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雞圖(宋代佚名創作紙本設色畫)

子母雞圖(宋代佚名創作紙本設色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子母雞圖》是宋代佚名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該畫為南宋翎毛小品。畫面中一隻母雞,相對五隻小雞雛體型巨大。五隻小雞雛在母體周圍,隨母雞在地里覓食,姿態各異。母雞羽毛蓬鬆亮麗,先填色,再以細線勾描,羽毛極有質感。母雞的眼神極生動,對雛雞之愛盡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子母雞圖
  • 規格:縱59.99cm 橫32.83cm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創作年代:宋代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

畫作內容

子母雞圖
此圖繪一隻母雞引領著幾隻孵出不久的小雞,在地上漫步啄食。母雞雪白的羽毛蓬鬆亮麗,目光中充滿著慈愛,小雞則稚嫩怯弱,依偎在母親的羽翼保護下。母雞俯身與寶寶們對話,神情愛憐。此畫雖無陪襯,卻能以情動人。作品在技法處理上,母雞以勾線、施毛渲染,而小雞則以施毛勾出輪廓,全以渲染,兩者對比,更顯小雞稚嫩,母雞慈愛。更精妙的是作者在對母雞眼睛的處理上,把留白的位置留在眼珠的最前面,使其俯身之姿更加強烈,

創作背景

古人稱雞為“德禽”,因其啼鳴報曉,故又名“燭夜”。雞被人們認為具有五德文(頭戴冠)、武(足有距)、勇(敵在前敢斗)、仁(見食相呼)、信(守曉、不失其時)。由於雞吃害蟲而護宅,故有“雞王鎮宅”之說。叉因為雞與“吉”諧音,因此被當成吉祥如意的象徵.常用於祭祀、喜慶活動中。由於雞乾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歷來被文人墨客作為吟詠的對象,也是歷代畫家所喜愛的繪畫題材。
雞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十,一般人們稱之為家禽,指的就是為人類所馴養,具有實用價值的禽鳥,已不是野生的鳥類:和人類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雞既有實用價值,義具有經濟效益,故為人們所飼養:《韓詩外傳》謂雞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而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因雞具有五德,故歷代有不少畫家以雞作繪畫題材,屢見不鮮:大多畫家畫雞,多以雞五德自喻:雞有五德而卻遭人食,畫家畫雞的寓意,也許以畫雞來寄寓自己雖有才華而不為世所用的感慨。

藝術鑑賞

此畫無任何背景,在畫幅中心部位,畫有一隻雌雞且攜帶著五隻雛雞。以工筆勾勒,用筆纖細而穩健、全幅除主體之外,背景無任何物景襯托,背景部分全以墨色填滿,這種紙地填墨的方式,在中國的繪畫中不多見,此畫以黑白的強烈對比,達到突出主體的作用:此幅畫處理得十分成功。在設色方面,將母雞和雛雞全身淡淡染白,用色潤澤,以濃淡色區分明暗,稍加勾勒,呈現出立體感。圖中母雞和雛雞的神態造型上,畫家下了不少功夫:將幾隻雞各種不同神態、動作,刻畫得十分傳神,無不具有生意。每隻雞的造型準確,比例勻稱,尤其母雞鬆弛著的羽毛,正低頭啄地呼嘯的神態及前面四隻小雞搖搖擺擺前來的狀態,和母雞後伸頸欲出之雛,所具有的初出殼的嬌弱之態,刻畫得生動傳神,表現得惟妙惟肖,充分展現了宋人寫實的功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