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認識論

媒介認識論

《媒介認識論》是一本胡瀟編寫,在2012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媒介認識論
  • 作者:胡瀟
  • 職務:教授,博士生導師
  • 基本線索:社會交流媒介之發生和演變的歷史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胡瀟,胡瀟,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晉升為研究員並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現任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兼任中國社會與文化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發展中心《管理世界》編委、湖南省哲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年鑑》編輯。辭政從學以來,懷著強烈的學術使命感在哲學園地躬耕不息,先後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省、市級立項科研課題12項;獨立出版《理想與現實的沉思》、《文化現象學》、《民間藝術的文化尋繹》、《思想哲學》、《文化的形上之思》、《緣道》、《意識的起源與結構))等學術著作9部,主編、合作出版《現代管理心理學綱要》、《城市環境藝術》、《當代語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著作8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文藝研究》、《社會學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教育研究》、《哲學動態》、《光明日報》等國家和省級刊物。

內容簡介

《媒介認識論》以人類社會交流媒介之發生和演變的歷史為基本線索,從語言、文字到當今的電子媒介,對其歷史文化特徵和上下演替邏輯,逐一進行了認識論的分析和詮釋,從認識論的視角揭示媒介發生、演變的社會文化機制,彰顯媒介發展史以其各具體媒介形態之技術方式的思想底蘊和能指、所指的認知和表達邏輯,深化對媒介現象的哲學研究。在此基礎上,更將認識論的研究推深至人的思維——言語——理解層次,在思想意識的無聲內部操作和有形外部言說、主體個人獨立思考和社會共體言說、交流、理解的雙重結合上,創造性地進行認識論的媒介研究。筆者力求將媒介哲學的研究拓出一個新的視野,首先是媒介的認識論研究,具體展示了媒介哲學的基本範式;同時又是認識論的媒介分析,具體陳述了認識活動的媒介依託、規制和機理,展開認知研究的媒介論。

目錄

第一章 媒介認識論的歷史探源
一、柏拉圖的意見世界與知識世界及“摹本”與“原本”理念
(一)“意見”與“知識”解析
(二)“摹本”與“原本”的理論
二、亞里士多德關於文字、語言與心理經驗關係的認識論架構
(一)“內心經驗”的審視
(二)語言的約定俗成
(三)思維與語詞關係的疏解
三、洛克對語言文字的認識論揭秘
(一)“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的界說
(二)“名稱”之名與實
(三)觀念與語言、文字關係的究詰
四、索緒爾語符“能”、“所”關係詮釋中的認識論意韻
(一)語符——概念和音響的結合
(二)能指與所指
五、卡西爾語符認識論索隱
(一)“符號動物論”的認知性界說
(二)語符對主體經驗的再現與建構
(三)語言世界與意義世界
六、麥克盧漢的媒介哲學
(一)“橋”所轉喻的“媒介”意涵
(二)媒介功能的認知論說
(三)媒介的“冷”“熱”之辨
(四)“媒介即是訊息”的妙論
(五)麥克盧漢的偏頗與失誤
七、中國哲學中的語言能、所理論
(一)唯識宗的能識與所識
(二)從王船山到金岳霖的唯物主義返正
第二章 當代媒介研究的認識論疏漏
一、語言學派與傳播學派的分隔
(一)語符單一論與傳播組合論的殊異
(二)媒介技術論與媒介社會論的分立
(三)靜態的定格與動態的推演
二、媒介認識論研究的哲學偏頗
(一)人文關注的缺失
(二)信息鼎沸中的意義荒疏
三、媒介認識論的呼喚
(一)新型媒介對傳統認識論的挑戰
(二)媒介場域亟待認識論觀照
第三章 媒介基元——語言發生史的認識論考察
一、生產勞動對語言之主體條件的孕育
(一)工具活動對動物式條件反射的超越
(二)認知能力由“種概念”向“類概念”進化
(三)實踐造就了人的意識、意志與理性思維
二、語言發生中的“能說”、“有說”和“要說”
(一)“能說”之說
(二)“有說”與“要說”釋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