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約情懷

婉約情懷

婉約情懷》是詩歌理論家馬步升定居蘭州後寫的第一篇文章。這篇解讀宋詞的賞析文章,點染了“婉約”之魅力,縱筆寫鐵血男兒的不盡柔腸,著力闡發婉約情懷的品質、精神與胸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婉約情懷》
  • 創作年代:現當代
  • 作者:馬步升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婉約情懷
夜已深了,窗外的雨腳愈加細碎、綿密,好似一張濕淋淋的網蓋在心頭。踩在水泥上的雨腳像年輕人的腳步,輕盈又急促,使人怦然心動,極想在雨地里走一走,親眼目睹生命怎樣在溫柔的呵護下萌芽、成長;落在樹梢的雨腳則有飽經風霜後的淡泊、閒散、拖沓,在劫後餘生的疏懶中回味成長的驅馳和艱辛。遠方的一盞路燈,把一抹唇膏似的殷紅滲過雨腳的網,撒在薑黃的窗簾上,房間裡雖有慘白的螢光燈的遮擋,終也處在曖昧的光暈中。這樣的夜,這樣的雨,這樣的光,最能觸動的是人內心那根柔軟的弦,即使曾經或者正在斬頭瀝血之人,心中湧上的定然是那綿長的、淅淅瀝瀝的婉約情懷。
確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塊不可觸摸的柔軟,它像一棵含羞草,一經碰撞,便嗒然若喪,勾沉而出的是那剪不斷、理還亂的不盡柔腸,即便是鐵血男兒,全身盔甲遮護、刀槍不入,但有一股清風,或一根羽毛輕輕掃在了內心柔軟的部分,引發的反應也不再是漠北雄風,塞外馬鳴,雖還不至於眼淚問花,衣帶漸寬,但也是眼中一片似花還是非花,一肚子的長亭更短亭。
蘇東坡一曲大江東去,豪氣千雲,讓古往今來多少手執鐵板銅琶之士也平添了許多的威武雄壯,他憑藉血脈中的硬挺踏平了插滿前路的鐵蒺藜,度過了“俯為人間一切”的人生,可是,一株硬挺的松柏不僅需要大雪的拍擊,還需要柔雨軟風的呵護,誰若是觸到他心靈中那根柔軟的弦,他也是有一肚子的九曲婉約水要傾瀉的。“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嘆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這首婉轉俏麗的《蝶戀花》,詞也同樣出自東坡之手。這也難怪,當洪水漫溢,狂風撲面,冷雪蓋頂之時,抖擻精神,挺直腰桿,橫眉冷對,避災,消災,征服災害,需要高揚人生的大旗,竭力前行,而當風和日麗,春草葳蕤的季節,儘管是在遭貶流放前途未卜的景況下,也不妨坐下來歇口氣,伸幾個懶腰,打幾個呵欠,面對桃紅柳綠,耳聽佳人笑語,飛動一縷綺思,這不是墮落,這是放鬆,和進擊前的靜心。王士禎在《草堂蒙拾》中說,“枝上柳綿”一句,恐柳永“緣情綺摩,未必能過”,當是的論。對心靈中的柔軟觸及越尖銳,婉約情懷就越接近悱惻悽厲了。東坡夫人王弗不幸病逝,他的人生的天空被風雨擊穿,給他心靈上留下了一塊最易傷損的薄幕,一場無風自來,無風自去的夢也會讓這片薄幕浸濕在傷感的淚水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真情鬱勃,句句沉痛,音響悽厲,慘絕痛絕。可是東坡是唱出“大江東去”的東坡,是喝酒也要“把酒問青天”的東坡,他的披髮痛陳,也誠如後山所云:“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他舉的是正正之旗,擂的是堂堂之鼓,要笑也要去高山頂上揚聲大笑,要哭也要去高山頂上向天長哭!往往,豪情男兒的眼淚可以撼天動地,他的眼淚比手中的利劍更具穿透力、征服力。
相應地,柔軟的流水也是在硬挺的護持下才能潺潺淙淙,不滯不溢,不絕不息。窗外風雨荏苒,彌合天地,濕風透簾,將李清照的一顆婉約心簇擁前來。李清照是生當國破山河碎的女子,是獨處深閨,“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女子,是“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目”孤苦無依的女子,她的心靈使用柔軟的淚線編織而成的,一抹微風,一陣菊花的清香也會使心靈千瘡百孔,支離破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三寸金蓮,獨步秋風落葉,黃花堆積的花園,“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可尋覓到的是什麼呢,“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孤獨,一種深刻的、徹底的孤獨,塑造的往往是傲岸不群,摧之不垮,折之不彎的靈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自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
原來,東坡居士一手執鐵板銅琶,以剛厲雄鷙面世,為的是披荊斬棘,為民請命,一手卻執紅牙板,以曲折淒婉藏心,為的是柔水給剛刃淬火,春雨為青松沐浴;而易安女士將紅牙板高舉頭頂,以淚洗面,以愁為腸,以思為心,恰恰是為了自守、自持、自勵、自安,她將鐵板銅琶藏起,讓千古第一男兒項羽加盟,這無異於在她心靈的門檻上站了一位叱吒萬夫的守護神,從而使她在艱難困苦的人生中,風節高蹈,獨步詞壇,其心力、腕力、才力,千古以來,又有幾個鬚眉能及!
佼佼者易污,嶢嶢者易折,柔軟與硬挺的妙合無垠,才是一顆砸不碎,嚼不爛的銅豌豆。
是啊,只有風雨,沒有烈日的世界,階前亭下,必是鋪滿了惱人的青苔,時間久了,就會霉變而腐。在秦少游之前,愁腸人是何其多啊,映在白居易眼中的是“吳山點點愁”,注入心田的是“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南唐中主李璟還在手握主宰家國命運的皇權時,心中已積滿了排解不開的愁緒,“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大概眼前可供驅使的人是有,可供揮霍的財物也有,他仍是他們的絕對主人,可面對“青鳥”和“丁香”的抗旨不遵,一代弱主也只有“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的份了;到了後主那裡,這愁便剪不斷,理還亂,終於匯成一派滔滔東去的大水,淹沒了吳宮嬌娃,香閨春夢;那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發起愁來也常常讓人拱手仰止,身臨一派碧雲天,黃葉地,連天的秋波,無情的芳草,他怎能不“黯鄉魂,追旅思”,“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呢。有意味的是,他發愁的時候,傷感的時候,其哀婉的基調總是他的人生的宏遠抱負,有人曾說,他的愁是“去國之情”,信非謬讚。柳永一生潦倒,醉臥歌樓妓館,掙功名罷,無運氣;回家鄉罷,少盤費。曠世人才,只有風塵妓人識得,他的愁苦當是多么的深幽無邊。可是,他道起愁來,也不過是“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意思是說,凡事不在意,一切全可含糊過去。沒有這般故作灑脫聊解愁懷的姿態,中華大地上恐怕就不會有人唱“楊柳岸,曉風殘月”了。因此說起愁來,誰也愁不過秦少游。官未做高,而才過大,又是一個情種,心易感而情多發,發為詞曲,則如花初胎,如絲盪空,嫩草何堪不絕的風摧雨拍啊,終於給後世留下一個被愁淹死的大才子。李煜的愁儘管浩如大江,但並未全部鬱積心中,而是滔滔東流,秦七爺的愁自心底而來,卻未能隨淚而去,“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已是愁之極致了,可這仍是可以把持之愁,當他吟出“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時,他的心智、志向和軀體都被愁淹沒了,漫漫愁苦之旅已到最後一個驛站了。當時的丞相曾布見到這闋《千秋歲》詞,即說:“秦七必不久於世,豈有愁如海而可存乎?”有此預感的還不止一人,少游貶謫滕州,過衡陽做此詞,孔毅甫看到“鏡里朱顏改”句,遽驚曰:“少游盛年,何為言語悲愴如此!”遂賡其韻以解之,居數日,別去,毅甫送之於郊,復相語終日,歸謂所親曰:“秦少游氣貌大不類平時,殆不久於人世矣!”未幾,少游果然懷一肚子的愁結駕鶴西去。
在秦少游之後的愁人,李清照雖說有各種各樣難以排遣之愁,所幸她有一脈拔塵脫俗的孤高做人生的基石,雖極盡婉約,卻也如逶迤的流水,襯托於其下的是清俊堅挺的河床;陸游也愛言愁,什麼“彈淚花前,愁人春風十四弦”,“忙日苦多閒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怕歌愁舞懶逢迎,妝晚托春醒”,“愁鬢點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等等,他的這些愁都是閒愁、淡愁,他的真正所愁不是花開花落,月圓月缺,他的人生的聚焦都在“鐵馬秋風大散關”上;辛棄疾深知“閒愁最苦”,於是則摸索出了遣愁的妙法:“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幾許風流,幾般嬌懶,問相見何如不見”,儘是濃愁淡寫,重語輕說之法。一副錚錚鐵骨,烈烈剛腸,也因而呼之即出。以此約束散漫無盡的愁緒,亦足顯英雄本色。此後的愁人怕是要輪到有清朝李後主之稱得納蘭性德了,“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愁入膏肓,而無解脫之途,“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真無奈,把聲聲檐雨,譜出迴腸”,他又是一個淹沒在情天恨海的少年古人。
婉約情懷一定是要存貯於健康的體魄,昂揚的精神和豁達灑脫的胸襟裡面的,否則,婉極則哀,約極則殤,縱有一腔曠世的才華,釀造的也是一杯曠世的苦酒。
世上何物最是婉約?杏花春雨,柳溪清流,明月晨霧,春夢秋雲;世上何情最是婉約?香閨綺思,生別死離,河漢相望,彩箋遙寄。
窗外的雨仍不停息,點點滴滴,濕風颯颯,掀動窗簾,這雨,這風,最易濡濕人們枯寂的情懷,曾有的柔腸被牽扯出來,現今的肺腑復遭洇濡,恐怕古今一理,婉約的香草都是在晨風夕月,細雨清流呵護下的土地中生長起來的。詞家說,“凡有水井處,即能歌柳詞”,手執紅牙板的十七八女郎秋波蕩漾,柳永醉眼迷離,柔腸似水,誕生於水中之詞,也適合在有水的地方向水婉唱,音隨柔水流向聽者的肚腸。你聽聽,絕妙的婉約詞,又有哪一句與春雨秋月,桃花流水無緣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最容易”,“紅杏枝頭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第一部詞集叫《花間集》,納蘭性德乾脆把他的詞集命名為《飲水詞》等等,等等,何時無月,何時無水,何時無花,何時無風啊,月婉約,水婉約,花婉約,風婉約,在婉約的情景中,雕紅刻翠,批風抹月的詞調,以“芳心是事可可”的態度,在機器文明將世界和人的心靈變得日益單調的環境中,將自身置於人類曾有過的婉約情景中,去讀,去聽,去唱,去感受古人那“嫣紅奼紫斗芬芳”的情調,撫慰的也正是人人內心皆有的那塊柔軟。

作品評析

《婉約情懷》作於1998年初冬,發表於廣東《隨筆》1999年第1期。為馬步升定居蘭州後寫的第一篇文章。作者曾說:“因當時房子還沒有分下來,全家擠在兩間小屋裡過渡,陰暗潮濕,心情很鬱悶。不願呆在屋裡,白天帶一本書在黃河邊的果園裡讀書散心,直到來年五一節搬進新居。半個秋天,一個冬天,半個春天,達八個月之久,都是這樣度過的。我的文章向來比較乾燥,此篇似乎有些濕潤,大概與當時的心情有關。”此作發表後,《新華文摘》,《1999年全國最佳散文》,《中國當代名家散文經典》,復旦大學版高中語文閱讀教材等多種選本都有收錄。
文章共11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部分。第1、2自然段為第一部分,由婉約的環境,婉約的氛圍引出人類共有的婉約情懷,進而強調,即使是鐵血男兒,內心也不時翻湧著綿長的婉約之情,為全文的內容和感情定下基調。
第3至9自然段為第二部分,從不同角度品味婉約情懷,強調婉約情懷一定要與豪放風骨融為一體才能成為護持人類精神世界的靈丹妙藥,否則只能釀酒“一杯曠世的苦酒”。這部分可分兩層。第3至6自然段為第一層,解讀蘇東波與李清照的婉約情懷,異中求同,說明健康的婉約情懷必須是柔軟與硬挺,也即婉約與豪放的“妙合無垠”。第7至9自然段為第二層,比照不同詞人的婉約情懷,同中求異,強調只有“柔軟與硬挺的妙合無垠,才是一顆砸不碎,嚼不爛的銅豌豆”,從而表達了對蘇東坡、李清照的仰慕之情。
第10、11自然段為第三部分,進一步渲染婉約情懷的普遍意義,指出人離不開也卻不了婉約情懷,尤其“在機器文明將世界和人的心靈變得日益單調”的今天,更應該“去讀,去聽,去唱,去感受古人那‘嫣紅奼紫斗芬芳’的情調”,以綿長柔軟的婉約情懷,撫慰“人人內心皆有的那塊柔軟”。
這既是一篇解讀宋詞的賞析文章,又是一篇借品味詩詞抒發自我婉約情懷的散文,風格富麗華美,意境高超邈遠,立意卓然新穎,與一般讀詩方法迥異。文章的主旨,在於呼喚健康的婉約情懷的回歸,同時以獨特的視角,解讀宋詞的種種婉約情懷的要素。

作者簡介

馬步升生於1963年,甘肅合水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會員,第六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茅盾文學獎初評專家組成員。1982年畢業於慶陽師專歷史系。1988年調入甘肅省社科院文學(化)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所臨時負責人、所長、院學術委員。199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文學院合辦的作家研究生班。歷任慶陽師專校辦秘書、校刊編輯。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協。先後共發表各種作品及學術論著約400萬字,獲國家及省市文學獎10多項,被國內評論界譽為西部散文、西部小說代表作家之一,作品入選過數十種選本、選刊、百多家媒體作過評介。由北京大學編寫的《1998—2002中國新詩白皮書》將其列為全國30名重要詩歌理論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