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羌

學羌

學羌是主要流行於得榮縣瓦卡鎮(原子庚鄉)一帶的民間自娛性歌舞。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得榮縣瓦卡鎮申報的“學羌”經國務院批准例如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學羌
  • 地理標誌:四川省得榮縣瓦卡鎮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
  •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 編號:663 Ⅲ-66 得榮學羌
  • 批准批次:第二批
歷史淵源,民俗特色,

歷史淵源

學羌在藏語裡是“一起跳”的意思,至今主要流行於得榮縣瓦卡鎮(原子庚鄉)一帶,它是屬於民間自娛性歌舞,也是當地人們最樂意參加的一種舞蹈形式。

民俗特色

學羌舞蹈風格及音樂色彩別具一格,與甘孜藏區民族舞蹈風韻不盡相同。相傳,該舞蹈是從雲南香格里拉一帶流傳而來的,當地人聲稱為“納西”時代的舞蹈。據〈〈滇雲歷年傳〉〉記載,晚明納西人極盛一時,曾一度統治中甸、巴塘、理塘一帶地區。得榮在舊社會屬巴塘管轄,民間言傳的學羌是否為明代後期的納西族舞蹈,有待進一步考證。
學羌作為一種民俗性舞蹈,它與民眾的民俗活動是緊密相連的。每當喜慶歡樂的佳節、聚會,瓦卡鎮的百姓們是最激動、最幸福的,村村寨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開始歡聚一堂,跳起學羌以示和睦、吉祥、祝福。特別是秋收之夜,人們點燃熊熊篝火,相聚在一起,跳起學羌,暢飲美酒,盡情歡唱。據說,以前在村子裡舉行學羌活動時,還要加進“跳火堆”的遊戲,可見學羌這一舞蹈形式與民眾的其他遊戲喜耍也是息息相連、融會貫通的。
學羌舞蹈剛勁有力而古樸大方,其動作特點在於腳下的踏跺組合。舞蹈中常見的進式踏點,可謂下步有力,踏腳輕脆,當舞者俯身而變化踏點後,這一動作則顯得柔韌、灑脫。此外,那多見的跺腳與踏腳動作相結合,則創造出學羌舞蹈獨特的韻味。
學羌舞曲調較單一,其旋律結尾處多以不穩定的角音為主,每段曲子旋律結束後,伴以舞者的踏點而填補空白,給不穩定的餘音造成穩定的結尾,使學羌這一旋律單一的舞曲充滿生機活力。
學羌舞蹈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蘊涵深情;動作雄勁有力、樸實優美。端莊典雅的舞姿,豪邁奔放的曲調,瀟灑自然的步法,這就是康巴藏區民族舞蹈的縮影——得榮“學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