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誨子路

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子路也,姓仲名由,字子路,也有稱季路的。子路是孔門弟子中最血氣方剛、最有性格的一個。孔子評價他,一句是“野哉由也!”,一句是“由也喭”,“喭”也是“野”的意思,總體說來,是個好勇鬥狠的主。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剛見孔子的時候,帽子上插著公雞毛,腰裡佩帶用豬皮裝飾的劍,一副街頭二混混打扮,“陵暴孔子”,估計是連打帶罵的。孔子一文弱書生,好不容易開了一所學校,地痞流氓黑社會隔三岔五上門收“保護費”,估計也受了不少委屈,看到子路這么孔武有力的後生,豈能輕易放過?於是“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就從了,拜了師。你看,秀才遇到兵,還是有辦法的嘛!
從此,子路就做了孔子的貼身保鏢,出生入死,忠心護主。孔子曾洋洋得意地說“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有這么個五大三粗的傢伙站在旁邊,誰還敢對孔子惡語相向?
有了子路,聽不到別人的惡言了,可孔子受子路的惡氣卻也不少。子路這人,是個直腸子,而且嫉惡如仇。顏回在孔子面前,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子路可沒那么多心眼,經常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讓老師下不來台。孔子為了施展抱負,連幾個叛臣也準備去投靠,被子路罵了一頓,作罷了;為了在衛國撈個一官半職,孔子偷偷去見南子,準備走老婆路線,讓她給衛靈公吹吹枕頭風,結果被子路搶白了一通,害得孔子對天發誓賭咒。子路敢跟孔子頂嘴,一個是性格使然,再一個就是年齡,他只比孔子小九歲,是同輩人;而顏回小孔子四十多歲,都快成孫子輩了,當然要聽話一些。
顏回雖然對老師言聽計從,但在孔子心目中,最忠心耿耿的,卻是這個一再和自己過不去的子路。以至於孔子在<論語/公冶長第五>中感嘆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哉!”
孔子為什麼要教子路“知之”,那也是有原因的。
在<論語/子路十三>里,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讓你來管理,你先從什麼地方著手?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子路說:“有這么乾的嘛?你也太迂腐了,那個破名怎么正?”(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把個孔子給氣的,說:“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對你不知道的東西,最好不要亂髮議論。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些大道理,你子路知道個屁?竟敢在此大放厥詞
顏回太聽話,子路又太有主意,真是過猶不及啊!
孔門弟子中,子路以“政事”見長,和冉有列政事前兩名。孔子做大司寇以後,開始在關鍵部門安插自己的人,子路就在這時候做了“季氏宰”。孔子“墜三都”,子路是急先鋒。後來孔子在魯國失意,周遊列國跑官,沒人願意用他,但他的弟子卻頗受歡迎。子路就是跟孔子到衛國,被衛國任命為蒲邑宰的,治蒲三年,孔子三稱其善。
由於有治蒲三善的政績,子路被衛國權臣孔悝用為邑宰。子路之死,就是由於此人。話說衛國太子蒯聵,由於得罪了老爸衛靈公的寵妃南子,出國避難,尋求政治庇護去了。蒯聵之子輒被立,是為衛出公。小毛孩不管事,實權都掌握在表哥孔悝手裡。後來蒯聵和孔悝勾結,發動政變。子路聽到訊息,馬上往回趕。在城門口正好碰到孔門另一個在衛國做官的弟子子羔,子羔說,師哥,出公已經逃了,你回去不是白送死嗎?子路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結果寡不敵眾,被人剁為肉泥。臨死之前,他的帽纓被擊斷了。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於是把纓系好,從容就死。
孔子聽說衛國發生了內亂,馬上說:“嗟乎,由死矣!”孔子太了解子路了,早就知道他這個既勇且忠的學生會不得善終。所以才會說出“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這樣的話。
對了,還有一點,子路是個大孝子。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里有子路百里為親負米的故事。其實想想也沒什麼,我們在海外,相隔萬里,不是也給家寄錢嗎?區區百里,何足掛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