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約(形容詞)

婉約(形容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婉約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wǎn yuē,意思是委婉含蓄。如“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又指柔美。如漢·王粲神女賦》:“揚娥微眄,懸藐流離。婉約綺媚,舉動多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婉約
  • 拼音:wǎnyuē
  • 英譯:graceful and restrained
  • 詞性:形容詞
  • 近義詞:委婉
  • 反義詞:豪放
  • 基本釋義:委婉含蓄
詞語釋義,基本解釋,詳細解釋,詞語出處,婉約詞,

詞語釋義

基本解釋

1. [restrained]∶委婉含蓄
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
2. [graceful]∶柔美
一行一斷,婉約流利。——《書法要錄·梁庾元威論書》

詳細解釋

1. 和順謙恭。
國語·吳語》:“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 韋昭 註:“婉,順也;約,卑也。”
三國志·魏志·公孫瓚傳》“ 紹 遣將攻之,連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後比得足下書,辭意婉約,有改往脩來之言。”
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南郡 龐士元 聞 司馬德操 在 潁川 ”劉孝標 注引《司馬徽別傳》:“其婦諫曰:‘人質所疑,君宜辯論,而一皆言佳,豈人所以咨君之意乎?’ 徽 曰:‘如君所言,亦復佳。’其婉約遜遁如此。”
2. 委婉含蓄。
南朝 梁 王筠 《昭明太子哀冊文》:“屬詞婉約,緣情綺靡。”
明史·文苑傳三·高叔嗣》:“其為詩,清新婉約,雖為 夢陽 所知,不宗其說。”
戴名世 《序》:“而其詞則豪情艷趣,婉約纏綿,不涉淫哇之習。”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三二章:“ 納蘭性德 雖以婉約的小令為主,但偶有長調,亦見工力。”
3. 指文辭的柔美簡約。
晉 陸機 《文賦》:“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
4. 柔美。
王粲神女賦》:“揚娥微眄,懸藐流離。婉約綺媚,舉動多宜。”
康駢 《劇談錄·玉蕊院真人降》:“峩髻雙鬟,無簪珥之飾,容色婉約,回出於眾。”
後蜀 毛熙震 《臨江仙》詞:“纖腰婉約步金蓮。”
阿英 《敘記》:“至於 江 南一帶,則具有明媚婉約、纖麗生動的特點。”
5. 悠揚婉轉。
成公綏 《嘯賦》:“徐婉約而優遊,紛繁騖而激揚。”

詞語出處

“婉約”一詞,早見於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晉陸機《文賦》用以論文學修辭:“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
按諸詁訓,“婉”“約”兩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義為纏束,引伸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
南北宋之際《許彥周詩話》載女仙詩:“湖水團團夜如境,碧樹紅花相掩映。北斗闌乾移曉柄,有似佳期常不定。”並評云:“亦婉約可愛。”此詩情調一如小詞。“婉約”之名頗能概括一大類詞的特色。
從晚唐五代到宋的溫庭筠、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秦觀李清照等一系列詞壇名家的詞風雖不無差別、各擅勝場,大體上都可歸諸婉約範疇。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留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因之,形成一種觀念,詞就應是這個樣子的。
北宋中期時人曾說:蘇軾的“以詩為詞”為“要非本色”(見陳師道《後山詩話》);秦觀“詩似小詞”,蘇軾“小詞似詩”(見《王直方詩話》)。
“本色”“小詞”之論當屬婉約派的主張。李清照“別是一家”說中認為只有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始能知之”(《詞論》),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約一宗,雖然賀鑄以至李清照都有並不婉約之作。
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標舉的作詞四個標準:“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婉約還曾出現在李丹崖的《清澈心》中“那是一條路的婉約”。可說是對婉約藝術手法的一個總結。

婉約詞

宋人也有以婉約手法抒寫愛國壯志、時代感慨的,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及宋未周密、張炎等一些詞章。但其表現多用“比興”象徵手段,旨意朦朧,須讀者去體味。有些論者對原來也許並無專門寄託的委婉隱約之詞,也深求其微言大義,如清代詞論家張惠言《詞選》評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蘇軾《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句句為之落實時事,以為諷喻政治,那就不免穿鑿附會,反而縮小這些詞作的感慨萬端而難以名狀的典型意義。
婉約詞自有其思想藝術價值,已見上文。然而有些詞人把它作為凝固程式,不許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過於追求曲折隱微以至令人費解,這就走到創作的窮途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