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荒

婚荒

所謂“婚荒”,就是由婚齡人口男多女少的性別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擠壓問題,一些男子成了“婚戀困難戶”。據一份調查顯示,我國2020年可能有逾3000萬男性面臨“婚荒”。

目前性別比嚴重失衡,大量男性在婚姻問題上“未就業就已失業”;經濟、社會地位不平等,單身男性競爭力差距拉大部分占據優勢資源的男性“多吃多占”,“婚姻擠壓”現狀不容樂觀,我國20周歲以下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衡。

基本介紹

目前狀況,產生原因,產生問題,影響,

目前狀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顯示,我國20周歲以下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衡,未來可能會有超過2500萬人面臨“婚荒”。《藍皮書》指出,20多年來長期處於失衡狀態的中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如今逐步表現為20歲以下各年齡段人口性別比的上升態勢。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得到的數據,20歲以下的人口中,年齡段越低,性別比越高:19-15歲者性別比為107.88,14-10歲者性別比為114.20,9-5歲者性別比為119.30,4-0歲者性別比為122.66。
2007年廣州戶籍人口出生7.13萬人,其中男性3.81萬人,性別比為114.41。雖然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 120.22,但相比正常範圍(103~107)依然偏高。《藍皮書》預計,大約在2010年前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生的人口將大量進入婚戀時期,由婚齡人口性別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擠壓”問題將越來越凸顯出來,即使現在鼓勵女性胎兒的養育,未來的“婚荒”也會頗為嚴重。
在2010年前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出生的人口大量進入婚戀時期,由婚齡人口性別失衡所引起的婚姻擠壓問題將越來越凸顯,即使現在鼓勵女性胎兒的養育,未來的“婚荒”也會頗為嚴重。

產生原因

出生人口比失調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傳統文化的影響,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第二是社會保障體系滯後。農村中“養兒防老”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第三是國家在倡導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方面缺乏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例如,就業歧視等問題仍比較嚴重。

產生問題

一、婚姻擠壓問題。再過15到20年,一部分大齡男青年由於找不到對象,只能到下一年齡段的女青年中找。如此循環下去,“老夫少妻”將不再是個別現象。而年輕男性與年長男性之間爭奪配偶發生的人口衝突就會隨著人口的失衡而進一步加劇。同時,大量的未婚男性出於自身的婚姻需求,甚至會採用拆散已婚家庭組建新家庭的方式,導致了家庭結構的不穩定。
二、就業性別擠壓問題。未來一二十年里,男性勞動力過剩,男性勞動就業將變得更為困難。
三、男女比例失衡還容易滋生各種社會犯罪現象,家庭和社會不穩定風險係數會不斷增大。
四、養老保障結構問題。我國目前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鑒於目前出生性別比偏高的實際,未來幾十年過低的老年性別比將會升高。在當前農村以家庭贍養為主的養老保障體制下,將造成大量終身未婚者沒有子女養老的情況,這無疑增加了整個國家社會保障問題的複雜性。

影響

婚姻市場對男性青年“擠壓”現象嚴重並不斷惡化表示憂慮。1995年,我國15—29歲青年未婚人口比例為51.54%,15—35歲青年未婚人口比例為 38.23%;2000年,15—29歲、15—35歲組青年未婚比例分別為59.17%、40.8%,2005年的相應數據則分別上升為65.89%、 45.71%。
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已使少年兒童性別比超出正常範圍,隨著時間推移必將影響未來人口結構,在這批人到達婚育年齡時會產生“婚姻擠壓”現象,在鄉村表現得更為明顯,這意味著一部分較為貧困、條件較差的農村男性很難找到配偶。因為按照一般的社會心理習慣,婚配模式會遵循“男高女低”的規律,A男配B 女,B男配C女,C男沒得配。
相關數據顯示,“婚姻擠壓”的累積效應非常明顯,年齡越大,“擠壓”現象越嚴重:25歲以後,未婚青年的性別比超過200;30歲以後,超過 300;35歲左右,未婚人口性別比高達615。“婚姻擠壓”會導致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價格更高,但同時對女性的生存狀態、社會穩定也會造成很大的威脅。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3月公布的《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2005年11月1日零時,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總人口為130628萬人。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計算,20歲以下人口總數為 36640萬人,其中女性17049萬,男性19591萬,據此,預計將有2542萬男性可能面臨“婚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