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戲圖

嬰戲圖

嬰戲圖即描繪兒童遊戲時的畫作,又稱“戲嬰圖”,是中國人物畫的一種。因為以小孩為主要繪畫對象,以表現童真為主要目的,所以畫面豐富,形態有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嬰戲圖
  • 別名:戲嬰圖
  • 定義:描繪兒童遊戲時的畫作
  • 黃金時期:宋代
發展歷史,主要內容,藝術風格,畫作欣賞,歷代發展,

發展歷史

中國很早已有繪畫嬰孩的傳統,到了唐宋時期技巧漸趨成熟,宋代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使之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

主要內容

嬰戲圖,在明末清初繪有體育題材的古瓷片,而且中多有蹴鞠之戲,蹴鞠就是踢球,這是我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
蹴鞠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史記·蘇秦傳》載,蘇秦對齊宣王說齊都臨淄:“臨淄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琴、踢鞠者。”踢鞠即蹴鞠,這說明在距今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我國就有這項運動了。至唐代這一運動更盛,唐玄宗、唐文宗均愛之。王維有句:“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說明當時踢球踢得很歡很高。沿至宋代,宋太祖趙匡胤、宋徽宗趙佶均推崇蹴鞠之戲。上海博物館就藏有“宋太祖蹴鞠圖”。南宋時陸游還寫詩記蹴鞠之盛況:“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盡繁華”。
嬰戲圖
蹴鞠這一古代運動,已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諸多學者認為,於今風靡世界的足球運動就源於我國的蹴鞠,他們的論點是以史實為據的。
蹴鞠至明代已在民間非常普及,並注意將此項運動推及到對兒童的教化之中。這一組古瓷中就有身著華服的“公子玩球”、“二童爭球”等,許多瓷片的畫面,似反映了當時的實況,如“扛旗踢球”意為勢在必勝,還有吹號鼓動的“拉拉隊”。明代對體育的幼教,並不止於蹴鞠,在這一組古瓷中還包括“太極神功”、“少年舞戟”、“摔跤手對峙”等,這些瓷片匯集一起,池澄戲稱這是在古陶瓷上表演的“運動會”。

藝術風格

嬰戲圖
嬰戲圖嬰戲圖
兒童在嬉戲中表現出的生動活潑的姿態,專注喜悅的表情,稚拙可愛的模樣,不只讓人心生憐愛,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只要看看現在許多人的電腦屏保、桌面,就知道這是多么討人愛的主題。
古代,這種題材被稱為“嬰戲圖”。名為“嬰”,實際是“孩”。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還有和生肖圖案、各種吉祥器物、兒童遊戲結合的。象徵著多子多福,生活美滿。百多個幼童濟濟一堂的畫面,則寓意著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意味。

畫作欣賞

嬰戲圖最早出現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早期之嬰戲題材多為人物畫的陪襯角色,而畫嬰孩又有相當的困難度,不只要能畫出他們幼小稚嫩的身形,晶瑩剔透的膚色,驕憨天真的神態,在形貌上更需分別年齡的大小,掌握兒童的純真自然,因此畫史著錄中以畫嬰孩見長的畫家並不多見。唐朝有張萱(活動於八世紀)與周昉(活動於八世紀末),以精於仕女畫與嬰戲圖而知名於當時。到了宋代,定窯、磁州窯、耀州窯、介休窯、景德鎮窯、容縣窯等都曾用嬰戲圖作裝飾,其中尤以磁州窯釉下彩繪嬰戲圖最富表現力,特別在瓷枕上,兒童釣魚、玩鳥、蹴球、趕鴨、抽陀螺等形象都有描繪,且將兒童的嬌憨之態描繪得傳神之至。宋初社會穩定,人口增殖,嬰戲圖的大量出現,和當時的社會狀況關係密切。
嬰戲圖嬰戲圖

歷代發展

宋朝繪畫以寫實為主流﹐北宋末年的劉宗道與杜孩兒(活動於十二世紀初)也因畫嬰戲而名噪一時﹐可惜皆無作品流傳。到了南宋初年,以蘇漢臣(活動於十二世紀)與李嵩(活動於1190-1264)為嬰孩畫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又以蘇漢臣最受推崇。評者論其嬰戲圖云:“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正因蘇漢臣在嬰戲畫的傑出成就,倍受推崇,後世託名的作品甚多。
南宋以後,文人畫發達,不再重視精描細繪的寫實工夫,畫家在描繪孩童時﹐不是將孩童畫得老氣橫秋,便是畫得身小而貌壯,少年老成,無法掌握兒童純稚的神韻﹐故以嬰戲畫知名的畫家銳減。而嬰戲圖中孩童純真可愛的形象,特別能表現節慶歡樂的氣氛,有祈福求安的意義,因此明清時期出現許多具吉祥含意之嬰戲圖,如“長春百子”寓有多男多福之意,這類的畫作,設色穠麗,描寫工細,深受民間喜愛。
嬰戲圖還與各個時期的社會狀況關係密切。明代嬰戲圖,宣德以前多為“庭園嬰戲”,孩子們在庭園內活動。宣德後,多為郊外嬰戲,孩子們嬉戲在戶外,且嬰孩的形象變化尤為分明,永、宣時期,孩童矮胖,頭大,前腦尤大,圓圓的臉,額上幾根流海,幾個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嬰戲。孩童形象折射出社會的安定。嘉靖、萬曆時期,孩子們長袍大褂,顯得頭重腳輕,頭特大,後腦凸出。這些形象表明,明朝社會政治經濟的衰落已經初見端倪。
明清時期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展到百多個幼童,幼童神態各異。嬰戲圖的流行,反映了當時的民眾心理。傳統的封建社會又把傳宗接代的觀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圖案,就成為瓷器常見的裝飾圖案。
雍正、乾隆兩朝的官窯瓷器,嬰戲圖畫工嚴謹,多見兒童衣紋清晰,眉清目秀,動作天真爛漫,惹人喜愛。用嬰戲圖描繪了“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的桃園美景和太平盛世。當時的官窯瓷器嬰戲中的兒童姿態多樣,動作誇張,畫面多呈熱鬧愉悅的氣氛。
在社會動盪不安、封建政權江河日下之時,嬰戲圖同樣也能記錄下來。明未天啟、崇禎兩朝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國力衰竭,這些社會現實折射在嬰戲圖中,孩童們瘦骨嶙峋,腳奇長,後腦特大,形體十分抽象,看起來奇形怪狀。清朝中期的嘉慶、道光、鹹豐三朝,嬰戲圖上人物呆板笨拙,兒童粗頭大腦,反映了國運衰落的現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