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漢語詞語)

嫌疑(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嫌疑,漢語辭彙。注音:xián yí。它的釋義為猜疑、懷疑,被懷疑某人和某事有牽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嫌疑
  • 外文名:suspicion
  • 注音:xián yí
  • 釋義:猜疑、懷疑等
基本信息,引證詳解,

基本信息

【英譯】
名詞suspicion[sə'spɪʃən];動詞be suspected

引證詳解

1. 疑惑難辨的事理。
①《墨子·小取》:“處利害,決嫌疑。”
②《楚辭·九章·惜往日》:“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朱熹集註:“嫌疑,謂事有同異而可疑者也。”
③《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
2. 謂被懷疑有某種行為的可能性。
①《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一》:“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②《新唐書·劉文靜傳》:“公據嫌疑之地,勢不圖全。”
③《紅樓夢》第二七回:“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
魯迅《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用現在最流行的諡法來說,就是大有‘漢奸’的嫌疑。”
3. 懷疑;猜疑。
①《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
②《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執拘。”
③《南史·鄧琬傳》:“子勛次第既同,深致嫌疑。”
魏源聖武記》卷六:“上慮其兄弟日後嫌疑。”
⑤明施耐庵《水滸》第六十三回《宋江兵打大名城關勝義取梁山泊》:童貫是個阿諛諂佞之徒,與他不能相下,常有嫌疑之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