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燾

孫燾

孫燾,男,1979年1月生於山東青島市,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美學家葉朗先生。現為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教師,主講中西美學、文化概論、論文寫作等課程,兼任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主持系列通識講座。發表學術論文多篇,著有《中國美學通史·先秦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燾
  • 出生地:山東青島
  • 出生日期:1979年1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中國美學通史·先秦卷》
個人簡介,學習和工作經歷簡介,學術工作和成果,隨筆雜文,部分社會工作,

個人簡介

2012年起,任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講師、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學術領域為:中國美學、美學基礎理論、價值觀與信仰、跨文化交流、審美教育學等,旨在探索中西文化的比較與融通、傳統思維與價值觀的當代轉化。

學習和工作經歷簡介

2013年起,中國戲曲學院跨文化交流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組織和主持每周一期的“文化交流與傳播講堂”。“講堂”立足於審美、藝術、文化交流、文化管理等領域,旨在拓展聽眾的學術視野和文化眼界,加強跨學科交流及學術與實務的互動,推動文化研究與傳播。
2012年9月起,中國戲曲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教師,主講課程:西方哲學、中國文化史、東方文化研究、中西美學與文化、畢業論文寫作等。
2011-2012年,北京大學。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承擔行政與學術兩方面的工作。行政方面:在中心主任的指導下,負責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的活動組織、網站建設、媒體宣傳等工作。學術方面:承擔學術課題研究、維護學術交流平台等。
2009-2011年,首都師範大學。2009年,進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開展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王德勝教授),課題:《中國古代藝術學的人文基礎》,研究先秦儒家、道家經典思想的人文內涵及其對中國藝術觀念的影響。2011年8月,博士後出站。
2003-2009年,北京大學。2003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美學專業,2005年碩博連讀,師從著名美學家葉朗教授,研究美學原理和中國美學。2009年畢業,獲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博文約禮:君子人格與秩序重建》,探討作為審美教育的禮樂文化對於塑造君子人格和重建社會秩序的意義。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與諸同道一起學習傳統中醫理論、太極拳、儒道釋經典等,組織和參與相關讀書會。
在家鄉青島讀國小、中學,1997-2001年就讀青島大學,文學學士。

學術工作和成果

2018年11月,【文章】《不同文化核心的存異與溝通》,《社會科學報》1631期,2018年11月8日6版
2018年7月,【文章】《虛構作品為何還需要“真實”》,《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7月30日 07版
2018年4月,【文章】《青年審美文化煥新傳統藝術》,《人民日報》,2018年04月17日14版
2018年3月,【論文】《美感與信仰關係的百年往復——論“以美育代宗教”的隱含預設》,《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25-29頁
2018年2月,【論文】《形神與氣象:<人物誌>的心性類型學說及其當代意義》,《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151-159頁
2018年1月,【論文】《自拍、彈幕和應援:“頻寬革命”中的美學理論新問題》,《美與時代(下)》,2018年第1期,46-49頁
2017年12月,【文章】《生機不息:葉朗的中國美學研究道路》,《美術觀察》,2017年第12期,132-133頁
2017年7月,【活動】受邀參加義大利馬切拉塔歌劇節系列文化活動,在馬切拉塔大學人文學院為師生做關於中國戲曲與中國文化的英文講座,並作為對話嘉賓在馬切拉塔歌劇節開幕式暨小型討論會上與義大利學者對談“戲劇藝術與文化交流”,最後還訪談了馬切拉塔孔子學院的中國志願者。
2017年6月,【論文】《相感於象:為“美的社會性”尋回“心靈”》,《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59-65頁
2016年7月,【文章】《國產奇幻類電影開始促進人性反思》,《人民論壇》,2016年第7期,132-134頁
2016年7月,【論文】《美,中西哲學在深處相遇——張世英教授訪談錄》,《文藝研究》,2016年第7期,75-84頁
2016年7月,【論文】《張世英“萬物一體”學說的美學意蘊》,《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7期,60-65頁
2016年2月,【文章】《為大眾文藝的價值觀探索點讚——以琅琊榜等三部影視作品為例》,《人民日報》,2016年2月26日 24 版
2014年12月,【文章】《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人民日報》,2014年12月5日 24 版
2014年8月,【講座】“價值觀念整合的文化本位”,人民論壇讀書會(第25期)
2014年6月,【文章】《歷史題材的“意義”回歸》,《人民日報》,2014年6月3日 13 版
2014年1月,【專著】《中國美學通史·先秦卷》、《中國美學通史·清代卷》(第三作者)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該著作系孫燾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中國美學通史”(06JJD760003)的成果。
2013年11月起,組織並主持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文化交流與傳播講堂”系列講座。
2013年1月,【論文】《心地光明的當代君子——葉朗先生側記》,《傳記文學》2013年第1期
自2012年開始,為《北京社會科學年鑑》撰寫北京地區美學研究發展報告。
2012年6月,與北大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鋒教授合作主持第一屆北京大學-夏威夷大學Uehiro基金美學暑期班,組織24名在京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與夏威夷大學哲學系的安樂哲教授、唐克己教授圍繞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中國的《中庸》和《莊子》展開4場交流討論。
2012年6月,作為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赴法國巴黎,與杜小真教授、陸丙安女士合作整理居法藝術家熊秉明先生遺稿,期間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參訪交流。
2011年8月,任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協調組織美學與藝術學沙龍、學術網站改版等。協助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主持人葉朗研究有關“國家文化戰略”子課題的內容:立足於適應新時代環境的文化建設、價值導向、對外文化戰略等問題。
2011年2月,【論文】《“文”、“物”、“象”與華夏藝術的人文源頭》,《船山學刊》2011年第2期
2010年10月:【論文】《藝術學如何“以史出論”?》,《文藝研究》2010年 第2期
2010年8月:負責2010年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宣傳工作,分工撰寫新聞通稿、學術綜述,為《光明日報》有關專欄撰寫會議報導,並協助組織新聞發布會、學術訪談、議程報導等工作。【論文】《提升人生境界與“大美育”》,《文藝爭鳴》2010年16期
2010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中國哲學形上學與認識論”國際年會,發表論文《“忘”與審美體驗:道家知識論的藝術學維度》
2010年1月,【論文】與葉朗合作撰寫《開放、吸收與對話:60年的中國美學和文藝學》,收入《北大視野:新中國60年學術流變記》(北大出版社,2010)。
2009年1月,通過哲學博士學位答辯並提交學位論文《博文約禮:君子人格與秩序重建》,存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學位論文室。
2007年秋,任葉朗教授“美學原理”公選課助教,協助超星數字圖書館的課程視頻採集工作。
2007年夏,全國政協(無黨派界別)赴湖南考察調研文化產業發展和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情況。孫燾受邀作為研究人員隨同赴湘,協助政協工作人員撰寫關於文化產業的考察報告與大會發言稿,從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和提升“軟實力”的角度分析通俗流行藝術、大眾文化(涉及劇場演出、動漫、影視、旅遊等)和文化產業運營等領域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2006年,與彭鋒教授合作翻譯美學家理察·舒斯特曼的《生活即審美:審美經驗和生活藝術》(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當中有關流行藝術、身體自省意識等部分章節。

隨筆雜文

2019年1月,《年節時看“人情往來”之變》,社會科學報,1643期,2019年1月31日6版
2018年2月,《藝考:大學教師看才藝基礎教育》,南方周末,2018年2月14日
2018年1月,《好善無爭的賈迎春為何命苦》,南方周末,2018年1月4日
2017年12月,《人近中年,勿追“風口”》,南方周末,2017年12月14日
2017年5月,《為什麼“人算不如天算”?》,社會科學報,2017年5月11日
2017年3月,《要“為人”,還是要“為己”?》,南方周末,2017年3月28日
2017年3月,《文藝引導當尊重市場和民意》,人民論壇網,2017年3月20日
2017年1月,《為什麼相信善惡有報?》,南方周末,2017年1月12日
2016年11月,《理想的學術普及還有多遠?》,讀書,2016年11期
2016年11月,《<奇異博士>的三觀和國產片的瓶頸》,南方周末,2016年11月17日
2016年10月,《“君子不器”:做自由的專業人》,南方周末,2016年10月27日
2016年10月,《評影片<長江圖>:越是心靈的 越要細描》,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1日
2016年9月,《<小別離>:中間階層,憂從何來?》,南方周末,2016年9月30日
2016年9月,《詩意不必在遠方》,南方周末,2016年9月22日
2016年9月,《別誤解“中庸”》,南方周末,2016年9月16日
2016年9月,《大學生涯,勇敢“做自己”》,南方周末,2016年9月8日
2016年8月,《“物質追求”與生存憂患》,南方周末,2016年8月18日
2016年5月,《"不管閒事"的文化不適應現代社會》,社會科學報,2016年5月26日第6版
2015年4月,《藝考切忌被功利綁架》,人民日報,2015年4月24日
2014年1月,《職業倫理中的“義利之辨”》,中國青年報,2014年1月13日

部分社會工作

2005-2013,北京大學中醫學社,常務理事。參與審校《在北大學中醫》(城市出版社,2009)、編輯《未名醫話》(北大內部刊物,2011)
2005,任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文化公選課授課義工(一學期),為高中生講解中國思想經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