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手足搐搦症

嬰兒手足搐搦症多見於6個月以下小嬰兒,冬春季多見。主要由於維生素D缺乏、甲狀旁腺代償功能不足或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致血中游離鈣降低,使神經興奮性增高,引起局部或全身肌肉抽搐。目前因預防維生素D缺乏工作的普遍開展,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已較少發生。

基本介紹

  • 別稱:嬰兒性手足搐搦症、低鈣型驚厥
  • 英文名稱:Tetany
  • 就診科室:神經內科
  • 多發群體:6個月以下小嬰兒
  • 常見病因:維生素D缺乏、甲狀旁腺代償功能不足等所致
  • 常見症狀:驚厥,手足搐搦,喉痙攣等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病因

發病原因與佝僂病相同,但骨骼變化不明顯,多有甲狀旁腺代償功能不全。
1.維生素D缺乏症初期,若甲狀旁腺未能代償其血鈣的降低,以至血磷正常而血鈣降低,臨床上出現低血鈣症的表現而骨骼變化不顯著。
2.春夏季戶外活動增多,使體內維生素D合成驟增,或用維生素D治療之初,均使未鈣化的骨骼加速鈣化,血鈣大量沉著於骨骼,骨骼鈣化加速,舊骨脫鈣減少,腸道鈣吸收又相對不足,使血鈣下降。
3.感染、發熱、飢餓時,由於組織分解,磷從細胞內釋出,血磷升高,使血鈣下降。
4.六個月以內嬰兒,生長發育最快,需要鈣質較多,若飲食中供應不足,加以維生素D缺乏則易發病。未成熟兒與人工餵養兒容易發病。
5.長期腹瀉或梗阻性黃疸,使維生素D與鈣的吸收減少,致血鈣降低。
6.當血液pH升高時,如過度換氣所致的呼吸性鹼中毒,鹼性溶液注射過量或酸中毒被糾正時,可加速鈣離子在骨中沉積,致血鈣降低。

臨床表現

1.驚厥
為嬰兒期最常見的症狀。常突然發生,四肢抽動,兩眼上翻,面肌顫動,神志不清,持續時間短者數秒種,長者達數十分鐘。每天發作數次至數十次不等,間歇期意識清晰,活動如常。輕者僅有兩眼凝視、驚跳或部分面肌抽動。一般不發熱,若伴感染或發作頻繁和時間過久者,體溫可升高。
2.手足搐搦
幼兒和較大兒童多見。發作時神志清、手足強直痙攣、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內收掌心,足部踝關節伸直,足趾同時向下彎曲。
3.喉痙攣
多見於嬰兒期。由於喉部肌肉痙攣而出現呼吸困難,重者可致窒息死亡,應予重視。

診斷

冬末春初,嬰兒或早產兒反覆發作的無熱驚厥,間歇期意識清晰,應首先想到本病可能。若有維生素D缺乏史或佝僂病體徵,診斷一般不難。查總血鈣常低於1.75~1.88mmo1/L,或查游離鈣低於1.0mmol/L,應首先考慮本病。注意排除低血糖、低血鎂、嬰兒痙攣症、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及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

治療

應立即控制驚厥,迅速補鈣,可同時給予維生素D治療。
1.急救處理
可用魯米那、水合氯醛或安定等鎮靜劑止驚,並防止窒息,有喉痙攣時須將舌尖拉出,進行人工呼吸,必要時行氣管插管。
2.補鈣劑
在使用鎮靜劑同時應及時補充鈣劑,給予10%葡萄糖酸鈣1~2ml/kg加入5%~10%葡萄糖液10~20ml中,緩慢靜脈注射(10分鐘以上)或滴注,以防止血鈣驟升、導致心跳驟停。驚厥反覆發作時可6小時後重複一次。直至驚厥停止後改為口服鈣劑。
3.維生素D治療
症狀控制後可按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補充維生素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