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嬰戲圖

冬日嬰戲圖

《冬日嬰戲圖》是傳為北宋蘇漢臣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圖中畫二童嬰在庭園嬉戲。男孩左手拿著一根美麗的孔雀毛,女孩右手持一面繡花的小錦旗來回搖擺,逗著跟隨著他們來回跑的小貓。畫中描繪的雖然是冬景,但是花園中翠竹青青,茶花、梅花競相開放。兒童形象富而不驕,華而不貴,充滿宋代城市中的世俗生活情趣。整幅畫面作者用筆工整細緻,設色艷麗。技法純熟,形神兼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冬日嬰戲圖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規格:縱196.2cm,橫107.1cm
  • 幅式:立軸
  • 材質:絹本
  • 作者:蘇漢臣(傳)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技法,後世影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冬日嬰戲圖
該圖畫姐弟兩人在庭院裡戲逗小花貓的情景。孩童衣著講究,髮式別致:女孩身穿右衽鑲邊素色長袍,腰系紅色綢帶,發盤雙髻,以紅白相間的髮帶裝飾,右手持方格錦旗,左手伸指。側身目不轉睛,眸子烏黑閃亮,透躍著天真無邪的童心;男孩在姐姐背後,髮式用紅繩系成多結形,身穿對襟紅邊素衣及白色長袂,左手持孔雀尾翎,亦睜大雙眼。兩孩雙目視線皆投入同一寵物——小花貓。極靈活的小花貓,紅白毛,黑色點綴首尾。院庭中褐色的假山,綠色的修竹,白色的臘梅,紅色的茶花,在一側爭芳鬥奇,各顯其本色。
此幅無款印。鑑藏璽印有:五璽全、“宣統御覽之寶”。

創作背景

在中國古代,這種以“嬰戲圖”或曰“戲嬰圖”作為題材的繪畫作品較為普遍,是中國人物畫的一種。因為以小孩為主要繪畫對象,且以表現童真為主要目的,所以畫面豐富,形態生動有趣。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還有和生肖圖案、各種吉祥器物、兒童遊戲結合的,均象徵著多子多福,生活美滿。
畫家蘇漢臣為北宋宣和畫院待詔,南渡後又復職,任承信郎(官名)。擅兩佛道、仕女,尤精兒童,《冬日戲嬰圖》便是其代表作。
過去人們長期將此圖當作是宋代佚名作品。《故宮藏畫精選》編者根據蘇漢臣《秋庭嬰戲圖》軸“畫中孩童的造型、神態,庭園的花木畫法、衣紋描法、色彩用法都與《冬日嬰戲圖》完全類同,甚至尺寸大小也相差甚微,兩幅所用的絲絹質地也相同”,推斷《冬日嬰戲圖》也是蘇漢臣所畫,而且“是蘇漢臣春夏秋冬四景嬰戲圖的最後一幅”。《支那名畫寶鑑》定為宋畫。《中國名畫鑑賞辭典》定為(傳)蘇漢臣作。

藝術鑑賞

主題

《冬日嬰戲圖》畫了兩個孩童在庭院裡戲逗小貓。孩童衣著考究,髮飾別致,男孩甩動孔雀尾翎;女孩手執方格花紋錦旗,憨厚天真之氣溢於紙素。庭院中,假山堆疊,修竹搖翠,臘梅、茶花爭芳,整個畫面充滿了冬天陽暖的溫馨氣氛。

技法

畫中對孩童的描繪十分精細,從上到下,一絲不苟,髮式新穎,男女有別,膚色嬌嫩,服飾素雅中有點色,描繪衣紋所用的線條細利流暢,柔中有骨力,神態逼真,天真活潑中有稚氣,尤其是男孩的表現更為頑氣。畫景以梅、竹襯景,但又有茶花在其中爭艷,為畫面增加了色彩。山石以斧劈皴法,並以皴擦渲染,著筆不多,能顯石質堅硬;兩竿修竹與石相依更顯挺勁瀟灑,竹葉先勾後填,以明暗示前後關係;竹石後梅枝以凌空伸出,姿態百出。潔白梅花與翠竹、艷麗茶花,相互映襯,同時義與孩童的素裝相呼應,使全圖的人物、景物、動物的色調和諧一致。

後世影響

衍生作品
1994年,上海造幣廠以《冬日嬰戲圖》為題材,鑄造了特種金幣、特種銀幣。

重要展覽

2018年10月4日起,台北故宮推出“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冬日嬰戲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蘇漢臣,生卒年不詳。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一說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北宋時為畫院待詔,南渡以後仍為畫院待詔,隆興初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他是人物畫家,擅畫佛道、仕女,尤善畫兒童。他的畫師法劉宗古、張萱、周防、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畫閨閣中仕女的意態,作品多嬰戲圖。他畫的兒童,得天真活潑之趣。《寶繪錄》說: “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據畫史記載,他畫過許多兒童畫,如《嬰兒鬥蟋蟀圖》《嬰兒戲浴圖》《戲嬰圖》《嬰戲貨郎》等。他的畫作,今傳有《秋庭戲嬰圖》《貨郎圖》《五瑞圖》《擊樂圖》《百子嬉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