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銀行

學分銀行

所謂“學分銀行”(school credit bank)是一種模擬或是借鑑銀行的功能特點,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一種管理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分銀行
  • 外文名:school credit bank
  • 主要功能:累積學分
  • 特點優勢:學生學習樂趣增加,信心增強
主要內容,特點優勢,引入中國,相關報導,

主要內容

“學分銀行”的主要內容為累積學分,它突破傳統的專業限制和學習時段限制,將技能培訓與學歷教育結合起來。“學分銀行”制度將學生完成學業的時間從固定學習制改變為彈性學習制。根據“學分銀行”制度,學生只要學完一門課就計一定的學分,參加技能培訓、考證也計學分,然後按全部應得學分累積;同時,允許學生不按常規的學期時間進行學習,而是像銀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樣,學習時間可集中也可中斷,即使隔了幾年,曾有的學習經歷仍可折合成學分,存於“學分銀行”。

特點優勢

西方國家多年前開始實行“學分制”,在校學生每學期可自主選擇部分課程。結果,學生學習樂趣增加,信心增強,學校整體學習效率與成績也大有提高。
“學分銀行”尤其適合職業教育邊實踐、邊學習的特點。職業學校設立“學分銀行”,學生可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學完一門功課,可將拿到的學分存入“銀行”,工作幾年回來後可以繼續學習,學完一門算一門學分,累積到規定學分總數後即可“支取”相應學歷。
“學分銀行”的“靈活”優勢顯而易見,它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於學校走向市場;有利於各類教育溝通銜接;有利於教師提高素質。

引入中國

為了實現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學習型社會的目標,上海市率先在成人教育上試行學分互認,並設立“學分銀行”。今後,市民在社會培訓班裡取得的證書,經標準認定後,都可折算成相應的學分,並把學習情況、學習獎勵存進“學分銀行”,方便隨時支取。

相關報導

我國高職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的困難與障礙
高職教育(下稱高職)推行“學分銀行”制是大勢所趨。所謂“學分銀行”是一種模擬或是借鑑銀行的功能特點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一種管理模式。銀行是承擔信用中介信用機構,通常具有存款、放款、匯兌等功能。從這個意義看來,“學分銀行”應該具備銀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儲功能、匯兌功能;但它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它存儲的不是貨幣而是學分,它匯兌的不是貨幣而是學歷或資格證書。“學分銀行”的構建能實現各高等學校、各種教育形式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各級別“學分銀行”之間學分的通兌,建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溝通的平台;能夠為具有學習能力並渴望實現自己理想的任何社會成員提供終生修業與獲取文憑的機會;能夠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營造一種誠信文明的社會環境,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為此,教育部領導也多次強調,要全面實行學分制度和建立我國“學分銀行”,並把這項工作列入2005年的工作要點。 我國高職“學分銀行”建設剛剛起步,其發展現狀總括起來是:看似轟轟烈烈,實則成效不大。一些學校仍停留在諸女口核算學分、開設選修課等初始階段,甚至是“紙上談兵”的“科研”階段,未深入到教學理念重塑、教學體系重構、教學資源整合、教學模式轉換等縱深環節。“學分銀行”推進困難重重。我國高職“學分銀行”建設步伐的滯後,顯然是受到諸多困難的影響與制約。本文試圖對我國高職“學分銀行”建設的困難與障礙作一剖析。 一、傳統模式制約“學分銀行”的建設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在一個社會歷史觀的條件下形成的,它是在過去的歲月中積累起來的教育智慧。這樣的傳統不僅構成了一個社會發展的歷史起點,影響著當下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與當下社會生活交融在一起,而且還制約著一個社會的長期發展進程,有形或無形地左右著社會發展的未來走向。而現代社會的急劇變化,造成了對教育傳統的種種壓力,加劇了教育制度的傳統性與創新性之間的衝突。但是,儘管如此,我們並不能完全拋棄傳統模式,建造一個空中樓閣式的新的教育制度。這是因為,教育制度無論其發展變化是多么迅速,它不可能與過去的歷史完全斷裂。教育的今天與昨天的歷史聯繫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是教育本質屬性的一種體現,它不是單憑一道教育法令就可以任意地創設或中斷的。教育制度如果不保持與過去、傳統的紐帶聯繫,就一定會出現合理性危機,無法獲得人們對教育制度的普遍認同。因此,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行勢必要受到傳統模式的制約。 “學分銀行”制度也不例外,它也會受到傳統觀念、思維模式、教育模式等因素影響。“學分銀行”的推行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制約自由學習。這就意味著可能存在一部分學生由於某些原因提前畢業、中途就業或者是延期畢業。因受傳統思維模式及教育模式的影響,社會甚至家庭對於這種現象存在著認識誤區,對學生的就業和社會評價會產生不利影響。這從一定程度上嚴重阻礙了“學分銀行”的推行。另外,自由選課,靈活發展,多角度延伸的“選課制”是“學分銀行”的精神核心和靈魂。學校應該為購買者——學生提供足量質優的“物品”,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及其他因素,自主選擇專業、課程、任課教師、授課時間、修課方式、每學期修讀課程門數等。這樣學校在為學生提供選課權利的同時,也給他們提供了選擇教師的權利,這無疑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鮮明的對比讓教師看到了差距,會給他們帶來提高教學水平的動力。但是,在試點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有部分教師對這項制度帶有牴觸情緒,不僅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而且致使制度難以廣泛實行。其實,“學分銀行”涉及的內容極其廣泛,它包括入學制、轉換制、學分制、課程制、學制、選課制以及評價制等在內眾多制度的革新與完善。可以說,“學分銀行”的成功推行需要對傳統教育模式作較大範圍的改革,也難免會受到傳統模式的制約。 二、“學分銀行”制度本身存在操作性難點 “學分銀行”制度的主要特點在於學分可以積累,不一定要連續修讀,可將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將一定的社會經驗折合成相應的學分,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能力自行選擇修讀各類課程的順序,學完一門可算一門課的學分,只要累計學分總數達到相應學歷層次的要求,就可以獲得相應學歷。因此,這項制度的推行將有利於完善我國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立,但是,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難點成為阻礙“學分銀行”推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操作性難點: 1.通兌、折算難題 構建不同級別的學分通兌和折算系統,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區域和學校間的學分互認,是構建“學分銀行”的基本問題。雖然在2001年9月教育部在下發的試點意見中提出了公益活動、軍訓、入學教育、畢業教育學分折算辦法,為學分的折算提供了依據,但是制定一個普遍公認的折算辦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通兌更是如此,係數的制定所涉及的範圍很大,難度也比較大,這不僅需要整個教育體系的參與和支持,而且還需要強有力的監管體制。因此,要想把學生在教育計畫之外的某些努力結果折合成有效學分,甚至於在全國所有高職甚至於所有高校之間進行無差別的“學分通兌”,在短時間內可能比較難做到。
2.貸分難題 貸分是“學分銀行”體現銀行職能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高職主要是實行專業技能培養,課程普遍體現職業特性,一般不具備可替代性。試想,如果某位學生通過貸分制度通過了某門考試,他要如何“償還”所貸學分呢?如果是通過再次參與該門課的考試“償還”,那貸分制度與重考有何分別?如果通過別的課程的分數來還,那么如何選定還貸課程呢?選定的還貸課程是否代替原課程呢?鑒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貸分制度所引發的學分借貸不過是一種信用模擬,雖然能夠促進誠信理念的塑造和信用制度的建設,但是難以操作。 3.管理難題 “學分銀行”的推行,對高職管理能力是一個嚴峻考驗。“學分銀行”的成功推行,意味著以班級管理為基礎、以系或專業管理相結合的定量管理將會變為以單個的學生為主體的變數管理。換句話說,一個學校有多少學生就會有相應數量的學籍管理檔案及選課方式(假定每個學生的學習形式都不同),難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學分銀行”的成功推行,會導致高職生源與學制的多元化(全日制、非全日制;在校生,在職生;農民工,一線工人;夜大生、函授生,周末生等),這無疑會給資源已極度緊張的高職以巨大壓力。如何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滿足無限的教育需求,將是高職“學分銀行”成功推行的操作性難點之一。 三、政府相關措施和政策不到位增加了推行難度 雖然我國現在引入市場經濟,但是政府的主導作用仍然是極其重要的。就高職“學分銀行”構建而言,政府配套措施和政策不到位也增加了“學分銀行”推行的難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政府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夠 學分制是“學分銀行”的基礎,而要實現高校間自由暢通的選課,各高職課程資源無阻礙的共享是前提。但是,對擁有優質課程資源的職業院校而言,他們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建立了優質的課程資源,無條件的與無優質課程資源的職業院校共享無疑損害了此類高校的利益,這也是優質資源難以共享,特別是難以與無優質課程資源的高校共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出台政策以保障優質資源職業院校的利益,並對擁有優質課程資源的職業院校予以獎勵,從而在促進高職資源共享的同時,促進各職業院校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加強優質課程資源的建設,打造自身的課程品牌,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為資源共享提供更好的平台。收費問題也是急需政府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們要在高職實行“學分銀行”,那么學費自然應該按照學分進行收取。然而由於財政局等物價管理部門沒有下發相關檔案、制定按學分收取學費的辦法,所以學校只能繼續按照傳統學年制的方式進行收費。這樣一來,學生無論是重修還是多修課程,學校都沒有針對性的具體收費辦法,學生修多修少所交的學費都是相同的,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自然導致混亂的收費局面難於避免。 2.政策執行力度不夠為推行學分制教育部辦公廳早在2001年9月就下發了《關於在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於2004年8月又下發了《關於在職業學校逐步推行學分制的若干意見》,在內容上更加系統全面,在政策層面上也更加靈活開放,為我國職業學校全面實施學分制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據筆者所知,目前多數職業學校仍然還是學年制,政策的實施並未到位。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基礎上,必須輔之真正透明的政務公開制度,以及完善有力的監督辦法,惟如此,良好的初衷才可能兌現為高校及其學生之福音。 參考文獻: [1]楊黎明.關於構建我國“學分銀行”框架的構想田.中國職業教育,2005,(31). [2]熊惠平.談高職院校推行“學分銀行”的困難與障礙 [J].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3]李江源.教育傳統與教育制度創新田.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6). [4]邵敬浩.高職院校推行“學分銀行”的困難剖析田.職教通訊,2005,(9). [5]陳曦萌.構建職業學校學分互認機制的政策分析與建議田.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9). [6]潘陶.“學分銀行”的啟示田.中國遠程教育,2004,(9).
“學分銀行”遭遇通兌瓶頸
【來源:南京報業網-江蘇商報】
江蘇商報報導 本報記者 何益霞 報導
缺錢可以申請信貸,是眾所周知的事,現在學分不夠也可以申請“信貸”。今年2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職業教育工作要點》說,今年,中等職業學校將推動各地開展學生通過半工半讀,實現免費接受職業培訓,進行“學分銀行”試點。
所謂學分銀行,指的是學生如果學分不夠,可向“學分銀行”申請“借分”,比如一個學生第一單元測試的數學成績是58分,經過核准,他可以貸取2個分點。按銀行利率,他能在第二單元還上3個分點即可,如果到第三個單元還貸則要6分……
據了解,“學分銀行”並非新生事物。江蘇、廣東和北京等地,幾年前就開始試點了。記者採訪發現,江蘇各職業院校實行了學分制,基本上是有學分,沒“銀行”。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育界人士告訴記者,學分銀行是學分制的一個環節,1999年和2005年,江蘇省教育廳都曾發文推行學分制,各地學分制是實行了,但卻未真正建立起一個“銀行”。她還告訴記者,現在實行的基本是學年學分制,和學分銀行里的學分還是有所差別。“建立一個‘銀行’很難,學分的記錄、存款都很難操作,而且學分的折算,怎么算?跨校區的專業學分又如何處理?”記者了解到,現在,廣東的學分銀行就遭遇了校內外學分“通兌”的瓶頸。比如不同學校獲取學分的標準不同,一學校的100分在另一學校可能只值30分,還有學籍管理和收費等等一系列問題。
這位人士認為,學分“銀行”並不是一個學校就能建立起來的,應該是在省、市這樣的大範圍里建立一個“銀行”,又比如說是一個大的職業教育集團。記者了解到,去年由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了江蘇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集團。該集團有33所職業學校加盟,但受條件的限制也並未建立起學分銀行。據該集團的江玲主任介紹,集團各職校有專業共通,但學分銀行並未完全推行,以後要推行也需要相應的措施跟上。
“學分銀行”充分考慮了職業教育需要邊實踐邊學習的特點,同時,“學分銀行”為貧困學生半工半讀創造了條件,為在職人員“間歇性”學習提供了便利。有關專家指出,“學分銀行”有前景,最終應實現不同專業、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學歷學分的“通兌”。(4版《民生通道》)
上海市學分銀行理論研究
“學分銀行”建設有助於上海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認為,終身教育應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再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應該具有靈活、多樣和容易進入時間和空間的優點。“學分銀行”通過承認其已有學分吸引了更多的潛在學習者,這一點真正激起了人們的學習欲望。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下,如此廣泛的接納是獨特的。它連線了多樣的教育體制:大學,大專,自學,補習班,甚至還有對證書的轉換制度,等等。它看起來是教育系統的融合,並且使高等教育更靈活更人性化地展現於普通人面前。“學分銀行”的建設將為上海終身教育的構建發揮主渠道作用,是上海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
構建“學分銀行”有助於滿足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技術更新日新月異,上海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發生改變,以往的正規教育已經難以滿足人才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的要求,勞動力知識的不斷補充必將依靠更多的非正規教育途徑,如培訓、進修等,而這些非正規教育如何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學分銀行”建設的意義所在。
“學分銀行”建設有助於滿足上海市民的多元化發展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