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為政

子產為政

魯襄公三十年(前543),子產鄭國執政,整頓了國家的政治秩序,雖暫時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經過較長時間後,人民得到好處,子產受到歌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產為政
  •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 類型:歷史故事
  • 主人公:子產
  • 發生時期:魯襄公三十年
  • 發生區域:鄭國
原文,注釋,譯文,

原文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意,而無令名之難。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宣子說,乃輕幣。
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廬井有伍。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子產為政

注釋

①鄉校;古時鄉間的公共場所,既是學校,又是鄉人聚會議事的地方。
②執政:政事。
然明:鄭國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
④退: 工作完畢後回來。⑤忠善:盡力做善事。損:減少。
(6)作威;擺出 威風。
(7)遽(jù):很快,迅速。
(8)防:堵塞。川:河流。
(9)道: 同“導”,疏通,引導。
(10)藥之:以之為藥,用它做治病的藥。
(11)信: 確實,的確。可事;可以成事。
(12)小人:自己的謙稱。不才:沒有才能。
(13)二三:這些,這幾位。
(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當時只有十歲, 這話是後來加上的。)
(15)封洫(xù):田界。
(16)褚:儲藏

譯文

鄭國人到鄉校休閒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么樣?”子產說:“為什麼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用忠誠善良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鄭國的上卿)子皮想讓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產說:“(他太)年輕,不一定行。”子皮說:“(他很)善良,我喜歡他,不會背叛我的。讓他(伊何)去那裡學習(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子產說:“不行!人要愛護(一個)人,是要(做)利於他(的事)。如今您愛護(一個)人就讓他從政,(這就)猶如還不會拿刀就讓他切割,他(將受)的傷肯定很多。您愛人,以傷害他為結果,那誰還敢企求受到您的愛護啊?您有美好的綢緞,不會讓人學著做衣服;大的官職、大的封地,身家所託付的東西啊,卻讓學習的人去治理,那不是為美好的綢緞著想得(比官職、封地)更多嗎?(我)僑聽說的是(先)學習然後主政,沒聽說過用執政來學習的啊。如果一定這么做,必定有所損害。
范宣子當權,諸侯向晉國貢獻的負擔很沉重。鄭國的人把這事看作憂患。二月,鄭國國君往晉國,子產(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委託書信給子西(子西隨鄭伯如晉),帶給范宣子,信上說:“您為政於晉國,四鄰諸侯沒聽說(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卻聽說(向諸侯索取的)貢納很重,我呢,對此很不理解。我聽說君子掌管國家的,不是擔憂沒有財物,而是擔憂沒有好名聲。好名聲,是載德以行的車子;德行,是國家的根基。有基礎就不致毀壞,為什麼不致力於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與大家共同享樂,眾人快樂就能統治長久。范宣子很高興,於是減輕了諸侯的進貢。
子產讓城市和鄉村有所區別,上下尊卑各有職責,士地四界有水溝、廬舍和耕地能互相適應。對卿大夫中忠誠儉樸的,聽從他,親近他;驕傲奢侈的,依法懲辦。子產參與政事一年,人們歌唱道:“計算我的家產而收財物稅,丈量我的耕地而徵收田稅。誰殺死子產,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產教誨;我有士田,子產栽培。子產如果死了,還有誰(能)繼承他呢?”
1.都鄙有章:都,國都;鄙,邊遠的地方;章,規章。國都和邊遠的地方車服尊卑各有規定。
2.上下有服;指舊時等級,上下級服裝有嚴格區別。
3.田有封洫:洫,古代採取井田制時,成(縱橫十里為一成)與成之間的水道。田地有溝洫為界。比喻事物各有區別。
4.廬井:井田制中八家共一井,因稱共井的八家廬舍為廬井。廬,田邊看守莊稼的小屋。
5.這段文字說的是一次鄭國的改革。子產通過改革,使城鄉組織井然有序,上下貴賤等級分明,田地界線清楚明白,溝渠灌溉通暢無阻,村舍田園井然有條。同時對敬業節儉者予以獎勵,對庸怠奢靡者予以懲罰。
6.井田:所謂“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規劃、畝積和疆界的方塊田。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畝積為百畝,作為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井田規劃各地區不一致。有些地方採用十進制,有些地方則以九塊方田叫一“井”。因為把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井田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一井的面積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納九百個勞動力;一萬井是方百里,一“同”,可容納九萬個勞動力。在井田的田與田、里與里、成與成、同與同之間,分別有大小不同的灌溉渠道,叫遂、溝、洫、澮;與渠道平行,還有縱橫的通行道,叫徑、畛、途、道。各種渠道的大小、深淺和通道的寬窄,都有一定的規格。
田界的普遍設立,意味著國家對所有土地的全面控制與管理,這與管仲的“井田疇均”類似,實際標誌著國家授田制實施。子駟“為田洫”而能使許多貴族“喪田”,子產“田有封洫”,開始也使貴族(或許也包括一些中層國人)痛恨咒罵:“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左傳·襄公三十年》。)這大概也意味著剝削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物剝削取代了勞役剝削,從而原來被剝削者用以實現剩餘勞動的土地和用以實現必要勞動的土地合而為一,全部在國家的控制與管理之下,剝削者用以進行勞役剝削的“田”失去存在意義,它們和其他田土一起被規劃成均等的小方塊而授與被剝削者,這就是貴族的“喪田”。但是,新的生產方式刺激了生產的發展,從而使剝削者得到了更多的剝削收入,三年之後,他們又歌頌道:“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