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

《湘潭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已經湘潭市人民政府同意,湘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2022年1月24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潭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4日
  • 發布單位:湘潭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文號:潭政辦發〔2022〕2號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十四五”時期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對新征程開好局起好步和全市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芝歡影驗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根據《“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湘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湘潭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行動綱領和編制全市農業農村相關規劃的主要依據。
第一章 開啟全面農業農村遷才充現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新使命、新機遇、新挑戰,科學謀劃和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是全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第一節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基礎更加堅實
“十三五”以來,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中央、省委關於“三農”發展的重大部署,真抓實幹,銳意進取,推動全市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農產品供給能力實雅請現新提升。保持糧食播種面積255萬畝、總產121.5萬噸左右。生豬存欄168.3萬頭,豬肉穩產保供能力較快恢復,沙子嶺豬納入國家優質湘豬產業集群。蔬菜播種面積產量穩定在85萬畝、169萬噸。
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新成效。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進入實現階段。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6.8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58.5萬畝,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7%,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1%,農業發展由要素依賴加速向創新驅動轉變。全市納入全國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3366家,農民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4036個和374家,土地流轉率達到62%,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新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蓬勃興起,十大現代農業示範園引進規模經營主體286家、產值達53.5億元,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4家、市級7家、縣級17家,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增至706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4.26:1,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農業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全市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4年實現負增長。落實嚴格管控區種植結構調整38.6萬畝,實施治理式休耕符背蜜7.38萬畝。打好禁捕退捕硬仗,223戶漁民全部退出,910艘涉漁“三無”船舶全部評估上岸。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連續五年穩定在98%以上。
農村面貌煥發新兆頁龍嚷容顏。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完成改廁82079戶,創建省市縣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01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項創新”、農村改廁等經驗獲國省推介。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步伐明顯加快,自然村集中供水實現全覆蓋,農村通組高速寬頻覆蓋率92%,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達標率100%。鄉村社會和諧穩定,文明鄉風、純樸民風、良好家風加快形成。
農村改革取得新進展。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讓48.7萬農戶吃上“定心丸”,全市農村耕地流轉比例62%、高於全省8個百分點,農村土地承包仲裁考核連續4年全省第一。高質量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等任務,集體資產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得到進一步落實和保障。以“合作”“聯合”為主線,大力推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促進供銷產鏈深度融合。農業開放合作機制和政策加快創新,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更加完善。
鄉村治理能力實現了新提升。全面完成村(居)“兩委”換屆工作,農村基層黨組織“五化”全部達標。深化鄉風文明,推出135個“七彩”文明實踐項目,打造1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樂捉斷示範點,縣級以上文明鄉鎮、文明村分別達到55%、66%。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深入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全覆蓋,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741戶102535人全部脫貧,5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農民持續增收,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全省第三),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 1.85:1,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降至30.8%,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這些成就表明,“十三五”備元臘時期是全市現代農業建設力度最大的時期,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最為明顯的時期,是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第二節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條件更加有利
“十四五”時期,全市農業農村發展依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然具有諸多有利條件。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共識進一步凝聚。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釋放新階段持續重農強農的明確信號,發出了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動員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舉措,全市上下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強大工作推進合力。
農業科技創新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大、對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升更加直接,發揮我市科技大市優勢,必將形成催生農業農村新業態、新經濟、新模式的新動能。
構建新發展格局帶動作用進一步彰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模式下,擴大內需消費具有無限潛力和空間。國家“十四五”規劃要求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我市大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可以預計的是,在政策推動下,農業農村發展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新機遇。
區域協調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隨著長株潭都市圈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三市一體化正迎來最佳機遇期、發展期,將促進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深化調整,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大帶動力。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能。脫貧攻堅的巨大成效讓脫貧地區走上了鄉村振興新起點,進一步釋放了廣大農民民眾的主體作用,進一步鼓足了黨員幹部隊伍的精氣神。把握這些有利條件,是全市上下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底氣所在、信心所在。
第三節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更加緊迫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強,並加速向“三農”領域傳導,“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
糧豬穩產保供的基礎還不紮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仍然艱巨、部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異常氣候和動植物疫病呈多發態勢,種糧比較效益低,落實糧食“兩穩”壓力很大。非洲豬瘟防控仍是決定生豬穩產保供的關鍵。
農業產業化發展特別是品牌建設不強。放到全省比較,我市沒有領軍的龍頭企業,沒有影響力大的區域品牌。
鄉村建設行動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較多,突出的是農村道路、水利、垃圾、污水、廁所、建房、鎮區等方面。
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強。農經體系撤併,農技、防疫體系薄弱,專技人才斷層問題突出。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任務艱巨。部分地方發展基礎仍然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仍然不強,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艱巨。這些問題表明,全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業在農村,必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劃打好主動仗。
第二章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貫徹實施《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現代都市農業為定位,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技裝備為支撐,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提效行動、新鄉村建設提質行動、新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深化農村改革提速行動,開展“一縣百村”示範創建活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湘潭提供重要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毫不動搖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全面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確保黨在農業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刻理解把握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的豐富內涵,心懷“國之大者”。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 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權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增進農民福祉,讓農民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係,努力創建國家城鄉融合試驗區,基本形成城鄉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多元多樣、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完善、鄉村風貌宜人、公共服務健全、基層治理有序、農民生活富裕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堅持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發展內在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統籌發展與安全,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統籌發展階段性和區域差異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區施策、全面提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錨定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大目標,要力爭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有力推動城鄉和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有效保障。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55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21.5萬噸左右。強化耕地質量監控和管理,力爭到2025年新增高標準農田提升建設30萬畝。生豬產能全面恢復,畜禽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至2025年生豬出欄穩定在240萬頭左右,年存欄穩定在170萬頭左右。
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做強“兩主兩特”農業產業,主攻“一縣一特”和地標產品產業化,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和農旅融合、綜合種養,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4.5∶1。全力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機裝備智慧型製造集聚區,創建一批國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
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全面完成“多規合一”村莊規劃,水、電、路、氣、訊、廣電、物流“七張網”等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升。
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農村改革全面深化,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鄉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建成生活環境優美、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鄉村。
鄉村治理能力明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幹部隊伍建設全面加強,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顯著提升,農民法制意識、鄉風文明程度較大提高,基層民眾自治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充分發揮,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會和諧穩定。
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農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75∶1。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建立,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高品質宜居鄉村基本建成,農村生態環境良好,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民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三章 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提效行動,打造農業產業發展新高地
立足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進以都市農業為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精細、精品、精準現代都市農業,建設長株潭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第一節 全力抓好糧食、生豬穩產保供
穩定糧食生產。把糧食生產擺在“三農”工作首要位置,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著力“兩穩兩提”(穩面積、穩產量、提品質、提效益),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55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21.5萬噸左右。多舉措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大力開展早稻集中育秧,穩定雙季稻播種面積,支持一季稻區發展再生稻,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滲漏田”和不適合發展水稻生產的嚴格管控區等發展旱雜糧生產。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穩步提高糧油單產水平。支持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至2025年種糧大戶達4000戶左右。補劃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引導水稻生產功能區至少種上一季水稻。分類有序推進撂荒地利用,建立撂荒地動態信息台賬,將具備條件的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範圍。嚴格執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加大農村小型水利建設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改善鄉村反映強烈的水源到農田灌溉“腸梗阻”問題。落實國家糧食收購政策,認真做好儲備糧輪換收購和推進市場化收購工作。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支持湘潭縣和湘鄉市爭創全國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
穩定生豬生產。立足保產、保供、保價、保穩“四保”目標,緊扣生豬“創新發展區”定位,深入推進優質湘豬工程,聚焦建鏈補鏈延鏈強鏈,著力推進生豬養殖從禁(限)養區向適養區轉變、分散養殖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變、單純養殖向全產業鏈發展轉變。穩定養殖用地、環評承諾制、貸款擔保等扶持政策。健全基層防疫體系,補齊基層防疫短板,嚴厲打擊非法調運。常態化防控非洲豬瘟,推進無疫小區和生豬屠宰標準化建設。新改擴建規模場要嚴格執行糞污治理設施與養殖主體工程同步設計、施工、使用“三同時”制度。緊盯能繁母豬和仔豬價格,加強監測預警,增強逆周期調節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力爭2025年全市生豬存欄穩定在170萬頭左右,出欄穩定在240萬頭左右,標準化規模養殖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用於糧食特別是水稻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蔬菜、油料等農產品生產。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管制目標和管制強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加強和改進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加大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肥料化利用、土壤改良、綠肥種植、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推廣,提高耕地質量等級。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藏糧於地”,遵循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原則,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農業園區定位,制定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並重,按照“五統一”要求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全面推行“政府監督、專業監理、民眾參與”三位一體的工程質量監管模式,實行建管護一體化。加強機耕道修建,實施宜機化改造。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收益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使用土地出讓收入中用於農業農村的資金,重點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支出。力爭到2025年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30萬畝,改造提升55萬畝。
健全動物防疫和農技服務體系。推進落實《關於加快補齊全市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短板的通知》《補齊縣鄉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短板的實施意見》,逐步解決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人員不足、隊伍青黃不接、知識技能更新不及時和保障不足等問題。通過兩至三年努力,推進不在崗的專業技術人員歸位,農業專技人員占比提高到60%以上,各鄉鎮具有3~5名專職動物防疫工作人員。
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全面落實防汛抗旱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實施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風抗潮等防災減災工程,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妥善應對水旱災害風險。開展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建立智慧化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發揮農業保險災後減損作用。
第二節 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打造現代都市農業引領區。推進科學布局,城區重點發展會展農業、電子商務、精深加工等,近郊重點發展體驗農業、科普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以及農產品交易市場、配送中心等,遠郊重點發展種養殖業、農產品初級加工等等,實現全域科學分區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堅持產業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數位化、融合化“五化”發展,推動產業向高端邁進。
打造智慧農業聚集區。緊扣“長株潭都市設施農業圈”定位,推進設施種植栽培功能區、設施畜禽養殖功能區、設施水產養殖區建設,重點支持梅林橋、姜畲、韶河、東郊等農業園區開展設施農業示範建設,加快發展工廠化育秧、水肥一體化灌溉、溫室大棚、設施漁業等生產設施,力爭到2025年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0萬畝。加快數位化農業基礎設施布局,構建前端數據採集系統、傳輸系統、遠程監控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實現農業生產智慧型化、農業經營網路化、農業管理數位化、農業服務精準化的目標。
打造休閒農業先行區。根據省“長株潭都市休閒農業核心”布局,推進農旅深度融合,將休閒農業與知名旅遊景點、“十園十鎮”發展有機結合,合理布局果蔬採摘、農事體驗、特色餐飲等業態,精心策劃鄉村休閒旅遊精品景點路線,實現休閒農業集聚發展。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旅遊、民宿文化和研學旅行融合發展,打造研學旅行基地,培育創建評定一批星級休閒農莊。辦好湘蓮節、油菜花節、採茶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閒農業節慶活動,打造休閒農業節會品牌。推廣烏石峰村籌建體驗中心、帶動鄉村民宿上網、特色農產品上線的典型做法。力爭2025年,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至500 家,三星級以上休閒農莊80家。
打造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對標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要求,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以縣域為單元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要素聚集,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政策體系、工作機制,示範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發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推動創新強農、質量興農,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暢通供應鏈,建成農業現代化先行區、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核心區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雨湖區、岳塘區、韶山市、湘鄉市重點建設以數位化和設施化為主的都市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湘潭縣重點建設以園區化和融合化為主的精細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到 2025 年,力爭建成 1個以上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第三節 打造“兩主兩特”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提升發展以優質稻為重點的糧油主導產業。加快推進“一企一片一種”優質口糧供應基地建設,創建一批綠色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實現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50萬畝以上。大力推廣“早專晚優+”綠色高質高效模式,打造一批萬畝、千畝示範片。推進糧食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打造聚寶、華綠、金風等糧食標桿企業,支持碧泉大米等躋身高端品牌行列。至2025年糧食油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0億元。
創新發展以沙子嶺豬為重點的畜禽主導產業。鞏固發展生豬產業,加快建設涵蓋飼料獸藥生產、種豬選育擴繁、規模養殖、肉品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經營、市場行銷的生豬全產業鏈條。積極引進正大、金鑼等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推進沙子嶺豬國家優質湘豬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加快沙子嶺豬及湘沙豬市場推廣和產業化開發,新建優質豬生產基地20個,沙子嶺豬及雜優豬出欄達到50萬頭,全力打造地方特色生豬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抓好家禽和牛羊等草食動物生產,力爭全市牛、羊、家禽出欄(籠)達到3萬頭、18萬隻、2000萬羽。至2025年畜禽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0億元。
突出發展湘蓮特色產業。通過種植培育、技術創新和主體帶動,擴大湘蓮(寸三蓮)種植規模,全市發展湘蓮種植面積12萬畝左右。大力發展“蓮漁”綜合種養,鞏固提升綜合種養面積15萬畝,打造“鮮香蓮韻”區域公共品牌。推進湘潭縣湘蓮“一縣一特”發展,統籌推進湘潭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湘九味”湘蓮中藥材產業集群項目建設,集中攻克湘蓮產業發展主要堵點,爭創湘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中國湘蓮之鄉”名片,按“一園一院一鎮一街一基地”規劃推進湘蓮產業園建設,推進湘蓮加工企業抱團發展,促進湘蓮產業融合發展。至2025年湘蓮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0億元。
深化發展蔬果茶特色產業。對接長株潭都市群市場需求,擴大城郊設施蔬菜發展規模,以連棟塑膠大棚、防寒避雨棚為主,建設一批優質安全蔬菜生產基地,推進品種優質化、作業機械化、設施智慧型化、防控綠色化、管理數位化,重點推進以特色蔬菜、珍稀食用菌為主的雨湖區長株潭城市群“菜籃子”基地建設,爭創一批國省級農業精細化生產示範基地,穩步增加優質安全“菜籃子”產品供應量。支持湘鄉市、雨湖區爭創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葡萄、臍橙、水蜜桃等為重點,培育和引進新品種,提升各類特色水果品質,推動特色水果產業多元化發展,支持韶山市爭創小水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打造韶茶線茶葉特色產業帶和水府廟茶葉特色產業園,推進韶山紅、水府茶等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至2025年蔬果茶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億元。
鼓勵發展生態林業和生態漁業。重點發展油茶、中藥材、珍貴樹種、花卉苗木等經濟林產業,積極推廣“林—菌”“林—藥”“林—蜂”“林—禽”“林—菜”等林下綜合種養模式,培育一批水果、茶葉、油茶、林下經濟、中藥材等特色優勢基地。推進岳塘區花卉苗木“一縣一特”發展。推進檳榔產業轉型發展,推動檳榔企業提升標準、打造品牌,著力推進解決檳榔產業的發展瓶頸。加強養殖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制修訂工作,積極開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國家級健康養殖示範縣創建,建立一批水產種苗、綜合種養和設施漁業基地,規範養殖生產行為,推動用水和養水相結合,推行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強化生態環境控制和資源化利用。推進水產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重點打造3~5家年生產能力10億尾以上的國省優質苗種繁育基地,大力發展名優水產苗種生產。創建5個以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池塘微循環水養殖創新示範基地,完成10萬畝精養池塘升級改造。
第四節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裝備支撐
加強種業發展和種質資源保護開發。支持培育優質、高產、抗逆、高效的水稻新品種,建設好雨湖區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泉塘子中試示範基地。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以沙子嶺豬及其配套係為核心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爭創沙子嶺豬國家級保護區,高效運行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湘潭分中心。完成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力爭壺天石羊通過國家新的遺傳資源鑑定。做大做強沙子嶺豬、湘蓮、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壺天石羊等地標產品品牌產業,支持特色優質農產品“黃荊坪竹根辣椒”等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預期2025年新增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個以上,引導培育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生產經營企業2家以上。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貫徹落實國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省農機“千社工程”,持續支持現代農機合作社和示範社建設,創建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示範點。加強農機農藝融合,進一步推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套用。加強基層農機化教育培訓,提升農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套用人才三支隊伍素質。全力打造農機裝備智慧型製造集聚區,支持湖南農機產業園發展,辦好中南農機機電產品展示交易會。推進湘鄉市、湘潭縣、韶山市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設,進一步提高重點作物、關鍵環節、主要產區的農機化作業水平。預期2025年水稻和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86%和88%。
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對接落實省“百企”工程,培育一批標桿企業,做大做強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形成國省市龍頭企業發展梯隊。以糧油、畜禽、果蔬、水產、林特產品等為重點,積極對接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產地初加工、主食加工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不同層次農產品加工。支持企業開展技術裝備更新改造,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產品技術研發中心,加強與科研院校技術研發合作,引進高素質科技人員,努力開發市場適銷新產品、地方特色精深加工產品。預期至2025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4.5∶1。
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成果轉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與國內科研院所及高校在項目合作、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多方面的合作,提升農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推進農業產學研方面的深度融合,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生產中的套用與推廣,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新技術成果轉化落地,搭建產業園合作平台,建設沙子嶺豬研究院、湘蓮研究院、檳榔研究院,推動現代化農業高質量快速發展。
第五節 加強農產品品質品牌建設
推動農產品品質提升。聚焦“產出來”和“管出來”,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嚴格生產經營許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持續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加強市、縣、鄉、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縣市區農產品質檢機構建設。強化農業生產者主體責任,健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質量安全黑名單管理制度。強化農產品“兩證+追溯+信用”管理,建立健全產地開具、流通賦證、入市查驗、亮證銷售、憑證溯源的全程管控制度。
加強農產品品牌打造。以品牌為引領,推動要素整合集聚,全面改造提升農業產業鏈各方面各環節,解決無效低端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不足問題。每個產業領域重點培育1個以上有影響力的市域公用品牌,重點做大做強湘蓮、沙子嶺豬、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壺天石羊、雨·湖蔬鮮、韶山紅、湘鄉水府茶等區域品牌。推進湘蓮爭創全國區域公用品牌,沙子嶺豬爭創全省區域公用品牌。按照“一縣一特一品牌”思路,每個縣市區打造1個以上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品質品牌認定,壯大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規模,積極開展優質氣候品牌推介。創新品牌行銷方式,持續推進湘潭市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商超”“進餐飲”“進平台”,提高“潭字號”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制定、修訂步伐,健全主導產業標準體系。完善種植管理技術規程,制定肥料定額用量和農藥減量使用規範,強化生產全過程標準化管理。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一批糧油和經濟作物生產全過程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推進湘蓮、沙子嶺豬、壺天石羊、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等地理標誌產品產業化。
第六節 堅持農業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肥種植,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以果菜茶優勢產區、核心產區和知名品牌生產基地為重點,逐步擴大有機肥施用面積。用好“水肥一體化”主要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強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控、高效低風險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化學農藥減量化。力爭每個縣市區建成1個縣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監測點和3~5個鄉鎮監測點,全市標準化區域服務站達25個以上。健全化肥農藥使用量統計調查制度,規範化肥農藥使用量統計方法、統計口徑。至2025年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以上。
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規範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劃定和管理,抓好“一江兩水”沿岸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加強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健全糞污處理利用標準體系,鼓勵發展收貯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力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95%以上。開展秸稈全域綜合利用,積極申報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等項目,因地制宜實施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培育秸稈資源化、產業化利用龍頭企業,力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普及標準地膜,加強可降解農膜推廣,持續開展農田地膜殘留調查與監測,力爭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5%左右。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抓好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高標準實施韶山市農業面源污染工程治理項目。
開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嚴格執行《長江保護法》,全面推動“一江兩水”等重點水域“十年禁漁”落地見效。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打造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漁政執法隊伍。開展打擊整治非法捕撈行動,建立屬地專業巡查隊伍,健全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在湘江湘潭段,涓水、漣水入湘江口建設以智慧漁政監管系統為核心的“禁漁天網工程”。開展禁捕效果監測評估。繼續做好退捕漁民轉產安置和生計保障工作。開展長江十年禁漁的社會氛圍營造和輿論宣傳,引導市民共同參與共同監督共同推動。
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強化農用地分類管理,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治理,精準開展污染耕地源頭管控和安全利用。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耕地轉移的防控機制,切斷重金屬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途徑。根據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成果,實行耕地分類管理,對無污染耕地實施優先保護,對受污染耕地實施安全利用與嚴格管控。建立全市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體系,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與農產品協同監測工作,建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清單,實施動態管理機制。持續鞏固提升長株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和38.6萬畝種植結構調整成果。到 2025 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以上。
第四章 實施新鄉村建設提質行動,打造美麗宜居新鄉村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部署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鄉村宜居宜業。
第一節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
統籌城鄉規劃發展。一體推進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強化區縣域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突出最佳化提升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鄉鎮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作用,規劃布局城鄉基礎設施、公益事業設施和公共設施,實現縣域內城鄉設施共建共享、均衡發展、整體提升。科學確定村莊布局和規模,按照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生態保護類、農業發展類等功能分類以及提升完善類、單獨編制類、合併編制類、詳規統籌類、村鎮一體類等規劃編制類型統籌有序推進村莊發展。
加快編制鄉村規劃。以第三次國土調查為基礎,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編制完善“多規合一”全域全要素實用性村莊規劃,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因地制宜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統籌垃圾處置點和污水處理廠規劃布局。落實《湘潭市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尊重農民意願,嚴格規範村莊撤併。加強鄉村風貌整體管控,不搞大拆大建,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對已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的銅梁村、壺天村、韶山村開展規劃編制。引導各類建設用地布局規避村域內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從嚴把控鄉村規划水平和質量,培養專業鄉村規劃隊伍。建立規劃“留白”機制,留足村莊未來發展空間。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推進村莊建設“一張圖”管理。
第二節 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升
加快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全面提升農村公路路網等級,公路養護統計年報內農村公路等級率基本達到70%。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 200公里、安防設施建設1300公里,鄉鎮三級及以上農村公路通達率達 100%。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建設,服務全域旅遊發展,進一步提升鄉村旅遊公路建設品質,鄉鎮旅遊路覆蓋率力爭達100%;助力鄉村優勢特色產業,加大資源路產業路建設,鄉鎮資源路產業路覆蓋率達100%。因地制宜實施區縣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規範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推進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全面實施路長制,加強道路安全檢測與養護修復,市縣兩級嚴格按要求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
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突出抓好大中型灌區、“五小水利”建設及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建設步伐,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落實《湘潭韶山灌區工程管理條例》,啟動韶山灌區現代化改造,支持建設韶山灌區節水灌溉示範區。到2025年,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0.553。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強化湘江、漣水、涓水等水源地保護與治理,力爭2025年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加快水文、水資源、河湖管理等各類水利監測站點智慧化改造。
推進農村通訊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光纖寬頻、移動網際網路、數位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提升鄉村網路設施水平,力爭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70%以上。推進光纖、4G等高速寬頻網路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蓋。在套用需求明確的農業園區、景區、重點村鎮有序部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
加強農村物流和農村電商建設。統籌郵政、供銷社、快遞企業、超市等物流資源,完善“縣級物流集散中心、鄉鎮運輸服務站、村級物流服務點”三級物流配送網路。確保2022年前實現農村郵政、快遞、物流配送線路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寄遞物流接駁場所建設,實施一批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示範項目。推進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商公共服務體系,為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和套用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服務,積極爭創國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加強農村能源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提高農網供電能力和質量,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加強鄉鎮氣源設施建設,有序推進燃氣下鄉,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經濟便利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推廣農村綠色節能建築、農用節能技術產品。
第三節 加大數字鄉村建設力度
加強數字鄉村基礎建設。推進農村5G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加速農村移動通信基站鐵塔建設,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有線電視、寬頻網路全覆蓋。加快推動農業產業數據化、數據產業化為主線,構建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深入推進生產經營與數字經濟融合、推進管理服務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力爭在全省率先完成數字鄉村建設,打造數字鄉村“湘潭模式”。預期至2025年,農村寬頻網路水平大幅提升,5G網路向重點鄉鎮延伸,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種養、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的套用。持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體系建設,提升縣級運營中心運營帶動能力和村級益農信息社站點可持續運營能力。做好韶山市國家數字鄉村整縣試點,推進雨湖區國家級園藝作物數字農業建設和食用菌5G產業園建設。力爭建設1個省級5G智慧農業園區和一批智慧村莊及智慧田園。
第四節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
穩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行“首廁過關制,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農村戶廁有效使用率達到90%。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加強改廁後期管護運維,推進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堅持農村戶用廁所願改盡改,預期至2025年完成無害化廁所改(新)建9萬戶。
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全量焚燒、無害化處理率基本達到100%,進一步推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付費服務機制,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動,到2025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到55%以上。突出抓好重點流域、水體等水環境敏感區域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建立處理設施運行保障機制,提高處理設施收集能力和運行效率,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續推進農村河道疏浚及生態河道建設,完善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農村小型河塘治理,開展農村河湖水系統綜合治理,打造一批“水美湘村”。
持續開展“設計下鄉”。組織市內外高校設計團隊,根據當地發展和農民需要,提供包含農村人居環境設計(村莊風貌、建築設計、農戶前庭後院景觀及標識設計等)、農產品標識及包裝、鄉村形象推介等方面內容的設計方案,形成鮮明的風貌特色。每年開展美麗屋場和農產品包裝設計作品20個以上。
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全方位改善村容村貌,從“清髒”向“治亂”“扮美”拓展,從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村莊周邊拓展。持續開展“四清四治四提升”“三治三化”,堅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日”活動、村莊互評比活動,以村為單位開展常態化的村莊清潔行動。重點提升“路邊、水邊、城邊”村容村貌,做好國省道和“兩山”沿線整治工作,大力整治亂搭亂建,完善雨污分流等設施,做到“空心房”應拆盡拆,嚴禁未批先建和違規建設。落實林長制,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建設,引導村民開展庭院綠化、村莊綠化,充分利用荒地、廢墟、邊角地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繼續開展“十百千萬”創建活動,擴大美麗屋場、美麗庭院的文化內涵,提升民眾在美麗屋場、美麗庭院創建過程的參與度、獲得感,開展新一輪的幸福美麗屋場、幸福美麗庭院的創建工作,民眾為主,以獎代補。至2025年力爭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鄉鎮10個、省市縣三級美麗鄉村200個以上,幸福美麗屋場1000個以上、幸福美麗庭院10000個以上。在“兩山鐵路”沿線按照鄉村振興示範帶的要求,開展幸福美麗屋場、幸福美麗庭院示範創建。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同心美麗鄉村”建設。
第五章 實施深化農村改革提速行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以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加快農村改革擴面、提速、集成,構建制度支撐體系,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效能。
第一節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機制建設,建立土地流轉審查監督機制,制止和防止耕地經營“非農化”。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套用平台建設,建立土地流轉契約管理制度,加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和風險防範,樹立一批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示範典型。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依法依規開展承包地經營權擔保融資。到2025年,農村土地流轉率穩定在65%左右。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改革。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嚴格按《湘潭市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導則》開展工作,嚴格落實聯審聯批聯合執法、“一戶一宅”和“四到場”要求,全面建立農民建住宅公示監督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嚴禁違法違規買賣農村宅基地,嚴禁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禁止違背村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禁止違法收回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為村民進城落戶的條件,禁止強迫村民搬遷退出宅基地。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強化市場化思維,面向市場需求、對接市場資本、引進市場主體,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市場經營體系,找準最適合本村特色的產業發展定位,把13個試點村打造成宅基地管理、農村改革和集體經濟發展示範村。
探索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改革。深入推進土地利用規劃制度改革,不斷最佳化農村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解決農村建設用地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的問題。嚴守土地所有制性質、耕地紅線和農民利益,探索湘潭縣、湘鄉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落實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滿足鄉村休閒觀光、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分散布局的實際需要。
第二節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鞏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明確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加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形成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治理體系。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和股權管理,探索集體經濟組織人力資源培育和開發利用機制,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三變”改革。探索“三變+特色產業”“三變+集體經濟”“三變+鄉村旅遊”等實現形式,豐富和拓展農村“三變”改革方法路徑。規範收益分配,探索建立固定分紅、保底分紅、效益分紅、實物分紅等分配方式,加強分紅監督管理。
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建立多級聯網、市場運行的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台,建立完善市場服務平台和交易信息系統,提供政策諮詢、信息發布、技術指導、價格評估、招標拍賣、契約簽訂等服務。
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落實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政策,健全完善財政扶持、金融創新、用地保障、人才培養引進等綜合支持措施。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薪酬待遇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民主決策、經營管理、收益分配、風險防範、資產監管、財務監管等制度,規範集體經濟運營管理。探索通過產業帶動、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租賃經營、項目拉動等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土地股份等各類農民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等合作組織,承擔或參與小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支持集體經濟組織創辦綜合服務社、便民服務店,開展家政、環衛、養老、商貿服務和金融、保險、廣電、通信代理服務,發展特色民宿、傳統餐飲、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通過購買或共建商鋪、標準廠房等物業資產獲取穩定收益,入股或者參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村與村合作、村企聯合、村社共建等方式聯合經營,多渠道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
第三節 統籌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等改革工作
鞏固提升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持續推進“兩社融合”,全面推廣“十代模式”,做大做強社有企業和供銷集團,健全和夯實縣級供銷合作社,加快基層社治理結構完善和分類改造升級。著力構建聯合社機關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社企分開、上下貫通、整體協調運轉的雙線運行機制。
切實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市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賦予鄉鎮更大農業綜合執法權,提高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裝備保障水平,加強行刑銜接和行紀銜接。明確執法事項的工作程式、履職要求、辦理時限、行為規範等,消除行政執法中的模糊條款,壓減自由裁量權,促進同一事項相同情形同標準處罰、無差別執法。將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事項納入地方綜合行政執法指揮調度平台統一管理,積極推行“網際網路+統一指揮+綜合執法”,加強部門聯動和協調配合,逐步實現行政執法全過程網上留痕,強化對行政執法權運行的監督。
統籌推進農村其他各項改革。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農田水利綜合改革試點,加大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力度,完善水費收取和財政精準補貼機制。持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
推進雨湖區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把姜畲現代農業示範園核心區域作為本次試點試驗區域,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著力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生態文明四大方面的具體體制機制創新與完善。
第四節 深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
強化用地保障。制定保障和規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實施細則,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合理用地。單列鄉村振興專項新增建設用地計畫,不低於國家下達總量的10%,專項用於農村建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足的上報省統籌解決。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預留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市縣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優先用於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在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中預留不低於2%、不高於5%的規劃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專項用於利用農村本地資源開展農產品初加工、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而必需的配套設施。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開展節約集約用地綜合整治試點。大力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以及閒置的鄉村學校、衛生院、鄉鎮人民政府辦公樓等場所和土地複合利用,用於發展鄉村民宿、農(林)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暢通農業農村用地審批便捷服務。
健全財政優先保障機制。健全“三農”投入優先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進一步完善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確保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重點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園區建設、種質資源保護與提升、農業生態保護與提升、鄉村建設、鄉村保護等。支持符合條件的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項目申報發行政府債券,加強高質量項目開發儲備。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和村投公司。
最佳化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建立健全多層次融資擔保體系,探索創新擔保產品、降低擔保門檻、擴大擔保範圍。因地制宜推動涉農信用信息資料庫建設,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發展,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增加首貸、信用貸,推進保單質押、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活畜禽抵押等貸款業務。發揮農村商業銀行支農主力軍作用。推進銀行保險等金融基礎服務“村村通”試點,持續加強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建立現代農業保險體系,穩步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定期開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政銀企對接活動。鼓勵涉農企業採用投資入股、聯合投資、併購重組等多種形式,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力爭規劃期內新增一家農業上市公司。
第六章 實施新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構建鄉村人才隊伍新體系
著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建立“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科普服務水平,提升農民素質,激發經濟和收入持續增長動能。
第一節 實施新農民培養工程
加強鄉村振興帶頭人培養。建立健全持續穩定的人才吸納引入機制,著重從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本鄉本土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中培養選拔鄉村振興帶頭人。加強政策服務保障,在生產經營、技術服務、產業發展、金融保險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創業和帶動成功率。
加強現代企業家培養。開展農業領域企業家培訓,著力培育現代管理思想、創新觀念、科技意識等。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培育引進職業經理人。開展“百企聯百村”“百名青商興百村”行動,組織培養青年一代企業家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
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扶持小農戶發展成為家庭農場,大力提升農民合作社質量。組織示範合作社理事長、示範家庭農場主“走出去”培訓、學習。深入實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提升行動,培育一批具有農副產品流通、農業技術推廣等綜合技能的農村經紀人。創建一批省、市級示範合作社和示範家庭農場。
加強高素質農民培養。以糧食、湘蓮、水果、茶葉種植、畜禽水產養殖和農機服務、農村電商、村集體經濟等為重點,分層分類開展種養、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培訓,加強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支持高素質農民領辦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高素質農民提升學歷層次,新培養一批農民大學生。
加強專技人員培養。推行“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田園”多元人才科技培育模式,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長、帶動能力強的“田秀才”“土專家”,選樹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典型。落實農村定向大學生公費培養制度,培養一批師範生、醫學生、農技特崗人員、水利特崗人員。
第二節 健全鄉村人才振興機制
落實《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大力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實施人才“虹吸”工程,分級建立外出本土人才信息庫,支持涉農區縣打造返鄉創業園,吸引城市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健全人才流動市場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推進農業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
第三節 促進人才回鄉入鄉
鼓勵農村人才資源回鄉。完善鄉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鍊等多措並舉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精心組織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和“萬企興萬村”活動。
推動城市柔性智力下鄉流動。建立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探索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等多種方式,推進城市教科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打造基層專家服務站,邀請院士、專家智力下鄉服務。到2025年建立基層服務站10家,人才庫專家達到100名(其中院士2名)。
推進農村創新創業。大力組織“雙創”賽事,落實《湘潭市創業帶動就業補貼辦法》,打造一批鄉村振興星創天地和基地。整合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為農村創新創業主體提供見習、實訓、諮詢等多種服務。推進湖南農村創業創新示範園建設,著力引進優質涉農創新創業項目,預期到2025年服務200家雙創企業,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3000人,孵化10個優質創業項目落地落戶
第七章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堅持全域統籌、城鄉一體、產鎮一體,推動土地、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打造涓水、漣水流域城鄉融合發展“兩廊”及韶山灌區核心骨幹軸。
第一節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以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為基礎,以農村土地產權信息資料庫為載體,以確立農村要素市場主體地位為著力點,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主體平等、產權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農村金融市場,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融資。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推進涉農擔保體系全覆蓋,增強農業信貸投放能力。全面消除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的限制性、歧視性、不平等性規定,構建開放透明、公平競爭、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
大力促進城鄉一體化設計和建設。探索城鄉規劃管理新機制,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促進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管理一體化設計和建設,搭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融合發展平台,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市級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聯席會議制度,積極申報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第二節 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強化縣域城鎮綜合服務能力。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統籌城鄉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破除戶籍、土地、資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實施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倉儲冷鏈物流等產業發展設施提質增效等工程,促進縣域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均衡發展、整體提升,推動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勞動就業、文化體育等資源向鄉村兩級延伸拓展,持續推動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台和鎮村助農服務中心建設,整合鄉鎮和縣級部門派駐鄉鎮機構承擔的職能相近、職責交叉工作事項,建立集綜合治理、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公共服務等於一體的綜合便民服務體系和網上辦事平台,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服務水平,多舉措增強縣城的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圍繞“兩廊一軸”塑造城鄉融合空間。統籌推進“蓮城綠道”建設,推動區域融合發展。依託“兩廊”“一軸”,推進集生態、經濟、人文、智慧“四位一體”的“蓮城綠道”體系建設。城鄉融合的“兩廊”即漣水、涓水綠色發展走廊,重點依託漣水、涓水流域沿線,布局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一批特色鎮,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著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文化休閒旅遊業。“一軸”即依託韶山灌渠的核心骨幹軸,串聯湘江、韶山風景名勝區、水府廟、東山書院等市域重點自然歷史人文資源,促進核心資源與發展要素匯聚。
第三節 構建城鄉產業融合體系
推進打造“十園”平台。發揮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管理辦法和投資指引的引領作用,實行動態管理、優進劣出。突出園區主導產業發展,進一步明晰“一園一業”定位,新擴、提質一批主導產業規模基地。壓實縣級主導主建主體責任,健全園區管理機構,保障人員及工作經費,強化園區管理服務能力,進一步出台和完善園區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引進策劃主體、投資主體、經營主體、運營主體。協調推進園區項目實施,園區項目按照“立項一批、開工一批、推進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進行分類歸集和梳理,精準推進項目包裝策劃、招商落地、加快建設、投產達效。努力把農業園區建設成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城鄉融合發展引領區。到2025年園區經營主體增至300家,園區產值達到70億元。
推進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進一步完善省市縣梯次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政策體系,規劃創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使之成為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區、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孵化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爭創湘潭縣湘蓮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到2025年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分別達到20個和200個。
推進打造“一村一品”。圍繞“一縣一特”產業布局,結合種植結構調整,支持村鎮根據地域特色打造一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培育一批特色產業村。優先將種植結構調整產業鏈建設項目納入“百千萬”等農業產業化項目支持範圍。注重提升種植結構調整效益,引進有市場開拓能力、有產業鏈基礎的大中型農業企業參與種植結構調整。到2025年打造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0個以上。
推進打造特色鎮和農業產業強鎮。注重產城融合、產鎮融合,注重產業布局和基礎配套為未來留足空間,建設一批特色鎮和農業產業強鎮 。繼續培育做強花石湘蓮小鎮、岳塘區盤龍生態園、古龍湖國際旅遊度假區等原已規劃的特色鎮區,加快創建和培育烏石軍旅、青山橋皮鞋、射埠油茶、石鼓油紙傘、九華通航等一批新興特色鎮區,積極推進創建省級特色工業 、農業、文旅小鎮 。推進東郊、花石、姜畲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重點支持茶恩寺鎮、中路鋪鎮、錦石鄉、毛田鎮、壺天鎮、清溪鎮梯次創建國省農業產業強鎮。力爭到2025年,成功創建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8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
推進打造田園綜合體。堅持以農為本、市場運作、促農增收原則,推進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農業生態資源條件較為優越、特色產業優勢較為明顯、農村基層組織和市場主體積極性較高、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產業教育文旅“三位一體”,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第四節 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優先發展鄉村教育事業。最佳化鄉村教育基礎設施布局和辦學規模,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全面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造計畫。在城鄉義務教育學校中大力開展素質拓展、綜合實踐、專題教育和研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保障隨遷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公共教育體系和公共財政保障範圍,逐步完善並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雜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政策。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繼續實施增加農村公辦幼稚園學位建設工程,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畫,加快鄉鎮芙蓉學校建設,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力爭到2025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70%。
統籌城鄉醫療養老保障。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實施疾控中心標準建設工程,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到2025年每個建制村至少辦好1個村衛生室,標準化水平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加快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多種方式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等互助養老服務設施,提升改造鄉鎮敬老院,打造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全面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推進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實現養老保險城鄉統籌發展。
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平台建設,引導企業開展崗位技能職責培訓。強化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扶持,制定並落實農村勞動力創業市場準入、產業引導、土地利用、金融服務、創業補貼、稅費減免、褒獎激勵等方面的具體政策。
第八章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塑造鄉風文明新氣象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湖湘優秀文化,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道德素養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形成文明和諧、繁榮興盛、精神煥發的農村新氣象,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第一節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鑄魂強根”上精準發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振農村精氣神。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廣泛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深化拓展新時代精神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奠定鄉村振興的思想道德基礎。
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藉助鄉村黨員名人館、鄉賢文化長廊等載體,宣傳黨組織和黨員先進事跡,宣傳好人好事,發揮農村優秀老黨員、老幹部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道德模範作用,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等精神品質,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依託鄉村主題黨日、農村黨員讀書會、黨員議事會等方式,了解民眾思想狀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第二節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保護傳承優秀鄉土文化。合理適度利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支持農村優秀戲曲曲藝、民間工藝等創作,打造一批特色文藝精品。深入挖掘湖湘文化資源,弘揚紅色基因,打造一批紅色教育基地。
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和資金保障,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提檔升級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因地制宜建設文化大院、村民學堂、農家書屋、鄉村書房等文化陣地。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完善民眾文藝扶持機制,持續開展文藝演出進村、惠民電影等文化下鄉活動,鼓勵農村自辦“村晚”等文化活動,支持“一村一品”等文化品牌打造和“三農”題材文藝創作。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開展農民豐收節等活動。
第九章 堅持黨建引領,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全面夯實鄉村治理基礎,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第一節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民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強化選育管用,大力培養儲備村級後備力量,注重吸引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黨員中心戶到村任職。深化青年黨員源頭培育,大力發展農村青年黨員。深化黨員日常教育培訓,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加強流動黨員日常管理。深化農村黨員“雙培雙帶”,加強支持幫扶和教育引導,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帶頭致富、帶領民眾致富,組織黨員設崗定責、承諾踐諾、志願服務,積極參與鄉村治理。
構建權責明確的鄉村治理體系。落實縣鄉黨委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主體責任,實行縣、鄉、村治理權責清單制度。建立村(居)工作事項準入制度,依法釐清鄉鎮(街道)與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權責邊界。
第二節 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
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完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嚴格依法實行民主選舉,選出民眾擁護的講政治、守規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擔當的村委會班子。健全民主決策程式,構建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完善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依法自治事項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減負工作事項清單,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體系。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規範職責許可權、監督方式、管理考核,積極推進村務公開信息化,提高村務監督工作的水平和實效。大力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做法,提高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
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強化農業執法工作,持續加大對農業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和震懾力。暢通信訪渠道,及時受理、辦理農民民眾信訪問題。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農村市場監管等方面法治化水平。推進社會治理智慧型化格線化共治平台建設,整合“雪亮工程”資源,構建立體化、智慧型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鄉村調解、仲裁和糾紛調處機制,完善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加大農村普法力度,廣泛開展法治文藝演出、法治書畫展等民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引導幹部民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提升鄉村德治水平。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自治章程,“五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環保理事會)等村(居)自治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推進設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組建“美德勸導隊”,加強婚喪禮俗整治,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第三節 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拓展格線化服務管理。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實施“雪亮工程”,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建設)領導責任制,完成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深入開展平安村鎮創建。加強農村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
嚴厲打擊農村地區違法行為。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防範打擊長效機制,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從源頭上防範黑惡勢力滋生蔓延。依法嚴厲打擊黃賭毒盜拐騙、農村通信網路詐欺、農村集資詐欺、污染環境、危害食品安全等違法行為。打擊農村非法宗教活動,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和向未成年人傳教。做好農村反邪教工作。
加強農村地區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農村安全監管體系,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管合法必須管非法”“業務相近、職責相關”的原則,深入推進農村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持續抓好農業、養殖、屠宰等行業安全生產工作,防範遏制農村地區安全事故,不斷增強農民民眾安全感。
第十章 深化“一縣百村”示範創建,推動鞏固拓展
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注重激發困難民眾的內生動力, 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第一節 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
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落實脫貧攻堅5年過渡期“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行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逐步由集中資源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堅持和完善多種幫扶脫貧機制。完善產業發展、就業扶持、技能培訓、小額信貸支持措施,做好與鄉村產業振興政策銜接。深化“三帶三幫”產業幫扶品牌,接續產業幫扶政策鞏固和支持一批產業幫扶項目,幫助提升內生髮展動力。加強就業幫扶,持續開展“三送三穩”服務活動,辦好用好就業幫扶車間和就業幫扶基地,加大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等力度。加強消費幫扶,深入推進“三專一平台”建設。紮實做好易地搬遷後續幫扶工作,從穩定就業、產業發展和提升完善配套設施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強化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
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投入形成的扶貧項目資產進行全面摸底,按照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到戶類資產進行管理。明晰經營性資產產權關係,分類細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辦法,資產收益重點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明確公益性資產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保障必要的管護經費。到戶類資產歸農戶所有,由其自行管理。嚴格落實產權主體管護責任和行業部門監管責任,確保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防止資產流失和被侵占。嚴格按照國有資產、集體資產和股權管理有關規定規範處置扶貧項目資產。
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定期檢查、動態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分級分層及時納入幫扶政策範圍,實行動態清零,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全力支持脫貧摘帽村、重點幫扶村和示範創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增強脫貧民眾內生髮展動力。
第二節 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做好精準識別管理。依託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台,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完善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幫扶。
分層分類實施幫扶。對有勞動能力人群堅持開發式幫扶,對喪失勞動能力人群強化保障性兜底幫扶。合理確定農村醫療保障待遇水平,統籌發揮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綜合梯次減負功能,合理控制救助對象政策範圍內自付費用比例。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資助政策,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落實困難群體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費代繳政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
第三節 推進“一縣百村”示範創建
開展韶山市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以韶山市獲批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為契機,率先開展鄉村振興示範創建,緊盯打造精品農業示範區、生態宜居品質區、城鄉融合樣板區、鄉村治理引領區、農村改革先行區等5區創建目標,堅持做強“紅綠融合”文章、做優“城鄉融合”文章、做美“韶山風貌”文章、做實“黨建領航”文章、做深“梯次幫扶”文章等5條發展路徑,聚焦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創建鄉村產業體系、打造鄉村宜居宜業新生態、推動鄉村文化繁榮新氣象、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新效能、構築鄉村人才振興新支撐、激發農村改革新活力、創建農民富裕富足新生活等8大重點任務,高標準高要求建設鄉村振興示範縣,努力在紅綠融合推動鄉村產業現代化上闖出新路子、在黨建引領推動鄉村建設與治理上創造新經驗,在鞏固與銜接協同發力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和共同富裕上展現新作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研學引領、生態康養首選、產城融合示範的鄉村振興韶山樣本。
開展鄉村振興“百村示範”創建。在全市確定95個左右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根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聚焦湖南省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標準和重點任務,加強指導服務和監測評估,優先要素配置和政策保障,補齊短板,推動全面創建。以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強鎮和特色小鎮、“兩山”鐵路沿線、名人名村、旅遊村、特色村、農村改革試點村等為重點,突出集中連片創建。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將示範創建村分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併等四種類型,推進分類創建。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突出特色,確定主攻方向,以產業興旺為牽引,打造“一村一品”,形成各善其長、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創建格局。對示範創建村採取可升可降、可進可出的動態管理機制,每年對所有示範創建村進行評估,實行動態創建。
第十一章 加強工作協同,健全規劃推進實施機制
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規劃有序實施。
第一節 加強黨的領導
落實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政治責任。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和湖南省實施辦法,落實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第一責任人責任,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縣委書記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明確其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農村工作上的具體要求。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充分發揮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強化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每年分解“三農”工作重點任務。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為基層幹事創業創造更好條件。加大宣傳力度,組織開展學習徵文、縣鄉書記訪談等活動,分層次、分類別舉辦專題研討班、培訓班等,組織開展好乾部培訓,切實提高三農領導幹部的工作本領。深入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加強農村紀檢監察工作,把落實“三農”政策情況作為黨委巡視巡察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農村權力運行監督制度。
第二節 強化項目支撐
加強全市“十四五”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重大項目儲備,建立滾動項目庫,按年度制定重大項目實施計畫,以項目為抓手確保規劃提出的各項重大工程、重點任務、重要目標如期實現。堅持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跟著項目走,嚴格落實農業農村項目用地政策,創新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方式、工程項目投融資方式和建設管理模式,撬動和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參與工程建設與管護。加強項目建設監督管理,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程式,提高項目資金使用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
第三節 動員社會參與
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激發農民民眾內生動力,調動農民民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投身鄉村振興,搭建社會參與平台,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格局。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積極作用,凝聚鄉村振興強大合力。建設鄉村振興智庫,健全專家諮詢制度。宣傳一批為全市鄉村振興作出重大貢獻的農民、科技工作者、企業家、基層幹部等,強化輿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第四節 強化法治保障
堅持依法治農、依法興農,推進農業農村工作制度化法治化,加快出台我市貫徹實施《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細則,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嚴格執法人員資格管理,加大執法人員培訓力度,加強對鄉鎮執法的指導監督,增強鄉鎮執法能力。強化農業農村普法宣傳,抓好農村“八五”普法,推動法律法規進農村,切實維護農民民眾合法權益,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第五節 加強規劃管理
做好本規劃與湖南省農業農村有關規劃、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等的銜接和統籌實施。各縣市區以本規劃為依據,科學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和重點工作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抓好規劃實施評估,建立督促檢查機制,將規劃中的約束性指標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縣市區黨政、市直部門(單位)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黨委、政府鄉村振興戰略年度報告內容,對敷衍塞責、推進不力、造成重大影響的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

政策解讀

一、出台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湘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湘潭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行動綱領。
二、指導思想
將我市農業產業定位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確定了“四提一示範”實施路徑,即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提效行動、新鄉村建設提質行動、新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深化農村改革提速行動,開展“一縣百村”示範創建活動。將今後一段時間鄉村振興工作的目標設定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三、關於發展目標
《規劃》錨定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大目標,力爭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有力推動城鄉和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體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有效保障、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鄉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鄉村治理能力明顯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等七個方面。
提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四、關於指標體系
提出了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等3個方面28項指標,其中預期性指標24項、約束性指標4項。約束性指標是糧食生產播種面積(>254萬畝)、肉類總產量(19.5萬噸)、高標準農田面積(155萬畝)、義務教育鞏固率(98%)。
五、主要任務
1.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提效行動,打造農業產業發展新高地。
全力做好糧食、生豬穩產保供。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55萬畝以上,生豬存欄穩定在170萬頭左右。新建高標準農田30萬畝。
打造“兩主兩特”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00億元。推進沙子嶺豬和“湘九味”兩個國家優勢產業集群建設。支持打造“一縣一特”,湘潭縣爭創湘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湘鄉市爭創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韶山市爭創小水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雨湖爭創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裝備支撐。力爭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0萬畝。建成 1個以上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支持湖南農機產業園發展,辦好中南農機機電產品展示交易會,推進湘鄉市、湘潭縣、韶山市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4.5∶1。
加強農產品品質品牌建設。支持“黃荊坪竹根辣椒”等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持續推進湘潭市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商超”“進餐飲”“進平台”。重點做大做強湘蓮、沙子嶺豬、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壺天石羊、雨湖蔬鮮、韶山紅等區域品牌。
2.實施新鄉村建設提質行動,打造美麗宜居新鄉村。提出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升、加大數字鄉村建設力度、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等四個方面任務,推動農村宜居宜業提檔升級。編制完善“多規合一”全域全要素實用性村莊規劃,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 200公里、安防設施建設1300公里,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0.553,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5%,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70%以上。完成無害化廁所9萬戶,進一步推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付費服務機制,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到55%以上,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鄉鎮10個、省市縣三級美麗鄉村200個以上,幸福美麗屋場1000個以上、幸福美麗庭院10000個以上。
3.實施深化農村改革提速行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部署了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改革、探索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提升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進雨湖區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等10多項重點改革任務,從“人地錢”三方著力深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農村土地流轉率穩定在65%左右,把13個試點村打造成宅基地管理、農村改革和集體經濟發展示範村,集體經濟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到100%,全域推進“兩社融合”。
4.實施新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構建鄉村人才隊伍新體系。推進實施新農民培養工程,部署了鄉村振興帶頭人、現代農業企業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專技人員五個培養計畫,同時健全鄉村人才振興機制、促進人才回鄉入鄉機制。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00家以上。家庭農場穩定在39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穩定在3800個。每年培訓農民10000人次。
5.促進城鄉融合,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從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構建城鄉產業融合體系、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四個層次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分別達到20個和200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0個以上。力爭創建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8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70%。村衛生室標準化率達到100%。
6.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塑造鄉風文明新氣象。主要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農民豐收節等活動。
7.加強鄉村治理,構建科學有效的現代化體系。主要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8.開展“一縣百村”示範創建活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堅持和完善多種幫扶脫貧機制、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開展韶山市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開展鄉村振興“百村示範”創建。
六、規劃保障
《規劃》提出了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項目支撐、動員社會參與、強化法治保障、加強規劃管理五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參照省規劃要求,明確將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縣市區黨政、市直部門(單位)領導班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黨委、政府鄉村振興戰略年度報告內容。
農村改革取得新進展。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讓48.7萬農戶吃上“定心丸”,全市農村耕地流轉比例62%、高於全省8個百分點,農村土地承包仲裁考核連續4年全省第一。高質量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等任務,集體資產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得到進一步落實和保障。以“合作”“聯合”為主線,大力推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促進供銷產鏈深度融合。農業開放合作機制和政策加快創新,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更加完善。
鄉村治理能力實現了新提升。全面完成村(居)“兩委”換屆工作,農村基層黨組織“五化”全部達標。深化鄉風文明,推出135個“七彩”文明實踐項目,打造1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點,縣級以上文明鄉鎮、文明村分別達到55%、66%。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深入開展,村規民約修訂全覆蓋,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741戶102535人全部脫貧,5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農民持續增收,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36元(全省第三),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 1.85:1,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降至30.8%,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這些成就表明,“十三五”時期是全市現代農業建設力度最大的時期,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最為明顯的時期,是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的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第二節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條件更加有利
“十四五”時期,全市農業農村發展依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依然具有諸多有利條件。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共識進一步凝聚。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釋放新階段持續重農強農的明確信號,發出了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動員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舉措,全市上下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強大工作推進合力。
農業科技創新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大、對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升更加直接,發揮我市科技大市優勢,必將形成催生農業農村新業態、新經濟、新模式的新動能。
構建新發展格局帶動作用進一步彰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模式下,擴大內需消費具有無限潛力和空間。國家“十四五”規劃要求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我市大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可以預計的是,在政策推動下,農業農村發展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以質量效益為導向的新機遇。
區域協調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隨著長株潭都市圈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三市一體化正迎來最佳機遇期、發展期,將促進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深化調整,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強大帶動力。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能。脫貧攻堅的巨大成效讓脫貧地區走上了鄉村振興新起點,進一步釋放了廣大農民民眾的主體作用,進一步鼓足了黨員幹部隊伍的精氣神。把握這些有利條件,是全市上下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底氣所在、信心所在。
第三節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求更加緊迫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強,並加速向“三農”領域傳導,“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
糧豬穩產保供的基礎還不紮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仍然艱巨、部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異常氣候和動植物疫病呈多發態勢,種糧比較效益低,落實糧食“兩穩”壓力很大。非洲豬瘟防控仍是決定生豬穩產保供的關鍵。
農業產業化發展特別是品牌建設不強。放到全省比較,我市沒有領軍的龍頭企業,沒有影響力大的區域品牌。
鄉村建設行動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較多,突出的是農村道路、水利、垃圾、污水、廁所、建房、鎮區等方面。
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強。農經體系撤併,農技、防疫體系薄弱,專技人才斷層問題突出。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任務艱巨。部分地方發展基礎仍然薄弱、自我發展能力仍然不強,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艱巨。這些問題表明,全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業在農村,必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劃打好主動仗。
第二章 “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貫徹實施《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現代都市農業為定位,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科技裝備為支撐,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提效行動、新鄉村建設提質行動、新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深化農村改革提速行動,開展“一縣百村”示範創建活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湘潭提供重要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毫不動搖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體制機制,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全面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確保黨在農業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刻理解把握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的豐富內涵,心懷“國之大者”。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 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權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增進農民福祉,讓農民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係,努力創建國家城鄉融合試驗區,基本形成城鄉空間布局合理、功能多元多樣、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完善、鄉村風貌宜人、公共服務健全、基層治理有序、農民生活富裕的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堅持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發展內在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統籌發展與安全,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統籌發展階段性和區域差異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區施策、全面提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錨定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大目標,要力爭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有力推動城鄉和區域差距逐步縮小、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有效保障。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55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21.5萬噸左右。強化耕地質量監控和管理,力爭到2025年新增高標準農田提升建設30萬畝。生豬產能全面恢復,畜禽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至2025年生豬出欄穩定在240萬頭左右,年存欄穩定在170萬頭左右。
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做強“兩主兩特”農業產業,主攻“一縣一特”和地標產品產業化,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和農旅融合、綜合種養,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4.5∶1。全力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機裝備智慧型製造集聚區,創建一批國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
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全面完成“多規合一”村莊規劃,水、電、路、氣、訊、廣電、物流“七張網”等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升。
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農村改革全面深化,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鄉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基本建成生活環境優美、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鄉村。
鄉村治理能力明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幹部隊伍建設全面加強,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顯著提升,農民法制意識、鄉風文明程度較大提高,基層民眾自治組織、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作用充分發揮,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會和諧穩定。
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農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75∶1。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建立,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高品質宜居鄉村基本建成,農村生態環境良好,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民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三章 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提效行動,打造農業產業發展新高地
立足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進以都市農業為特色的農業現代化,發展精細、精品、精準現代都市農業,建設長株潭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第一節 全力抓好糧食、生豬穩產保供
穩定糧食生產。把糧食生產擺在“三農”工作首要位置,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著力“兩穩兩提”(穩面積、穩產量、提品質、提效益),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55萬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21.5萬噸左右。多舉措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大力開展早稻集中育秧,穩定雙季稻播種面積,支持一季稻區發展再生稻,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滲漏田”和不適合發展水稻生產的嚴格管控區等發展旱雜糧生產。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穩步提高糧油單產水平。支持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至2025年種糧大戶達4000戶左右。補劃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引導水稻生產功能區至少種上一季水稻。分類有序推進撂荒地利用,建立撂荒地動態信息台賬,將具備條件的撂荒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範圍。嚴格執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加大農村小型水利建設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改善鄉村反映強烈的水源到農田灌溉“腸梗阻”問題。落實國家糧食收購政策,認真做好儲備糧輪換收購和推進市場化收購工作。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支持湘潭縣和湘鄉市爭創全國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
穩定生豬生產。立足保產、保供、保價、保穩“四保”目標,緊扣生豬“創新發展區”定位,深入推進優質湘豬工程,聚焦建鏈補鏈延鏈強鏈,著力推進生豬養殖從禁(限)養區向適養區轉變、分散養殖向標準化規模養殖轉變、單純養殖向全產業鏈發展轉變。穩定養殖用地、環評承諾制、貸款擔保等扶持政策。健全基層防疫體系,補齊基層防疫短板,嚴厲打擊非法調運。常態化防控非洲豬瘟,推進無疫小區和生豬屠宰標準化建設。新改擴建規模場要嚴格執行糞污治理設施與養殖主體工程同步設計、施工、使用“三同時”制度。緊盯能繁母豬和仔豬價格,加強監測預警,增強逆周期調節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力爭2025年全市生豬存欄穩定在170萬頭左右,出欄穩定在240萬頭左右,標準化規模養殖比例提高到70%以上。
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用於糧食特別是水稻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蔬菜、油料等農產品生產。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不同管制目標和管制強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加強和改進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加大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肥料化利用、土壤改良、綠肥種植、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推廣,提高耕地質量等級。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藏糧於地”,遵循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原則,圍繞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農業園區定位,制定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並重,按照“五統一”要求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全面推行“政府監督、專業監理、民眾參與”三位一體的工程質量監管模式,實行建管護一體化。加強機耕道修建,實施宜機化改造。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收益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使用土地出讓收入中用於農業農村的資金,重點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支出。力爭到2025年新增高標準農田建設30萬畝,改造提升55萬畝。
健全動物防疫和農技服務體系。推進落實《關於加快補齊全市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短板的通知》《補齊縣鄉農業技術服務體系短板的實施意見》,逐步解決體制不順、機制不活、人員不足、隊伍青黃不接、知識技能更新不及時和保障不足等問題。通過兩至三年努力,推進不在崗的專業技術人員歸位,農業專技人員占比提高到60%以上,各鄉鎮具有3~5名專職動物防疫工作人員。
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全面落實防汛抗旱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實施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風抗潮等防災減災工程,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妥善應對水旱災害風險。開展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建立智慧化農業氣象服務體系。發揮農業保險災後減損作用。
第二節 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打造現代都市農業引領區。推進科學布局,城區重點發展會展農業、電子商務、精深加工等,近郊重點發展體驗農業、科普農業、創意農業、精品農業以及農產品交易市場、配送中心等,遠郊重點發展種養殖業、農產品初級加工等等,實現全域科學分區建設。推動產業升級,堅持產業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數位化、融合化“五化”發展,推動產業向高端邁進。
打造智慧農業聚集區。緊扣“長株潭都市設施農業圈”定位,推進設施種植栽培功能區、設施畜禽養殖功能區、設施水產養殖區建設,重點支持梅林橋、姜畲、韶河、東郊等農業園區開展設施農業示範建設,加快發展工廠化育秧、水肥一體化灌溉、溫室大棚、設施漁業等生產設施,力爭到2025年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0萬畝。加快數位化農業基礎設施布局,構建前端數據採集系統、傳輸系統、遠程監控系統和數據處理系統,實現農業生產智慧型化、農業經營網路化、農業管理數位化、農業服務精準化的目標。
打造休閒農業先行區。根據省“長株潭都市休閒農業核心”布局,推進農旅深度融合,將休閒農業與知名旅遊景點、“十園十鎮”發展有機結合,合理布局果蔬採摘、農事體驗、特色餐飲等業態,精心策劃鄉村休閒旅遊精品景點路線,實現休閒農業集聚發展。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旅遊、民宿文化和研學旅行融合發展,打造研學旅行基地,培育創建評定一批星級休閒農莊。辦好湘蓮節、油菜花節、採茶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閒農業節慶活動,打造休閒農業節會品牌。推廣烏石峰村籌建體驗中心、帶動鄉村民宿上網、特色農產品上線的典型做法。力爭2025年,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至500 家,三星級以上休閒農莊80家。
打造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對標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要求,以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以縣域為單元創建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加強資源整合、政策集成、要素聚集,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政策體系、工作機制,示範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發展,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推動創新強農、質量興農,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暢通供應鏈,建成農業現代化先行區、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核心區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雨湖區、岳塘區、韶山市、湘鄉市重點建設以數位化和設施化為主的都市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湘潭縣重點建設以園區化和融合化為主的精細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到 2025 年,力爭建成 1個以上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
第三節 打造“兩主兩特”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提升發展以優質稻為重點的糧油主導產業。加快推進“一企一片一種”優質口糧供應基地建設,創建一批綠色優質糧油生產基地,實現高檔優質稻種植面積50萬畝以上。大力推廣“早專晚優+”綠色高質高效模式,打造一批萬畝、千畝示範片。推進糧食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打造聚寶、華綠、金風等糧食標桿企業,支持碧泉大米等躋身高端品牌行列。至2025年糧食油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0億元。
創新發展以沙子嶺豬為重點的畜禽主導產業。鞏固發展生豬產業,加快建設涵蓋飼料獸藥生產、種豬選育擴繁、規模養殖、肉品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經營、市場行銷的生豬全產業鏈條。積極引進正大、金鑼等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推進沙子嶺豬國家優質湘豬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加快沙子嶺豬及湘沙豬市場推廣和產業化開發,新建優質豬生產基地20個,沙子嶺豬及雜優豬出欄達到50萬頭,全力打造地方特色生豬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抓好家禽和牛羊等草食動物生產,力爭全市牛、羊、家禽出欄(籠)達到3萬頭、18萬隻、2000萬羽。至2025年畜禽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0億元。
突出發展湘蓮特色產業。通過種植培育、技術創新和主體帶動,擴大湘蓮(寸三蓮)種植規模,全市發展湘蓮種植面積12萬畝左右。大力發展“蓮漁”綜合種養,鞏固提升綜合種養面積15萬畝,打造“鮮香蓮韻”區域公共品牌。推進湘潭縣湘蓮“一縣一特”發展,統籌推進湘潭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湘九味”湘蓮中藥材產業集群項目建設,集中攻克湘蓮產業發展主要堵點,爭創湘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中國湘蓮之鄉”名片,按“一園一院一鎮一街一基地”規劃推進湘蓮產業園建設,推進湘蓮加工企業抱團發展,促進湘蓮產業融合發展。至2025年湘蓮全產業鏈產值突破100億元。
深化發展蔬果茶特色產業。對接長株潭都市群市場需求,擴大城郊設施蔬菜發展規模,以連棟塑膠大棚、防寒避雨棚為主,建設一批優質安全蔬菜生產基地,推進品種優質化、作業機械化、設施智慧型化、防控綠色化、管理數位化,重點推進以特色蔬菜、珍稀食用菌為主的雨湖區長株潭城市群“菜籃子”基地建設,爭創一批國省級農業精細化生產示範基地,穩步增加優質安全“菜籃子”產品供應量。支持湘鄉市、雨湖區爭創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葡萄、臍橙、水蜜桃等為重點,培育和引進新品種,提升各類特色水果品質,推動特色水果產業多元化發展,支持韶山市爭創小水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打造韶茶線茶葉特色產業帶和水府廟茶葉特色產業園,推進韶山紅、水府茶等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至2025年蔬果茶全產業鏈產值達到200億元。
鼓勵發展生態林業和生態漁業。重點發展油茶、中藥材、珍貴樹種、花卉苗木等經濟林產業,積極推廣“林—菌”“林—藥”“林—蜂”“林—禽”“林—菜”等林下綜合種養模式,培育一批水果、茶葉、油茶、林下經濟、中藥材等特色優勢基地。推進岳塘區花卉苗木“一縣一特”發展。推進檳榔產業轉型發展,推動檳榔企業提升標準、打造品牌,著力推進解決檳榔產業的發展瓶頸。加強養殖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制修訂工作,積極開展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國家級健康養殖示範縣創建,建立一批水產種苗、綜合種養和設施漁業基地,規範養殖生產行為,推動用水和養水相結合,推行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強化生態環境控制和資源化利用。推進水產良種繁育體系建設,重點打造3~5家年生產能力10億尾以上的國省優質苗種繁育基地,大力發展名優水產苗種生產。創建5個以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池塘微循環水養殖創新示範基地,完成10萬畝精養池塘升級改造。
第四節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裝備支撐
加強種業發展和種質資源保護開發。支持培育優質、高產、抗逆、高效的水稻新品種,建設好雨湖區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泉塘子中試示範基地。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以沙子嶺豬及其配套係為核心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爭創沙子嶺豬國家級保護區,高效運行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湘潭分中心。完成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工作,力爭壺天石羊通過國家新的遺傳資源鑑定。做大做強沙子嶺豬、湘蓮、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壺天石羊等地標產品品牌產業,支持特色優質農產品“黃荊坪竹根辣椒”等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預期2025年新增國家地理標誌產品2個以上,引導培育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生產經營企業2家以上。
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貫徹落實國省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省農機“千社工程”,持續支持現代農機合作社和示範社建設,創建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示範點。加強農機農藝融合,進一步推進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套用。加強基層農機化教育培訓,提升農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套用人才三支隊伍素質。全力打造農機裝備智慧型製造集聚區,支持湖南農機產業園發展,辦好中南農機機電產品展示交易會。推進湘鄉市、湘潭縣、韶山市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設,進一步提高重點作物、關鍵環節、主要產區的農機化作業水平。預期2025年水稻和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86%和88%。
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對接落實省“百企”工程,培育一批標桿企業,做大做強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形成國省市龍頭企業發展梯隊。以糧油、畜禽、果蔬、水產、林特產品等為重點,積極對接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產地初加工、主食加工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等不同層次農產品加工。支持企業開展技術裝備更新改造,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產品技術研發中心,加強與科研院校技術研發合作,引進高素質科技人員,努力開發市場適銷新產品、地方特色精深加工產品。預期至2025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5%,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4.5∶1。
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成果轉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推進與國內科研院所及高校在項目合作、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等多方面的合作,提升農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推進農業產學研方面的深度融合,加速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生產中的套用與推廣,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促進農業新技術成果轉化落地,搭建產業園合作平台,建設沙子嶺豬研究院、湘蓮研究院、檳榔研究院,推動現代化農業高質量快速發展。
第五節 加強農產品品質品牌建設
推動農產品品質提升。聚焦“產出來”和“管出來”,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試行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嚴格生產經營許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持續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加強市、縣、鄉、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縣市區農產品質檢機構建設。強化農業生產者主體責任,健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質量安全黑名單管理制度。強化農產品“兩證+追溯+信用”管理,建立健全產地開具、流通賦證、入市查驗、亮證銷售、憑證溯源的全程管控制度。
加強農產品品牌打造。以品牌為引領,推動要素整合集聚,全面改造提升農業產業鏈各方面各環節,解決無效低端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不足問題。每個產業領域重點培育1個以上有影響力的市域公用品牌,重點做大做強湘蓮、沙子嶺豬、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壺天石羊、雨·湖蔬鮮、韶山紅、湘鄉水府茶等區域品牌。推進湘蓮爭創全國區域公用品牌,沙子嶺豬爭創全省區域公用品牌。按照“一縣一特一品牌”思路,每個縣市區打造1個以上縣域特色農產品品牌。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品質品牌認定,壯大綠色、有機、地理標誌農產品規模,積極開展優質氣候品牌推介。創新品牌行銷方式,持續推進湘潭市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商超”“進餐飲”“進平台”,提高“潭字號”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制定、修訂步伐,健全主導產業標準體系。完善種植管理技術規程,制定肥料定額用量和農藥減量使用規範,強化生產全過程標準化管理。積極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一批糧油和經濟作物生產全過程高質高效技術模式。推進湘蓮、沙子嶺豬、壺天石羊、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等地理標誌產品產業化。
第六節 堅持農業綠色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肥種植,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以果菜茶優勢產區、核心產區和知名品牌生產基地為重點,逐步擴大有機肥施用面積。用好“水肥一體化”主要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強化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控、高效低風險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化學農藥減量化。力爭每個縣市區建成1個縣級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監測點和3~5個鄉鎮監測點,全市標準化區域服務站達25個以上。健全化肥農藥使用量統計調查制度,規範化肥農藥使用量統計方法、統計口徑。至2025年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5%以上。
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嚴格規範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劃定和管理,抓好“一江兩水”沿岸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加強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健全糞污處理利用標準體系,鼓勵發展收貯運社會化服務組織,力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到95%以上。開展秸稈全域綜合利用,積極申報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等項目,因地制宜實施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培育秸稈資源化、產業化利用龍頭企業,力爭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普及標準地膜,加強可降解農膜推廣,持續開展農田地膜殘留調查與監測,力爭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5%左右。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抓好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高標準實施韶山市農業面源污染工程治理項目。
開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嚴格執行《長江保護法》,全面推動“一江兩水”等重點水域“十年禁漁”落地見效。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打造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漁政執法隊伍。開展打擊整治非法捕撈行動,建立屬地專業巡查隊伍,健全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在湘江湘潭段,涓水、漣水入湘江口建設以智慧漁政監管系統為核心的“禁漁天網工程”。開展禁捕效果監測評估。繼續做好退捕漁民轉產安置和生計保障工作。開展長江十年禁漁的社會氛圍營造和輿論宣傳,引導市民共同參與共同監督共同推動。
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強化農用地分類管理,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治理,精準開展污染耕地源頭管控和安全利用。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耕地轉移的防控機制,切斷重金屬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途徑。根據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成果,實行耕地分類管理,對無污染耕地實施優先保護,對受污染耕地實施安全利用與嚴格管控。建立全市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體系,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與農產品協同監測工作,建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清單,實施動態管理機制。持續鞏固提升長株潭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治理和38.6萬畝種植結構調整成果。到 2025 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以上。
第四章 實施新鄉村建設提質行動,打造美麗宜居新鄉村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部署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鄉村宜居宜業。
第一節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
統籌城鄉規劃發展。一體推進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強化區縣域綜合服務能力建設。突出最佳化提升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和鄉鎮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作用,規劃布局城鄉基礎設施、公益事業設施和公共設施,實現縣域內城鄉設施共建共享、均衡發展、整體提升。科學確定村莊布局和規模,按照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生態保護類、農業發展類等功能分類以及提升完善類、單獨編制類、合併編制類、詳規統籌類、村鎮一體類等規劃編制類型統籌有序推進村莊發展。
加快編制鄉村規劃。以第三次國土調查為基礎,綜合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編制完善“多規合一”全域全要素實用性村莊規劃,科學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因地制宜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統籌垃圾處置點和污水處理廠規劃布局。落實《湘潭市村莊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嚴肅查處違規亂建行為。尊重農民意願,嚴格規範村莊撤併。加強鄉村風貌整體管控,不搞大拆大建,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對已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的銅梁村、壺天村、韶山村開展規劃編制。引導各類建設用地布局規避村域內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從嚴把控鄉村規划水平和質量,培養專業鄉村規劃隊伍。建立規劃“留白”機制,留足村莊未來發展空間。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推進村莊建設“一張圖”管理。
第二節 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升
加快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全面提升農村公路路網等級,公路養護統計年報內農村公路等級率基本達到70%。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 200公里、安防設施建設1300公里,鄉鎮三級及以上農村公路通達率達 100%。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建設,服務全域旅遊發展,進一步提升鄉村旅遊公路建設品質,鄉鎮旅遊路覆蓋率力爭達100%;助力鄉村優勢特色產業,加大資源路產業路建設,鄉鎮資源路產業路覆蓋率達100%。因地制宜實施區縣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規範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推進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全面實施路長制,加強道路安全檢測與養護修復,市縣兩級嚴格按要求落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
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突出抓好大中型灌區、“五小水利”建設及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糧食主產區農田水利建設步伐,推廣農業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落實《湘潭韶山灌區工程管理條例》,啟動韶山灌區現代化改造,支持建設韶山灌區節水灌溉示範區。到2025年,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0.553。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強化湘江、漣水、涓水等水源地保護與治理,力爭2025年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加快水文、水資源、河湖管理等各類水利監測站點智慧化改造。
推進農村通訊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光纖寬頻、移動網際網路、數位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發展,提升鄉村網路設施水平,力爭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70%以上。推進光纖、4G等高速寬頻網路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蓋。在套用需求明確的農業園區、景區、重點村鎮有序部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
加強農村物流和農村電商建設。統籌郵政、供銷社、快遞企業、超市等物流資源,完善“縣級物流集散中心、鄉鎮運輸服務站、村級物流服務點”三級物流配送網路。確保2022年前實現農村郵政、快遞、物流配送線路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寄遞物流接駁場所建設,實施一批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示範項目。推進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商公共服務體系,為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和套用推廣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服務,積極爭創國省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加強農村能源設施建設。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提高農網供電能力和質量,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加強鄉鎮氣源設施建設,有序推進燃氣下鄉,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經濟便利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推廣農村綠色節能建築、農用節能技術產品。
第三節 加大數字鄉村建設力度
加強數字鄉村基礎建設。推進農村5G網路、移動網際網路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加速農村移動通信基站鐵塔建設,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有線電視、寬頻網路全覆蓋。加快推動農業產業數據化、數據產業化為主線,構建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深入推進生產經營與數字經濟融合、推進管理服務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力爭在全省率先完成數字鄉村建設,打造數字鄉村“湘潭模式”。預期至2025年,農村寬頻網路水平大幅提升,5G網路向重點鄉鎮延伸,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種養、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的套用。持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體系建設,提升縣級運營中心運營帶動能力和村級益農信息社站點可持續運營能力。做好韶山市國家數字鄉村整縣試點,推進雨湖區國家級園藝作物數字農業建設和食用菌5G產業園建設。力爭建設1個省級5G智慧農業園區和一批智慧村莊及智慧田園。
第四節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
穩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行“首廁過關制,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農村戶廁有效使用率達到90%。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加強改廁後期管護運維,推進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堅持農村戶用廁所願改盡改,預期至2025年完成無害化廁所改(新)建9萬戶。
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實現城鄉生活垃圾全量焚燒、無害化處理率基本達到100%,進一步推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付費服務機制,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動,到2025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到55%以上。突出抓好重點流域、水體等水環境敏感區域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建立處理設施運行保障機制,提高處理設施收集能力和運行效率,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續推進農村河道疏浚及生態河道建設,完善落實河長制、湖長制,推進農村小型河塘治理,開展農村河湖水系統綜合治理,打造一批“水美湘村”。
持續開展“設計下鄉”。組織市內外高校設計團隊,根據當地發展和農民需要,提供包含農村人居環境設計(村莊風貌、建築設計、農戶前庭後院景觀及標識設計等)、農產品標識及包裝、鄉村形象推介等方面內容的設計方案,形成鮮明的風貌特色。每年開展美麗屋場和農產品包裝設計作品20個以上。
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全方位改善村容村貌,從“清髒”向“治亂”“扮美”拓展,從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村莊周邊拓展。持續開展“四清四治四提升”“三治三化”,堅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日”活動、村莊互評比活動,以村為單位開展常態化的村莊清潔行動。重點提升“路邊、水邊、城邊”村容村貌,做好國省道和“兩山”沿線整治工作,大力整治亂搭亂建,完善雨污分流等設施,做到“空心房”應拆盡拆,嚴禁未批先建和違規建設。落實林長制,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建設,引導村民開展庭院綠化、村莊綠化,充分利用荒地、廢墟、邊角地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繼續開展“十百千萬”創建活動,擴大美麗屋場、美麗庭院的文化內涵,提升民眾在美麗屋場、美麗庭院創建過程的參與度、獲得感,開展新一輪的幸福美麗屋場、幸福美麗庭院的創建工作,民眾為主,以獎代補。至2025年力爭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鄉鎮10個、省市縣三級美麗鄉村200個以上,幸福美麗屋場1000個以上、幸福美麗庭院10000個以上。在“兩山鐵路”沿線按照鄉村振興示範帶的要求,開展幸福美麗屋場、幸福美麗庭院示範創建。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同心美麗鄉村”建設。
第五章 實施深化農村改革提速行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以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為前提,加快農村改革擴面、提速、集成,構建制度支撐體系,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效能。
第一節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鞏固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機制建設,建立土地流轉審查監督機制,制止和防止耕地經營“非農化”。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套用平台建設,建立土地流轉契約管理制度,加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和風險防範,樹立一批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示範典型。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依法依規開展承包地經營權擔保融資。到2025年,農村土地流轉率穩定在65%左右。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改革。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嚴格按《湘潭市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導則》開展工作,嚴格落實聯審聯批聯合執法、“一戶一宅”和“四到場”要求,全面建立農民建住宅公示監督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嚴禁違法違規買賣農村宅基地,嚴禁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禁止違背村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禁止違法收回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為村民進城落戶的條件,禁止強迫村民搬遷退出宅基地。積極穩妥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強化市場化思維,面向市場需求、對接市場資本、引進市場主體,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的市場經營體系,找準最適合本村特色的產業發展定位,把13個試點村打造成宅基地管理、農村改革和集體經濟發展示範村。
探索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改革。深入推進土地利用規劃制度改革,不斷最佳化農村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解決農村建設用地布局散亂、利用粗放的問題。嚴守土地所有制性質、耕地紅線和農民利益,探索湘潭縣、湘鄉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落實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滿足鄉村休閒觀光、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分散布局的實際需要。
第二節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鞏固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明確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加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形成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治理體系。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和股權管理,探索集體經濟組織人力資源培育和開發利用機制,完善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三變”改革。探索“三變+特色產業”“三變+集體經濟”“三變+鄉村旅遊”等實現形式,豐富和拓展農村“三變”改革方法路徑。規範收益分配,探索建立固定分紅、保底分紅、效益分紅、實物分紅等分配方式,加強分紅監督管理。
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建立多級聯網、市場運行的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台,建立完善市場服務平台和交易信息系統,提供政策諮詢、信息發布、技術指導、價格評估、招標拍賣、契約簽訂等服務。
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落實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政策,健全完善財政扶持、金融創新、用地保障、人才培養引進等綜合支持措施。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探索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薪酬待遇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民主決策、經營管理、收益分配、風險防範、資產監管、財務監管等制度,規範集體經濟運營管理。探索通過產業帶動、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租賃經營、項目拉動等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土地股份等各類農民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等合作組織,承擔或參與小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支持集體經濟組織創辦綜合服務社、便民服務店,開展家政、環衛、養老、商貿服務和金融、保險、廣電、通信代理服務,發展特色民宿、傳統餐飲、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通過購買或共建商鋪、標準廠房等物業資產獲取穩定收益,入股或者參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村與村合作、村企聯合、村社共建等方式聯合經營,多渠道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
第三節 統籌推進供銷社綜合改革等改革工作
鞏固提升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持續推進“兩社融合”,全面推廣“十代模式”,做大做強社有企業和供銷集團,健全和夯實縣級供銷合作社,加快基層社治理結構完善和分類改造升級。著力構建聯合社機關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社企分開、上下貫通、整體協調運轉的雙線運行機制。
切實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強市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賦予鄉鎮更大農業綜合執法權,提高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裝備保障水平,加強行刑銜接和行紀銜接。明確執法事項的工作程式、履職要求、辦理時限、行為規範等,消除行政執法中的模糊條款,壓減自由裁量權,促進同一事項相同情形同標準處罰、無差別執法。將農業綜合行政執法事項納入地方綜合行政執法指揮調度平台統一管理,積極推行“網際網路+統一指揮+綜合執法”,加強部門聯動和協調配合,逐步實現行政執法全過程網上留痕,強化對行政執法權運行的監督。
統籌推進農村其他各項改革。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農田水利綜合改革試點,加大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力度,完善水費收取和財政精準補貼機制。持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
推進雨湖區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把姜畲現代農業示範園核心區域作為本次試點試驗區域,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著力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生態文明四大方面的具體體制機制創新與完善。
第四節 深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
強化用地保障。制定保障和規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實施細則,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合理用地。單列鄉村振興專項新增建設用地計畫,不低於國家下達總量的10%,專項用於農村建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足的上報省統籌解決。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預留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市縣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優先用於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在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中預留不低於2%、不高於5%的規劃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專項用於利用農村本地資源開展農產品初加工、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而必需的配套設施。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開展節約集約用地綜合整治試點。大力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以及閒置的鄉村學校、衛生院、鄉鎮人民政府辦公樓等場所和土地複合利用,用於發展鄉村民宿、農(林)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暢通農業農村用地審批便捷服務。
健全財政優先保障機制。健全“三農”投入優先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進一步完善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確保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重點用於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園區建設、種質資源保護與提升、農業生態保護與提升、鄉村建設、鄉村保護等。支持符合條件的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項目申報發行政府債券,加強高質量項目開發儲備。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發展基金和村投公司。
最佳化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建立健全多層次融資擔保體系,探索創新擔保產品、降低擔保門檻、擴大擔保範圍。因地制宜推動涉農信用信息資料庫建設,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發展,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增加首貸、信用貸,推進保單質押、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活畜禽抵押等貸款業務。發揮農村商業銀行支農主力軍作用。推進銀行保險等金融基礎服務“村村通”試點,持續加強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建立現代農業保險體系,穩步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定期開展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政銀企對接活動。鼓勵涉農企業採用投資入股、聯合投資、併購重組等多種形式,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力爭規劃期內新增一家農業上市公司。
第六章 實施新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構建鄉村人才隊伍新體系
著力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建立“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科普服務水平,提升農民素質,激發經濟和收入持續增長動能。
第一節 實施新農民培養工程
加強鄉村振興帶頭人培養。建立健全持續穩定的人才吸納引入機制,著重從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本鄉本土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中培養選拔鄉村振興帶頭人。加強政策服務保障,在生產經營、技術服務、產業發展、金融保險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創業和帶動成功率。
加強現代企業家培養。開展農業領域企業家培訓,著力培育現代管理思想、創新觀念、科技意識等。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培育引進職業經理人。開展“百企聯百村”“百名青商興百村”行動,組織培養青年一代企業家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戰略。
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扶持小農戶發展成為家庭農場,大力提升農民合作社質量。組織示範合作社理事長、示範家庭農場主“走出去”培訓、學習。深入實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提升行動,培育一批具有農副產品流通、農業技術推廣等綜合技能的農村經紀人。創建一批省、市級示範合作社和示範家庭農場。
加強高素質農民培養。以糧食、湘蓮、水果、茶葉種植、畜禽水產養殖和農機服務、農村電商、村集體經濟等為重點,分層分類開展種養、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培訓,加強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支持高素質農民領辦創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高素質農民提升學歷層次,新培養一批農民大學生。
加強專技人員培養。推行“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田園”多元人才科技培育模式,培育一批有一技之長、帶動能力強的“田秀才”“土專家”,選樹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典型。落實農村定向大學生公費培養制度,培養一批師範生、醫學生、農技特崗人員、水利特崗人員。
第二節 健全鄉村人才振興機制
落實《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大力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實施人才“虹吸”工程,分級建立外出本土人才信息庫,支持涉農區縣打造返鄉創業園,吸引城市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健全人才流動市場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推進農業科技成果權屬制度改革。
第三節 促進人才回鄉入鄉
鼓勵農村人才資源回鄉。完善鄉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專門機構+多方資源+市場主體”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立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鍊等多措並舉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精心組織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和“萬企興萬村”活動。
推動城市柔性智力下鄉流動。建立城鄉人才合作交流機制,探索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等多種方式,推進城市教科文衛體等工作人員定期服務鄉村。建立科研人員入鄉兼職兼薪和離崗創業制度。打造基層專家服務站,邀請院士、專家智力下鄉服務。到2025年建立基層服務站10家,人才庫專家達到100名(其中院士2名)。
推進農村創新創業。大力組織“雙創”賽事,落實《湘潭市創業帶動就業補貼辦法》,打造一批鄉村振興星創天地和基地。整合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資源,為農村創新創業主體提供見習、實訓、諮詢等多種服務。推進湖南農村創業創新示範園建設,著力引進優質涉農創新創業項目,預期到2025年服務200家雙創企業,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3000人,孵化10個優質創業項目落地落戶
第七章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堅持全域統籌、城鄉一體、產鎮一體,推動土地、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等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打造涓水、漣水流域城鄉融合發展“兩廊”及韶山灌區核心骨幹軸。
第一節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加快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以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為基礎,以農村土地產權信息資料庫為載體,以確立農村要素市場主體地位為著力點,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主體平等、產權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農村金融市場,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融資。進一步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推進涉農擔保體系全覆蓋,增強農業信貸投放能力。全面消除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的限制性、歧視性、不平等性規定,構建開放透明、公平競爭、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
大力促進城鄉一體化設計和建設。探索城鄉規劃管理新機制,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台、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促進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會管理一體化設計和建設,搭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融合發展平台,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市級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聯席會議制度,積極申報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第二節 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強化縣域城鎮綜合服務能力。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賦予縣級更多資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權,統籌城鄉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破除戶籍、土地、資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實施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倉儲冷鏈物流等產業發展設施提質增效等工程,促進縣域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均衡發展、整體提升,推動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勞動就業、文化體育等資源向鄉村兩級延伸拓展,持續推動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台和鎮村助農服務中心建設,整合鄉鎮和縣級部門派駐鄉鎮機構承擔的職能相近、職責交叉工作事項,建立集綜合治理、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公共服務等於一體的綜合便民服務體系和網上辦事平台,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服務水平,多舉措增強縣城的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圍繞“兩廊一軸”塑造城鄉融合空間。統籌推進“蓮城綠道”建設,推動區域融合發展。依託“兩廊”“一軸”,推進集生態、經濟、人文、智慧“四位一體”的“蓮城綠道”體系建設。城鄉融合的“兩廊”即漣水、涓水綠色發展走廊,重點依託漣水、涓水流域沿線,布局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和一批特色鎮,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著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文化休閒旅遊業。“一軸”即依託韶山灌渠的核心骨幹軸,串聯湘江、韶山風景名勝區、水府廟、東山書院等市域重點自然歷史人文資源,促進核心資源與發展要素匯聚。
第三節 構建城鄉產業融合體系
推進打造“十園”平台。發揮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管理辦法和投資指引的引領作用,實行動態管理、優進劣出。突出園區主導產業發展,進一步明晰“一園一業”定位,新擴、提質一批主導產業規模基地。壓實縣級主導主建主體責任,健全園區管理機構,保障人員及工作經費,強化園區管理服務能力,進一步出台和完善園區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引進策劃主體、投資主體、經營主體、運營主體。協調推進園區項目實施,園區項目按照“立項一批、開工一批、推進一批、建成一批”的要求進行分類歸集和梳理,精準推進項目包裝策劃、招商落地、加快建設、投產達效。努力把農業園區建設成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和城鄉融合發展引領區。到2025年園區經營主體增至300家,園區產值達到70億元。
推進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進一步完善省市縣梯次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政策體系,規劃創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使之成為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區、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孵化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爭創湘潭縣湘蓮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到2025年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分別達到20個和200個。
推進打造“一村一品”。圍繞“一縣一特”產業布局,結合種植結構調整,支持村鎮根據地域特色打造一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培育一批特色產業村。優先將種植結構調整產業鏈建設項目納入“百千萬”等農業產業化項目支持範圍。注重提升種植結構調整效益,引進有市場開拓能力、有產業鏈基礎的大中型農業企業參與種植結構調整。到2025年打造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0個以上。
推進打造特色鎮和農業產業強鎮。注重產城融合、產鎮融合,注重產業布局和基礎配套為未來留足空間,建設一批特色鎮和農業產業強鎮 。繼續培育做強花石湘蓮小鎮、岳塘區盤龍生態園、古龍湖國際旅遊度假區等原已規劃的特色鎮區,加快創建和培育烏石軍旅、青山橋皮鞋、射埠油茶、石鼓油紙傘、九華通航等一批新興特色鎮區,積極推進創建省級特色工業 、農業、文旅小鎮 。推進東郊、花石、姜畲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重點支持茶恩寺鎮、中路鋪鎮、錦石鄉、毛田鎮、壺天鎮、清溪鎮梯次創建國省農業產業強鎮。力爭到2025年,成功創建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8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
推進打造田園綜合體。堅持以農為本、市場運作、促農增收原則,推進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農業生態資源條件較為優越、特色產業優勢較為明顯、農村基層組織和市場主體積極性較高、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產業教育文旅“三位一體”,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第四節 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
優先發展鄉村教育事業。最佳化鄉村教育基礎設施布局和辦學規模,加快推進城鄉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全面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造計畫。在城鄉義務教育學校中大力開展素質拓展、綜合實踐、專題教育和研學活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保障隨遷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公共教育體系和公共財政保障範圍,逐步完善並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雜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政策。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繼續實施增加農村公辦幼稚園學位建設工程,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畫,加快鄉鎮芙蓉學校建設,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力爭到2025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70%。
統籌城鄉醫療養老保障。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實施疾控中心標準建設工程,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到2025年每個建制村至少辦好1個村衛生室,標準化水平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化。加快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鼓勵多種方式建設居家養老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等互助養老服務設施,提升改造鄉鎮敬老院,打造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全面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推進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實現養老保險城鄉統籌發展。
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平台建設,引導企業開展崗位技能職責培訓。強化農村勞動力創業就業扶持,制定並落實農村勞動力創業市場準入、產業引導、土地利用、金融服務、創業補貼、稅費減免、褒獎激勵等方面的具體政策。
第八章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塑造鄉風文明新氣象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弘揚湖湘優秀文化,提升農民精神風貌、道德素養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形成文明和諧、繁榮興盛、精神煥發的農村新氣象,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第一節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鑄魂強根”上精準發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振農村精氣神。以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廣泛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深化拓展新時代精神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奠定鄉村振興的思想道德基礎。
加強和改進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藉助鄉村黨員名人館、鄉賢文化長廊等載體,宣傳黨組織和黨員先進事跡,宣傳好人好事,發揮農村優秀老黨員、老幹部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道德模範作用,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等精神品質,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依託鄉村主題黨日、農村黨員讀書會、黨員議事會等方式,了解民眾思想狀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第二節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保護傳承優秀鄉土文化。合理適度利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好文物古蹟、傳統村落、傳統建築、農業遺蹟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支持農村優秀戲曲曲藝、民間工藝等創作,打造一批特色文藝精品。深入挖掘湖湘文化資源,弘揚紅色基因,打造一批紅色教育基地。
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服務提供、隊伍建設和資金保障,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提檔升級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因地制宜建設文化大院、村民學堂、農家書屋、鄉村書房等文化陣地。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完善民眾文藝扶持機制,持續開展文藝演出進村、惠民電影等文化下鄉活動,鼓勵農村自辦“村晚”等文化活動,支持“一村一品”等文化品牌打造和“三農”題材文藝創作。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開展農民豐收節等活動。
第九章 堅持黨建引領,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
全面夯實鄉村治理基礎,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
第一節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深入開展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民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強化選育管用,大力培養儲備村級後備力量,注重吸引高校畢業生、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黨員中心戶到村任職。深化青年黨員源頭培育,大力發展農村青年黨員。深化黨員日常教育培訓,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加強流動黨員日常管理。深化農村黨員“雙培雙帶”,加強支持幫扶和教育引導,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帶頭致富、帶領民眾致富,組織黨員設崗定責、承諾踐諾、志願服務,積極參與鄉村治理。
構建權責明確的鄉村治理體系。落實縣鄉黨委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主體責任,實行縣、鄉、村治理權責清單制度。建立村(居)工作事項準入制度,依法釐清鄉鎮(街道)與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權責邊界。
第二節 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
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完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嚴格依法實行民主選舉,選出民眾擁護的講政治、守規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擔當的村委會班子。健全民主決策程式,構建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完善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依法自治事項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減負工作事項清單,形成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政府主導的多方參與、共同治理體系。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規範職責許可權、監督方式、管理考核,積極推進村務公開信息化,提高村務監督工作的水平和實效。大力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做法,提高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
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強化農業執法工作,持續加大對農業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和震懾力。暢通信訪渠道,及時受理、辦理農民民眾信訪問題。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農村市場監管等方面法治化水平。推進社會治理智慧型化格線化共治平台建設,整合“雪亮工程”資源,構建立體化、智慧型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鄉村調解、仲裁和糾紛調處機制,完善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加大農村普法力度,廣泛開展法治文藝演出、法治書畫展等民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引導幹部民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提升鄉村德治水平。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自治章程,“五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環保理事會)等村(居)自治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推進設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組建“美德勸導隊”,加強婚喪禮俗整治,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第三節 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拓展格線化服務管理。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實施“雪亮工程”,健全農村公共安全體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建設)領導責任制,完成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深入開展平安村鎮創建。加強農村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務管理。
嚴厲打擊農村地區違法行為。健全農村地區掃黑除惡防範打擊長效機制,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從源頭上防範黑惡勢力滋生蔓延。依法嚴厲打擊黃賭毒盜拐騙、農村通信網路詐欺、農村集資詐欺、污染環境、危害食品安全等違法行為。打擊農村非法宗教活動,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和向未成年人傳教。做好農村反邪教工作。
加強農村地區安全監管。建立健全農村安全監管體系,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管合法必須管非法”“業務相近、職責相關”的原則,深入推進農村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持續抓好農業、養殖、屠宰等行業安全生產工作,防範遏制農村地區安全事故,不斷增強農民民眾安全感。
第十章 深化“一縣百村”示範創建,推動鞏固拓展
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注重激發困難民眾的內生動力, 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第一節 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
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落實脫貧攻堅5年過渡期“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行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逐步由集中資源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堅持和完善多種幫扶脫貧機制。完善產業發展、就業扶持、技能培訓、小額信貸支持措施,做好與鄉村產業振興政策銜接。深化“三帶三幫”產業幫扶品牌,接續產業幫扶政策鞏固和支持一批產業幫扶項目,幫助提升內生髮展動力。加強就業幫扶,持續開展“三送三穩”服務活動,辦好用好就業幫扶車間和就業幫扶基地,加大貧困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等力度。加強消費幫扶,深入推進“三專一平台”建設。紮實做好易地搬遷後續幫扶工作,從穩定就業、產業發展和提升完善配套設施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強化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
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投入形成的扶貧項目資產進行全面摸底,按照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到戶類資產進行管理。明晰經營性資產產權關係,分類細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辦法,資產收益重點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明確公益性資產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保障必要的管護經費。到戶類資產歸農戶所有,由其自行管理。嚴格落實產權主體管護責任和行業部門監管責任,確保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防止資產流失和被侵占。嚴格按照國有資產、集體資產和股權管理有關規定規範處置扶貧項目資產。
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開展定期檢查、動態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分級分層及時納入幫扶政策範圍,實行動態清零,堅決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全力支持脫貧摘帽村、重點幫扶村和示範創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壯大,增強脫貧民眾內生髮展動力。
第二節 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做好精準識別管理。依託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台,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完善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幫扶。
分層分類實施幫扶。對有勞動能力人群堅持開發式幫扶,對喪失勞動能力人群強化保障性兜底幫扶。合理確定農村醫療保障待遇水平,統籌發揮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綜合梯次減負功能,合理控制救助對象政策範圍內自付費用比例。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資助政策,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落實困難群體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費代繳政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
第三節 推進“一縣百村”示範創建
開展韶山市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以韶山市獲批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為契機,率先開展鄉村振興示範創建,緊盯打造精品農業示範區、生態宜居品質區、城鄉融合樣板區、鄉村治理引領區、農村改革先行區等5區創建目標,堅持做強“紅綠融合”文章、做優“城鄉融合”文章、做美“韶山風貌”文章、做實“黨建領航”文章、做深“梯次幫扶”文章等5條發展路徑,聚焦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創建鄉村產業體系、打造鄉村宜居宜業新生態、推動鄉村文化繁榮新氣象、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新效能、構築鄉村人才振興新支撐、激發農村改革新活力、創建農民富裕富足新生活等8大重點任務,高標準高要求建設鄉村振興示範縣,努力在紅綠融合推動鄉村產業現代化上闖出新路子、在黨建引領推動鄉村建設與治理上創造新經驗,在鞏固與銜接協同發力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和共同富裕上展現新作為,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研學引領、生態康養首選、產城融合示範的鄉村振興韶山樣本。
開展鄉村振興“百村示範”創建。在全市確定95個左右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根據“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聚焦湖南省鄉村振興示範創建村標準和重點任務,加強指導服務和監測評估,優先要素配置和政策保障,補齊短板,推動全面創建。以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強鎮和特色小鎮、“兩山”鐵路沿線、名人名村、旅遊村、特色村、農村改革試點村等為重點,突出集中連片創建。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將示範創建村分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併等四種類型,推進分類創建。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突出特色,確定主攻方向,以產業興旺為牽引,打造“一村一品”,形成各善其長、各美其美、各具特色創建格局。對示範創建村採取可升可降、可進可出的動態管理機制,每年對所有示範創建村進行評估,實行動態創建。
第十一章 加強工作協同,健全規劃推進實施機制
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規劃有序實施。
第一節 加強黨的領導
落實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政治責任。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和湖南省實施辦法,落實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第一責任人責任,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縣委書記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明確其把主要精力放在農業農村工作上的具體要求。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充分發揮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強化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每年分解“三農”工作重點任務。突出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的工作導向,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為基層幹事創業創造更好條件。加大宣傳力度,組織開展學習徵文、縣鄉書記訪談等活動,分層次、分類別舉辦專題研討班、培訓班等,組織開展好乾部培訓,切實提高三農領導幹部的工作本領。深入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加強農村紀檢監察工作,把落實“三農”政策情況作為黨委巡視巡察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農村權力運行監督制度。
第二節 強化項目支撐
加強全市“十四五”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重大項目儲備,建立滾動項目庫,按年度制定重大項目實施計畫,以項目為抓手確保規劃提出的各項重大工程、重點任務、重要目標如期實現。堅持資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跟著項目走,嚴格落實農業農村項目用地政策,創新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方式、工程項目投融資方式和建設管理模式,撬動和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參與工程建設與管護。加強項目建設監督管理,嚴格執行項目建設程式,提高項目資金使用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
第三節 動員社會參與
廣泛依靠農民、教育引導農民、組織帶動農民,激發農民民眾內生動力,調動農民民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投身鄉村振興,搭建社會參與平台,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格局。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群團組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積極作用,凝聚鄉村振興強大合力。建設鄉村振興智庫,健全專家諮詢制度。宣傳一批為全市鄉村振興作出重大貢獻的農民、科技工作者、企業家、基層幹部等,強化輿論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第四節 強化法治保障
堅持依法治農、依法興農,推進農業農村工作制度化法治化,加快出台我市貫徹實施《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細則,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嚴格執法人員資格管理,加大執法人員培訓力度,加強對鄉鎮執法的指導監督,增強鄉鎮執法能力。強化農業農村普法宣傳,抓好農村“八五”普法,推動法律法規進農村,切實維護農民民眾合法權益,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
第五節 加強規劃管理
做好本規劃與湖南省農業農村有關規劃、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全市國土空間規劃等的銜接和統籌實施。各縣市區以本規劃為依據,科學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和重點工作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抓好規劃實施評估,建立督促檢查機制,將規劃中的約束性指標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縣市區黨政、市直部門(單位)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黨委、政府鄉村振興戰略年度報告內容,對敷衍塞責、推進不力、造成重大影響的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

政策解讀

一、出台背景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湘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湘潭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行動綱領。
二、指導思想
將我市農業產業定位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確定了“四提一示範”實施路徑,即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提效行動、新鄉村建設提質行動、新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深化農村改革提速行動,開展“一縣百村”示範創建活動。將今後一段時間鄉村振興工作的目標設定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造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三、關於發展目標
《規劃》錨定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大目標,力爭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有力推動城鄉和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體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有效保障、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鄉村建設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鄉村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鄉村治理能力明顯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等七個方面。
提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四、關於指標體系
提出了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等3個方面28項指標,其中預期性指標24項、約束性指標4項。約束性指標是糧食生產播種面積(>254萬畝)、肉類總產量(19.5萬噸)、高標準農田面積(155萬畝)、義務教育鞏固率(98%)。
五、主要任務
1.實施現代都市農業提效行動,打造農業產業發展新高地。
全力做好糧食、生豬穩產保供。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255萬畝以上,生豬存欄穩定在170萬頭左右。新建高標準農田30萬畝。
打造“兩主兩特”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業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000億元。推進沙子嶺豬和“湘九味”兩個國家優勢產業集群建設。支持打造“一縣一特”,湘潭縣爭創湘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湘鄉市爭創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韶山市爭創小水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雨湖爭創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裝備支撐。力爭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0萬畝。建成 1個以上國家農業現代化示範區。支持湖南農機產業園發展,辦好中南農機機電產品展示交易會,推進湘鄉市、湘潭縣、韶山市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建設。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4.5∶1。
加強農產品品質品牌建設。支持“黃荊坪竹根辣椒”等申報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持續推進湘潭市優質特色農產品“進商超”“進餐飲”“進平台”。重點做大做強湘蓮、沙子嶺豬、九華紅菜薹、湘潭矮腳白、壺天石羊、雨湖蔬鮮、韶山紅等區域品牌。
2.實施新鄉村建設提質行動,打造美麗宜居新鄉村。提出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升、加大數字鄉村建設力度、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等四個方面任務,推動農村宜居宜業提檔升級。編制完善“多規合一”全域全要素實用性村莊規劃,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 200公里、安防設施建設1300公里,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0.553,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5%,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70%以上。完成無害化廁所9萬戶,進一步推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付費服務機制,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到55%以上,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鄉鎮10個、省市縣三級美麗鄉村200個以上,幸福美麗屋場1000個以上、幸福美麗庭院10000個以上。
3.實施深化農村改革提速行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部署了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改革、探索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提升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進雨湖區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等10多項重點改革任務,從“人地錢”三方著力深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改革,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農村土地流轉率穩定在65%左右,把13個試點村打造成宅基地管理、農村改革和集體經濟發展示範村,集體經濟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到100%,全域推進“兩社融合”。
4.實施新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構建鄉村人才隊伍新體系。推進實施新農民培養工程,部署了鄉村振興帶頭人、現代農業企業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專技人員五個培養計畫,同時健全鄉村人才振興機制、促進人才回鄉入鄉機制。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00家以上。家庭農場穩定在39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穩定在3800個。每年培訓農民10000人次。
5.促進城鄉融合,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從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構建城鄉產業融合體系、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四個層次來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分別達到20個和200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10個以上。力爭創建5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8個省級農業產業強鎮。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達到70%。村衛生室標準化率達到100%。
6.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塑造鄉風文明新氣象。主要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農民豐收節等活動。
7.加強鄉村治理,構建科學有效的現代化體系。主要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推進平安鄉村建設。
8.開展“一縣百村”示範創建活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堅持和完善多種幫扶脫貧機制、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開展韶山市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創建,開展鄉村振興“百村示範”創建。
六、規劃保障
《規劃》提出了加強黨的領導、強化項目支撐、動員社會參與、強化法治保障、加強規劃管理五個方面的保障措施,參照省規劃要求,明確將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縣市區黨政、市直部門(單位)領導班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黨委、政府鄉村振興戰略年度報告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