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諫鄒穆公

孟子諫鄒穆公》選自孟子的《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是一篇文章。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出處,

原文

鄒與魯哄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⑨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⑩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④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⑤,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⑥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⑦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⑧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注釋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諫鄒穆公:諫,直言規勸
鄒與魯哄:鄒國與魯國交戰。哄,雙方爭鬥。
② 穆公:鄒國的國君,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
③莫之死:即“莫死 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
④疾:痛恨。
⑤轉:流亡。
⑥幾:接近,差不多。
曾子:即孔子的學生曾參
⑧尤:動詞,埋怨,責怪
⑨有司:指官吏
⑩死:為...死

譯文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 但百姓中沒有一個為戰事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 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員沒有人把這種情況告訴您,這是上級怠慢殘害老百姓(的情況)。曾子說:‘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於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

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
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

出處

孟子諫鄒穆公》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