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我概念

學生自我概念是學生對學校生活、學習、自尊及自我發展的綜合認識。與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共同構成學生的課堂情境定義。20 世紀 60 年代末,在英國教育社會學家引入社會學中的“自我概念”一詞後形成。後成為微觀教育社會學分析課堂生活中師生人際互動過程的主要概念。目前的研究集中於分析其結構、內容及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生自我概念
  • 形成時間:20 世紀 60 年代末
  • 起源國家:英國
  • 代表人物:普蘭德
例如,英國學者普蘭德在 1984年的一項研究中,首先強調學生維持身份極為重要,認為可以借考察他們對“自身的關懷”(表現為維持自我形象,享樂,避免壓力及保持自尊)及對“能力的關懷”(表現為如何成為同輩群體中忠誠的成員並關心學習)來了解學生維持身份的方式;然後, 分析學生同輩群體中自我概念的三種類型,即安分守己者、投機取巧者與結幫拉伙者。另一位英國學者伍茲從分析學生如何適應學校生活的方式,來解釋學生可能發展的各種自我概念。他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個人目標常與學校要求相違背,從而發生衝突。上述研究屬於初步分析,其結論已在西方受到詰難。中國對這方面的研究尚未開展,一般集中於以學生為主體的抽象探討, 往往忽略學生自我認識的豐富性與複雜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