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詁

《字詁》,解釋字義的書。明末清初學者黃生撰。黃生字扶孟,別號白山,安徽歙縣人。生於明熹宗天啟二年(1662),卒年不詳。 在明為諸生,入清未仕。 精於六書訓詁之學。《字詁》凡一卷,共 107條,取經史群書語詞,考辨其音義,訂正訛誤,與顏師古《匡謬正俗》相類。黃生為學極有根柢,能從聲音上考察字義,不為文字形體所囿,在明代學者中極為突出。如謂“伏羲”與“包羲”古音相同,從“分”之字都有亂義,“怎”為“作么合音,“咱”為“自家”合音等等,都精確不易,對清代的漢學家不無影響。黃生還著有《義府》一書,較《字詁》尤為淵博精深。見《義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字詁
  • 定義:解釋字義的書
  • 時代:明末清初
  • 作者黃生
  • 拼音:zì gǔ 
四庫提要,記載,

四庫提要

《字詁》·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生撰。生字扶孟,歙縣人。前明諸生。是編取魏張揖《字詁》以名其書,於六書多所發明。每字皆有新義,而根據博奧,與穿鑿者有殊。間有數字未安者,如謂“靃”《說文》“呼郭切,飛聲也”,而諸書用“靃靡”處又音髓。今書地名、人姓之類多用霍,獨《樊噲傳》之“霍人”《正義》注“先累”、“蘇果”、“山寡”三反。先累反即髓音也。《韻會》諸家《紙》、《藥》二韻兼收靃,而霍則止一音。蓋霍從佳,其音當為髓。靃本飛鳥聲,借為地名,因又借為人姓,後省便作霍。既為借義所奪,其本音本訓遂失。而於字之當用霍音髓者反作靃,此霍之所以轉為“呼郭切”,而靃之所以轉為“先累反”也。據其所說,則霍但有“先累反”之本音,靃但有“呼郭反”之本音矣。今考音切之古,莫過《玉篇》、《廣韻》。《玉篇》“靃”字下注云:“息委切,露也。呼郭切,飛聲。”《廣韻》於《四紙》“靃”字下注云:“靃麻草。”於《十九鐸》“靃”字下注云:“地名。《說文》:飛聲也。”則是“靃”本有髓之一讀,並不因省借為霍始音髓也。又《玉篇》“霍”字下注云:“呼郭切,揮霍。”《廣韻》“霍”字下注云:“虛郭切,揮霍。《爾雅》:霍山為南嶽。又姓。”則是“霍”之一字,在《玉篇》、《廣韻》原止有“呼郭反”一音,並無髓音。

記載

惟《史記正義》注有“息累反”,而要不得為止有“息累反”一音也。況《白虎通》曰:“南方霍山者,霍之為言護也。”“護”乃“呼郭反”之轉音,非“先累反”之轉音。然則班固讀霍已為呼郭反矣,豈漢音猶不足據乎?生又謂“打”字始於六朝。今考後漢王延壽《夢賦》曰:“捎魍魎,拂諸渠,撞縱目,打三顱。”又《易林曰》:“口飢打手。”則打字不始於六朝明矣。此類殊為失考。其他若謂“大鼏七個”之鼏當從冂諧聲,與從冖者不同。似蛇之鱓既借“徒何切”之“鱓”,又借“張演切”之“鱣”,而皆轉為“常演切”,《漢書注》誤以“張連切”之“鱣”為釋。又謂《周禮·玉人注》“瓚讀為{衍食} 之”,《說文》“饡,以羹澆飯”,《釋文》“膏”作“膏饡”,故《篇海》“”即“饡”字。《內則釋文》:“酏讀為{衍食},之然反。本又作{衍食},並之然反。”此蓋明酏當並讀為{衍食},非謂“”即“{衍食}”字。若以“諸延”切“”,何以處《玉人注》之“{衍食} ”乎?又謂乾、乾字通,引《後漢書·獨行傳》雲“明堂之奠乾飯寒水”,又在晉帖所云“淡悶乾嘔”之前。此類則最為精核。其他條似此者不可枚舉。蓋生致力漢學,而於六書訓詁尤為專長,故不同明人之剿說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