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清覺

孔清覺(1043~1121)宋代河南登封人,孔子第五十二世孫。其曾祖父曾在五代後唐莊宗時任節度使、太子太師等職;其父曾考中進士。孔清覺從汝州龍門山寶應寺海慧出家,遍歷四方,於舒州浮山結庵靜修二十年。元祐八年(1093)孔清覺入杭州靈隱寺後山白雲庵,自創白雲教新義,以《華嚴經》為根本要典,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重視忠孝慈善,晨夕持誦禮拜供養,躬耕自活,不沾葷酒。後移居餘杭龍門山福地庵、錢塘六和塔後紫雲庵。

孔清覺開創白雲宗後,在瓶窯鎮西常熟鄉南山建庵(普寧寺)傳教,這一派別被後世稱為“南山白雲宗”。政和六年(1116年),孔清覺著《證宗論》,其說法與傳統的華嚴宗不同,而且排斥當時佛教主流禪宗。遭到覺海愚禪師反對,訴之於朝,孔清覺因被流放恩州(廣東),四年後獲赦放還。宣和三年(1121年)孔清覺圓寂,弟子慧能將其遺骨於餘杭縣南山之普安院建白雲塔,超山、德清的龍山、乾元山,歸安岩山等地皆分葬其舍利。世人尊稱其為“通教大師”,所著有《三教編》、《十地歌》、《初學記》、《正行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孔清覺
  • 出生日期:1043
  • 逝世日期:1121
  • 性別:男
人物,寺院,經藏,

人物

孔清覺(1043~1121)宋代河南登封人,孔子第五十二世孫。其曾祖父曾在五代後唐莊宗時任節度使、太子太師等職;其父曾考中進士。孔清覺從汝州龍門山寶應寺海慧出家,遍歷四方,於舒州浮山結庵靜修二十年。元祐八年(1093)孔清覺入杭州靈隱寺後山白雲庵,自創白雲教新義,以《華嚴經》為根本要典,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重視忠孝慈善,晨夕持誦禮拜供養,躬耕自活,不沾葷酒。後移居餘杭龍門山福地庵、錢塘六和塔後紫雲庵。
孔清覺開創白雲宗後,在瓶窯鎮西常熟鄉南山建庵(普寧寺)傳教,這一派別被後世稱為“南山白雲宗”。政和六年(1116年),孔清覺著《證宗論》,其說法與傳統的華嚴宗不同,而且排斥當時佛教主流禪宗。遭到覺海愚禪師反對,訴之於朝,孔清覺因被流放恩州(廣東),四年後獲赦放還。宣和三年(1121年)孔清覺圓寂,弟子慧能將其遺骨於餘杭縣南山之普安院建白雲塔,超山、德清的龍山、乾元山,歸安岩山等地皆分葬其舍利。世人尊稱其為“通教大師”,所著有《三教編》、《十地歌》、《初學記》、《正行集》等。

寺院

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其庵改為傳燈院,後又改普安寺,淳熙七年(1181)改稱普寧寺,元末又毀,明清屢建屢毀。宋元之間一百餘年,南山普寧寺趨於極盛,其下有孝慈院、廣濟院、資福院、雨化庵、真武庵等四十座下院。宋末,普寧寺又開始在南山東部的崖壁上,鐫刻釋迦如來像,此後鐫刻金剛、力士、玉皇等幾十座造像。

經藏

元初,孔清覺的傳人僧道安(慧照大師),北上大都覲見元帝,建議雕刻大藏經,得到了元帝準許及佛教界權貴的贊同。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瓶窯大普寧寺開雕,由普寧寺僧道安、如一、崇善、如賢等管領其事。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雕刻完畢,得印梵筴本大藏經五千零十卷,共裝五百五十八函,世號《普寧藏》。寺僧如瑩又將《普寧藏》的總目,編為《杭州路餘杭縣白雲宗南山大普寧寺大藏經目錄》四卷出版。後來日本的第一部大藏經——德川時期(1637~1648)印行的《天海藏》,即根據南宋思溪本與元代大普寧寺本翻刻成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