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謙碑

孔謙碑

《孔謙碑》又名《孔謙墓碣》、《孔德讓碑》,為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年)七月立石,碑高八十三厘米,寬五十二厘米,厚二十三厘米,石灰岩質。圓首,碑上有穿,穿上有暈。無額無題。碑文八行,每行十字,末行兩字,計全碑八十二字,隸書陰刻,記述孔謙生平。碑面漫患重,碑文殘甚,多難以辨認。原在孔林,清初移入孔廟,現存東廡。波磔較長,雖磨損嚴重,仍能窺見其淳厚的風格。

碑文,介紹,

碑文

孔謙字德讓者,宣尼公廿世孫都尉君之子也。幼體蘭石自然之姿,長膺清妙孝友之行,祖述家業,修《春秋經》,升堂講誦,深究聖指,弱冠而仕,歷郡諸曹史。年廿四,永興二年七月遭疾不祿。(《隸釋》六。)

介紹

《金石萃編》記其“高二尺六寸,廣一尺七寸,隸書8行,行十字。全碑82字,碑多殘損,多難辨識。”另《隸釋》、《祖庭廣記》、《漢碑文錄》、《闕里文獻考》、《山左金石志》、《金石經眼錄》等書中的載。 此碑系宋代歐陽修在孔林孔謙碑前發現,並對此碑進行了考釋。至宋,由歐陽修載入《集古錄》,始被後人所重視。
孔謙(121~154年),字德讓,曾官郡曹史,孔子二十代孫,孔宙之第六子。早亡,無什麼事跡,故碣文簡少。
宋金石家歐陽修考《孔謙碑》道:“《孔德讓碑》,蓋其名已磨滅,但云字德讓者,宣尼公二十四孫都尉君之子也,仕歷郡諸曹史,年二十永興二年七月遭疾不錄。”細審諦碑文殘跡,發現歐氏所言“年二十永興二年七月遭疾不錄”,應為‘年卅四永興二年七月遭疾不錄。”碑上所言“都尉君”者,以《孔氏家譜》考之,應為孔子十九代孫,太山都尉孔宙君.《孔融別傳》記載:“宙有七子,融之次六。”載於譜錄者惟有謙、褒、融三人而已。碑文記頌孔謙自幼便有蘭芳不堅自然之氣質,繼承祖業,修春秋經傳,並升堂講誦“弱冠而仕,歷郡諸曹史。”
此碑字型莊重雍容。隸書古拙蒼朴,字法規範,章法嚴謹。康南原評其與《東海廟碑》可屬一類,亦為我國古代重要的碑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