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

《婁底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已經婁底市人民政府同意,婁底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9月10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婁底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9月10日
  • 發布單位:婁底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文號:婁政辦發〔2021〕16號
全文,解讀,

全文

第一章  現實基礎與發展環境
1.1. 發展成效顯著
1.1.1 農業基礎不斷夯實,現代農業發展能力逐步增強
(1)產業地位不斷提高
“十三五”以來,婁底市主要農產品產量穩中有增。雙峰縣3次、新化縣1次獲“全省糧食生產標兵縣”,新化縣3次、漣源市2次獲“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雙峰縣、新化縣、漣源市穩居“全國生豬調出大縣”行列,新化縣、雙峰縣躋身“全國生豬生產百強縣”。第一產業增加值增幅連續5年居全省第一,2020年達到199.55億元,年平均增幅3.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4年位於全省前三位,2020年達到14143元,增速居全省第4位,年平均增幅10.3%。
(2)種養質量規模逐步提升
糧油、畜禽、果蔬、茶葉、藥材等傳統產業質量不斷提升,同時黑豬、黑牛、茶葉“二黑一茶”等特色產業規模快速擴張。到2020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65.50萬畝,糧食總產量156萬噸。油菜總產6.70萬噸,比2015年增加1.93萬噸。蔬菜播種面積88.42萬畝,總產186.50萬噸,比2015年增加40.50萬噸,產值40億元,主要蔬菜自給率達30%以上,供給結構和質量進一步最佳化,實現“由有到優”的跨越。全市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26萬畝,產值90.30億元。2020年全市出欄生豬335萬頭,牛、羊、家禽穩步增長,牛出欄18.58萬頭、羊出欄63.94萬頭、家禽出籠2279.20萬羽,水產品總量9.06萬噸,稻田綜合養魚面積25.21萬畝,產量達1.36萬噸。規模農業穩步推進,362個家庭農場躋身省“萬戶”工程,規模養殖占養殖業比重達70%。
(3)“一縣一特”“一特一片”紮實推進
“十三五”期內共創建認定湖南省現代特色農業園(集聚區)1個、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示範片3個、省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省級示範園36個、市級示範園44個。通過示範帶動,全市“一縣一特”主導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婁星區黑豬產業共出欄湘村黑豬商品豬27萬頭,總產值達到27.18億元。冷水江市小水果種植達到6.30萬畝,年產水果突破6萬噸,綜合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漣源市蔬菜種植面積達31萬畝,產量60萬噸,產值達14億元。雙峰縣年加工生產辣醬1.40萬噸,產值8.40億元,建設的無公害辣椒生產基地12個,輻射帶動全縣辣椒種植面積突破4萬畝。新化縣現有茶園面積8.40萬畝,總產值達10.20億元。
(4)一二三產融合步伐明顯加快
新化縣、雙峰縣、漣源市入選“全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漣源市入選“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同時雙峰縣、新化縣、冷水江市入選“全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增多、產能擴大、帶動力加強。202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245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54家、市級189家;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672.60億元,營業收入627.10億元,利潤總額達34.10億元,從業人員達8.74萬人;休閒農業企業達1828家,全年經營收入達31.21億元,接待遊客達923.70萬人次。擁有國家星級休閒農莊22家,其中五星級4家、四星級17家、三星級1家。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7246家,比2015年增加4987家;家庭農場總數達2267家(其中省級示範家庭農場57個、市級示範家庭農場97個),比2015年增加1905家,其中雙峰縣、新化縣為省級家庭農場示範縣。2020年全市共有15家涉農企業在湖南股交所股改掛牌。
(5)農業發展基礎明顯增強
農業基礎設施不斷鞏固,農業科技加快推廣,農業條件持續改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持續增加,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不斷提高。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和農機安全生產水平明顯提升。耕地質量建設紮實推進,實施重金屬污染修復4.93萬畝以上。設施農業加快發展,設施農業用地3.38萬畝以上。農機總動力達由2015年的338萬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362萬千瓦,水稻綜合機械化率由55.0%提高到75.10%;全市註冊登記的農機合作社達318家,其中有176家進入了湖南省“千社”工程,農機推廣服務“331”機制的實施情況位居全省先進。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初步形成,並延伸至鄉、村,服務到戶;供銷合作社“新網工程”和“網上供銷社”覆蓋範圍不斷擴大,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6)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升
2020年全市農產品擁有全國馳名商標5個;種植業“二品一標”180個(其中有機食品2個、地理標誌農產品2個、綠色食品176個)。優質稻、超級稻、優質蔬菜、“雙低”油菜、雜交玉米、瘦肉型生豬全面普及,良種覆蓋率100%。創建了一批優質糧食、蔬菜、水果、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形成了新化紅茶、黃精和魔芋、雙峰辣醬辣椒、漣源蔬菜和柑橘、冷江小水果等區域特色品牌。全市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違規使用飼料添加劑現象得到全面治理,農產品生產無使用禁用高毒農藥行為、無農業投入品使用事故、無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主要農產品合格率穩中有升,其中水果、茶葉、畜禽、水產品合格率100%,蔬菜總合格率99.80%。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全,建有29個省級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監測站,沒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其中漣源市、新化縣分別獲省級、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市)稱號。
1.1.2 鄉村建設體系逐步形成,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1)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共有290個村實施了省、市、縣三級美麗鄉村示範創建,1762個行政村完成垃圾治理任務,占比達到93%。圓滿完成省定改(新)建農村戶用廁所16031戶和農村公用廁所43座建設任務。鄉鎮鎮域中心“六亂”整治、鄉鎮機關院落專項整治、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紮實推進,農村牆體廣告整治持續鞏固。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步伐加快,累計推廣農村沼氣用戶8.70萬戶以上,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30處。“天藍水淨地綠”三年行動紮實推進,已完成人工造林44.12萬餘畝。2377公里自然村通水泥(瀝青)路建設任務全部完成,25戶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暢目標全部實現。完成鄉村學校建設項目476個。所有鄉村學校(教學點)頻寬提速到100M以上。鄉鎮衛生院、行政村衛生室實現全覆蓋。建成56個縣級文化館分館、58個縣級圖書館分館,2089個村(社區)全部建成合格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堅持培育良好鄉風文明、努力繪就“好山好水好人家”的美麗畫卷,村規民約覆蓋率、修訂率均達到100%。組織開展“七創七評”等評選活動,在鄉村組建新時代鄉村業餘文藝宣傳隊。
截至2020年,鐸山鎮金星村榮獲“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萬寶鎮石塘村等37個村榮獲“湖南省美麗鄉村(新農村)示範村”,奉家鎮渠江源村等64個村榮獲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梓門橋鎮黃馬洲村等290個村榮獲縣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婁星區榮獲2018年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油溪橋村榮獲2018年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並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作典型推薦。
(2)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實施黨支部“五化”建設提質工程,全市村(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比例達到99.40%。排查整頓69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實施“村幹部定向培養工程”,大力儲備年輕村級後備幹部。加緊推進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全市新建和改擴建851個村級綜合服務平台,在“一村一輔警”的基礎上設立治安隊,全市1838個行政村治安隊已全部建成運行。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油溪橋村入選全國首批20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屋場會”民眾工作模式入選2020年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20例”,漣源市入選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首批試點單位。
(3)農村改革穩步推進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1951個涉改村(社區)及3個涉改組均成立了村級經濟合作社或股份經濟合作社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本搭建起了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的組織架構。有序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婁底市農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頒布實施,雙峰縣和冷水江市所有鄉鎮建立了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協同工作機制。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鋪開,集體林權制度、國有林場等改革任務全面完成。
農業支持保護機制逐步完善。金融資本支農撬動模式建立、涉農資金整合投放試點、農業補貼評估機制創新、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準入監管和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制度探索等改革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農民合作社信用合作擔保試點、縣級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建設、農業保險等改革加快推進,金融服務“三農”不斷改善。農口系統機構改革紮實穩步開展,農村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供銷社改革、農業系統綜合改革等工作深入推進,農口部門和農村基層管理職能進一步理順,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1.1.3 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雙峰縣、漣源市、新化縣分別於2018年、2019年、2020年脫貧摘帽。全市49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全市54.22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人口收入大幅增長。2020年,我市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2211元,比2015年度增長116%。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深入落實,農民負擔監管切實加強,增收保障進一步鞏固,轉移性收入與財產性收入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全面增長。31.96萬水庫移民年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6135元增加到2020年的1212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655元提高到2020年14143元,年均增長10.30%。同時農民生活品質逐步提高,目前建有綜合服務社區的農村社區達1089個。
1.2. 發展機遇與條件
一是“三高四新”戰略為全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機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我國進入國際科技前沿、實現產業變革創造了條件,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與創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更為迫切。“十四五”時期,湖南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並與農業農村部簽署省部合作框架協定,攜手打造種業創新高地、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外部發展環境與內部發展基礎為婁底打造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種業創新高地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有利於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打造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著力建設“一中心兩基地三示範片”(其中雙峰農機產業園是其主要基地),重點在智慧智慧型農機研發與製造、智慧農業示範片區、推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加大農業機器人才引進培育力度、推動婁底農機“走出去”等方面進行深度發力與突破。打造種業創新高地。“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將在推進重點領域種業創新、支持種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加快現代種業基地建設、加強種質資源高效保護利用等方面與我省開展合作,共同打造種業創新高地。為此我市應結合現有種業發展基礎,加強畜牧業育種技術攻關,有序推進湘村黑豬、湘中黑牛選育及產業化套用,著重加強“育繁推”示範基地建設,提供產業發展的優質高效種源、種苗,全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二是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地位的確立,為打造外向型農業提供重要支撐。婁底普鐵、高鐵、高速、普通公路、航運“五位一體”綜合交通網基本形成,提升為湖南繼長沙、株洲、懷化之後的又一交通樞紐,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供應基地,由環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向與長株潭城市群的高度融合及融城轉變。“十四五”期間,婁底市航空、高鐵、高速公路、航運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組成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將進一步完善,與粵港澳大灣區等主要城市的“2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逐步成長為環長株潭城市群中極具發展潛力與活力的重要城市。良好的開放平台資源與基礎條件,將為婁底市用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謀劃開放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有利於“十四五”時期婁底市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打造成為我國中部內陸地區開放門戶,有利於婁底市外向型農業的發展。
三是溫光與生物資源豐富。婁底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熱量豐富,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冬季少嚴寒,夏季多酷熱,秋季晴朗涼爽;積溫較多,生長期長。境內農作物和果樹資源常見的有78科、168屬2500多個品種。其中水稻常規品種370多個,雜交水稻21個組合,雜糧作物30多種物、340多個種;油料作物有油菜等70多種;經濟作物有茶葉、百合等360多種;蔬菜有瓜類、豆角等480多種;藥材有黃精、玉竹、丹皮、白芍等150多種;水果有柑橘、桃、楊梅等200多種;還有20多個飼料作物、30多個綠肥品種。
四是文化底蘊深厚,休閒旅遊資源特色明顯。具有優秀的山水文脈生態資源,“古村、古鎮、古城”三古特色文化底蘊,多元的民族風情以及上古文化、紅色文化和豐富的物產礦產等條件。婁底是被後世尊為“戰神”的中華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的故里,是湖湘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境內山清水秀洞奇,自然人文景觀競相輝映。有梅山龍宮、曾國藩故居、紫鵲界梯田三個國家級4A旅遊景區,有大熊山、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和湄江等精品旅遊景點70多處;同時婁底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稱號,是湘中獨具特色的新興旅遊目的地。圍繞產業融合,堅持“一縣一特色,一點一精品”,錯位發展,引導圍繞“一特兩輔”主導產業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大力推動市域旅遊服務功能提質升級,打造一批特色強、產業優、配套好的農業旅遊經濟強縣。
1.3. 制約因素
1.3.1 農業基礎稟賦薄弱
地貌類型中較大規模的平原少,耕地多分布於丘陵山地,“碎化”嚴重,同時機耕道、農機場庫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耕地面積少,耕地質量不高,中低產田面積占比大,部分地區耕地污染較重。農業水利設施老化狀況仍未根本改觀,蓄引排水設施病險、毀損、淤塞問題仍然較多,排灌效率和效益不高。
“衡邵乾旱走廊”的夏秋季節的氣候有“十年九旱”之稱,而婁底全境都納入“衡邵乾旱走廊”區域,全域為重度乾旱以上等級;雖然總體上全市水資源相對較為豐富,但各地分布不均和各月降雨量嚴重失衡,同時儘管《衡邵乾旱走廊綜合治理規劃》實施以來,全市灌溉設施得到大幅提高,但主要農作物在急需用水季節依然存在缺水的情況。
1.3.2 特色支柱產業不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不大
全市除糧食、生豬可稱為支柱產業外,其它產業不僅體量小,沒有形成支柱,沒有特色,而且缺乏在全省範圍內具有較大知名度的龍頭企業,綜合產值超過百億元的很少,在省域內缺乏競爭力。全市2020年農產品加工企業2450家,其中銷售收入達到億元的企業只有35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加工企業1家;從業人員總數8.74萬人,企業平均從業人員不足50人,平均總資產不足1371萬元。所有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建立並帶動基地206.69萬畝,平均每個企業建立並帶動基地不到1600畝,平均帶動農戶460戶。全市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生產成本較高,全程自動化能力不強。全市2020年農民合作社的入社成員僅14.08萬戶。同時,農村青壯年勞力基本流出農業和農村,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培養脫節。傳統農民有經驗沒文化、後備農民有知識沒實踐的狀況嚴重,目前全市農業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9年左右,農村勞力接受正規職業培訓的約10%。最為重要的是農村青壯年勞力,寧願外出務工,也不願回家務農,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認定也將失去民眾基礎。
1.3.3 農業農村資金投入乏力
農村底子薄,農民收入低,農企實力弱,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投入能力有限。農業比較效益偏低,各方投資農業的積極性不高。農業農村各渠道投入相對乏力,制約了農業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水平的提升,減緩了農業現代化進程步伐。
各級財政近年來對“三農”投入雖有大幅增加,但渠道及投向點多線長面廣,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有待加強。全市“一縣一特”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投入有限,整合財政資金儘管呈上升趨勢,但僅從2017年的1550萬元提升到2020年2470萬元;金融支農力度也不強,2020年12月末全市涉農貸款534.91億元,其中農村小微企業貸款112.73億元。
1.3.4 數位化建設基礎較為薄弱
目前,全市基本實現了縣有電商服務中心、鄉鎮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農村電商服務網路,儘管數位化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依然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經營主體規模“小而散”等問題,尤其是農業農村物流快遞、冷鏈倉儲、物聯網、大數據平台建設、農產品質量溯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較為薄弱、滯後。
1.3.5 品牌影響力不強,產品價值提升難度大
全市“兩品一標”主要為綠色產品,2020年全市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產品176個,但有機認證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分別只有2個。綠色產品主要集中在種植業和初加工產品,畜禽產品很少。“兩品一標”認證企業規模效應、品牌影響力不強,產品價值提升空間有限;全市2020年“兩品一標”實物總產量只有8.10萬噸,其產量占比偏低,則產業增值難度較大。
1.3.6 涉農服務體系建設滯後
全市除了少數鄉鎮的農業綜合服務體系相對完整外,絕大多數縣、鄉兩級種養良繁體系、植物保護體系、動物防疫與衛生監督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技創新與套用體系、農業信息與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農村產權管理與交易體系等發展現代農業所亟需加強的經營管理服務體系與網路建設滯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之後,公益性服務職能發揮有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亟待進一步健全完善,以適應專業化、標準化、安全化、生態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第二章  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
2.1.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農業農村的指示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及近年來中央一號檔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主動對接國、省重大戰略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抓手,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支撐,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手段,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持共同富裕方向,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婁底農業農村現代化。統籌協調城鄉發展,最佳化農業農村布局,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聚焦主要建設任務,科學破解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聚力打造婁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新局面,樹立丘陵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示範樣板。
2.2. 發展定位
2.2.1 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精細農業引領區
依託婁底農機製造特色與優勢,破解丘陵山區農地分布相對分散且破碎不利於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的難題,率先建成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精細農業引領區。一是大力推行農業機械化。積極研發適合丘陵山區產業發展需求的小農機,就地就近積極推廣適合丘陵山區輕便、靈活、易操作、性價比高的農業機械,全面減輕生產者的勞動強度、減少勞動者數量,在解決“誰來種地”的基礎上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率先在丘陵山區全面推行主要農作物的全程機械化。二是大力發展精細農業。根據全市現有農業產業布局與區域特點,結合糧食、油菜生產功能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劃定和建設,進一步調優調精調特農業產業布局,形成錯位發展、優勢明顯、類型多樣、產出高效、帶動力強的精細農業產業發展格局。按照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要求,全面對照《湖南省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建設規劃(2017-2022年)》要求,著力建設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規劃到2025年培育100個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樹立湘中精細農業示範樣板。
2.2. 2 丘陵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先行區
綠色發展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是加快推進綠色崛起的重要支撐。將“生態+”“綠色+”理念融入農業農村發展全過程、全領域,積極推廣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新技術、新設施設備、新品種,加快培育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依託國土功能分區,全面最佳化農業農村布局,積極倡導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積極打造農民生態宜居宜業新空間。率先破解在丘陵山區高效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難題,從而高質量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把全市打造成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丘陵山區生態文明引領區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先行區,為我國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樹立示範樣板。
2.3. 規劃原則
2.3.1 綠色引領,創新驅動原則
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生態文明發展策略,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思路,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努力把生態資源轉化為富民資源,把生態優勢轉化為資源優勢,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大力實施科技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動科技、業態和模式創新,逐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不斷增強農業農村經濟內生髮展動力,實現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2.3.2 市場主導,政府調控原則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場和各類經營主體;在市場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巨觀調控作用,促進政策、資源調配上向鄉村傾斜,實現各種優質資源合理、有序、高效向農村流動與配置,引導形成以農民為主體、企業帶動、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格局,實現城鄉高度融合與無縫對接。
2.3.3 示範帶動,以點帶面原則
示範推廣,輻射全市甚至全省、全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基地,為市民提供優質農副產品和休閒康養度假好去處。以增強婁底農業農村競爭力為核心,積極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打好“生態牌”,因地制宜和科學規劃好全市的生產、生態、生活空間,以現有“三生”空間為基礎,進一步最佳化國土空間功能分區,打造“三生”示範樣板,通過示範帶動婁底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4 突出重點,彌補短板原則
按照系統思維的發展理念,從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整體角度出發,科學分析制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關鍵節點與短板,通過精準發力,強優勢、補短板,從重點環節培育與完善補充著手,合理破解制約“三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為婁底農業農村現代化高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3.5 梯度發展,先進領跑原則
堅持梯度發展的戰略思路,集中優勢資源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域進行重點突破,率先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通過典型指引、先進領跑、城鎮輻射與帶動,促進市域內經濟次發達地區、相對落後地區的高速高質量發展,形成經濟較發達地區的領跑、經濟次發達地區快速崛起、相對落後地區提速提質發展的態勢,逐步縮小區域、城鄉發展差距。
2.4. 發展目標
2.4.1 總目標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高效、生態、安全”為基本發展要求,嚴格按照婁底“三線三區”功能分區要求,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最佳化鄉村“三生”功能分區,聚焦產業發展,合理布局鄉村產業,形成科學合理的“三圈兩區”產業布局;因地制宜深入推進農村改革,促進各項優勢資源向農村高效、有序流動,逐步形成城鄉高度融合與資源高效配置的態勢。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把婁底打造成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丘陵山區生態文明和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精細農業引領區,為我國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樹立示範樣板。
2.4.2 具體目標
規劃設定3個類別的指標,一是農業全面升級指標,包含5個二級指標;二是農村全面進步指標,包含3個二級指標;三是農民全面發展指標,包含2個二級指標,具體規劃指標見表2-1。
第三章  完善產業鏈條,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3. 1. 區域總體布局
根據農業農村資源稟賦、環境條件和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及發展趨勢,規劃構建“三圈兩區”的空間布局框架,其中“三圈”指城市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商貿增值經濟圈、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濟圈、遠郊綠色高效精細種養農業經濟圈,“兩區”指“兩黑一橘”特色農業區、節水—機械化農業先導區。
3. 1.1 發展“三圈”
(1)城市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商貿增值經濟圈
該經濟圈為縣市區的城區邊界區域和經開區,主要包括湘中國際物流園、湘中果蔬批發市場、漣源石馬山物流園、漣源市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大市場、新化廣通物流園、新化西河農產品批發市場、新化縣城南農貿市場、新化縣鑫泰農貿綜合大市場、冷水江海泓物流園、冷水江市農產品批發市場、雙峰物流園、雙峰縣永豐農產品批發市場、雙峰縣農機產業園、雙峰縣經開區等,主要通過構建完善的市、縣兩級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商貿體系,集聚發展農產品加工和冷鏈物流商貿,全面提升產業附加值。
(2)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濟圈
該經濟圈分為兩大板塊。一是滿足大眾消費的中低端休閒農業板塊。該板塊位於婁底中心城區農業生產區和縣(市)城區近郊,包括婁星區的萬寶、石井、杉山,婁底經開區的農業觀光區與旅遊度假區,雙峰縣的永豐街道、梓門橋、青樹坪、印塘,漣源市的龍塘、楊市、橋頭河,新化縣的桑梓、曹家、游家,冷水江市的金竹山、中連、禾青等鄉鎮,主要依託名優特新奇等農業種養,面向城鄉大眾消費群體開發垂釣、棋牌、度假、會議培訓、農事體驗、特色餐飲等項目,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二是滿足中高端消費人群的生態休閒農業板塊。該板塊主要包括婁星區雙江、漣源市龍山、雙峰縣九峰山、新化縣大熊山、天門、奉家、水車、洋溪、槎溪等山區,該區域生態環境優美,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工業污染,負氧離子含量高,依託地域特色農耕文化、茶文化、藥王文化、梅山文化、民俗文化等,結合相關景區,面向中高端消費群體,大力發展精品農業和設施農業,生產高端高價值農產品,積極拓展與開發農業多功能,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全面提升農業價值,實現農業高產高效。
(3)遠郊綠色高效精細種養農業經濟圈
該經濟圈為婁底市境內上述2個圈層以外的區域,重點發展綠色大宗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以種養殖產業為主,主要面向城鄉中高收入消費群體,加大精細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力度,生產綠色精細農產品,著力提高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出水平,實現農業綠色高效和高質量發展;同時依託當地農業自然景觀與人文社會資源,面向本區域城鎮居民,興建農家樂和建設美麗屋場,適當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積極拓展農業多功能,進一步提升農業價值。
3.1.2 建設“兩區”
(1)“兩黑一橘”特色農業區
“兩黑一橘”特色農業指婁底黑豬、湘中黑牛、婁底柑橘,其中:婁底黑豬主要分布在婁星、漣源、新化、雙峰等縣(市、區);湘中黑牛主要分布在漣源、新化、雙峰等市(縣),婁底柑橘主要分布在漣源、新化、雙峰、婁星區、冷水江等縣(市)。
婁底黑豬主要依託經營主體,擴大育種場的規模與產能,提高能繁種豬和仔豬的供應量;加大標準化黑豬養殖基地建設力度,改擴建和新建黑豬育肥場,提高黑豬育肥豬的年出欄量;完善黑豬的產業鏈,提高本地的屠宰率和精深加工率,做大做強黑豬產業。
湘中黑牛主要依託經營主體,突出做好天華牧業安格斯種牛場的改擴建,逐步提升年出欄的種牛和牛犢供應量,建成南方最大的國家級種場;改擴建和新建湘中黑牛育肥場,逐步提高湘中黑牛的年出欄量;加大“湘中黑牛”品種選育力度,2023年完成國家級新品種審定,建立核心原種場和擴繁體系。做大做強“湘中黑牛”品牌;全面提高分割加工處理能力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精深加工水平,積極開發休閒食品,不斷豐富產品體系,逐步形成完善的產業鏈與供應鏈。
婁底柑橘主要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構建覆蓋全市柑橘主產區、全產業鏈的產學研用技術支撐體系,積極建設“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實驗站”,加大柑橘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力度,全面提升柑橘產業的科技貢獻率;依託柑橘類農業經營主體和鄉村柑橘園藝場,改造和新建標準化柑橘生產示範基地,重點培育扶持2000家100畝以上標準柑橘生產園,做到村村有園,戶戶有柑橘,續寫湘中柑橘產業輝煌;最佳化調整柑橘品種結構,強化柑橘無病毒苗圃建設力度,擴大性價比高的早熟新品種(金秋砂糖桔等)和適合精深加工品種的種植力度;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產業價值;加大柑橘產地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真正解決柑橘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難題;全面延長柑橘產業鏈,加大柑橘類水果的精深加工率,同時積極拓展與開發柑橘的多功能,大力發展柑橘主題型的鄉村休閒旅遊新業態。
(2)節水—機械化農業先導區
該先導區規劃布局在雙峰縣,主要在洪山殿、梓門橋、杏子鋪、走馬街、印塘、青樹坪、甘棠、鎖石、花門等鄉鎮,屬於衡邵乾旱走廊的嚴重乾旱區域,地形以丘崗區為主,也是婁底市農機產業的核心區域,大力推行節水農業、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著力提升該區域的抗旱能力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
大力實施節水農業,示範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培育、引進需水量少的農業新品種;積極建設漣水、湄水等水系的農業灌溉工程,改造病險山塘和在地勢相對低洼區域新建山塘;著力建設噴灌滴灌、水肥藥一體化、雨水收集池等節水農業工程設施,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用水和雨水的利用率;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蓋率,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加大“海綿農田”、“海綿鄉村”示範點及示範片建設力度。
加大農業機械化推進力度,研發、示範推廣適宜規劃區地形地貌、產業的農業機械及其抗旱機械,積極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抗旱能力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與標準化生產,建設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田基礎設施,加大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項目實施力度,大幅度提高農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
規劃到2025年,爭取把規劃區建成婁底甚至湖南省一流的節水—機械化農業先導區、示範樣板。規劃區農田的抗旱能力與機械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旱澇保收農田達95%以上,農業生產用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2%以上。
3. 2. 重點產業規劃與布局
圍繞婁底“一縣一特”“一特兩輔”“一特一片”和特色支柱產業,“十四五”重點把糧食、蔬菜、水果、茶葉、生豬、草食動物、農機等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培育成百億產業,以此引導其他產業提速提質,全面增強其內生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1)優質糧油規劃
①發展現狀
糧食產業現狀。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2015年417萬畝調減到2020年365.5萬畝,產量由163.84萬噸減少到156萬噸,單產水平由392.90公斤/畝提高到426.8公斤/畝,單產提高了33.9公斤/畝;糧食產業主要分布在新化、雙峰、漣源等3縣(市),近年來其播種面積與產量占全市的87%左右;水稻播種面積占糧食播種面積的比例由2015年的73.08%調增到2020年的77.30%,其中優質稻播面占水稻播種面積比例由2015年57.50%提高到2020年的81%以上,畝產水平穩定在441-443公斤;2020年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10%;全市流轉耕地30畝以上種糧大戶3097家,流轉耕地面積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13.20%,其中流轉耕地面積1000畝以上大戶36家。
油料產業現狀。全市油料種植面積(不含油茶)由2015年的59.565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61萬畝,總量由2015年的4.77萬噸提高到2020年的6.7萬噸,單產由2015年的80公斤/畝提高到了2020年的110公斤/畝;油料主要分布在雙峰、新化、漣源等3縣(市),其種植面積與產量占全市的80-90%;油料中以油菜為主,其中種植面積占全市油料的80%以上,產量占全市的60-70%,油菜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6%。
②發展思路
糧食產業發展思路。按照“綠色高效、穩面穩產”的發展原則,大力發展糧食生產,支持三個產糧大縣等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穩定,鞏固提升糧食生產基礎地位。加大耕地保護和“兩區”建設力度,確保耕地保有量和永久性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70.64萬畝水稻生產功能區和34.93萬畝油菜籽生產保護區的任務數。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示範;加大糧食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糧食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大力實施加工型早稻和優質稻發展行動計畫,同時加大特色稻、玉米、高粱、馬鈴薯、穇子、薏米等其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力爭全市在2025年在雙峰縣推廣加工型早稻示範面積達20萬畝,在新化縣推廣紫鵲界梯田稻米10萬畝,發展穇子、薏米等旱糧各5萬畝。全市優質稻播種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建設萬畝優質稻示範基地12個以上,全市重點建設20個高檔優質稻標準化綠色示範基地。加大科技投入,聯合相關涉農科研院所積極篩選並推廣水稻低鎘高產優質品種,積極推廣“一季稻+再生稻”種植模式;充分發揮農業經營主體的示範輻射帶動能力,積極推廣高產優質糧食作物良種,實現良種良法良技相結合,提高糧食單產和品質;大力實施湘米最佳化工程,加大稻米加工後副產物綜合利用;積極推廣稻田養魚等綜合生態種養模式;在保障耕地動態平衡的基礎上加大實施耕地地力提升行動,全面提高耕地的可持續利用能力。
油料產業發展思路。實行油菜、油茶雙驅動發展戰略,加大油料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適當提高花生、大豆、芝麻等其他油料作物的播種面積與占比;大力推行“稻—油”發展模式;加大油菜多功能開發力度;充分發揮農業經營主體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推廣高產優質出油率高的油料作物品種,實現良種良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單產水平。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70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達到280萬畝)以上,主要布局在新化、雙峰、漣源等縣(市)。水稻重點打造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套用、高效益樣板“三個高地”,構建以四大特色區、三大豐產片、三條綠色帶、二大品牌米、二大產業園為特色的“四三二新格局”。其中“四大特色區”指雙季高檔優質區、一季再生高效區、稻旱輪作精細區、低鎘安全生態區,其中雙季高檔優質區規劃建設規模15萬畝,主要布局在雙峰縣井字、荷葉、走馬街、青樹坪等10個和婁星區蛇形山、萬寶、水洞底3個鄉鎮5萬畝;一季再生高效區規劃建設規模10萬畝,主要布局在漣源市七星街、渡頭塘、橋頭河、斗笠山等4個鄉鎮,面積10萬畝;稻旱輪作精細區規劃建設規模10萬畝,主要布局在新化縣爐觀、洋溪等16個鄉鎮;低鎘安全生態區規劃建設規模5萬畝,主要布局在冷水江市三尖、禾青等10個鄉鎮,重點建設2個1000畝核心示範片。“三大豐產片”以“三一工程”項目為抓手,規劃建設雙峰、漣源、新化三大豐產示範片,建設規模30萬畝。“三條綠色帶”以“一道二河”為紐帶,規劃建設320國道、漣水流域、資江流域三條“全環節”綠色高質高效技術創新帶,建設規模30萬畝。“二大品牌米”重點打造“紫鵲界梯田米”“曾國藩貢米”2個稻米品牌,依託大企業,引領婁底稻米產業化、品牌化發展。“二大產業園”引導新化縣水車鎮、爐觀鎮和雙峰縣花門鎮、鎖石鎮等兩個傳統優勢制種基地恢復水稻制種,逐步建成種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高效產業園。
規劃到2025年,優質稻播種面積達100萬畝以上,建設優質稻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80萬畝以上,其中高檔優質稻生產以雙峰縣為主,漣源市、新化縣和婁星區為輔;中檔優質稻生產基地規劃布局在全市主產區;生態優質稻主要規劃布局在新化縣奉家、水車、溫塘、田坪,冷水江市礦山,漣源市金石、古塘、湄江,婁星區雙江等鄉鎮。積極推廣“一季稻+再生稻”生產種植模式,主要規劃布局在雙峰縣、漣源市。
規劃到2025年,全市油料種植面積110萬畝以上,其中油菜70萬畝以上、油茶林40萬畝以上(其中採茶林達20萬畝以上)、其他油料作物10萬畝以上,建設油菜標準示範基地40萬畝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雙峰、新化、漣源等縣(市);建設標準化油茶基地10萬畝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雙峰、新化、漣源等縣(市)。
規劃期內,建設糧油標準化示範基地120萬畝以上,重點建設禾青、三尖鎮高檔優質稻示範基地、沙塘灣街道再生稻綠色生產基地、水稻主產區高檔優質稻標準化示範基地、三大糧食豐產工程生產示範基地、油菜主產區生產示範基地、孟公鎮萬畝糧油綠色高產示範片、油茶林基地及配套項目、雙峰縣油茶林基地及配套項目、冷水江高產高效油茶示範基地等項目。
④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60萬噸以上,其中水稻總產量達135萬噸以上。全市油料總產量13.70萬噸以上,其中油菜籽8.40萬噸、油茶籽4萬噸、其他油料1.30萬噸。
(2)綠色蔬菜規劃
①發展現狀
一是區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了漣源市橋頭河大型蔬菜基地,雙峰、新化縣標準化綠色示範基地,婁星區、婁底經開區四季鮮銷型專業蔬菜基地區域布局。
二是組織化程度和集聚度較高。全市2020年30畝以上蔬菜種植大戶297戶,300畝以上蔬菜種植大戶14戶,500畝以上蔬菜種植大戶6戶,2000畝以上蔬菜種植大戶1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296個,帶動了4720個貧困戶致富;建成蔬菜基地30個,蔬菜標準園17個;蔬菜主要分布在雙峰、婁星、漣源等3縣(市),其播種面積與產量都占全市的80%以上;蔬菜品種種植相對較為集中,其中1萬畝以上的9大品種(辣椒、白蘿蔔、大白菜、茄子、四季豆、黃瓜、南瓜、捲心菜、冬瓜)播種面積達46.64萬畝,占全市的68.23%。
三是產量逐年提升。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由2015年的64.28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90萬畝,產量由144.85萬噸提高到186.5萬噸。
四是品牌初步形成。2020年,蔬菜生產和流通環節的農殘合格率分別為100%、98%;橋頭河蘿蔔、青樹坪淮山、永豐辣醬等蔬菜和蔬菜加工產品聞名遐邇,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同時蔬菜被省農業主管部門列為漣源市農業的“一縣一特”產業,形成了“橋頭河蔬菜”區域公用品牌,並且蔬菜中的辣椒也被省農業主管部門列為雙峰縣農業的“一縣一特”產業。
②發展思路
擴大蔬菜播種面積,提高蔬菜的本地市場自給率;最佳化蔬菜產業內部結構,在積極發展辣椒、蘿蔔、大白菜、茄子、四季豆、黃瓜、南瓜、捲心菜、冬瓜等現有主打品種的基礎上,加大保健型、功能型、加工型等專用型品種的發展力度;大力實施辣椒(辣醬)產業提質增效行動計畫,做大做強辣椒(辣醬)產業;加大食用菌發展力度,積極發展灰樹菌、銀耳、靈芝等產品,實行工廠化周年生產;加大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提高設施蔬菜種植面積比例,積極推廣水肥藥一體化、農業物聯網等先進適用生產技術,提高蔬選單產水平;實施“質量興農”工程,加強質量監管,積極推進蔬菜基地“兩品一標”認證和蔬菜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建立品牌激勵機制,積極開展本土蔬菜品牌建設與保護工作;加大產地初加工力度,提高商品化處理率;完善蔬菜產、貯、銷冷藏鏈;完善市場體系,拓展蔬菜產品市場空間;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推動蔬菜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產業化、機械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全面提升產業價值,促進菜農增收、產業增效。
規劃到2025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90萬畝以上,建設標準蔬菜基地15萬畝以上,其中設施智慧鋼架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漣源、雙峰、新化等縣(市),重點建設婁底城區及縣城城郊型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漣源市橋頭河蔬菜產業示範園、渣渡鎮食用菌示範基地、橋頭河、龍塘等鄉鎮標準化蔬菜示範基地和青樹坪綠色蔬菜標準化示範基地及新化縣奉家、水車、吉慶等高山反季節蔬菜標準化示範基地等項目。
④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全市蔬菜總產量達到190萬噸以上,畝均單產水平達到2.2噸以上。
(3)中藥材規劃
①發展現狀
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由2015年的13.53萬畝提高到2020年的25.35萬畝,總產量由6.30萬噸提高到6.58萬噸,主要分布在新化、雙峰、漣源、冷水江等縣(市),其種植面積與產量約占全市90%;而新化縣2017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8.57萬畝,占全市的59.97%,為2016年省級8箇中藥材示範縣之一,“新化黃精”被原國家工商總局評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新化縣被中國林學會授予“中國黃精之鄉”的稱號。全市有一定規模的中藥材加工企業7家,年加工能力3萬噸以上。全市中藥材集約化程度低,布局較為分散,大部分是利用邊角地、瘦地、旱地、坡地、山地種植中藥材;雖然湧現出了一批專業大戶和合作組織(協會),但連片成規模種植的還不多,上千畝的也只有7家,大多是數百畝的規模,且總數也只有21家。
②發展思路
依託現有資源、基地、品牌和新型經營主體,結合相關科研機構,大力推進中藥材發展力度;最佳化中藥材種植結構,在積極發展黃精、山銀花、玉竹、杜仲、厚朴、百合、黃梔子、芍藥、枳殼、吳茱萸等現有主導品種的基礎上,加大藥食同源性品種開發力度;實施黃精產業發展行動計畫,做大做強黃精產業;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核心示範基地的帶動引領,提高農民參與度,加快基地規模化建設進程;加大規範化生產示範基地建設力度,大力推進產地初加工;積極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中藥材全產業鏈開發,加大中藥材多功能開發力度,促進中藥材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中藥材種植規模達到28萬畝以上(其中黃精種植規模達到10萬畝以上),建設規範化生產示範基地8萬畝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新化、雙峰、漣源、冷水江等縣(市)。規劃期內,重點建設新化綠源農林、天龍山、頤朴源黃精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貴鴻規範化中藥材生產示範基地、洋溪、金鳳中藥材規範化生產示範基地、奉家百茶源山銀花生產示範基地、漣源市山銀花、丹參、桔梗等中藥材規範化生產示範基地、黃精規範化生產示範基地、雙峰縣甘棠芍藥生產示範基地、新湄中藥材種植、金梔中藥材種植基地等項目。
④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全市中藥材產量達到12萬噸以上。
(4)水果規劃
①發展現狀
全市水果(含瓜果類水果)種植面積由2015年25.04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56.61萬畝,其中園林類水果由2015年的18.19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19.46萬畝(其中柑橘類發展到14萬畝);園林類水果總產量占水果總產量的比例不到30%,並且柑橘類水果占園林類水果產量的80%左右,近年來,園林類水果平均單產為560-570公斤/畝,瓜果類水果平均單產為2100-2300公斤/畝;園林類水果主要分布在漣源、新化、冷水江、婁星等縣(市、區),其2020年產量約占全市園林類水果的82%。近年來全市特色小水果產業發展迅速,葡萄、桃、梨、獼猴桃、楊梅、藍莓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冷水江小水果產業也被省農業主管部門納入了“一縣一特”產業。
②發展思路
按照綠色、擴面、提質、增效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最佳化水果產業品種結構,提高園林類水果的比重,大力實施柑橘提質增效行動計畫,積極推進柑橘的品改與低改進程,推廣適合婁底環境的高產優質新品種,積極發展以金秋砂糖桔為支柱的柑橘產業,培育“婁底金秋砂糖桔”公用品牌,把婁底打造成“中國金秋砂糖桔之鄉”;加大特色小水果的發展力度,積極發展耐儲藏、加工型和早熟、晚熟品種;加大標準化果園建設力度,積極推進“兩品一標”認證;因地制宜,加大水果產業集聚區建設;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藥一體化、農業物聯網等先進適用技術;加大產地初加工力度,提高水果商品化處理率;大力實施水果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力度,解決時鮮水果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和進城入戶“最後一公里”。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水果種植規模達到60萬畝以上,其中園林類水果45萬畝以上(其中柑橘25萬畝以上),瓜果類水果15萬畝以上;園林類水果主要規劃布局在漣源、冷水江、新化、婁星等縣(市、區),瓜果類水果主要規劃布局在新化、雙峰、婁星等縣(區)。
規劃期內,建設標準化水果生產示範基地20萬畝以上,重點建設柑橘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標準化玳玳酸橙生產示範基地、眉山富硒葡萄特色產業基地、渣渡鎮楊梅特色產業基地、新田藍莓基地、水雲峰黃桃基地、鑫瀚蜜柚基地、鐸山鎮紅桔基地、渣渡鎮大果枇杷基地、金鳳鄉小水果基地、榮華鄉、槎溪鎮獼猴桃基地、科頭鄉桑果基地、田坪鎮酥脆棗基地、桑梓鎮湘豐水果基地、曹家鎮水江水果基地、雙峰縣湘盛農業、梓門橋紅心臍橙示範基地、婁星區枇杷、楊梅等優質水果等基地。
④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全市水果總產量將達到56萬噸,其中園林類水果總產量31萬噸、瓜果類水果總產量25萬噸。
(5)茶葉規劃
①發展現狀
一是發展初具規模,集聚度較高。全市茶葉種植面積由2015年的8.29萬畝提高到2020的15. 66萬畝,茶葉產量由5462.67噸提高到8498噸,主要加工成綠茶、紅茶、黑茶等,其中綠茶、紅茶、黑茶分別約占總產量的20%、50%、30%;茶葉主要分布在新化、漣源、雙峰等3縣(市),其種植面積與產量約占全市的90%,其中2020年新化茶葉種植面積、產量分別約占全市的80%、82%;茶葉畝均產量不高,2020年畝均產茶葉約70公斤。
二是品牌建設初具成效。“新化紅茶”被省農業主管部門列為新化縣農業的“一縣一特產業”,被原國家工商總局評為中國地理標註證明商標,2018年被評選為“湖南省十大名茶”,成為新化縣區域公用品牌;“渠江薄片”黑茶作為婁底有影響力的歷史名茶,市場品牌美譽度和消費者接受度較高,榮獲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駱駝獎。
②發展思路
按照“綠色、擴面、提質、增效”的發展原則,以市場為導向,最佳化綠茶、紅茶、黑茶的產量比例,增加紅茶的生產量與占比;積極改造老茶園;推廣高產優質新品種和綠色高產栽培技術,逐步提高茶園產量和鮮葉品質;加大標準化茶園建設力度;依託茶葉類生產經營主體,聯合茶葉類科研院所,組建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創建產學研用示範基地,積極創新並推廣茶葉加工工藝,提高茶葉成品品質和高檔名優茶比例;全面挖掘、深化“新化紅茶”、“渠江薄片”黑茶、中國寒茶、蒙洱茶等品牌內涵與文化,提升品牌知名度與價值;抓重點引領,大力實施新化紅茶提升行動計畫,圍繞新化紅茶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加大茶旅融合開發力度;利用電子商務平台+實體店,實現線上線下銷售,構建暢通的銷售網路體系。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新化、雙峰、漣源等縣(市),構建“一帶三山”的茶葉產業生產格局,其中“一帶”指資江紅茶—綠茶—黑茶生產帶;“三山”指新化縣雪峰山脈紅茶集聚產區、漣源龍山綠茶集聚產區、雙峰九峰山雲霧茶集聚產區。
規劃期內,重點建設新化紫金茶業、天門香有機茶業、蒙洱茶業、天鵬茶業、槎溪鎮新絲路茶葉、大熊山蚩尤古茶、國仲茶業、月光茶葉、楓木林貢茶等項目;新建標準化茶園5萬畝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新化、漣源、雙峰等縣(市)。
④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把“新化紅茶”“渠江薄片”黑茶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20家;全市採茶面積達13萬畝以上,年產鮮葉6.50萬噸以上,茶葉1.60萬噸以上。
(6)生豬規劃
①發展現狀
全市生豬出欄由2015年340.07萬頭調減到2020年的335萬頭,主要分布在雙峰、新化、漣源等3縣(市),出欄數量占全市的83%左右;肉豬肉產量為73-74公斤/頭;雙峰縣是全國的生豬調出大縣;湘村黑豬主產地為婁星區,是湖南省目前唯一通過國家品種審定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畜禽新品種,現已躋身全國五大生豬品牌,主要支撐企業為湘村高科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被省農業主管部門列為“一縣一特”產業。
②發展思路
按照綠色、環保、規模化養殖的發展理念,落實政府劃定的養殖區、限養區、禁養區範圍與相應管控規則、措施,設定負面清單;加大疫情防控工作力度;加快推進生豬養殖的資源重組,提高養殖集聚度和規模化養殖水平;依託生豬養殖經營主體,加大全封閉的工廠化、機械化養殖場所建設力度,提高養殖能力與規模;積極推行“豬—沼—果/菜”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提高生豬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水平;最佳化生豬品種養殖結構,加大“婁底黑豬”的養殖推廣力度,逐步提高“婁底黑豬”的出欄量與占比,做大做強“婁底黑豬”產業;延長產業鏈,加大仔豬的繁育和育肥豬的屠宰及深加工,全面提升產業價值。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出欄生豬400萬頭(其中黑豬120萬頭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雙峰、新化、漣源、婁星等縣(市、區),其中婁底黑豬主要分布在婁星、漣源、新化、雙峰等縣(市、區)。規劃期內,重點建設婁星區現代農業生豬產業集聚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宏達萬頭標準化土豬養殖產業聯合體、長纓標準化豬舍1.5萬平方米改造、楊興嶺農業生態園標準化豬舍2萬平方米改造、中糧集團10萬頭生豬標準化項目、沙塘灣生豬標準化健康養殖基地、橋頭河鎮標準化生豬養殖場、圳上—白溪—洋溪標準生豬養殖場等項目。
(7)草食動物規劃
①發展現狀
肉牛發展現狀。全市肉牛出欄由2015年的11.18萬頭增加到2020年的18.58萬頭。目前婁底湘中黑牛養殖戶已達近2萬戶,黑牛存欄已達到5萬頭(其中能繁母牛3萬頭以上),婁底被全國肉牛協會認為是全國最大的安格斯種牛群,天華牧業安格斯種牛場是南方三家國家級種場之一,且規模最大。近年來,肉牛養殖主要分布在漣源、新化、雙峰、冷水江等4縣(市),年出欄量占全市的95%左右,其中僅漣源市出欄量就占全市的35%左右。
肉羊發展現狀。全市肉羊出欄由2015年的43.50萬隻增加到2020年的63.94萬隻,近年來存欄保持在37萬隻左右;近年來,肉羊養殖主要分布在漣源、新化、冷水江、雙峰等4縣(市),年出欄量約占全市的90%,其中僅漣源市出欄量就占全市的36%左右。
②發展思路
按照綠色、環保、適當增量、規模化養殖的發展原則,以市場為導向,調整最佳化草食動物養殖品種結構,大力實施湘中黑牛發展行動計畫,確保2023年通過國家級畜禽新品種的審定,做大做強湘中黑牛產業,把婁底打造成“中國湘中黑牛之鄉”。積極種植專業化牧草;加大草食動物繁育場建設力度;依託經營主體,積極開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小區)創建;積極整合資源,引進培育龍頭,打造品牌,加大休閒食品開發力度,著力提升精深加工能力。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肉牛出欄20萬頭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漣源、新化、雙峰、冷水江等縣(市)。全市肉羊出欄55萬隻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漣源、新化、冷水江、雙峰等縣(市)。
規劃期內,重點對雙峰建強標準示範場進行提質改造、建設戎輝5000頭肉牛健康優質基地、渣渡鎮鐵豐生態農業200頭標準化養牛基地、鐸山鎮肉牛標準化健康養殖場、禾青鎮黑山羊標準化健康養殖場、新化肉牛標準化健康養殖場、漣源湘中黑牛標準化健康養殖場等項目。
(8)家禽規劃
①發展現狀
全市家禽年出籠量由2015年的1451.42萬羽增長到2020年的2279.2萬羽;近年來,家禽存籠量保持在1200萬羽左右。近年來,全市家禽養殖主要分布在新化、漣源、雙峰、婁星等4縣(市、區),出籠量占全市的86%左右。
②發展思路
按照綠色、增量、規模化、特色化養殖的原則,落實政府劃定的養殖區、限養區、禁養區範圍與相應管控規則、措施,設定負面清單;以規模化養殖為主,適當兼顧散養,提高養殖集聚度和規模化養殖能力;加大疫情防控工作力度;加大全封閉的工廠化、機械化養殖場所建設力度;提高家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水平;調整最佳化家禽品類結構,突出以雞鴨為主,適當發展肉鴿、鵪鶉等特色禽類;積極推廣地方特色優良品種;擴大種苗繁育規模;積極推廣生態種養模式,提高土雞出籠規模與比例;加強活禽交易市場建設。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家禽出籠量達到3000萬羽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新化、漣源、雙峰、婁星、冷水江等縣(市、區)。規劃期內,重點建設天柱山禽業、湘豐、文鳳禽業等20個標準化健康家禽養殖示範基地,同時建設以家禽健康養殖為主的家庭農場100個以上。
(9)生態水產規劃
①發展現狀
全市水產品總產量由2015年的8.40萬噸增長到2020年的9.06萬噸;全市水產品養殖水面由2015年的13.07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13.79萬畝;水產品養殖主要分布在新化、雙峰、漣源等3縣(市),近年來其產量占全市總產量的84%左右,其中僅新化縣年產量就占全市的34%左右。稻田養殖面積由2015年的21.34萬畝提高到2020年的25萬畝左右。
②發展思路
按照綠色、穩養殖水面與提質增效、擴稻田生態種養的發展原則,穩定常規水產品養殖,最佳化養殖品種結構,加大鱘、鱖、黃顙魚、黃鱔、中華鱉、黑斑蛙、對蝦、大口鯰、斑點叉尾鮰、娃娃魚等特色優良水產品發展力度;落實政府劃定的養殖區、限養區、禁養區範圍與相應管控規則、措施,設定負面清單;加大水產種苗和精養標準化基地建設力度;因地制宜推廣稻魚、稻蝦共生等生態綜合種養模式,加大集中連片稻田生態綜合種養標準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業。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水產品養殖水面達到15萬畝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新化、雙峰、漣源、冷水江等縣(市),稻田綜合生態種養規模達到30萬畝以上,主要規劃布局在新化、漣源、雙峰、冷水江等縣(市)。
規劃期內,建設標準化健康水產養殖示範基地5萬畝以上,稻田綜合種養示範基地5萬畝以上;重點建設雙峰荷葉荷花魚、泉水嗦螺養殖示範基地,琅塘漁場、雙慶湖漁場健康養殖基地,琅塘鎮、榮華鄉、科頭鄉、維山鄉、油溪鄉、田坪鎮、雙峰縣印塘鄉、冷水江三尖等稻田綜合種養示範基地、中連鄉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等項目。
③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全市淡水養殖水面的水產品產量達10.50萬噸;全市稻田養殖水產品產量達2.2萬噸以上。
(10)農機規劃
①發展現狀
婁底市屬湖南省五大農機產業集聚區之一,雙峰縣為湖南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同時先後榮獲“中國碾米機械之鄉”、“湖南省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農機製造)”、“湖南省農機產業園”、“湖南省農機產業基地”、“中國農業機械之鄉”稱號。
一是產品豐富多樣,特色明顯。全市生產農機產品60多個品種300多種型號,涵蓋糧食生產、畜牧養殖、水利工程、農用運輸、農產品加工等多領域,其中糧食生產機械覆蓋耕整、栽插、植保、收割、烘乾、貯藏、運輸等全過程,形成了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研發、製造、銷售、維修服務等產業鏈。農機以“輕便、適用、實惠”著稱,產品具有丘陵山區的中小型、靈巧性的特色。
二是產業發展迅速,量價齊升。目前,全市有農機產品終端生產企業65家,配套企業48家,2020年實現農機規模工業產值83. 7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出口創匯2000餘萬美元。2018年,農友股份在北京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掛牌上市。
三是具有一定的研發能力。全市現有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級研發中心、8個省級產學研基地;聯合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機械研究院、湖南省農機局等單位,組建了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為多種農機裝備國家、行業標準的起草制定單位;巽地農機研發出國內首台有序拋秧機、農友機械公司技術中心被認定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勁松機械被工信部列為“兩化融合試點企業”、農友集團被工信部授予“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碧野農業科技公司研發的農林廢棄物快速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全鏈技術榮獲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和“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四是品牌引領,競爭力較為強勁。農友集團“農友”“好運來”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銀松、豐彩等20多個品牌榮獲“國際農博會金獎”“湖南名牌”。穀物加工、玉米脫粒機械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近幾年來,婁底農機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積極拓展東南亞和拉美市場,產品出口到印尼、越南、泰國、寮國、印度等亞非多個國家。
五是農機銷售網路體系較為健全。農機銷售構建了“農機大市場+銷售網點”的銷售模式,其中湘中農機機電大市場連續十年獲評“全國十大”農機市場,年交易額逾20億元,同時建有國內外專業銷售網點1萬多個,行銷網路隊伍3.20萬餘人。
②發展思路
以智慧智慧型為發展方向,依託重點農機企業,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設農機裝備創新研發中心,打造智慧智慧型農機整機製造集群、農機零部件配套生產集群。與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共同推進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培育農機標桿企業、標桿產品、標桿品牌。加大高端智慧型、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加強“改機適地”和農機農藝融合研究,加強農機產品設計、生產、服務的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技術改造。以建設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條、培育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加強農機研發推廣、建設數字農業示範基地、推進農業機械化、用好用活社會資本、強化科技支撐和人才隊伍建設、助力農機“走出去”等多項措施,努力攻克“卡脖子”技術,推進農機製造智慧型化、產品智慧化、操作無人化。全力打造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到2025年,全市農機產業構建“一主兩組團”的產業化生產格局,其中“一主”指以雙峰縣為主體,作為農機產業的核心區;“兩組團”指農機原材料組團和農機配件組團,其中農機原材料組團主要規劃布局在婁底市經濟開發區和冷水江市,經開區精品鋼材與薄板、冷鋼的棒材、中厚板材和緊固件,為農機製造業就近提供原材料;農機配件組團主要規劃布局在漣源市,漣源三一重工是雙峰農機製造業的長期合作夥伴,為其提供零部件、接受技術服務和人才培訓等。
規劃期內,重點新建500-1000畝農機(雙峰經開區)特色小鎮、200畝中國南方農機大市場(雙峰農機產業園)、高端耐磨機械配件及新型農機設備系列配件項目(雙峰縣)、年產2萬噸精密鑄件智慧型造型生產線項目(雙峰農機產業園)、智慧型農機裝備研發與產業化(雙峰經開區)、境外組裝分廠建設和南區擴產擴能(雙峰經開區)、電動汽車與農業機械生產線(雙峰農機產業園)、年產3萬台全自動壓面機生產線(雙峰農機產業園)、組合碾米機和殺青烘乾機生產線(雙峰縣)、湘中農機大市場升級等項目。
④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將婁底建成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基地,發展質量明顯改善,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全市農機產業總產值超過12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5億元,農機產業園產值達100億元以上,出口總額達到1億美元以上;園區集聚度提高到70%以上,主要零部件本地區配套率達到70%以上,三廢排放達標率100%,組合米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產業鏈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0家以上,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上市企業1家,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5家;新增1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
(11)農產品加工規劃
①發展現狀
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由2015年的1130家發展到2020年2450家,目前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54家、市級189家,銷售收入由2015年的156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627.10億元。全市已初步形成糧食加工、肉類加工、藥材加工、果蔬加工、竹木加工五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擁有全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地理標誌品牌7個。2020年全市農業加工企業總產值672. 60億元,利潤總額達34.10億元,從業人員達8.74萬人。
②發展思路
按照綠色、提質增效、增量擴容的發展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種養殖產業為依託,加大現有農林加工企業的改造升級步伐,引進培育加工龍頭企業,豐富加工產品體系,提高農林產品加工率;加大鮮銷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扶持力度,促進農林產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加大糧油、蔬菜、畜禽等傳統加工產業深度與廣度的開發力度;大力實施豆製品發展行動計畫,做大做強豆製品產業;完善中藥材等特色新興產業加工體系構建;著力引導大項目、大企業向園區集聚,建設一批優勢、特色農林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④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建設農產品加工園區,規劃布局在新化縣和冷水江市;在此基礎上,重點建設大米加工改造升級、大米澱粉、王爺山食品、梅山湘菜、白溪鎮白溪豆腐加工、3000噸黃酒產業升級改造、橋頭河茶籽粉固體清潔皂加工、智慧型生物橋頭河油菜加工、紫龍騰白馬鎮調和油加工、頤朴源黃精飲料及其深加工、新化中藥材“藥食同源”系列產品深加工、回春堂中藥深加工、廣益特色肉製品深加工與冷藏保鮮、東嶺田魚-雞叫岩等水產加工、天華牛肉製品加工、華德食品生豬屠宰及肉製品深加工、德人牧業乳品果蔬加工等農產品加工項目。
⑤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建成較為完備的農林產品加工業體系,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技術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明顯提高;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800億元以上,加工轉化率提高到50%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年產值過1億元的達80家以上、過5億元的達10家以上、過10億元的達5家以上。
(12)冷鏈物流商貿規劃
①發展現狀
一是農產品商貿體系不斷健全。擁有19個農貿市場、2個蔬菜配送中心(橋頭河大型蔬菜配送中心)、72個蔬菜直銷網點;同時建立了17家平價菜市,對平抑“菜籃子”價格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保障了蔬菜價格基本平穩。
二是農業+網際網路發展較快。設定2000萬元專項資金,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目前全市縣域電子商務服務網路體系逐步形成,已建成縣級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5個,建成鄉鎮服務站和村級服務點3000餘個,村級電商工作站(點)覆蓋率超70%;雙峰縣電子商務園區被評為全國電子商務示範園區,雙峰縣和新化縣分別獲得“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湖南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稱號;雙峰、漣源納入全國冷鏈物流重點縣序列;全市2018年農產品網上銷售額累計達14億元。
三是農業農村物流體系基本暢通。基本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較為暢通的物流體系,物流主體主要包括郵政公司、快遞企業和電子商務物流綜合企業三種類型,“四通一達”五家品牌快遞企業,快遞網點覆蓋所有鄉鎮,郵政公司業務基本覆蓋全市所有村,以婁底580、冷水江海弘物流、漣源家利多、湖南省富桑寶農產品配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和物流綜合企業在最後一公里派送、冷鏈運輸、倉儲包裝物流、生鮮農產品包裝分類運輸具有優勢。
②發展思路
按照提質增效、增量擴容、布局合理的發展原則,以市場為導向,圍繞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著重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農產品進城入戶和工業品出城進村“最後一公里”,構建高效暢通的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商貿體系;加大現有冷鏈物流園區、市場、配送中心的改造力度;科學合理預測冷鏈物流商貿的規模,規劃新建冷鏈物流商貿中心的規模與產能;引進培育冷鏈物流商貿龍頭企業;加大專業性冷鏈物流商貿企業的建設力度;加大冷鏈物流商貿大數據中心建設力度;加大農業農村最初、最後一公里物流配送服務;加大村級益農信息社建設力度;加速“雲倉儲”服務共享平台建設進程;加大冷鏈物流商貿的智慧型化平台建設,全面提升效率。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重點建設農產品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和區域性農產品保鮮冷鏈物流項目;同時積極建設金竹山互通物流園、冷水江經濟開發區百加壹再生資源交易物流園、中連鄉農產品冷藏配送中心、渣渡鎮楊梅冷鏈物流、新化中藥材集散中心、白溪集貿市場、橋頭河農貿市場、伏口鎮商貿流通市場、青樹坪農貿市場、琅塘鎮農產品集貿中心、孟公鎮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楊市鎮農貿市場等項目、漣源供銷現代農業冷鏈物流配送體系、雙峰青樹坪10萬噸冷鏈儲運基地建設、新化縣供銷惠農冷鏈物流中心園區設施建設項目。
④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基本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出城入村、農產品進城入戶“最後一公里”,基本構建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農業農村冷鏈物流商貿體系,農副產品配送量達1000萬噸以上,形成1-2個在省內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和物流服務品牌,積極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達2-3家、省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5-8家、省級電子商務重點培育項目12個以上;村級電商工作站(點)覆蓋率達100%。
(13)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
①發展現狀
全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營業收入由2015年的15. 60億元提高到2020年31.21億元,接待人數由450萬人次增加到923.70萬人次,2020年全市休閒農業企業達1828家,其中國家星級休閒農莊22家(其中國家五星級休閒農莊4家、國家四星級17家、國家三星級1家)。代表性休閒農莊主要包括婁星區花溪谷、鳳凰山莊,新化縣渠江源度假山莊、檀山排度假村、三聯峒休閒農莊,漣源市南芙生態農莊、龍山生態農莊,冷水江鑫瀚休閒農業園、龍居崖水寨等。新化縣獲批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稱號。
②發展思路
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域化發展”的整體思路,以農為本,依託農業農村鄉土文化、農村自然景觀和農業產業園,因地制宜的建設各具特色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區、主題型農業公園;突出抓好全省特色縣域經濟(文化旅遊)重點縣建設;加大主題型休閒旅遊莊園和集聚區建設力度;加大休閒農業星級莊園認證力度;重視頂層規劃設計和策劃;最佳化調整休閒農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組建休閒農業協會,充分發揮相關協會的行業引領作用;加大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配套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加大專業性人才培養力度;積極拓展開發農業多功能,合理配置觀賞型、科普型、養生保健型的相關種養殖品種;加大與湘軍文化、梅山文化、藥王文化與特色鄉土文化的融合力度,依託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同時通過舉辦農業“嘉年華”、推廣“網際網路+農園節”、開發特色農業休閒旅遊商品,打造一批有市場影響力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品和品牌。
③建設規模與布局
規劃布局在全市現代農業生產主要區域,其中主要規劃布局在中心城區近郊、縣城、主要特色城鎮周邊以及域內主要山區、資江沿線、婁底大道沿線、橋頭河蔬菜集聚區、重要旅遊景區周邊等區域。
規劃到2025年,建設婁星—雙峰休閒體驗、漣源—新化民俗風情文化、雙峰—漣源—冷水江—新化自然山水產業融合等多條精品休閒旅遊線路;新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集聚區5個,主要規劃布局在漣源、婁星區、新化、雙峰、冷水江,如龍山藥王養生休閒度假集聚區、雙峰竹海主題型休閒度假集聚區等。新建茶旅融合示範區3家,布局在新化、漣源、雙峰等縣(市);規劃新建鄉村休閒旅遊和主題型休閒農業莊園30家,主要規劃布局在婁星、冷水江、漣源、雙峰、新化等縣(市、區),重點建設高登河田園綜合體、水雲峰自然生態休閒旅遊、玉友林觀光農業旅遊園、龍盤山生態文化旅遊觀光園、旭翔三產融合產業園、瑞生源楊梅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園、天其山度假觀光旅遊種養園、盛源恆豐生態文化旅遊農莊、湖南優景生態農業產業園、漣源橋頭河蔬菜公園等項目。
④策劃活動
依託農業農村特色自然資源、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圍繞農業生產全過程及農業生產經營工具,對接梅山龍宮、波月洞、藥王洞等洞穴風景區建設,對接紫鵲界梯田、渠江源茶文化主題公園、大熊山和龍山等森林公園、水府廟和龍灣國家濕地公園、湄江地質公園等山水風景區建設,對接曾國藩故居等人文名勝區建設,融入現代流行元素,開展創意性、新穎性、品牌化休閒活動設計與策劃,主要舉辦農業嘉年華、農業豐收節、藥王節、果蔬節、油菜花節、開耕節、百漁樂園、科普體驗等節慶活動,達到每月都有體現湘中地域文化特質的節慶活動,同時開發系列休閒旅遊產品和伴手禮,從而實現農旅文的無縫對接與高度融合,進而在拓展農業功能的基礎上全面提升農業價值。
⑤建設目標
規劃到2025年,全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接待人數達到1500萬人次以上,營業收入達到45億元以上;全市爭創國、省“三星級”以上休閒農莊200個,森林旅遊省級示範園2-5個。
(14)“農業+網際網路”規劃
①規劃原則
本著以農業為基礎,藉助“網際網路”這一先進技術手段,結合農業數位化建設現狀與存在問題,遵循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的發展思路,按照統籌規劃、有序推進,集約建設、開放共享,技術先進、平台統一,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等原則,讓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為“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打通最後一公里通道,從而為農業農村生產生活邁入信息化時代提供支撐。
②規劃目標
規劃到2025年,初步構建較為完善的“農業+網際網路”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市—縣兩級數位化農業農村產業指揮展示平台、智慧農業運營服務平台;光纜到村,信息網路覆蓋全境,信息化率達到100%,信息通訊網路達到綜合性、可靠性、靈活性和合理性的要求。
③主要措施與建設內容
——構建長效發展機制
一是成立“農業+網際網路”工作領導小組。針對多部門管理及其管理效率不高的實際情況,整合相關部門職責,形成部門發展合力。由市政府辦牽頭,農業農村、發展改革、商務糧食、財政、金融、工信、郵政、交通運輸、電信、供銷、組織、人社、海關等部門單位參與,市農業農村局具體負責,統籌協調全市“農業+網際網路”高質量發展,形成統一有序的良好發展機制。二是出台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儘快出台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網際網路”發展的實施意見,涉及經營主體品牌培育、人才引進與培養、用地與用電、財政發展專項與部門資金整合、金融信貸、平台建設、設施設備購置補貼等領域,支撐相關經營主體做大做強。
——加快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立足現狀,對現有的寬頻、通訊、有線電視網路進行改造升級,達到寬頻網路進村、信息和有線電視入戶、通訊網路健全,4G網路全覆蓋,5G網路城區全覆蓋。建好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生活集聚區的區域網,達到有線電話、無線通信和寬頻網路“三通”和相互融合,實現網路互連互通和網際網路信號全覆蓋。加快推動農業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道路、農業冷鏈物流、農業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推進智慧交通、智慧型電網、智慧物流建設。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
推進農業數位化轉型,加快推進智慧農業,打造智慧農業高地。圍繞婁底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積極推廣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在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科技鏈建設管理運營中的運用,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種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深度融合,打造科技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加速推進柑橘、新化紅茶、永豐辣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數位化建設進程。
——積極推動農業大數據套用
積極探索農業大數據技術在農業領域集成套用,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實現決策的智慧型化、精確化和科學化。建立與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構建農業資源環境本底資料庫。建立農業生物資源、農產品產地環境以及農業面源污染等長期定點、定位監測制度,完善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為“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的實施提供數據支撐;開展耕地、林地、農田水利設施、水資源等數據線上採集,構建國家農林資源環境大數據實時監測網路;逐步公開農業資源環境數據,支持企業開發節水、節肥、節藥、農業氣象預報等數據產品。建立農業災害基礎資料庫,組織專家團隊構建預測模型,開展農業災害與農業生產數據的關聯分析,定期發布災情預警和防災減災措施。結合農業物聯網、信息進村入戶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工作,在測土配方施肥、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機作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推廣示範一批有效支撐智慧農業建設的大數據套用系統。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智慧綜合服務中心
規劃建設婁底市現代農業智慧綜合服務中心,由婁底市農業主管部門牽頭,婁底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具體實施,整合全市各涉農部門和行業組織,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工作機制,為全市農業農村產業鏈發展提供信息諮詢服務。中心開發基於網路通訊的移動農業專家系統平台,實現農業主要病蟲害的移動端輔助診斷;開發產業信息化服務平台,欄目包括產業新聞、實用技術、產業支撐、專家服務、市場動態、農村產權交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等,為全市農業農村產業提供各項信息管理、發布及服務;開發數字農業服務平台,加快推廣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種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深度融合套用,積極發展精細化農業、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加大智慧農場建設力度。
——全面建立並完善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
制定《婁底市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全面建立並完善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和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台,支持區塊鏈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上的套用,促進企業實行規範化管理。逐步實現食用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追溯管理,達到農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為消費者提供品質良好、質量安全的農產品。市、縣兩級政府設立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專項發展資金,強化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建設,全面實現同國家農產品質量追溯平台和省級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台對接互通。
——大力發展農業數字經濟
一是夯實數字農業基礎。利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契機,完善自然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台,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動態監測。建設農業農村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大力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在農業生產中的套用;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和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推動農業農村基礎數據整合共享。二是創新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實施“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等設施建設。建設綠色供應鏈,推廣綠色物流。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賦能農產品實體店,促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全面促進城鄉商品雙向流通,按照“現有中心村有站”的模式,完善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和村級電商服務體系,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套用電子商務,同時加快快遞企業進村掛牌設點,為工業品、生產資料便捷下鄉和農產品更快進城、更多增值創造條件。三是藉助網際網路手段,積極發展農業新業態。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與農業新業態的深度融合與無縫對接,發展創意休閒農業、中醫農業、養生農業等農業新業態,促進遊憩休閒、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產業發展,規範有序發展鄉村農業共享經濟。
第四章  完善現代農業體系,增強農業內生髮展動力
4.1. 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4.1.1大力發展現代種業體系
圍繞打造現代高效的丘陵山區生態精細農業,完善現代農業種業體系建設,重點提升“一縣一特”產業和糧油、水果、中藥材、茶葉、畜牧水產、蔬菜等主導特色產業良種保障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抓好種業科技創新源頭,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開展農作物和畜禽、水產資源的調查收集,新建、改擴建一批種質庫(場、圃);“十四五”期間,建立水稻、中藥材、園藝作物種質資源圃;加強地方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建設完善湘中黑牛、婁底黑豬等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場。
二是培育壯大種業企業。培育並引進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行銷網路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支持種子企業牽頭或參與組織實施種業套用研究和產業化等項目;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開展自育品種試驗,採用先進種子加工技術及裝備,提升種子質量;引導企業建立新品種示範網路,完善種子市場行銷、技術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建立鄉村種子連鎖超市、配送中心、零售商店等基層銷售網路,加強售後技術服務,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種子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企業文化和品牌建設,強化企業自律,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十四五”期間,培育2家創新型種業企業進入全省種業前二十強企業,以婁底黑豬、湘中黑牛為引領,穩步加快種業企業“走出去”步伐,經營額在2020年基礎上實現“翻番”。
三是建設高水平種子“育繁推”基地。根據“一縣一特”產業布局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的良種繁育基地,按照“基地建設標準化、種子生產產業化、生產全程機械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制種農民職業化”的“五化”標準,夯實設施裝備基礎,強化先進技術裝備示範推廣,最佳化制種條件環境,強化良種繁育服務,提升制種繁種水平,增強供種保障能力,努力實現種子全產業鏈發展。“十四五”期間,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6萬畝;重點在水稻種植主產縣建設種子標準化生產核心示範區,配套建設種子乾燥、加工、檢測、倉儲等設施。在漣源市、婁星區建設2個省部級無病毒柑橘良種繁育基地。
4.1.2發展現代高效丘陵山區生態精細農業
結合“一縣一特”產業,重點發展糧油、水果、中藥材、茶葉、蔬菜、畜牧水產等產業。最佳化特色產業生產布局和品種結構,打造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統籌林下經濟及林業特色產業發展。推進漁業轉型升級,推進稻魚(蝦)共生,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進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推進田間地頭冷鏈保鮮設施建設。
4.1.3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縣、農業產業強鎮、農業特色小鎮、“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建設,打造一批涵蓋生產加工、科技服務、文旅休閒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平台,推進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升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水平,促進農業與文化、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打造一批民宿集聚村、精品鄉村休閒旅遊線路和農事節慶文化活動,圍繞自然景觀、旅遊古鎮、特色村落、鄉村民宿、民俗文化等打造一批特色村鎮休閒區。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生活型服務業和電商服務業等鄉村新型服務業。2025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
4.1.4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依託產業發展的經營主體和優勢區域,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創新能力強、發展環境良好、示範輻射廣、集聚度高、引領發展的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基地、園區、特色小鎮,逐步形成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和增長極,從而輻射帶動全市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加快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依託農業科技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園、農產品加工園、農產品冷鏈物流園等園區,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等國字號園區平台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並且鼓勵在現有園區內部建設園中園;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區、畜禽污染資源化利用縣、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農業產業強鎮、農業特色小鎮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平台建設;科學規劃基地、園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平台的土地利用,統籌基地、園區與城鎮的協調發展,改善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積極促進產城融合,同時加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配套建設專業物流體系,加快促進產業集聚、創新集成、投資集約、物流集散。
二是加快產業區域集聚。按照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優勢最佳化產業的區域布局,新化、漣源、雙峰規劃為農業農村產業的核心區和農機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城區近郊、縣城周邊、重要景區周邊等規劃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核心區,優先在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等產業集聚區集聚。
三是加大外向型農產品出口示範區建設力度。充分發揮婁底特色農業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打造外向型農業產業龍頭,推動農業“走出去”,促進與國內外優質農產品、生產要素互換交流。突出加強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增強出口食品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
規劃到2025年,力爭創建1個以上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2個以上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力爭培育3個以上100億的園區。
4.2. 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4.2.1推行綠色生產方式
因地制宜推廣節地、節水、節肥、節能和循環農業技術。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新設備,推廣水肥一體化、噴滴灌、集雨節水技術等,提高水肥資源利用率。推進種養循環一體化,推動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推進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推進廢棄農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推行水產健康養殖。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積極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到2025年,全市綠色農產品認證率達到30%以上,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比重達到95%以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其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當季農膜回收率達到10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4.2.2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加快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推進水稻油菜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丘陵山區經作林果業和畜禽養殖業機械化、果蔬類機械化。補齊水稻機插機拋和稻穀烘乾、設施農業及茶葉、林果、畜禽機械化短板。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適用機具研發和普及,培育發展農機服務組織。積極推進“機與地雙向適應”,進一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宜機化土改造”力度,加快果園、菜園、茶園和養殖場標準化“宜機化”改造。提高設施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推進智慧農機發展,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農機作業”。加強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加強農機維修網路布點建設。加快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綠色高效農機發展,支持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精量播種、精準施藥、高效施肥、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綠色高效機械裝備和技術的示範推廣。探索建設數字農場、無人豬場、智慧漁場,推動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技術與現代農業裝備和農機套用相融合。到2025年,力爭全市農機總動力增長15%以上,水稻、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82%、70%,創建2個以上“全國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4.2.3加快發展智慧農業
加快建設“網上農業服務大廳”,促進物聯網、遙感、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等全鏈條全過程深度融合,加速農業全產業鏈升級。利用農業感知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農業種植、氣候、土壤墒情、資源環境、疫病防控等信息的採集、分析,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科學決策、服務共享、智慧生產。推進農業物聯網套用,在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設施農業、種業等領域開展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工程,建設示範基地。發展智慧氣象,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到2025年,建成20個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基地,農業標準化建設基地農業物聯網套用比例達40%以上。
4.2.4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加快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綠色增產等技術攻關,大力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工程,加強科研育制種基地建設,推廣丘陵山區高產優質適宜機械化品種和標準化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加強同涉農科研院所進行深度合作,創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示範帶動強的科技示範基地。建立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聯結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共享平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套用、共享,加大產業研發力度,抓好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引進,加快集成技術的推廣套用。健全和激活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網路,提升農技推廣服務效能。大力引進農業科技人才,著力提升農村基層公職人員中農業科技人員比重。積極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新創業工作,加快科技進村入戶,讓農民掌握更多的農業科技知識。到2025年,力爭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以上。
4.2.5完善農產品品牌培育體系
一是加強品牌創建與保護。強化品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造、套用和保護,賦予品牌個性化與特色化的文化內涵;加大品牌的評選,政府主管部門每兩年評選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各1個,加大其培育力度。二是擴大品牌市場占有率。政府合理引導經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構建多渠道、多層次的市場行銷體系;鼓勵相關企業以拳頭產品和知名品牌為紐帶進行資產重組和企業併購,加強宣傳推介力度,擴大市場占有率。三是突出品牌經營。制定有利於品牌產品發展的行業標準和市場準入政策,強化質量保證和售後服務,不斷豐富品牌內涵,增強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提升品牌無形資產價值。
規劃到2025年,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達260個以上;新培育5個以上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0個以上企業品牌,30個以上產品品牌;新培育1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6個以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4.2.6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一是健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產地、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標準,大力推廣環境友好、安全生態的標準化生產技術,建設一批生態、優質、綠色、有機標準生產基地和原材料加工生產基地,鼓勵企業、合作社和生產經營大戶開展綠色和有機產品基地認證和產地認證,著力推進菜果茶標準園、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水產健康養殖場建設。規劃期內,新增“兩品一標”認證260個以上,新增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省級優質農副產品供應示範基地10個以上,創建部、省級標準化健康養殖示範場30個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達到80%以上,以標準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構建市、縣、鄉(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四個層次的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婁底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完善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達到實驗室資質認證和檢測機構考核認證(雙認證)標準。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等農產品集散交易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建設管理,開展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自檢、委託檢驗和執法監督檢測體系,特別要在農產品主產區和生產基地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點,配備檢測人員和設備,增強檢測能力。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
三是建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兩證+追溯”體系。高質量建設好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台。將二品一標、區域品牌、特色品牌、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農產品100%進駐農產品“身份證”管理平台。漣源市、新化縣、雙峰縣要進一步完善平台建設質量,持續抓好農產品身份證賦碼工作,確保賦碼率達到80%以上。逐步建立5G技術+質量溯源+檢驗檢測全程可視化智慧監管,建立縣域農產品質量安全格線化“智慧監管”體系。打造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檢測、標準化、應急指揮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指揮調度中心,實現農業生產主體信息庫、各級巡查監測資料庫、輿情信息與應急處置資料庫的互聯互通。全面實行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加強與市場監管部門協作,構建兩證一碼為主要載體的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的工作機制,強化監督管理,確保(蔬菜、水果、畜禽、禽蛋、養殖)五類農產品實行合格證上市。全面對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全面推廣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和省級套用系統,對已獲得農業區域品牌、地方特色品牌、已獲得和擬申報三品一標農產品要100%錄入國家追溯平台。
四是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聚焦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強化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健全縣域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名錄,創新監管理念和監管方式,建立信用檔案,及時更新信用信息,實現檔案電子化、常態化管理。探索建立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要素為基礎的信用評價體系,開展“信用+分級監管”“信用+產品認證”套用試點,創新認定和公示制度,實施分級分類監管。綜合運用行政許可、重點監管、財政支持等多方面政策,建立激勵懲戒機制,強化經營主體和行業的誠信責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鄉三級信用體系。到2025年,全市所有農產品經營主體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管理。
五是強化示範創建,打造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市。持續抓好新化國家級和漣源、雙峰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提升示範創建成果,高起點規劃實施好冷江市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實施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整市創建,到2025年,縣級以上農產品質檢機構全部通過“雙認證”,完成縣鄉村三級監管人員輪訓。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身份證”管理體系全面建立,全市所有縣(市、區)全部達到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農產品不合格及問題樣品核查處置率達到100%。生產經營者責任意識、誠信意識和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明顯提高,人民民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4.2.7全面提升動植物保護能力
一是完善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完善縣級農作物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建設,建立健全縣級重點病蟲害監測點為骨幹和鄉鎮監測點為補充的高效運轉、反應快捷、功能齊全的監測預警網路,實現病蟲害信息採集自動化、傳輸網路化、處理圖形化、發布可視化,提升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能力和全市農作物有害生物災害防控水平。病蟲害監測預警覆蓋水稻、油菜、蔬菜、柑桔等大宗農作物和茶葉、中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實現十天之內的短期預報準確率達95%以上,十天以上的中長期預報準確率達到85%,實現病蟲害發生與防治信息能夠第一時間進村入戶,準確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者及時開展防治。
二是完善病蟲害防控體系。加強外來生物防控,建立外來入侵物種天敵繁育基地。建立以政府主導的“責任明確、技術先進、反應迅速、科學高效”的病蟲害防控體系(含應急防控體系),水稻、柑橘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處置率達到95%以上,病蟲害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病蟲危害總體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全面套用綠色防控技術,高效低毒環保綠色型藥劑套用比例達到100%,全市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三是完善病蟲害社會化服務與防疫體系。構建完善的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體系,全程套用綠色防控技術。規劃期內,培育和發展規模以上服務組織50家,大中型植保機械1500台,其中植保無人機保有量600台,新建標準化區域服務站35個。穩定基層動植物防疫體系,支持建設縣級動植物防疫指揮系統,加強防疫應急物資儲備,增強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提高強制免疫覆蓋率。積極探索“一主兩輔”的鄉村防疫工作機制,鞏固鄉鎮動植物防疫員隊伍主體地位,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和村級防疫員聘用制度,落實鄉鎮防疫員特聘計畫,保障鄉鎮動植物防疫專職力量。健全完善重大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應急處置機制。推進動植物保護服務社會化。
4.3. 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4.3. 1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支持供銷合作社、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各類社會化服務。發展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每個縣(市、區)打造1個區域性集約化育苗中心,布局一批規模適度的農產品預冷、貯藏保鮮等初加工冷鏈設施,聚焦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制種基地、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等,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服務覆蓋率達70%以上。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建立和完善農資採購配送、生產服務、農產品購銷和內部資金互助等平台,推行合作式、訂單式、託管式等社會化服務,為服務對象提供“全程、多元、高效”的服務。到2025年,各鄉鎮(街道)至少建立一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站,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基本實現縣域農業社會化服務全覆蓋。
4.3.2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一是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著力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推進集群集聚發展。聚焦“一縣一特”產業以及重大投資項目,“十四五”期間,國家級龍頭企業達3-5家、新增規模以上農業企業42家以上,新增省級龍頭企業20家;形成6家以上10億企業、50家以上過億企業;推動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合作,培育60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範聯合體。
二是發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鼓勵發展農民合作聯社。真正形成“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利益連結機制。規劃期內,組織300家家庭農場、500家農民合作社建開展示範創建,力爭創建省級家庭農場示範場75家、省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50家。到2025年,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8000家以上,家庭農場4500家以上,帶動農戶達40萬戶以上。
4.3.3發展並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運行新機制,提升發展能力、水平、質量。到2025年,全市年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占比達30%以上。一是整合盤活集體資源。整合未承包到戶的集體耕地、園地、林地、養殖水面、“四荒”地等資源,通過發包、租賃、入股等形式盤活利用。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多方式盤活利用農村建設用地資源。二是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立足資源、區位條件,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領辦或與其他主體聯合創辦種養基地、鄉村旅遊經濟實體,融合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帶動農產品加工、包裝、倉儲物流等產業發展。三是盤活資產發展物業經濟。最佳化利用村級集體閒置的辦公用房、廠房、倉庫、農貿市場等物業資產“築巢引鳳”,通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自營、合營、聯營、出租、作價入股等方式增加集體收入。四是對接需求發展服務經濟。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以提供統一管理、有償服務等形式,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農業服務公司等各類服務實體,開展農機作業、代購代銷、代種代收、加工運輸等生產經營服務。五是探索發展“飛地經濟”。對區位偏遠或受規劃限制、資源匱乏、就地發展困難的村,可採取與企業合作、政府幫扶等形式,在中心城鎮、工業園區、商貿園區等區位優勢明顯的地方異地置業,購買或共建商鋪、標準廠房、專業市場等物業資產,既可出租獲得穩定收益,也可自營打開農產品銷路。六是穩妥推進資本運作。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整合利用集體積累資金、政策幫扶資金、捐贈資金等開展多渠道的資本運作,入股、參股經營優質的公共服務項目、穩健的農業企業,投資政府主導的建設項目或購買國債等,探索穩定的投資收益渠道。
4.3.4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基於我市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基本現狀,要處理好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生產的關係,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不斷改善小農戶生產條件,支持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提高抵禦自然風險能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運用農超、農社等產銷對接模式,引領小農戶對接市場。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等現代農業新業態。支持各類為農服務組織採取土地託管、代耕代種代銷等方式,面向小農戶提供生產性服務。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健全資格審查、分級備案、風險保障金制度,維護小農戶權益。
4.3.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培養學科帶頭人、優秀企業家和高級管理人才。按照產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最佳化調整市域內高校學科設定,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實施柔性人才培養機制,鼓勵人才跨國、跨省、跨企業、跨部門交流,促進本土人才與國際接軌、技術人才和企業家隊伍的深度融合。建立“創新創業人才庫”,實施跟蹤服務和政策傾斜,儲備一批具有高等專業技能的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一批具有全球化視野、能夠敏銳捕捉國際前沿技術動態、高度重視創新能力建設的優秀企業家隊伍,提高貫徹落實產業發展的執行力。
二是高素質農民培育。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返鄉下鄉創新創業者和專業種養加能手等培養行動。聚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需求,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具有較強示範帶動作用的帶頭人隊伍。“十四五”期間,全市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0.5萬人次,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
4.3.6完善市場行銷網路
一是加快發展農村電商。深化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有效融合,構建縣鄉村三級聯動、政企農三方互動的農村電商服務平台和銷售網路體系,加快生鮮農產品、特色鄉村食品線下體驗、網上直銷相結合的農產品新零售模式,培育基地+電商、基地+微商等現代行銷模式,實現產品提升、品牌升級、渠道拓展。加快以基層郵政網點為支點的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台的建設,積極探索以平台“支架”疏通農村物流的“毛細血管”;鼓勵順豐、韻達、圓通、申通、中通等民營快遞聚集發展,鼓勵快遞末端集約化服務,快遞代辦點在遍及所有鄉鎮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村級覆蓋;結合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推動農村物流網路的發展。到2025年,實現村級益農信息服務社全覆蓋。全市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電子商務套用率達100%,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40%以上,鄉鎮物流快遞覆蓋率達100%。
二是積極培育物流組織實體。採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辦法,打破所有制、地域、行業界限,培育一批農產品物流組織。鼓勵龍頭企業進行內部各環節的整合最佳化,充分利用運輸、商業企業在市場信息、銷售網路和運銷經營等方面的特長和優勢,組建自營物流企業。支持、鼓勵農民開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和自辦購銷組織。鼓勵發展第三方物流,形成農產品倉儲業、加工業、運輸公司、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商等各部門的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組織實體。加強對農產品物流專業人員培訓,建立農產品物流教育培訓中心,提高物流人員專業水平。到2025年,積極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達2-3家、省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5-8家、省級電子商務重點培育項目12個以上;村級電商工作站(點)覆蓋率達100%。
第五章  緊扣綠色生態現代化,打造生態宜居新風貌
堅持鄉村綠色生態發展道路,全市統籌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深入推進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按照規劃引領布局美、融合發展產業美、綜合整治環境美、宜居宜游生態美、健康文明風尚美的“五美”要求,選擇一批有基礎、有特色的村莊,分類打造成為山鄉風味濃厚、充滿發展活力的田園風光型、文化特色型、旅遊休閒型、產業發展型美麗鄉村示範典型,打造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農村新風貌。
5.1. 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5.1.1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以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營造和諧自然的田園風光,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規劃到2025年,全市50%以上的村莊達到美麗宜居標準,打造鄉村特色民居風貌示範點10個,爭創省級鄉村善治示範村100個,建設數字示範鎮村20個。
(1)深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以縣域或鄉鎮為基礎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和回收利用體系,建立穩定高效的運行維護管理機制;推廣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不斷提升農村垃圾治理水平,積極打造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縣市區和鄉鎮。
規劃到2025年,全市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的行政村達到100%。
(2)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結合村莊實際需求,採取分散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模式,加強對重點村集中進行整治;靠近城鎮、有條件的村莊優先考慮納入城鎮污水管網統一處理;推進村內池塘整治,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湖)長制職責範圍;堅持建管並重,建立和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機制,確保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穩定正常運行,探索建立集中供水村莊污水處理受益農戶付費制度和多元化的運行保障機制。
規劃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較“十三五”期末提高30%。
(3)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改造(新建)農戶衛生廁所,全面實行“首廁過關制”,嚴把改廁質量關;合理規劃建設一批農村公共衛生廁所。
規劃到2025年,一、二類地區無害化衛生廁所比例達到100%;三類地區基本實現衛生廁所無害化。民眾滿意率達到95%以上。
(4)著力提升村容村貌
按照“庭院淨化、村莊綠化、道路亮化、環境美化”的基本要求,著力提升村容村貌。整治村莊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現象,實施農村村容綜合治理提升工程;實施農村綠化美化工程,引導農村在村莊周邊、庭院宅旁、村內道路和河渠兩側栽植本土花草樹木;集中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規劃到2025年,全市新建40個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00個市級美麗鄉村、300個縣級美麗鄉村示範村、20個省級特色精品鄉村示範村,10個鄉鎮(街道)和2個縣(市、區)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5)水美鄉村建設
圍繞“宜居、宜業、宜游、水美婁底”的建設目標,努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水質達標、人水和諧”的“水美鄉村”新風貌。
大力推進農村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農村河道疏浚等農村水利建設與農村居住區建設、土地流轉、旅遊開發等相結合,通過治理,提高河道灌溉、排水和蓄滯水能力,提高河道水質,改善農村水環境。
建立健全農村水環境長效管理組織網路,實現水利、綠化、交通、環衛、農村活動場所等的運營管護模式。探索建立水利工程良性運行維護長效機制,推行水利工程管護社會化購買服務,規範開展小型水利設施產權流轉。加強農村河湖管理,進一步將河長湖長體系延伸到村,設立村級河長湖長。加快農村水利信息化建設。推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與水利工程管理服務深度融合,提高水利惠民的便捷程度和服務效率。
規劃到2025年,全市建成水美鄉村25個以上。
5.1.2加強村莊規劃和農村建房管理
認真落實《婁底市農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建立健全村莊規劃和村民建房管理機制。全面完成全市村鎮建設規劃、村鎮土地利用規劃編制或修編。鼓勵有條件的村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村規劃編制。注重村莊規劃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水利、林業等規劃的統籌銜接,推進“多規合一”,整合相關政策和資源,因地制宜,分類制定實用性村莊規劃。“十四五”期間,全市村莊規劃管理體系基本健全。加強宅基地審批管理,嚴格查處宅基地違法行為。全面建立健全農村宅基地用地建房聯審聯辦聯合執法工作機制,逐步建立農村宅基地和村民建房信息化審批管理平台,依法開展審批工作。製作以村為單位的“宅基地管理一張圖”,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宅基地動態監測。推動基層農村宅基地和農房管理隊伍建設,提升農村宅基地管理手段,配齊配強農村宅基地管理設施設備和信息化管理軟、硬體。全面建立縣鄉村三級宅基地管理巡查機制,形成日常巡查、無人機巡視與衛片核查相結合的農村宅基地監管機制。
5.1.3健全美麗鄉村建設和管護長效機制
堅持“建管並重”,積極探索政府支持與村民自治、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建立財政補助、村集體補貼、農戶付費相結合的管護經費保障制度,並承擔相應建設和管護職責。建立垃圾污水集中處理、無害化衛生公廁等農村衛生公共服務設施管護的付費制度。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及道路硬化等建設,由村集體、農戶適當出資,村民投工投勞,政府給予獎補,日常管護以村集體為主。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
5.2. 倡導綠色發展行動,深入實施面源污染防控
適應綠色發展新要求,加大農業農村綠色生產技術和健康養殖模式的推廣套用力度。深入推行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促進化肥減量增效;開展農藥使用負增長行動,嚴格管控禁限用農藥的使用,積極推廣非化學防治措施,提高農藥精準高效施用。加強飼料、獸用抗菌藥物等農業投入品安全監管,建立並完善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各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體系,大力推廣低消耗、低殘留、低污染農業投入品生產和套用。規劃到2025年,全市藥茶菜有機肥使用率達90%,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50%、55%以上。
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目標,採取源頭預防與過程防治、工程措施與生態補償、工程建設與技術集成、重點治理與綜合防治相結合的方式,重點對化肥農藥、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生活垃圾污水等進行綜合防治。嚴格把控工業和城鎮污染物處理和排放,依法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污染物進入農田、養殖水域等農業區域。持續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集中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同時將農村畜禽養殖廢水治理納入重點推進範疇,推廣套用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禁止秸稈露天焚燒。開展農膜回收,深化漁業禁養區退養和水庫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建立區域性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和病死畜禽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
5.3. 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實施鄉村環境生態修復
5.3.1加強鄉村生態系統保護
(1)建設健康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
科學劃定全市鄉村生態重點保護區範圍,實行強制性保護措施,不斷增強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功能,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嚴格保護農村自然生態系統、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養區、自然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促進鄉村生產生活環境穩步改善,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全面提升。科學劃定江河湖庫限捕、禁捕水域,嚴格實施重點水域禁漁制度,擴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規模。推進江、河、湖、庫水系自然連通,持續實施河道疏浚和綜合整治行動。加強生態公益林、天然林管護建設,落實省級以上公益林保護等級,嚴格控制公益林林地占用和林木採伐。
(2)保護生物多樣性
建立外來物種聯防聯控工作機制,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和監測,推進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控,建立生物天敵繁育基地,加強生物防治和生物替代,加大綜合防控科技攻關,謹慎做好引入風險評估,積極組織開展集中滅除行動。合理劃定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落實保護措施,禁止濫捕濫采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生態走廊和野生動物棲息地,促進自然生態系統恢復,保持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加強生物多樣性重點區的保護和管理,加強國家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
(3)建設和保護自然保護地
貫徹落實湖南省委省政府《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實施方案》,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建設體系。“十四五”期間,加快推進國家公園、濕地公園創建,鼓勵省級森林公園晉升為國家自然公園,積極建設省級森林自然公園、省級風景自然公園。
5.3.2強化鄉村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實施裸露山地和“天坑”綠化攻堅行動,推進沿河、沿庫、沿路造林綠化及農田生態林網建設。大力實施水生態修復,加強河湖保護治理,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以沿河重要城鎮(集鎮)為節點向上下游延伸,加快對非法采砂、非法餐飲船隻、船舶污染、黑臭水體、飲用水水源地突出環境問題的整治,推進雨污水分流、截污工程建設,對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分類收集,分質處理,杜絕不達標水體直接排入溪流河道。大力推進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實施濕地修復工程,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有效遏制自然濕地萎縮和河湖庫生態功能下降趨勢。實施礦山環境治理恢復,持續推進採煤塌陷地和非煤礦山尾礦治理。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抵禦洪澇災害、氣象災害等應急處置水平。
規劃到2025年,礦區土地復墾率達50%以上。
5.3.3健全生態系統保護長效機制
健全生態系統保護制度體系。嚴守生態紅線、堅持源頭保護、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建立完善生態系統保護制度體系。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立法,落實生態保護責任,實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將河長湖長體系延伸至村一級。強化執法監管,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計畫”,堅決打贏長江流域禁捕退捕攻堅戰。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遺蹟等各類保護地保護制度,探索對居住在核心區域的農民實施生態搬遷試點。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穩步提高天然林停伐補助。推進河湖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立界工作,加強對水源涵養區、蓄洪滯澇區、濱河濱湖帶的保護。完善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因地制宜探索通過贖買、租賃、置換、協定、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加強對重點區位森林的保護。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建立健全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
5.4. 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抓手、生態制度為保障、生態環境為基礎、生態空間為根本,生態經濟為核心、生態生活為目標、生態文化為靈魂,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創建,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模式,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總結借鑑典型經驗模式。
第六章  聚焦基層善治體系建設,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全面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6.1. 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科學構建基層善治體系
6.1.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健全基層黨組織體系,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地位,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最佳化農村黨員隊伍結構,提高發展農村黨員工作質量。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培養一批思想政治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優秀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完善農村黨組織制度建設與保障機制,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深化和推動黨務公開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健全黨內民主和激勵關懷幫扶制度。
規劃到2025年,以黨的基層組織為統領,村(居)民委員會和村(居)務監督委員會為基礎,群團組織為紐帶,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為補充的基層組織體系基本健全,基層黨組織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民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明顯增強。
6.1.2促進“三治”有機結合
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善治水平。大力推進村民自治,加強農村民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健全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機制。深入推行依法治村,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大力推進農村普法,實施法律法規進村入戶工程,引導農民學法用法守法,完善鄉村法律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援助服務,培養鄉村法律明白人,充分發揮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範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推進鄉村誠信文化建設,不斷完善農村信用評價體。
6.2. 加強農村文化思想建設,大力實施鄉風文明行動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學習教育實踐,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推動鄉風文明。
6.2.1逐步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宣傳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農民民眾的精神追求、外化為農民民眾的自覺行動。開展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學習實踐活動,推出一批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新時代農民的先進模範人物,讓農民民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堅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培養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
6.2.2不斷鞏固拓展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單位、農村社區有針對性地加強農村民眾性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村廣播“村村響”、文化牆、宣傳欄等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完善村規民約、褒獎先進典型等形式,大力倡導移風易俗,教育村民反對大操大辦婚喪酒席、搞封建迷信活動等陋習,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深挖鄉賢文化,整理家規家訓,組織評選道德模範、愛心人士等新鄉賢,用鄉賢文化凝聚道德力量。
6.2.3持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推動村民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爭當“文明戶”“好兒女”“好婆媳”,形成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友善、助人為樂、誠實守信的新型人際關係。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範縣(市、區)、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發揮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等民眾性組織的作用,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宣傳普及文明禮儀規範,培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規劃到2025年建成國家級文明村鎮20個左右、省級50個左右。
6.2.4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進一步挖掘整理婁底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湖湘文化、梅山文化傳承創新,塑造良性鄉村文化生態,打造優秀文化品牌,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著力挖掘農耕文化、傳統醫藥文化、傳統禮儀、民間傳說等當地文化的當代價值,突出地方特色,切實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灌溉工程等農耕文化遺產和戲劇、曲藝、技藝和民間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成一批農耕文化保護有力、示範作用顯著的名鎮、名村。加強革命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推動紅色文化遺存和革命遺址掛牌立碑工作,打造紅色文化傳承示範區。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本土優秀文化資源,建設梅山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大少數民族鄉村原有建築風貌和村落格局保護力度,建設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6.2.5強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與供給
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運營與維護。繼續實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積極發揮新媒體作用,使農民民眾能便捷獲取優質數字文化資源。加快農村民眾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穩步開展“三下鄉”“文化進萬家”“送戲曲下鄉”“書香婁底·全民閱讀”“公共大戲台”等文化惠民活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民眾性體育活動,定期舉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著力形成“一縣一品”體育文化展示品牌。
規劃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
6.3. 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維穩治理能力
6.3.1穩步加強平安鄉村建設
完善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格線化服務管理中心)實體化運行工作機制。全面推行“一村一輔警”機制,積極探索“一所兩聯十到村”工作方法,不斷提升警務效能。全面推行“網際網路+警務”,穩步推進智慧農村警務室建設。紮實推進“雪亮工程”,在完成主要出入路口及村內廣場等重點範圍的安防布控外,擴大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套用範圍,織牢治安聯防網。健全鄉村應急管理體系,有效防範化解鄉村安全風險,遏制各類安全事故,防範各類災害事件發生。落實村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加快推進村格線化管理,嚴厲打擊“黃賭毒盜拐騙”、邪教、非法宗教活動等違法犯罪。
規劃到2025年,全市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5個,創建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10個。
6.3.2大力實施法治鄉村建設
完善鄉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設,建好鄉村公共法律服務站點,加強村(社區)法律顧問、公共法律服務隊伍、法律服務志願者等隊伍建設。大力開展“法治鄉鎮”“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深入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幹部、人民調解員為重點的“法治帶頭人”,並將培訓對象向村民小組長和農戶延伸。整合法律諮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法治宣傳、公證等法律服務資源,全面建成鎮級公共法律服務平台,為民眾提供綜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務,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依法治理非法宗教問題,促進農村宗教工作規範化、制度化。
規劃到2025年,村級法律服務站覆蓋率達100%。
6.3.3深入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建立完善的“三農”信息服務體系和資源整合共享機制,建立鄉村數字經濟新業態、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和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機制,著力打造“數字婁底、智慧婁底”,讓更多農民共享數字時代紅利。繼續實施數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進城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升級改造,打造以5G、雲數據、安全為核心的數字鄉村信息化體系。在鄉鎮及以下農村地區建設千兆光寬、5G網路、物聯網、數位化平台等新型基礎設施,鄉村4G深化普及,加快5G部署建設,開展5G網路建設向農村延伸並開展套用試點示範。實施數字鄉村套用創新,與高校、科研院所、民間智庫、企業聯合開展套用創新,搭建婁底市數字鄉村公共服務平台能力,提供智慧黨建、智慧種業、智慧種養等一批信息化套用解決方案,打造創新套用縣、鄉、村的示範標桿。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數字經濟,促進數位技術和智慧型裝備在農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廣泛套用,加快推進精準農業、設施農業建設。
規劃到2025年,全市5G實現重點鄉鎮深度覆蓋、自然村(20戶以上村民小組或聚居寨)5G光纖通達率達到70%。
6.4. 推進鄉村經營管理職業化,提高鄉村經營管理水平
6.4.1探索推進農村幹部隊伍職業化建設
村幹部隊伍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和重要依靠力量,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骨幹,肩負著發展農村經濟、維護農村穩定、管理村級事務的重任,加強村幹部隊伍職業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推進村幹部隊伍職業化。高度重視鄉村幹部隊伍建設,改革和完善農村幹部選拔任用制度。讓民眾推薦“經濟能人”,使一大批黨性原則強、致富能力強、帶富能力強的黨員進入村級班子,增強村級班子的民眾認可度、滿意度。建立健全後備幹部隊伍選拔機制,按照德才兼備的要求廣辟渠道,從回鄉大中專畢業生、基層公務員、致富能手、農村科技骨幹和技術“秀才”中篩選村級後備幹部。
推行村幹部管理職業化。建立崗位目標責任制,讓村幹部要幹事;建立規範辦公制度,讓村幹部勤幹事。建立業績檔案制度,讓村幹部乾成事。建立健全民主監督制度,讓村幹部不出事。
強化村幹部職業化保障。落實村幹部政治待遇,解決村級幹部的後顧之憂。落實村幹部的經濟待遇,制定村幹部隊伍工資酬金穩定增長長效機制。
6.4.2提升農民職業化水平
(1)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的投入,促進從“資源”提升為“資本”
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健全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推進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職業化、專業化,以培養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為主線,開展涉農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和在職教育,建成一支專業層次分明、技能領先實用、從業領域明晰的高素質現代職業農民。
(2)吸納並引入外來人力資本,對農村注入人力資本新力量
促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登記制度,實現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人居權益平等,從而實現勞動力雙向流動,農民可以進城務工,城裡人也可以下鄉搞農業。
推進土地制度改革。鼓勵農村居民將閒置耕地向專業大戶、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實現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與管理,為農民職業化發展提供有利經營與管理的條件。
(3)建立健全職業農民資格認證制度
完善職業農民資格認證制度,使務農勞動者向職業農民轉變,促使職業農民邁向高規格、嚴標準的高端職業行列。建立職業農民補貼保障制度,對具備資格的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給予補貼,對返鄉創業從事農業經營的能人給予支持。
6.5. 支持多主體參與鄉村治理,全面拓寬鄉村治理主體
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為鄉村社會治理注入更多有生力量。加強婦聯、團支部、殘協等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其聯繫民眾、團結民眾、組織民眾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作用。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村禁毒禁賭會等民眾性自治組織,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專業化、職業化、規範化,完善培養選拔機制,拓寬農村社工人才來源,加強農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做好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特殊困難群體等重點對象服務工作。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發展。開展“全民志願行·共創文明村”等志願者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志願者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營造良好的志願服務氛圍。
第七章  圍繞農民生活持續改善,實現農民全面發展
以實現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培育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的新型農民為關鍵、激發農民創業創新活力為主線、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為重點,推動農民全面發展,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1. 加大就業創業扶持力度,激活農村發展潛力
7.1.1完善就業創業支持政策
完善就業創業支持政策,形成開放透明、統一規範、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鼓勵返鄉人員發揮自身資本、技術、信息等優勢,創辦領辦家庭農場(林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財政補貼、政府購買服務、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民工及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培育形式多樣的產業聯盟或產業化聯合體。建立創業風險防範機制,鼓勵開發相關保險產品,按規定將返鄉創業人員納入就業援助、社會保險和救助體系,使返鄉創業有後盾、能致富。
7.1.2最佳化就業創業服務水平
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在農村地區全面落實就業政策法規諮詢、信息發布、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制度,組織開展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加快農業“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提質升級,支持國家級農業“星創天地”提升創業孵化服務能力,加快省級農業“星創天地”創建國家級農業“星創天地”。加強創業就業培訓輔導,實現年均培訓農民0.20萬人次以上、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0.40萬人以上。從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電商輔導員、科技特派員、返鄉創業帶頭人中選拔一批就業創業導師,組成就業創業指導專家服務團隊,為農民提供就業創業輔導。選擇一批知名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小康村、農產品加工和物流園區等作為基地,為農民就業創業提供必要的見習、實習和實訓服務。重點關注長期失業人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就業困難群體,依託鄉鎮、村(社區)力量分類開展就業指導和就業援助。
規劃到2025年,培訓高素質農民0.5萬人次以上、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萬人以上。
7.2. 加大農村勞動力素質培養,提升全面發展能力
積極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民,加快提升農業勞動者的從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力爭讓新型職業農民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建立健全以“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定向扶持”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服務體系,落實《湖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辦法》《湖南省新型職業農民(林農)人才評價管理辦法》,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林農)職稱評定試點。整合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十四五”期間重點打造5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育示範基地,建設一批綜合培訓基地、田間學校。實施“鄉村工匠”培育工程,每年培育100名以上有一技之長、帶動能力強的農村致富帶頭人。
構建新型農村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全面實行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管理在縣、服務在鄉(鎮)”工作體制,實施基層農技推廣人才定向培養計畫,每年公費培養農技特崗人員30名。
穩定基層農村經營管理隊伍,建立鄉鎮農村經營管理人員專項編制,實行“實名編制、人走編收”,打造一支適應農村改革發展需要的基層經營管理人才隊伍。
7.3. 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提高農民工歸屬感
將穩就業、穩定勞動關係放到突出位置,加大《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宣傳力度,嚴格落實“一金六制”制度,做到按月、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健全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制度,確保農民工子女平等享受教育資源。擴大農民工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健全農民工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制度,落實《工傷保險條例》,儘快實現工傷保險對農民工全覆蓋。將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改善農民工的居住條件,逐步實現農民工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務。
7.4. 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提升農民生活幸福指數
7.4.1推動農民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
落實工資收入支付保障制度,完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最佳化政策扶持,健全“網際網路+農民工”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民工提供政策諮詢、就業創業信息發布、勞動維權等“一站式”集成服務。搭平台穩就業,舉辦農民工就業專場招聘會,持續跟進企業招用工狀況供求變化,採取線上信息對接,保持實時信息互通,做好指導服務。組織開展職業培訓,對有需求、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開展就業創業技能免費培訓,並為其推薦就業,
規劃到2025年,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5萬人次。
7.4.2促進農民經營性收入持續增長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支持引導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發展。繼續辦好農民豐收節和農特產品展銷會,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農產品流通”,完善城鄉物流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平台電商參與農村建設運營,助推農村電商發展,支持開展“直播帶貨”等活動,擴寬農產品銷售渠道,讓黃精等特色中藥材、新化紅茶、橋頭河蔬菜、雙峰辣醬等優勢農產品走出山區、走向世界。
7.4.3保障農民財產性收入逐步增長
深化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台,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充分利用村集體的閒置土地、閒置水面、林木資源、空餘場地等發展特色農業,增加村集體收入。
第八章  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8.1. 繼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合理高效配置城鄉資源
8.1.1繼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
(1)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深入開展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科學設定股權,頒發股權證書。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和份額的抵押、擔保、繼承、有償退出等機制,做實“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銀行開戶、稅務登記等工作,賦予履行集體“三資”管理職能的特別法人地位。完善集體經濟組織章程,建立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名冊登記庫,制發成員登記證書。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各項制度。按照相關規定將各級財政投入到村級集體形成的資產確權到集體經濟組織。落實集體資產清查年度報告制度,推動省市縣鄉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服務平台互聯互通。開展村級集體經濟契約清理,建立健全契約台賬,規範約束契約簽訂,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並保值增值。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組織與村民委員會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的“政經分離”運行機制。加快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路平台建設,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產權管理和交易制度體系,規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促進農村集體資產盤活利用,最佳化農村資源要素配置,拓寬鄉村振興投融資渠道。
(2)完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機制
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依法穩步有序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健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交易規則和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明確入市範圍和途徑。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
(3)有序開展農村宅基地改革
建立宅基地和農房聯審、聯批、聯合執法的管理機制,探索規範村民集中建房;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推進宅基地有償使用。
8.1.2合理高效配置城鄉資源
(1)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
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全面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政策。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就業幫扶、公共服務、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包容性,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鎮。
(2)鼓勵引導城市人才入鄉服務
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大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等群體到農村創辦領辦農業企業、合作社。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和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築師、其他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投資興業、技術指導、行醫辦學、法律服務等方式,關心支持農村事業。發揮群團組織和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優勢和力量,深入農村開展各種活動。發揮新鄉賢作用,引導村內老黨員、老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伍軍人、經濟文化能人等群體紮根本土,鼓勵引導退休黨員幹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到鄉村一線提供有償或公益性志願服務。
(3)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領域,推動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農民自籌的多元投入格局。繼續鞏固提升普惠金融“村村通”服務水平。加強農村金融創新,健全多層次信貸供給體系,創新農村信貸產品,不斷增強金融服務農業農村的能力和水平。支持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完善多元化保險保障體系,鼓勵保險機構積極創設農村服務網點,開發適應農業農村和農民需要的保險品種,拓展保險服務鄉村的廣度與深度。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鼓勵工商資本到鄉村發展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凝聚工商資本力量促進農業農村發展。
8.2. 落實國土空間功能分區,統籌協調城鄉融合發展
8.2.1完善城鄉統籌規劃
強化城鄉一體設計,科學編制市、縣、鄉鎮三級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安排農田保護、生態涵養、城鎮建設、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建設,確保“三區三線”(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城鎮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精準落地。推進相鄰村莊連片統籌規劃。鼓勵企業家與城鄉居民共同參與鄉鎮和村莊規劃制定。
8.2.2增強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功能
加快實施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細化落實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以婁星生態園林城鎮群為核心,以城際快速幹線連通婁底至漣源、冷水江、新化、雙峰,構建半小時環線網路化城鎮體系,實施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提升城鄉硬實力、最佳化軟環境、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等工程,補齊公共衛生、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產業配套等短板弱項,增強中心城區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城市服務。
8.2.3加強特色小鎮建設
充分發揮特色小鎮聯結城鄉作用,提升鎮區公共服務水平,鼓勵中心鎮、專業鎮、生態鄉鎮、歷史文化名鎮等建制鎮建設美麗特色小城鎮,重點發展風情文旅小鎮、地方特色農產品小鎮、健康養生小鎮等特色產業小鎮形態。統籌推進杉山鎮、萬寶鎮、三尖鎮、永豐街道、青樹坪鎮、橋頭河鎮、龍塘鎮、鐸山鎮、楊市鎮、石衝口鎮、孟公鎮、奉家鎮、水車鎮、走馬街鎮特色小鎮等重點鎮建設,打造特色小鎮的典型樣板。加強特色小鎮道路、污水垃圾處理、環境綠化等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提升鎮區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完善商業商務、休閒娛樂、創業創新、金融服務等城市功能,建設一批綠色宜居住宅小區,引導農村人口在鎮區集中居住。
規劃到2025年,培育和創建特色小鎮10個。
8.3. 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健全設施運行管護機制
8.3.1紮實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實施農村教育提升、健康鄉村、農村養老、農村社會保障等計畫,推進鄉村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和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積極發展公益性普惠性學前教育,加大鄉村幼稚園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普惠性幼稚園比重。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快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提質改造鄉村小規模學校,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大力推進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支持每個縣(市、區)和中心鎮新建、改擴建高中階段學校。進一步加強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加強鄉村教師培養培訓,提升鄉村教師專業水平。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與技能培訓,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路教育。加大涉農高校、涉農職業院校、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力度。
規劃到2025年,全市公益性普惠性幼稚園比例達85%以上。
(2)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大力改善鄉村醫療衛生條件,促進醫療資源向農村流動。加強鄉村醫生業務培訓和繼續教育,提升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鼓勵鄉村醫生申請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使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開展和規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加強農村婦幼、老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在鄉鎮衛生院設定中醫藥科室,加大村衛生室中醫藥設備配置,開展鄉村醫生中醫藥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提升鄉村中醫藥服務能力。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制度,健全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及相關保障制度的銜接機制,鞏固城鄉居民醫保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
規劃到2025年,全市行政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達標率達90%以上。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全部開展簽約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點人群健康服務率達5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率達70%以上。
(3)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
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建立以失能照護設施、區域養老設施、互助養老設施為主體的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路,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1所縣級失能照護服務機構、2個以上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加強鄉鎮綜合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日間照料機構建設,支持特困供養機構開展日托、上門服務。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支持農村家庭承擔養老功能。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社區探訪制度。發展農村互助養老,加強互助養老設施建設,發揮村(社區)“兩委”、老年協會、社工機構、社會組織、志願者作用、實現農村互助養老可持續發展。
8.3.2堅持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堅持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機制,統籌規劃城鄉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物流等城鄉基礎設施,推動市政公用設施向城郊村、中心鎮延伸。
(1)加強農村交通物流設施建設
以示範縣為載體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完善農村公路布局,加快農村公路、四五類危橋、鄉鎮客運站提質改造升級,繼續實施農村公路安防設施、鄉鄉通三級建設。加強農村致富路、產業路、旅遊路建設,加強全市行政村通雙車水平,各行政村進村道路擴寬至4.5米,逐步解決農村公路“會車難”問題。完善城鄉物流配送網路,加快鄉鎮快遞物流集散中心、農村物流快遞公共取送點建設。
規劃到2025年,全市農村客運網路覆蓋率100%,鄉鎮物流配送站覆蓋率、村級配送網點覆蓋率達到80%以上。
(2)構建現代能源體系
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行動,進一步完善220千伏骨幹網架,提升農村電網保障能力,提高村安全用電水平。深入推進“氣化婁底”工程,完善天然氣管網設施建設,實現天然氣重點鎮全覆蓋。因地制宜推進太陽能、水能、風能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農村地區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和小型光伏發電。推進農作物秸稈等能源化利用及沼氣工程集中供氣、發電上網等綜合利用。
(3)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利用國家重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溝治理項目,實施河道綜合治理,新建和加固堤防、護岸。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實施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和清潔小流域的治理。
(4)全面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
加強城鄉水源保護工程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工程建設,對飲用水源地實施隔離防護工程、生態修復工程、設立警示標誌等保護性措施。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聯網供水,水資源共享。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自來水普及率。
規劃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服務人口比例達到50%。
8.3.3健全設施運行管護機制
建立並健全城鄉公共服務設施與基礎設施管護機制。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產權歸屬,完善管護措施,落實政府、自然村、社會化服務三級管護責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引入專業化企業,提高管護質量。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分級分類投入機制,建立公益性設施以政府投入為主、準經營性設施以社會資本投入為主、純經營性設施以企業投入為主機制。探索財政補貼、村集體補償和農戶繳費合理分攤機制,由政府承擔的建管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完善農民以籌工籌勞籌資方式參與鄉村基礎設施建管機制。
8.4. 聚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8.4.1加強經驗總結,做好政策銜接
建立健全黨建引領、政策保障、產業增收、社會幫扶、內生動力、要素流動的六大脫貧幫扶體系,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適應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形勢轉變,對現有扶貧政策進行梳理,分類確定需要取消的、接續的、完善的或強化的扶貧政策,注重總結梳理脫貧攻堅中成熟的實踐經驗,用於完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制度框架。
8.4.2突出資源稟賦,做好產業銜接
進一步培育壯大糧油、水果蔬菜、中藥材、有機茶、畜禽水產、農產品加工等鄉村主導、特色產業,培育一批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的專業縣、專業鄉、專業村。加快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同時,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有機對接,探索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路子。持續發展壯大鄉村扶貧產業,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
8.4.3強化資金保障,做好投入銜接
強化資金“整合”,把鄉村振興、公共事業發展和涉農資金等多方投入統籌起來,充分發揮資金整合規模合力效益、強化資金“撬動”,通過以獎代補、貼息、擔保等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補齊鄉村發展中的短板和不足,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鄉村振興事業。全市扶貧資金投入在保障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逐步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集中加大對相對貧困的治理力度。同時重視扶貧資產的後續經營管理,開展清資核產工作,明確扶貧資產的所有權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對較多依靠政府支持或補貼的扶貧產業,多措並舉增強這類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第九章  強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降低環境防控風險
規劃立足實現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貫穿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嚴格貫徹落實“四增四減”任務要求,突出了農業功能布局最佳化、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的資源節約高效、生產清潔安全、生態環境改善、產業循環發展的綠色發展模式。通過規劃實施,農業資源利用更加高效、農業產地環境更加清潔、農業生態系統更加穩定、農業綠色產能明顯提高。
9.1. 科學分析,找準風險因子
9.1.1規劃實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分析
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情況,主要來自於各縣(市、區)、各主體依據規劃落實土建項目。土建項目施工期間的環境影響因素主要有噪聲、地面揚塵、廢水、固體廢棄物等。噪聲源主要來自挖掘機、攪拌機、電機及運土卡車等機械設施,對聲環境影響較小。廢氣主要是清理場地、挖掘地基、土地平整及設備運行等活動中產生的地面揚塵,車輛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揚塵和排放的尾氣等,對區域環境空氣影響較小。廢水主要是施工現場工人生活區排放的生活污水,廢水產生量較小,不會對周圍地表水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固體廢棄物主要為施工場地平整和裝修產生的建築垃圾,建築垃圾統一拉走處理後,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
9.1.2規劃項目運營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分析
項目運營期的環境影響因素主要為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投入品使用和農林牧漁廢棄物。農業化學品的過量和不規範使用,以及有效利用偏低、流失率高,致使化肥、化學農藥、地膜等通過農田徑流流失及其他途徑進入水體,並在空氣、陽光等作用下形成新的化合物,進一步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劇湖泊的富營養化和有機污染。化學農藥等在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種群數量和危害度的同時,也使農業生態系統中野生動植物、有益生物(昆蟲、微生物等)、害蟲天敵等種群數量、結構受到損害,導致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度下降,生態失衡。農林牧漁廢棄物主要有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廢舊農膜及廢棄農藥包裝物等。畜禽糞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時會產生一定數量的氨氣、二氧化硫、糞臭素、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惡臭氣體,這些氣體影響畜禽產品質量,污染畜禽養殖場周圍的空氣品質,危害飼養人員及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畜禽糞便若不經妥善處理即排入環境,將會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影響居民身體健康與安全。秸稈污染主要是秸稈焚燒,造成空氣污染,破壞土壤有機質,從而形成土壤板結,形成農業生產的惡性循環。殘膜碎片對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土壤透氣性、土壤透水性等都有顯著影響,殘膜碎片越大,影響越重。廢棄農藥包裝物上殘留的農藥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對水體、土壤造成危害,甚至對人畜的安全也存在不小的隱患。
9.2. 精準施策,全面降低風險
9.2.1加強建設項目施工管理
在建設場地四周設定隔聲屏障,儘量採用低噪本的機械和降低噪聲措施,儘量在夜間少開或不開噪聲大的機械,減少施工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施工車輛儘量避免在主要幹道上通行,並儘量避開車輛尖峰時間,施工車輛的進出保持車輪清潔,加大對裸露地表的灑水,降低風塵影響。
9.2.2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合理調整施肥結構,最佳化配置肥料資源,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加快推進水肥一體化示範工程建設。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低風險農藥、生物農藥和先進施藥機械,積極推行病蟲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努力實現病蟲害化學防治向綠色防控轉變。
9.2.3全面提高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
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產業化,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推進秸桿機械還田和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著力提升綜合利用水平。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大力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範,扶持地膜回收網點和廢舊地膜加工能力建設,加大推廣0.01mm以上標準地膜和降解地膜力度,落實農膜補貼政策,推進機械化檢拾,實現廢舊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建立農資包裝廢棄物貯運機制,回收處置農藥、化肥、農膜等農資包裝物。
9.2.4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在水源涵養區、生態脆弱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和水產養殖集中發展區設定生態環境監控站點,對區域內水質、土壤和空氣品質進行定時定點監測,提高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健全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大對節水灌溉、減施減藥、生物防治、物理防控、立體種植等技術的推廣和獎勵扶持。
第十章  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健全規劃保障體系
10.1. 強化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一是組建領導機構,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婁底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實施工作領導機構,由市政府領導擔任組長,成員單位有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利局等部門,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負責指導和協調日常事務。各縣(市、區)政府分別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領導負責的領導機構,實行目標責任制,細化目標任務和進度計畫,明確責任主體,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長效工作機制。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促進融合協調發展。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鄉村產業振興建設,最佳化資源配置,形成強大合力。各區域要根據當地情況進一步細化發展目標,加強區域規劃導向,同相關地區合作建立合理的地區間利益矛盾與衝突解決機制,克服自身的地方保護主義,積極創造和發揮比較優勢,加強互補,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10.2. 聚焦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促進高質量發展
一是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示範引領,提升內生髮展動能。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優新特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組織重大科技課題攻關,切實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鼓勵企業示範基地牽頭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加強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嚴厲打擊侵權行為。加強農機化公共服務和農機套用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農業裝備產業,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強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大數據套用,加快推進物聯網示範套用,提升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
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構建鄉村發展人才體系。支持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入股農業企業,建立健全科研人員校企、院企共建雙聘機制,實行股權分紅等激勵措施。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造就一批高素質企業家,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創新創業致富帶頭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等培訓計畫,加快構建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10.3. 完善政策體系與合理引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加大政策創新設計,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制定鄉村扶持性政策,最佳化鄉村振興的政策環境,引導更多要素流向農村,引導更多農民創業致富,創新設計科技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產業發展政策、生態政策等個性化的政策,鼓勵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下鄉,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和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
二是合理引導政策落地,推進城鄉高度融合與發展。促進科技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產業發展政策、生態政策等各項政策有機結合,形成合理的政策體系,發揮出政策組合效應。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強對新技術、新業態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源配置;通過就業政策與土地政策、社會保障政策的相互配合,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10.4. 完善融資渠道與合理調配,破解資金髮展瓶頸
一是創新金融模式,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各類惠農財政資金支持,建立市財政投入逐年增長機制,確保市財政支農投入增長幅度不低於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最佳化財政資金支持結構,著力在設施農業、龍頭企業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人才培養、農業風險防範等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有所突破,形成引導效應。拓寬社會工商資本投資渠道,發揮財政、稅收、金融等槓桿作用,採取貸款貼息、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費用補貼等方式,加大對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的扶持力度,引導社會力量投資鄉村產業振興。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融資增信,引入產業鏈供應金融鏈為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合作社提供融資服務,專業支持農業產業鏈中小微企業、合作社的發展。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進入上市後備資源庫重點培育,加快股改掛牌上市步伐,爭取早日實現上市融資。
二是積極盤活資源,促進資源變資產。全面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逐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積極盤活農村集體資源,尤其是利用閒置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把資源轉化成資產,籌措農業農村發展資金,構建新型的“人地錢產”關係。大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積極開展“增減掛鈎”、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開發、人居環境整治等,整治後提升的耕地質量等別、新增的耕地指標和建設用地指標通過交易轉化為鄉村振興發展資金,重點支持產業發展;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政策,充分利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成果,盤活農村集體閒置辦公樓及閒置廠房等閒置集體資產,整合利用拆後閒置土地,將“空房荒地”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力量,探索盤活農村閒置資產助力產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新模式、路徑。
三是強化重點項目支撐,示範帶動支撐發展。按照著重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重要關鍵環節與節點的重要問題,遵循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和補鏈延鏈的原則設計重點項目,對標中央、省農業項目投資方向,建立項目庫(見附表)。
10.5. 強化市場主導與巨觀調控,構建雙循環新格局
一是持續激發內需動力。要堅定不移地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大力推進消費升級,積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改善營商環境,加大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力度,強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主體作用,最佳化資源配置,增強發展活力。自主研發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核心技術,降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對外依賴度;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各類產品尤其是農產品的保障水平與質量,保障供給安全。不斷改善消費環境,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引導、支持保護、監督管理等巨觀調控方面的作用,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消費環境,不斷提升產品性能和服務質量。完善城鄉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解除消費束縛,穩定城鄉居民消費預期,激發居民消費潛力,引導主動消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內需體系。
二是強化對外開放合作。建設出口示範基地,打造湘中農產品出口加工集散中心;積極參加中非經貿博覽會,組織參與國際農產品專業會展活動,加大“婁字號”農產品品牌推介宣傳力度,推動婁底農產品走向世界。積極參與省際區域合作,繼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積極對接“大西南”“北上廣”市場,加強定製、特供“菜籃子”基地建設,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優質安全農產品;不斷促進婁底名優特新農產品形象包裝與地域特色文化的高度融合,充分展現婁底農產品的“婁底印象”,加快推進婁底農產品“婁品出湘”。
10.6. 完善體制機制與壓實責任,促進規劃真正落地
10.6.1構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長效機制
完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領導與組織機制的有效銜接,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在有機銜接中的帶動作用。完善駐村工作和社會參與常態化機制,加快村社治理創新。培育新時代農民的主體意識,增強鄉村振興的持續內生動力。梳理現行扶貧政策體系,分類統籌扶貧政策的退出、延續和轉化,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在政策體系上有機銜接。制定有效銜接的短期過渡政策和政策規劃體系,加強對貧困地區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傾斜。將前期脫貧攻堅的成果和項目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形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機銜接的良性互動格局。
10.6.2完善規劃銜接協調機制,推進規劃無縫對接
一是完善規劃銜接機制。與《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婁底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等上級規劃、上位規划進行充分銜接,落實上級、上位規劃的重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約束性指標、功能分區與國土用途管制、重大工程及其項目等。
二是健全規劃對接與協調機制。加強與同級規劃的無縫對接,強化對市直相關部門的調研,充分吸納市直相關部門意見、部門規劃內容,充分體現相關市直部門、相關規劃的涉農戰略規劃藍圖。強化與縣(市、區)規劃的協調,對市域內5個縣(市、區)進行全面調研,充分了解其“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方向與重點,產業發展思路,尤其是重大工程與項目布局,充分吸納縣(市、區)規劃的意見建議。
10.6.3健全考核評估機制,加大規劃實施與調整最佳化力度
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實施考核和激勵約束,切實加強規劃實施組織領導,健全規劃管理體制,完善規劃運行機制,將規劃管理列入重要工作日程進行統一部署,保障規劃實施機構、人員、經費到位。建立推進相關工作的實績考核制度,按照管理職責將規劃目標任務進行分解落實,明確責任分工,將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納入年度目標管理體系,統一考核。加強對“十四五”農業農村相關幹部工作的數位化考核管理,加強周期性的規劃實施督促檢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和最佳化規劃設計;對不符合規劃的項目,不得批准立項;對履職盡責不位的要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解讀

一、編制背景
“十三五”以來,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基礎不斷夯實,現代農業發展能力逐步增強,鄉村建設體系逐步形成,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十四五”期間“三農”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歷史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編制和實施好“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對確保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根據婁底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編制“十四五”市級專項規劃的通知》(婁發展規劃〔2020〕271號)要求,編制此規劃。
  二、發展目標
《婁底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重要抓手,以綠色低碳發展為支撐,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為手段,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持共同富裕方向,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婁底農業農村現代化。統籌協調城鄉發展,最佳化農業農村布局,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聚焦主要建設任務,科學破解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聚力打造婁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新局面。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把婁底打造成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丘陵山區生態文明和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精細農業引領區,為我國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農村現代化樹立示範樣板。
三、規劃內容
本規劃共有“現實基礎與發展環境、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完善產業鏈條,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完善現代農業體系,增強農業內生髮展動力、緊扣綠色生態現代化,打造生態宜居新風貌、聚焦基層善治體系建設,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圍繞農民生活持續改善,實現農民全面發展、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強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降低環境防控風險、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健全規劃保障體系”等10章。
重點是發展綠色、精細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糧油、蔬菜、中藥材、水果、茶葉、生豬、草食動物、家禽、水產、農機、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商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農業+網際網路等十四大產業。提高農村治理水平,緊扣綠色生態現代化,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多措並舉,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四、保障措施
    措施主要有:強化組織領導與統籌協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聚焦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促進高質量發展;完善政策體系與合理引導,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完善融資渠道與合理調配,破解資金髮展瓶頸;強化市場主導與巨觀調控,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完善體制機制與壓實責任,促進規劃真正落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