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才新

孫才新

孫才新(1944.12.13—2011.11.25)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電壓工程(高電壓與絕緣及故障診斷技術)專家。出生於重慶市墊江縣,1969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曾在原蘇聯列寧格勒工業大學訪問研究。曾任重慶大學電氣工程系主任、重慶大學副校長,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才新院士專長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特別是在高電壓絕緣和故障診斷技術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才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市墊江縣
  • 出生日期:1944年12月13日
  • 逝世日期:2011年11月25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重慶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電氣工程領域領軍人
    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社會任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主要成就,與世長辭,

人物生平

1944年12月13日,孫才新出生於重慶市墊江縣。
孫才新孫才新
1969年,孫才新自重慶大學電機系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
1978年至1979年,孫才新就讀於西安交通大學電機系高電壓技術專業;
1987年1月至1989年3月,孫才新任重慶大學電機系副所長;
1989年至1990年,在原蘇聯列寧格勒工業大學高電壓技術及設備專業作訪問研究;
1995年6月至2004年12月,相繼擔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
2004年12月至2011年11月,擔任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及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社會任職

單位名稱(學術組織刊物)職務
第四、五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電氣工程)評議組
成員、召集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電工學科評審組
組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家諮詢委員會
委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副主任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機電與運載學部
委員
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專家組
成員
國家科學技術獎動力與電氣技術學科評審組
成員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
常務理事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能源與信息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理事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電壓技術專委會
副主任
高電壓絕緣分專委會
主任
重慶大學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術委員會主任
清華大學電力系統及發電設備控制和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術委員會委員
西安交通大學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術委員會委員
華北電力大學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術委員會委員
高電壓與電磁兼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學術委員會主任
重慶市第二、三屆科技顧問團
顧問
重慶市科協
副主席
重慶市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專家諮詢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重慶市電機工程學會
副理事長
重慶市院士專家工作站
專家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電工技術學報》、《電力系統自動化》、《高電壓技術》、《中國電力》
編委會委員
重慶市政協
委員
參考資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孫才新院士專長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特別是在高電壓絕緣和故障診斷技術研究領域有突出貢獻。對高海拔、污穢、覆冰(雪)、酸雨(霧)等複雜環境中高壓和超特高壓輸電的外絕緣特性及放電機理、絕緣配合原則及防止事故的技術措施等進行了長期艱苦的試驗和理論研究,取得了系統的成果,推進了外絕緣放電理論的發展,被國際大電網會議專家工作組引用為制定標準的技術支持和國內標準引用,並被西電東送等許多重點工程的設計及運行採用,效益顯著。
孫才新孫才新
主持了大型電氣設備線上監測及故障診斷技術的系統研究,解決了線上監測多種特徵量提取、故障分類及模式識別等系列技術關鍵,研發成功實用的變電站電氣設備絕緣多參量多功能線上監測及故障診斷技術與系統,實現了成果產業化,效益顯著。提出和開展了以能量可控陡脈衝對腫瘤不可逆電擊穿機理及方法的研究,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在電氣設備線上監測及故障診斷技術與工程套用、以及高電壓技術生物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等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了創造性的成就,並取得顯著套用成效。
  • 承擔項目&成果獎勵
由孫才新院士主持和主要負責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信息產業部重大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以及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授權發明專利8項,列為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畫1項。
1997年,孫才新主持項目產學研結合,提高高電壓技術專業辦學水平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
2000年,孫才新主持項目變電站電氣設備面向對象的絕緣線上監測系統研究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01年,孫才新主持項目污穢、覆冰、低氣壓、酸性濕沉降環境中沿絕緣表面放電的研究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02年,孫才新主持項目變電站電氣設備絕緣多參量多功能線上監測及故障診斷技術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4年,孫才新主持項目配電網內外過電壓線上監測技術及裝置研究獲重慶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6年,孫才新主持項目大型多功能人工氣候室研製及其在電氣外絕緣研究中的套用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論文著作
著有《大氣環境與電氣外絕緣》、《電氣設備油中氣體線上監測與故障診斷技術》、《電力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配電網中的套用》、《電力系統的污穢絕緣》等專著4部,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100餘篇。

人才培養

孫才新孫才新
長期工作在科研和教學第一線,以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營造了團結奮進的學風,培養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穩定的科研團隊,創建了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的在國內外有顯著特色的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此,孫才新院士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培養的研究生已獲博士學位32人、碩士學位60餘人、博士後出站10人,都已成為國內外高校、研究院所和企業的高級技術或管理人才。其中兩人的研究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公布的2003年新增選的58位院士名單中,重慶大學孫才新榜上有名,年僅58歲的孫才新被增選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至此,孫才新是重慶市最年輕的院士。
“板板車”拉出來的實驗室
1985年,湖南邵陽小伙子蔣興良考上重慶大學研究生。第一次見到時任講師的孫才新,蔣興良的印象是:睿智、健壯、和藹。
一年之後,孫才新受命組建實驗室,專門研究不同氣候條件下對輸電線路的影響。這就是如今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前身。
“要建實驗室,可經費又少得可憐。孫老師就對我說,快找兩架‘板板車’,咱倆去電力公司拉廢棄設備,自己修一修,就能用了。”蔣興良清晰地記得,師生二人頂著烈日,步行兩個小時,拉回整整兩板車廢棄的高壓設備、調壓器,甚至還有丟棄的鋼材,“全部撿回來,顆粒歸倉,最大的一件設備足足有11米高。”
僅僅幾個月後,實驗室搭建起來了,三位老師、兩位研究生興奮地開始了科研,模擬出冰凍、霜冷等惡劣氣候條件下對輸電線路的影響。
孫院士常常告誡學生們,國家的錢一分也不能浪費,多動動手、多動動腦,就能為國家節約科技投入。
如今的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添置設備等重要開支,大部分是實驗室團隊從各項科研課題經費節餘中,一點一滴“摳出來”的。孫才新院士沒有把這些經費用來發獎金,而是用來更好地建設實驗室。
可經濟困難的時候,有些同志不免有抱怨。孫院士就會勸誡,“我們這幫人,從來沒有想過發財。只有把實驗室這個‘飯碗’做好了,我們才能吃‘飽飯’,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一張收藏十幾年的紙條
蔣興良屈指算了算,跟隨孫院士26年,一直在他身邊工作,大大小小差不多“吵了幾十架”。
這唯一一個敢與老師“頂嘴”的湖南學生,如今已是在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領域享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專家。
他們“吵架”,幾乎都是為了某種實驗方法爭得面紅耳赤,而當“吵架”結束後,兩人又一起坐在實驗室的角落裡,抽著煙,一個勁地總結起得失來。
“我脾氣不好,為工作我和老師吵了幾十次,可從沒有一次工作之外的吵架。相反,在生活上,老師總是對我及家人關懷備至。”蔣興良說,在實驗室運作初期,我妻子抱著兩個月大的女兒從邵陽老家來到重慶,孫才新知道後,每天把學校配發給他的一瓶牛奶送給“小丫頭”,還親自砸核桃,製成麵糊糊,讓“小丫頭”補充營養。
在蔣興良的家裡,收藏著一張十幾年前的小紙條,那是孫才新親筆寫給愛徒的。
“在我博士論文答辯時,孫老師非常憤怒,把論文扔給我罵道,‘你寫的什麼狗屁東西。’我原以為和導師關係好,能混過去,沒想到孫老師讓我這么難堪。”說起這段往事,蔣興良的眼眶濕潤了。
痛斥之後,性情寬仁的孫才新又悄悄寫了一張紙條遞給蔣興良。院士在紙條上面寫下這樣幾句話——“博士論文人生只有一次,你老了,會回憶起它;很多機會人生也只有一次,你錯過了,會對不起自己。”
這張紙條的故事,如今的蔣興良會對他帶的所有博士生提起。
技術換來4000萬經費  
1969年,孫才新從重慶大學畢業任教。11年後,國家開始西電東送戰略,急需高電壓工程人才,重大白手起家創辦了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專業。
這個專業比其他高校晚辦30年,學校最初投入了15萬元,還不夠買一套25萬元的交流試驗設備。孫才新最初就推銷技術,尋求合作企業,找來的錢再投入實驗室,然後研究出更好的技術,再找企業合作。
現在的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實驗室,外觀像是一棟沒規划過的蹩腳建築。20多年來,孫才新用“技術”換來了4000多萬元的結餘經費,每找到一筆錢,他就用來增加實驗室的面積和設備,所以才有外觀這么難看的實驗室。但這個實驗室打動了前來考察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官員,“這樣的實驗室能做出巨大的成績,我們要讓他做出更大成績”,這個重點實驗室因此獲得了國家批准。
孫才新孫才新
讓潲水油變成潤滑油  
幾十年來,在電這個領域,孫才新的這個實驗室取得了許多國內聞名的成果,說簡單一點,就是讓電在輸運過程中減少損耗和事故,讓人們少受一些停電的折磨。孫才新的實驗室已申報成功博士後流動站和一級學科博士點,獲得了電氣設備故障診斷領域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國家信息產業重大發明獎。現在,孫才新進入了越來越多的民生領域,比如將潲水油變潤滑油,植物油變絕緣油。
把惡劣的氣候搬回“家” 
強紫外線、沙塵天氣、高海拔(9000米以上)、酸雨霧……孫才新說,這些惡劣的氣候環境在他的這裡都可以被一一模擬,而製造這些惡劣環境的就是一隻外表像普通鍋爐的“大桶”。
“大桶”的真名字叫多功能人工氣候實驗室,孫才新院士解釋道,中國國土的2/3屬於高海拔地區,而中國可以開發的水電和煤電資源大約有70%在西部高海拔地區;同時,由於空氣污染而導致的酸雨區已達國土的1/3以上。因此,人們的電網系統長期處於高海拔、覆冰、酸雨(霧)等各種綜合複雜環境中,做這個人工氣候實驗室正是為了測試電網在這些複雜環境裡的絕緣效果。
由於絕緣效果的好壞會直接關係到電網能否正常運作,所以,解決這一問題是實現西電東送的南(黔和滇的水、煤電送兩廣)、中(三峽和金沙江乾、支流水電送華東)、北(黃河上游水電和陝、晉、蒙的煤電送華北)通道和以三峽電網為中心的全國聯網建設的關鍵之一。
孫才新院士指著“大桶”告訴學生,這東西可來之不易,在此之前,他們相繼創建了多個人工氣候室來模擬各種複雜環境,並在雲南、貴州二台山、六盤水等高海拔地區建立試驗站,對在各種綜合複雜環境中電網的絕緣特性等性能進行了長期艱苦的試驗和理論研究。才將“大桶”搬進了學校,學生們不需長途爬涉去做實驗了。
高電壓技術殺死癌細胞  
“高電壓”能否在不損傷人體的情況下,將癌細胞徹底殺死,讓癌症患者不受化療、放療之苦。在研究惡劣天氣對電網影響的同時,孫才新院士還致力於研究將高電壓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相結合的技術套用。孫院士率領的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目前癌症治療中採用的直流法不能徹底清除癌細胞,要想達到治療的效果,必須對這種方法進行改進。為此,孫才新院士及合作者分析了大量的試驗數據後,提出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以高劑量、持續的陡脈衝使癌細胞發生不可逆的變化,從而用電流擊穿並殺死癌細胞的新思路。
該新思路的論文在國際權威專業學報發表後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目前,重醫附一院、附二院利用該技術對部分患子宮癌、乳腺癌大白鼠進行動物實驗,獲得了成功。如今該治療技術,正準備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申報,進行人體實驗

與世長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重慶大學優秀教師代表,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才新,因病於2011年11月25日去世。2011年11月29日上午10點55分,孫才新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石橋鋪殯儀館追悼大廳舉行。
薄熙來親筆寫信,沉痛悼念孫才新院士薄熙來親筆寫信,沉痛悼念孫才新院士
胡錦濤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劉延東李源潮張德江吳官正等表示沉痛哀悼,薄熙來周濟袁貴仁黃奇帆陳光國邢元敏致信或發唁電、送花圈。
中共中央組織部、教育部、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等中央和國務院相關單位發來唁電或送來花圈。
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存根,市政協副主席楊天怡,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中國工程院李立浧、鐘志華、楊士中鮮學福等參加告別儀式。重慶大學黨委書記歐可平致告別詞,儀式由重慶大學校長林建華主持。上千名社會各界來賓忍著悲痛,在孫才新院士的遺體前肅立默哀,三鞠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