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喜亭

孫喜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30年8月生,漢族,河北省正定縣人。童年和少年時代,在家鄉農村國小受到啟蒙教育。抗戰勝利後,考入河北省正定中學讀書。1947年11月石家莊解放後,受到了革命的教育,1949年8月,從石家莊師範學校畢業,分配在石家莊師範附屬國小任教。1954年8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讀書。畢業後,留任教育系任教。1987年調至本校教育管理學院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的職稱。1997年10月離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孫喜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
  • 出生日期:1930年8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教育原理》,《教育學問題研究概述》,《簡明教育學》,《基礎教育改革的困惑與求解》
研討會,主要經歷,論文特點,人物評價,

研討會

2018年12月9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辦的孫喜亭先生教育思想研討會在北師大英東學術會堂演講廳舉行。孫喜亭先生的生前好友、同事及學生等100餘人出席了研討會,共同重溫孫喜亭先生的學術品格、治學精神和做人之道,學習、研究、繼承和發揚孫喜亭先生的教育思想。
孫喜亭先生教育思想研討會在京隆重舉行孫喜亭先生教育思想研討會在京隆重舉行

主要經歷

孫喜亭五十幾年以來一直過著教書的生活。在大學任教期間,承擔過“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教育論著選講”、“教育原理”等課程教學。從1983年起,連續招收並指導碩士生、博士生、訪問學者四十餘人,已有數名博士、碩士被聘為教授。
孫老師是在教書之餘,還從事著教育問題的研究,發表過百篇之餘的論文,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教育學問題研究概述》、《簡明教育學》、《基礎教育改革的困惑與求解》等。《教育問題的理論求索》是他自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教育問題觀察研究的成果。教育問題更多的是個價值問題,價值觀不同,就會對教育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和說明,這本論文選集,收錄了作者40餘篇論文,大體記錄了作者對中國教育問題的認識和理論求索。文集按在刊物上發表的時間順序和原貌編排,以利讀者了解作者對教育問題的認識進程和當時的歷史背景。

論文特點

一、教學與科研統一
他常說:教授不上課,何謂教授,教授不作科研,怎能上好課。他研究的許多理論問題,都是教學內容所涉及的教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以教學為起點,然後將研究成果引進教學,使教學和科研融為一體,這就使教學常新,又使研究融於理性之中。因此,他的論文特別重視概念要明確,內涵要確定,理論建構邏輯要嚴謹。理論的力量實際就是邏輯的力量,他力圖理論要徹底,所謂徹底就是科學,只有科學,才能說服人,才能指導教育實踐不隨意,不盲目。他的研究帶有學院派的氣息。
二、對中國教育實踐的密切關注
如對教育方針表述的科學性問題,對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問題、對教育是不是生產力或產業問題,素質與教育的關係問題,基礎教育的基礎問題,教學改革向何處的問題,德育價值何在的問題,知識分子階級屬性的歸屬問題等。反映這些問題的論文,都是從實際出發,以求理論的解答,以求理性認識與實踐的統一。他認為就理論談理論,文章顯得毫無生氣,就實際說實際,那就失去了科學研究(或論文)的意義,理論要從實際出發,但理論要高於實踐並指導實踐。他說的實際並非一時一事的個案,也不是某一價值取向所產生的教育事實,而是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總體,是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總的趨勢。與時俱進而不趨時,理論創新而不違背規律,是他執著以求的。
三、文人統一
作者認為作為科學研究唯一的目標就是求真求實,應該力戒虛偽、吹捧之風。因此,他的論文不追風,不迎合,只求真,不看人,論文中的觀點可能偏頗,但他是為了求真。為了求真求實,他的論文力求觀點鮮明,在他論文中主張什麼,反對什麼;肯定什麼,反對什麼;稱道什麼,抨擊什麼,都表達得十分明快。作者認為在學術研究領域,應是學術自由,學術民主。不應有職務職稱之分,不應有長幼年齡之別,唯一的標準是求真,是見解是否客觀,是否科學。在求真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他有些論文觀點是與“權威”的主張相悖的,有些論文觀點又是與他的學生所進行的商榷。他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科學的,但他願欲共同商討。因此,他的論文帶有論爭的特點。

人物評價

孫喜亭教授說過,在幾十年的教育科研上他是盡力了,但並未達到好的境界,他是執著追求了,但可能偏執了,是盡力想把問題弄清楚、但可能使人更糊塗了。他認為,做人處世是難得糊塗,科學研究是難得清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