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榮學羌

得榮學羌

得榮學羌是流傳於甘孜州得榮縣瓦卡鎮(原子庚鄉)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動作剛勁有力而古樸大方,下步有力,踏腳清脆,當舞者俯身變化踏點,動作又顯得柔韌、灑脫。跺腳與踏腳動作相結合,創作出學羌舞獨特的韻味。

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得榮縣申報的“得榮學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663 Ⅲ-6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得榮學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第二批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遺產編號:Ⅲ-66
  • 申報地區:四川省得榮縣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學羌,也稱“情舞”,瓦卡先民在結合藏族、納西族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舞形式。得榮民間傳說,唐代文成公主(一說納西公主)進藏時途經此地,得榮大土司子庚阿吾為迎接公主駕到,特意召集當地民間藝人,創編能讓公主看懂又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最終產生了融漢族、藏族、納西族、白族等民族歌舞風格為一體的學羌歌舞。
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這些民間藝術瑰寶一直深藏在大山深處。由援藏幹部牽線搭橋以及參加非遺節,讓得榮文化遺產走出大山。

藝術特色

學羌意為一起跳,它是流行於得榮縣瓦卡鎮(原子庚鄉)一帶的民間自娛性歌舞,也是當地民眾最樂意參加的一種舞蹈形式。學羌舞蹈風格及音樂色彩別致,與甘孜藏族舞蹈風韻不盡相同。
動作以腿的彈和跳為特點,歌詞較多的是反映男女青年間的愛情。南路鍋莊古樸、典雅、端莊,表演時分男女兩隊圍圈,輪唱輪舞。舞蹈時相互牽手或扶腰,低首俯身,舞姿低矮,上身動作較小,主要動作集中在腿部的踏地和靠腿。

傳承現狀

學羌作為一種民俗性舞蹈,它與民眾的民俗活動是緊密相連的,凡節日、集會、村村寨寨男女老幼歡聚一堂,跳起學羌以示和睦、吉祥。特別是秋收之夜,人們點燃熊熊的篝火,相聚在其周圍,還要加進“跳火堆”的遊戲,可見學羌這一舞蹈形式與民眾的遊戲嬉耍也是連在一起的。

傳承意義

該舞蹈起源於民間,流傳於民間,無論其唱詞、韻調、舞步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間蘊涵著得榮人民代代相傳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具有獨特的人文學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