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孔繁森(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男,漢族,中共黨員,山東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孫。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剛到西藏,他又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以此銘志。 孔繁森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時代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繁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聊城堂邑五里墩村
  • 出生日期:1944年7月
  • 逝世日期:1994年11月29日
  • 職業:領導幹部
  • 畢業院校:聊城技校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模範共產黨員
    優秀領導幹部
  • 祖先:孔子
人物概述,簡介,人物生平,人物榮譽,紀念館舍,簡介,相關信息,個人名言,繁森精神,時代特徵,世紀課題,

人物概述

簡介

孔繁森,出生於1944年7月,死於1994年11月29日,山東聊城人。1961年,17歲的孔繁森光榮參軍,在部隊連年被評為“五好戰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他從部隊復員後,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並寫下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民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進藏後,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到任僅4個月的時間,他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國小,為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3個鄉民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民眾解決飲水問題;了解到農牧區缺醫少藥的情況後,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工作之餘就給農牧民民眾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藥、打針,直到小藥箱空了為止。這表現出孔繁森心甘情願為人民服務。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還領養了3名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5歲的貢桑。收養孤兒後,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鮮血蘊含著孔繁森對藏族孤兒深深的愛。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處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這裡地廣人稀,常年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攝氏度,每年7級至8級大風占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望而卻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後,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上年增長37.5%;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比上年增長6.7%。他為了制定把阿里地區的經濟帶上新台階的規劃,準備在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面下工夫。為此,他曾率領相關單位,親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進行邊境貿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副輓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人們在料理孔繁森的後事時,看到兩件遺物:一是他僅有的8元6角錢;一是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遺產,體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孔繁森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簡介
(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孔子第74代子孫,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於聊城技校畢業後,應徵入伍,1964年被評為濟南軍區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參加國慶15周年觀禮。1966年9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復員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學校革委會副主任。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產指揮部工作。曾任共青團聊城地委常委。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區。任中共崗巴縣委副書記。1981年4月回聊城,歷任中共莘縣縣委副書記,聊城行署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聊城地區林業局局長、黨組書記,聊城行署副專員、黨組成員。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薩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1992年11月,調任阿里地委書記、阿里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政協阿里地區委員會主席。
榮譽稱號
1994年9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稱號。1994年11月29日,在帶領工作組赴新疆塔城地區考察時,不幸以身殉職。為紀念孔繁森、發揚孔繁森的無私奉獻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區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先後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決定。《人民日報》發表《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社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喬石,先後為孔繁森題詞,對孔繁森同志給予極高的評價。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孔繁森“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的稱號。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藏區工作
進藏以後,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幹,徵求本人的意見後,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民眾一起收割、打場,乾農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先後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
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國小,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藥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攸關。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進藏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民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僅四個月的時間,就跑遍了全市八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國小,為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
孔繁森對於分管的衛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樣的投入,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三個鄉民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多次爬到海拔將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民眾解決飲水問題。
孔繁森雕像孔繁森雕像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處西藏自治區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積相當於兩個山東省,而人口僅有六萬,地廣人稀,這裡長年氣溫零度以下,最低溫度達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級大風占140天以上,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許多人都望而卻步。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情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民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乾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並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孔繁森與家人的合影孔繁森與家人的合影
1992年,拉薩市黑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在那裡,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孔繁森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夜裡孔繁森就同孩子們擠在一張大床上睡覺。年幼的孩子常在夜裡尿床,他就不厭其煩地洗換床單。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一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么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市長格桑頓珠見孔繁森負擔太重,領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
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幅輓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
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歌曲《走進西藏》《公僕贊》《等你回家》就是對他的讚頌。

人物榮譽

在孔繁森的勤奮工作下,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從1994年開始,全西藏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比1993年增長37.5%;西藏的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相對於1993年而言增長6.7%。他為了制定把阿里地區的經濟帶上新台階的規劃,準備在西藏地區最有潛力的邊貿、旅遊等方面下功夫。為此,他帶領西藏有關部門,親自到新疆塔城進行邊貿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他犧牲後,江澤民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也題詞“學習孔繁森同志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孔繁森》一文已被蘇教版語文書收錄為課文。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紀念館舍

簡介

孔繁森紀念館坐落在中國江北水城聊城)碧波蕩漾、風光秀麗的東昌湖畔,1995年7月4日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建館,1995年9月10日正式開館接待觀眾。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坐落在東昌湖西北隅。為紀念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弘揚孔繁森精神,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建館,9月14日正式開館。館占地面積約1.0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館高15米,外形為雙重檐、四周為換廊式結構。
孔繁森孔繁森

相關信息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父母被震災奪走了生命。他將這3個孤兒接到家裡,擔負起養育責任。他的家境本來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鄉總要接濟生活貧困的藏族民眾,有時不到半個月,工資就所剩無幾。領養了3個孤兒後,孔繁森經濟上更加拮据。為了不讓孩子們跟著他受苦,他悄悄地來到了西藏軍區總醫院血庫,要求獻血。護士認為他年紀已大,不適合獻血,他就懇求護士:“我家裡孩子多,負擔重,急需要錢,請幫個忙吧!”護士見孔繁森如此懇切,只好同意他的請求。1993年,他先後獻血900毫升,共收取醫院按規定付給的營養費900元,都用於生活補貼。
孔繁森手跡(現保存在孔繁森紀念館)孔繁森手跡(現保存在孔繁森紀念館)
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民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民眾買藥,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個人名言

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路。

繁森精神

孔繁森作為建國以來重大典型,被譽為“九十年代的雷鋒”“新時期的焦裕祿”“領導幹部的楷模”“民族團結的典範”。他用真摯的愛民之情,赤誠的為民之心,強烈的富民之願,譜寫了具有最樸素的普世價值和人文情懷,閃爍著不朽的文明之光、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們從普世價值的角度認識和傳播孔繁森精神, 大力倡導愛人、幫人、關心人的人生價值觀,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與進步大有裨益。
孔繁森紀念館孔繁森紀念館
深入挖掘“好人”“大寫的人”這一基本特質,倡導與時俱進地學習孔繁森精神,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孔繁森精神集中體現的愛、愛別人、愛人民、愛集體、愛祖國的價值觀,適用於一切生活領域、一切家庭團體、一切國家種族和宗教,也照顧到全人類各個方面的利益和共同價值觀,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的普世價值,是全球人類普遍能夠接受的倫理觀,廣泛傳播推廣,終將造福人類!
十五年前,一個光輝的名字,在一夜之間譽滿中華大地;一位共產黨員,在共和國歷史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一種高尚的精神,至今依然感動和激勵著千千萬萬中華兒女。--這就是孔繁森和孔繁森精神!十五年過去了,孔繁森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在慶祝新中國六十年華誕之際,孔繁森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範、山東省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值此紀念孔繁森殉職十五周年之際,以更開闊的眼界審視孔繁森精神的時代特徵,從普世價值的角度來全面深刻認識孔繁森精神的豐富內涵,深入挖掘“好人”“大寫的人”這一基本特質,對於在更深的層次、更廣泛的領域與時俱進地學習和傳播孔繁森精神,促進全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孔繁森精神走向世界,擴大先進文化影響力,使之對整個人類文明產生積極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探討這個問題。
孔繁森的人生詞典里,寫滿了愛字。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愛西藏、愛集體、愛家鄉、愛親友,愛自然,愛他應該愛、能夠愛的一切。為了這偉大的愛,無私奉獻乃至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像虔誠的信徒和苦行僧一樣地篤信著心中的信仰,執著地堅持著共產主義信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無怨無悔,持之以恆。他為人民而活著,為人民而奮鬥,為人民而獻身。他的愛比母子之愛、夫妻之愛、父子之愛更博大,超出了至愛親情的世俗情感,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孔繁森是個孝子,在人民和母親都需要他的時候,他毅然選擇了赴藏的艱難征途;孔繁森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他深愛著妻子兒女,當高原藏胞更需要幹部、更需要幫助時,他忍痛割捨了親情。妻子上撫養老母、下養育三個孩子,精神和物質上都不堪重負,孔繁森卻把有限的工資用到更困難的藏族同胞身上。作為一位長期在艱苦環境中工作生活的地委書記,清貧和節儉的讓人難以置信,他節衣縮食,連快香皂也捨不得買。對自己是那樣苛刻,對別人是那樣大方,死後只留下幾個紙箱子和僅有的八塊六毛錢。古人云:克己者,多內省,必厚人。蕭伯納說,自我控制是強者的本領。孔繁森就是這樣的克己者和強者。孔繁森的小女兒孔玲接受央視《流金歲月》欄目主持人採訪時說,爸爸活著的時候,常常說對不起奶奶,對不起媽媽,對不起我們,但是他最對不起的--是他自己。這是十五年後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對父親深刻的理解,也是對孔繁森無私忘我、捨己為人精神最好的說明。
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力量來自哪裡?來自於榜樣的真實,來源於崇高的人生境界和強烈的精神感召力。他們陶冶著我們的情操,淨化著公眾的心靈,讓我們想起他們,胸中就有浩然正氣油然升起。孔繁森精神是民族優秀文化、革命文化、現代文化相結合的價值體現,是民族精神和黨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升華。和很多傑出的民族英雄一樣,孔繁森不僅獲得了相同信仰、相同組織的尊崇,還難能可貴得到了其他民族甚至我們敵人的尊敬。一位美籍女士在北京聽說孔繁森的事跡,當場拿出幾萬美金,委託在場的領導轉交給王慶芝,後來還寫來了熱情洋溢的致敬信。

時代特徵

郁達夫悼念魯迅時寫道: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美國前總統甘迺迪也說過,評價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要看他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他的人民選擇了什麼樣的致敬,對什麼人的追懷。十五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建設和諧社會的背景下,孔繁森當年感天動地的行為,是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歸入歷史?這位在艱苦環境下創造不平凡業績的榜樣,是否在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就失去了光環?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所表現出的以人為本的道德觀念、堅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猶如鑽石,亘古不變,熠熠生輝;猶如太陽,溫暖、激勵我們奮發圖強。學習和弘揚孔繁森精神,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需要。其實,從評選雙百活動中人們對孔繁森深情追憶也充分說明,他的精神已內化為共和國的集體記憶,成為一個民族的驕傲。他身上集中體現出來的堅定信念和崇高人格,成為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動力。
愛因斯坦在《悼念瑪麗-居里》的演講里說,第一流的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從今天的角度看,孔繁森完全是一個自我激勵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完美典範。他當年自動、自發做到的事情,既符合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同樣符合現今人們追求的人生理念。孔繁森精神在當代中國社會具有道德標準的地位,這種不可質疑的地位可以說已經紮根在了大多數公民的潛意識中。作為一位名人,孔繁森的名字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作為一個品牌,對孔繁森的事跡及其偉大精神的宣傳,極大地提高了聊城的對外知名度;作為一種力量,孔繁森精神已成為鼓舞廣大人民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作為一面旗幟,它使廣大幹部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大批勤政為民、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先進典型湧現出來;作為一筆財富,孔繁森精神同無數革命先烈和許多時代英模的高尚品德一樣,將永遠為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孔繁森孔繁森
孔繁森身上體現的勵志榜樣永遠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的寶貴財富,他當年自動自發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難、最艱苦的地方去幹事創業,正是我們時代的呼喚,也是今天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真諦。孔繁森從部隊到地方,從魯西阿里,踩出一條閃光的人生軌跡。當有些人把羨慕的目光投向西方,夢想用美元鋪墊所謂燈紅酒綠的理想生活之路,他卻跨越萬里關山走向艱苦的青藏高原;當一些人挖空心思,奔走於個人的生前之途,他卻埋頭耕耘雪域邊關;當一些人深陷金錢物慾的泥潭,用撈取人民的血汗去經營自己的安樂窩時,他卻用自己的工資幫助那些困難的民眾。為了那裡的人民,他獻出了金錢、鮮血、健康乃至生命,穿著帶補丁的內衣離開了他眷戀的土地和人民!
馬克思在中學畢業時寫了一篇有關選擇職業的文章,曾充滿激情地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就不會被他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做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將灑下熱淚。”(《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頁。) 每個人的死亡,都足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孔繁森的離去,在阿里引起的震動僅次於班禪大師的圓寂。黨中央稱他是“黨的好乾部”,阿里人民稱他是“菩薩”、好心腸的“本布啦”(大官),佛門弟子稱他是“偉大的人”,藝術家稱他是“夫子風範”,幹部們稱他是“益友良師”、“好領導”。按照古人的評價,行善之小端是施捨,大端是以滿腔的能耐作用於社會。在這兩個方面,孔繁森可以說都做的非常傑出。在大的方面,他把西藏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十年辛勞,汗灑雪域,政績卓越。拉薩56個敬老院、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阿里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在他的努力下,朗久地熱電站改造工程順利完工發電,梳絨廠、魚骨粉加工廠、水泥廠相繼建起。他曾在日記中寫到:阿里的貧窮是我們的恥辱,帶領民眾致富是我們的天職。他生命的最後十天,還在為阿里的發展而奔波,辦成了十件大事。就在犧牲的頭天晚上還寫下了《阿里亟待解決的十二個問題》,成為留在雪域高原的絕筆!在小的方面,他把他真誠、善良、博愛的胸懷,投入到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中,奉獻給了為人民做好事之中,以幫助別人為樂趣。正是這些平平凡凡的點點滴滴,一件件無私助人的行為演繹了仁愛這一普世的高尚。他隨身帶著小藥箱自己花錢買藥品,在工作之餘為藏族同胞看病,口對口為病人吸痰,用胸口為聾啞老人暖腳,三次賣血900毫升,撫養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兒,在零下20度的嚴寒中把毛衣毛褲脫下送給藏族老阿媽! 孔繁森對自身價值的自我實現意識,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關係的認識,對我們現代人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等在內的孔繁森精神,正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義,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洶湧、價值觀迷失的當代,如何運用好這筆財富,如何把孔繁森精神與時代背景相結合,並進一步發揚光大,是我們每一個有責任的中國人必須認真對待的。
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一個發展的民族,總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意志。偉大時代造就偉大人才,偉大人才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塑造民族之魂。每當社會變革處在突飛猛進的時期,總有一大批先進分子站在時代的前列,代表著社會前進的方向。孔繁森就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先進人物,孔繁森精神既是齊魯文化孕育的碩果,也是共產主義道德滋養的結晶,代表和體現著我們時代精神的精華。致敬英模,銘記歷史,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飲水思源,更是要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從歷史財富中尋找源頭,從社會進步中汲取力量,從一代一代的奮鬥中獲得啟示。今天,對孔繁森最好的紀念,就是把孔繁森精神外化為加快發展的不懈動力、轉化為科學發展的具體措施、細化為又好又快發展的實際行動。

世紀課題

信仰,但都面臨著相同的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人類應該怎樣生活?全球危機的背後,是倫理和道德的坍塌,這也說明人們急需一種舉世公認的倫理和道德標準。像孔繁森那樣做人,像孔繁森那樣做事,像孔繁森那樣做官,可以成為世界各個國家人民和官員的倫理參照。今天,重憶孔繁森,更加感到孔繁森精神在歷經時間磨礪後的珍貴,孔繁森已成為跨越時空,跨越國界的美德典範。隨著時間的洗禮,孔繁森精神會不斷豐富發展,擴充新的內容,轉換不同的形式,其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已經成了社會普世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
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偉大的民族精神以及他所包含的優秀傳統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無數優秀兒女前赴後繼地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塑造和形成的,並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孔繁森精神作為偉大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教育和激勵人們奮發前進的精神財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以人為本,明確提出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將普世價值上升到國策的高度予以推廣,落實為治國的偉大行動。中共17大報告,同樣把民主、自由、公正、法治、人權,人格的尊嚴等具有普世價值的詞句寫進其中,作為執政黨治國理念的重要組成部份,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格局和各種思想文化的激盪,孔繁森精神作為民族精神有機部分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理應擴大其文化影響,這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國家軟實力的內在要求。
為人民服務是所有價值觀的最崇高的思想價值觀,因而必然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石;在社會變革劇烈的今天甚至今後,完全的消費主義和功利的物質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破壞著我們的價值觀,孔繁森依然是這個時代的道德楷模,已成為每個立志于振興中華的國人永遠學習的碑帖之一。孔繁森同志已經離開我們15年了,但他的精神所具有的價值力量卻始終光芒四射,照耀各個地方、穿越各個時期,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同時,他的業績已經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所了解和欽敬。完全可以說,孔繁森同志及孔繁森精神是聊城的也是山東的,是中國也是世界的,是歷史的也是現實未來的,是生動具體的也是廣泛深刻的,不因歲月塵封而失色,不因時代變遷而黯然,不因地域差異而淡化,具有巨大的歷史震撼力和時空穿透力,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屹立在人民心中,始終迸發著真理的力量,始終煥發著奪目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