物種進化”時期和“人類進化”時期。第一時期:宇宙由“太極”(他以此譯西方的“以太”)開始,“太極”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第二時期:有了地球之後,便產生“物種”,物種由小而變大,由簡單而變複雜,依據“物競天擇”的原則,經歷許許多多的“優勝劣敗”的“生存淘汰”和“新陳代謝”,最後產生“人類”;第三時期:人類經歷若干萬年之後,逐漸去掉獸性而“長成人性”,依據“互助”原則而逐漸進化。關於地球的生成,孫中山則認為,“地球本來是氣體”,最初和太陽都在“空中”,“成一團星雲”,後來太陽收縮,“分開許多氣體”,漸漸“凝結成液體,再由液體固結成石頭”,以後才有人類。孫中山又指出,由氣體變為液體“要幾千萬年”,液體變為固體石頭“又要幾千萬年”,“人類初生在200萬年以內”,“距今20萬年,才生文化”。孫中山確認,“人是由動物進化而成,不是偶然成就的”,人類社會經歷了“洪荒時期”、“神權時期”、“君權時期”和“民權時期”四個階段。
宇宙進化三時期論,把宇宙發展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進化過程,否定了“神造天地”和“上帝造人”的宗教觀,否定了西方的機械論和中國的歷史循環論,並批評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庸俗進化論。它是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論和民權主義思想的理論依據。

生元說

孫中山明確界定,“生元”就是“細胞”。他指出,“生物之元子”許多學者翻譯為“細胞”,他特地創名作“生元”:“元”便是“元子”,“生”是“生成”和“構造”,“生元”便是生成和構造人類和萬物最原始的東西,故稱為生物的“元子”。
孫中山提出“生元之知”與“生元之能”的觀點,認為“生元”有“知”、有“能”,每一個“生元”都有生命、有知覺、有能動性。“生元”在構造人和萬物時,有“知覺靈明”,有“動作思為”,有“主意計畫”,因而它是又“精”、又“微”、又“神”、又“妙”的“不可思議”的東西,如人的身體結構的精妙神奇、聰明知覺,動植物的千姿百態等,都是“生元”所為。“生元”既是宇宙進化的產物,又是人和動植物構造的基礎。“生元”來源於物質世界,是無生命物質長期進化發展的結果,而生命起源於“生元”。“生元”構造人類和萬物,就像人類構造屋宇、車船、城市、橋樑,又如“空中的飛鳥,即生元所造的飛機”,“水中之鱗介,即生元所造之潛水艇”。孫中山認為,“生元”既構造了人,又“依人身為生活”。“生元”與“人”存在著雙向互動的關係,一方面,“生元”構造人體如同人構造國家一樣,人體臟腑的功能都由“生元”的生理機能所“節制”;另一方面,“生元”又必須依靠人,人通過飲食攝取外界的蛋白質、脂肪、水分及各種化學元素等,經過消化,既構造人體,又成為“生元之養料及燃料”。
孫中山的“生元”說既受中國傳統哲學“物活論”影響,又攝取了西方科學,如德國微耳的細胞學說和法國卡里爾(孫中山譯為“圭哇里”)的思想養分,是中西方哲學交融的產物。

意義

孫中山的進化觀明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但他又高於達爾文,將生物進化論發展、升華為世界觀和方法論,又帶有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中國文化重人生、重倫理道德,宇宙觀與道德觀、本體論倫理學融為一體的哲學特徵和直觀整體的思維方式對孫中山有較強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