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圩子舊址

孫家圩子舊址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位於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址區主要由鄧小平舊居、陳毅舊居、張震舊居、大食堂及會議室組成。由於舊址原有建築均為泥牆草頂建築,長期受風雨浸蝕,且年代久遠,舊址建築損毀較嚴重。

修復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紀念館2004年立項建設,總投資700多萬元。紀念館在尊重歷史、保持原先建築風格的基礎上,按照“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進行復原、修建,占地20.4畝,房屋建築面積1230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約1100平方米,紀念館於2008年12月26日初步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2013年接待觀眾9.8萬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是蚌埠市紅色旅遊示範基地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1949年3月22日,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等率渡江戰役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前方機關和三野司令部由徐州進駐到孫家圩子村。在這裡,鄧小平親自組織擬定了渡江戰役的綱領性檔案《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等一系列重要檔案,孫家圩子一度成為渡江戰役的軍事指揮中心和華東地區的政治決策中樞而名垂青史,成為軍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重要的一環。

2016年12月,孫家圩子舊址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
  • 類別:人文景觀
  • 地點: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
  • 竣工時間:2008年
  • 開放時間:2008年12月26日
  • 面積:20.4畝
  • 文化遺蹟:總前委舊址、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
  • 榮譽: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背景資料,歷史文物,歷史影響,

簡介

座落在蚌埠市蚌山區燕山鄉孫家圩子村的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在中國軍事史、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基地,距市中心約7公里,由蚌官路可直達,約需15分鐘車程,交通十分便捷,是蚌埠市重點開發的旅遊項目。 渡江戰役的決定性勝利,是鄧小平以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所繪製的宏偉藍圖得以實現的結果。蚌埠孫家圩子,鄧小平的“一支筆”刻劃在我們心中的記憶,將使沉睡多年的孫家圩子變成紅色旅遊的熱點。孫家圩子開發建設的重要價值,在於貫通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的軌跡,起到了紅色旅遊承前啟後的歷史作用。2001年5月張震副主席對渡江戰役總前委駐地舊址進行過視察,並對修復總前委駐地舊址寄予了很大期望和很高要求。

背景資料

1949年元旦前後,解放戰爭中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人民解放軍的勝利而結束。為了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粉碎美國國民黨劃江分治的陰謀,黨中央適時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口號,並決定成立渡江戰役總前委,全面負責指揮渡江戰役。
經中央批准,渡江戰役總前委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
1949年3月22日,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等率渡江戰役總前委、華東局、華東軍區前方機關和三野司令部由徐州進駐到蚌埠東南的孫家圩子村。
孫家圩子舊址
1949年3月下旬,粟裕停止療養,由濟南經徐州返回三野指揮機關。此時,三野指揮機關已與華東局、總前委一起南下,進駐蚌埠東南的孫家圩子。1949年3月28日早晨,粟裕到達孫家圩子,當天下午就聽取了張震參謀長的匯報,進一步研究渡江作戰方案。他們分析渡江作戰準備情況和客觀條件,認為在我軍占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在100多公里戰線上實行寬正面渡江作戰,敵人防線空隙甚大,兵力強弱不等,防不勝防,我軍一處成功,其他各處即可繼續生效。只要準備更充分,組織得更好,對各種意外情況有應付辦法,則渡江成功是有保證的。渡江成功以後,力求蘇南和皖南兩方面迅速東西對進,打通聯繫,集結兵力,形成對南京的包圍,對滬杭及贛東警戒,先爭取解決南京問題,再逐步解決滬杭問題。決定將主渡方向選擇在江陰、揚中地段,以求迅速截斷京滬交通,切斷南京周圍之敵退路。總前委與華東局決定,三野前委繼續由粟裕主持,並率領三野指揮機關按原計畫東移蘇中泰州地區,統一指揮三野全部渡江作戰。3月30日,以三野前委名義將三野渡江作戰準備情況和作戰部署上報中央軍委並二野,同時發出《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作戰命令》(京字第2號)。
1949年3月31日,總前委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於4月15日全線渡江作戰,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達成渡江,實行戰役展開;第二階段達成割裂包圍敵人之任務,並確實控制浙贛線一段,斷敵退路;第三階段分別殲滅包圍之敵,完成全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分為三個突擊集團,東路突擊集團由三野第八、第十兩個兵團組成,中路突擊集團由三野第七、第九兩個兵團組成,西路突擊集團由二野3個兵團組成。東、中兩路(4個兵團)統歸粟裕、張震指揮。兩路之具體作戰部署,第七、第九兩兵團之東進路線,均由三野首長以詳細命令規定之。《綱要》強調指出,無論敵人採取何種處置,情況發生何種變化,中、東兩路主力必須實行東西對進,力求迅速會合,達成割裂包圍敵人之目的,“此著實為全戰役之關鍵”。這個《綱要》於4月1日上報中央軍委並告劉伯承張際春李達。4月3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1949年3月22日—4月5日,鄧小平、陳毅、譚震林、粟裕、張震、張愛萍等革命先輩率渡江戰役總前委、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三野等四大機構進駐孫家圩子,對渡江戰役進行了精心的部署。
1949年3月經過慎重考慮和反覆比較,總前委接受了時任皖北區黨委書記曾希聖的建議,1949年4月初鄧小平和陳毅率領總前委機關轉移到合肥以南的瑤崗村主持全局,劉伯承主持二野前委指揮西集團作戰,粟裕主持三野前委並直接指揮東集團作戰,譚震林指揮中集團作戰。

歷史文物

1949年3月22日,蚌埠以南的彈丸小村孫家圩子,顯得異常熱鬧。從清晨起,己有幾十輛吉普車駛進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鄉鎮。從戰火硝煙中衝殺出來的解放軍將領們,在解放了大批中等城市後,仍習慣於在沿交通線的鄉村建立指揮部。時至中午,淮海戰役總前委的全體成員鄧小平、陳毅、劉伯承、粟裕、譚震林,和二野、三野兵團司令員們及參謀人員先後到達這裡。此前,中共中央軍委已決定,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淮海戰役總前委在渡江戰役中“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總前委根據中央軍委意圖,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由粟裕、譚震林、劉伯承分別指揮的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分路突破國民黨軍江防。
在鄧小平舊居里,孫家圩子村書記指著院子裡的一個水缸告訴記者,當年鄧小平住在這的時候,儘管天非常冷,還是堅持用冷水洗澡。在作戰會議室的牆上,還掛著當年作戰用的地圖。
孫家圩子舊址
張震就住在我家隔壁
74歲的孫本忠老人說,“當年我14歲,張震便住在我家,鄧小平住在我四爹爹家,陳毅住在我三爹爹家。” 60年前的事,孫本忠老人至今仍記憶猶新。
“當時,村子裡來了好多解放軍,要住我們的房子。”孫本忠說,他家總共有6間房子,後三間便住了部隊的人。當時,前後院都站了三道崗。“我們家一共十幾口人,只有我一個人能進後院。”孫本忠說。
孫本忠現在還記得自己當年和張震兒子打架的事情。“那時候,我們天天都一塊玩,經常打架。”老人樂呵呵地說,“他打不過我。”
孫本忠老人說,解放軍對村民非常好,每天早上都為他們打掃院子,有時還拿好吃的東西給孩子們吃。孫本忠告訴記者,張震還送過他一條皮帶。“那是一天早上,我系褲帶時,褲帶是用繩子做的,一用勁,繩子就斷了,張震看見了,就隨手拿了根軍皮帶給我。”孫本忠說。
讓孫本忠印象最深的還是當時村子裡第一次用上了電燈。“那時村子裡有部隊帶來的發電機,整個村子都用上了電燈。”孫本忠說。
洗澡水缸洗澡水缸
孫家圩子舊址
60年前的孫家圩子村可謂將星雲集。
當時的孫家圩子由東、西兩個自然村莊組成,約有50戶人家,時屬鳳陽縣徐橋鄉,在蚌埠市區南偏東約11公里,南達長江前線170公里,位於高約160米的西蘆山的南麓,東北方向有連綿起伏的嶗山、耐山、龍旦山、大曹山、小曹山、廟山、窯山作為屏障,一條名為山澗灣的小溪穿村而過,並有一條簡易公路連線南北,可北達皖北交通樞紐蚌埠,南通淮南鐵路線上的武店。這裡易機動,極隱蔽,既可避免遭受敵機空襲,又便於集中指揮,是戰時軍事機關駐紮的理想地點。
1949年3月20日,總前委先期到達的設營人員就已到達這裡,為機關和首長的進駐進行前期準備。他們在村民的幫助下,架電線、借用具、支灶台、購柴草,並準備好了房子。
1949年3月22日下午,到達孫家圩子的鄧小平、陳毅、譚震林分別住在孫敦榮、孫敦蘭、榮克先家,張震、唐亮和稍後到達的粟裕分別住在孫敦其、孫乃和、榮夕傳家。電台、電話總機設在孫敦海家。
三野司令部作戰室設在孫本漢家,牆上四周掛滿了地圖。在這裡常住的有華東局的辦事機構和三野的司令部、政治部等工作部門,一時有上千人之多,連附近的村莊也住滿了部隊。令大家高興的是,機關駐地第一次用上了電燈,發電機是在淮海戰場上繳獲的,機房設在榮夕功家院內,燈光通宵明亮。
孫家圩子,這個淮河岸邊的普通小村莊,一時齊聚了一批當代中國的軍事家、政治家,並一度成為渡江戰役的軍事指揮中心和華東地區政治決策中心。
1949年4月初,粟裕、張震等率三野機關離開孫家圩子,到達泰州以南的白馬廟。鄧小平和陳毅則坐著一節“悶罐車廂”率總前委指揮機構由孫家圩子移駐肥東縣瑤崗村,指揮渡江戰役。

歷史影響

渡江戰役總前委孫家圩子舊址紀念館展覽的形式和內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社會反響甚好。通過展覽教育了當代幹部要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傳統,發展好黨的各項事業,發揚吃苦耐勞精神,紮實工作,爭做人民滿意的好公僕。通過展覽讓未成年人了解中國的歷史,了解革命傳統,增強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現已成為蚌埠市最具影響的紅色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
孫家圩子舊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