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已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1年10月9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0月9日
  • 發布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湘政辦發〔2021〕64號
全文,解讀,

全文

根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在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 “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省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全面完成“十二五”“十三五”時期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開建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常年穩定在7000萬畝、600億斤左右,水稻、油菜面積均穩居全國第1位,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連續4年獲得國家考核評價“優秀”等次。“優質湘豬工程”加快推進,生豬出欄量位居全國前列。十大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蓬勃發展,“一縣一特、一特一片”基本成型,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4萬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511.96億元,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4240億元,居全國第6位。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六大強農”行動深入推進,精細農業架構逐步成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6%;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農戶比重達31%,居全國第3位;家庭農場19.4萬家,居全國第5位;農機總動力6586.37萬千瓦,居全國第5位;多種形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達到54.1%,居中部六省第1位;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創建“兩茶兩油兩菜”6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湘味農產品、香飄百姓家”品牌效應凸顯;農業、工業、文旅等60個特色產業小鎮發展加速,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農產品加工值達到1.86萬億元,居全國第7位。
  農民生活品質顯著改善。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全省682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92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連續三年獲評全國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綜合評價好”省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85元,年均增長8.67%,高於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絕對值居全國12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指數由2.62縮小到2.51。農村通組道路、飲水安全、危房改造、義務教育、基層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六個全覆蓋基本實現。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顯著進步。整省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利用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9.3個百分點,全國工作推進會議在湖南召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如期推進,長株潭嚴格管控區種植結構調整任務全面完成。洞庭湖非法矮圍整治、“大棚房整治”、“長江十年禁漁”、小水電清理整改等“底線任務”落實有力有效;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為抓手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連續三年獲得國務院真抓實幹督查激勵表揚,農村改廁“首廁過關制”模式在全國推介,累計創建美麗鄉村示範村6757個。
  鄉村社會治理顯著加強。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文明素質明顯提升,文明行為理念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移風易俗深入開展,“一約四會”(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基本建立並發揮作用,大操大辦婚喪喜慶事宜得到有效遏制;文明村鎮擴面提質,縣級以上文明鄉(鎮)村數量達到鄉(鎮)村總數的50%。農村黨支部基本達到“五化”標準,鄉村有效治理長效機制逐步完善,“互助五興”“積分制管理”“屋場會”等鄉村治理有效模式得到推廣;平安鄉村建設持續推進,“一村一輔警”實現全域覆蓋。
  農業農村改革進程顯著加快。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延包試點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範圍擴大到瀏陽、汨羅、寧遠、鳳凰4縣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全國鄉村治理試點縣市區、示範鄉鎮、示範鄉村等工作有序開展。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全面鋪開,水價改革、農墾改革等農村各項改革事業穩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綜合業績位居全國第一。財政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業保險深度從2015年的0.68%到2020年超過1%。探索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新路徑,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步伐加快。
第二節  發展機遇和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外部環境、階段特徵相應發生深刻變化,面臨一系列重大機遇。
  一是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為農業農村發展指明前進方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高四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將“三農”工作融入“三高四新”戰略一體部署、一體推進,高層次、高水平、全方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已成為全省上下共識。
  二是國家重大戰略疊加實施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更多利好政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推進引領開放新格局,鄉村振興戰略確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我省“一帶一部”的區位優勢、農業大省的產業優勢將更加充分發揮。
  三是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新一輪科技革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大、對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的提升更加直接,我省發揮農業科技大省優勢,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必將形成催生農業農村新業態、新經濟、新模式的新動能。
  四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更大潛力。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於地處內陸的我省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將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將進一步激活農業農村發展要素、擴大農業農村功能,形成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支點。
  五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強勁內生動能。脫貧攻堅的巨大成效讓脫貧地區走上了鄉村振興新起點,進一步釋放了廣大農民民眾的主體作用,進一步鼓足了黨員幹部隊伍的精氣神,開啟全面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必將形成時不我待、力爭上遊的生動局面。
  同時,巨觀環境中的不利因素無法迴避,我省農業農村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
  一是國際局勢複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深遠帶來挑戰。農業“走出去”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農民外出務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經濟增速放緩和支農需求增加的雙重壓力在一定時期將比較突出。
  二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面臨挑戰。種糧比較效益仍然不高、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仍然艱巨、部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異常氣候和動植物疫病呈多發態勢,扛穩農業大省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政治責任不容絲毫放鬆。
  三是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面臨挑戰。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品種老化、退化問題突出,優質畜禽、水產品比例偏低,農產品精深加工率、農業品牌影響力與農業大省地位仍不相稱,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農業質量和效益提升帶動農業強省建設任重道遠。
  四是全面推進鄉村建設行動面臨挑戰。農村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支撐不足,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偏低,補上農村現代化短板、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需要在產業支撐、機制保障等方面有根本性的跨越和變革。
  五是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面臨挑戰。脫貧人口數量排全國第五,脫貧地區產業振興、鄉村建設的自我發展和建設能力仍有欠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艱巨。
  必須深刻認識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必須強化農業大省的政治擔當,順應發展趨勢,把握髮展規律,直面挑戰、搶抓機遇,堅決守住“三農”戰略後院,開創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局面。  
第三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一以貫之發展精細農業,持續推進“六大強農”行動,加快提升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全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提供重要支撐。  
第四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健全完善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確保黨在“三農”工作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統一行動步調,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
  堅持統籌協調發展。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推進新時代“三農”工作,一體設計、一併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統籌謀劃、全面發展“人”的現代化與“物”的現代化,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堅持高質量發展。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新階段“三農”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創新發展為第一動力,以協調發展為內在要求,以綠色發展為必要條件,以開放發展為必由之路,以共享發展為本質要求,促進農業持續增產增效,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城鄉要素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推動要素資源更多向農村配置。全面推進“產村人”融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文化融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有機統一。  
第五節  總體布局
  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堅持統籌規劃,實現城鄉互補、融合發展,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各具特色、共同繁榮的城鄉發展形態。強化省域國土空間管控,科學劃定省域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明確各市縣“三區三線”空間劃分和管控重點,推動省域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在縣市區層面精準落地,健全不同主體功能區差異化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強化縣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各類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科學安排縣域鄉村布局、資源利用、設施配置和村莊整治,推動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加強鄉村風貌整體管控,完善具有湖南特色的村莊規劃、村莊設計、民居設計,建設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彰顯現代文明的美麗宜居鄉村。統籌區域協調發展,落實長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等國家戰略,全面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進一步縮小省內不同區域間鄉村發展差距,構築中部崛起新高地。按照以中心城市引領長株潭都市圈、以長株潭都市圈帶動長株潭城市群、以長株潭城市群輻射全省的思路構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和鄉村協調發展的城鄉空間格局。加速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加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增強城鎮在城鄉資源要素配置、區域產業集聚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等方面的統籌輻射能力,推動鎮村聯動、產鎮融合發展。
  完善鄉村發展布局。打造集約高效生產空間,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管護,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用途管制,科學劃定養殖業禁養區域,促進不同類型產業集聚發展。營造宜居生活空間,引導生活空間尺度適宜、布局協調、功能有序,體現鄉村空間的人性化、多樣化,重點加強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農民民眾生活圈建設。保護山清水秀生態空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造“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並保護好飲用水水源地,重視山體形貌維護、植被修復養護、水系岸線防護,彰顯湖湘鄉村生態特色。分類推進鄉村振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典型引領,梯次推進鄉村振興,重點抓好1個示範市、14個示範縣、13個重點幫扶縣和若干示範村、重點幫扶村。積極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鄉村振興建設。在韶山至井岡山“兩山”鐵路沿線打造一批鄉村振興樣板村,建設湘贛邊“美麗走廊”。強化村莊規劃引領,堅持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台,整合涉及鄉村空間保護開發利用的各類規劃,覆蓋村域全部國土空間,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合理確定開發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古樹名木、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推進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形成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節約的美麗國土空間新格局。
  最佳化鄉村產業布局。充分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和各區域農業資源優勢,最佳化不同功能區農業定位,推動長株潭都市農業區、洞庭湖平湖農業區、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山脈山地農業區、湘中南丘崗節水農業區四個農業農村經濟板塊協同協調發展,加快構建區域特色鮮明的農業優勢區。建立區域戰略統籌機制,推動湘贛邊區等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民族地區、資源型地區、老工業地區、生態退化地區加快發展。落實國家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進一步發揮優質稻米、豬肉、食用植物油等產業優勢。最佳化供給結構,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玉米、棉花、牛羊肉、乳製品、大豆、禽蛋、水產品等重要農產品。按照“一縣一特”“一特一片”“一片一群”的思路,以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現代農業物流體系、優質農產品展銷中心等重要平台,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整體提升,大力發展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繼續做強做優糧食、畜禽、蔬菜三個全產業鏈產值已過千億產業,因地制宜培育壯大茶葉、食用油、水產、水果、中藥材、竹木等優勢特色產業。
第六節  主要目標
  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在中部地區率先基本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初步形成以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為主要特徵的農業現代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農民全面發展能力顯著增強,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初步形成以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為主要特徵的農村現代化。
  農業供給質量持續升級。糧食、肉類、食用油等主要農產品產出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穩定提高。全鏈條打造糧食、畜禽、蔬菜、茶葉、油菜、油茶、水產、水果、中藥材、竹木等10個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和一批百億現代農業產業園、十億農業產業強鎮,構建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鄉村產業體系。
  農業生產力水平持續提升。農業農村信息化加快推進,實現農業經濟運行監測與鄉村治理“一張網”、全省鄉村振興指揮調度“一張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病蟲害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覆蓋率穩步增長,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較快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農業社會化組織服務覆蓋小農戶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持續鞏固。全省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占永久基本農田面積90%左右。農村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有效保障。農村交通物流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電商、農村客運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基本普及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農業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健全,應急救援能力增強。
  農村公共服務持續提質。實現鄉村公共服務 “一門式”全覆蓋。農村公辦幼稚園建設不斷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有機銜接,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醫療衛生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便民醫療機構實現建制村全覆蓋。民眾文體活動普遍開展,民俗傳統文體活動得到傳承保護。農村養老機制基本健全,孤寡老人、失獨老人、殘疾人和特殊困難家庭老人實現應養盡養。
  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實用性村莊規劃應編盡編。農村生活垃圾實現有效治理,有條件的村莊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穩步提高,亂倒亂排得到管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廁所糞污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村容村貌整體提升,長效管護機制逐步建立健全。
  鄉村治理能力持續強化。村級自治民主化、規範化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能力進一步提升。農村法治建設不斷深入,鄉村基本法律服務體系、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完善。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取得突出成效。農村居民文明素養顯著提高。黨組織領導的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初步形成。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深入。鄉風文明建設實現制度化、常態化,移風易俗成為廣大農民自覺行動,基本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事不辦的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化拓展,以縣域為單元,建立健全新時代文明實踐縣鄉村三級組織架構。
  農村改革持續深化。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面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建立健全功能覆蓋到村的農村集體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力爭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農民發展能力持續增強。高素質農民培育擴面提質。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聯結更加緊密,輻射帶動農民發展能力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更加完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農業科技水平和標準化、機械化、信息化達到國家先進水平。農村總體基本實現現代化,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同步實現均等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具有湖湘特色鄉村風貌基本形成。農民基本實現現代化,農村勞動力普遍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共同富裕機制基本構建,相對貧困全面緩解,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為充實。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振興藍圖成為美好現實,現代化新湖南的願景在鄉村同步實現。
  註:*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是指農村通自來水人口與農村供水總人口的比值。“十三五”時期,根據《農村飲水安全評價準則》,集中供水工程是指設計人口≥20人的工程,2020年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統計數據為88.4%;2020年2月,水利部印發《水利部辦公廳關於做好“十四五”農村供水保障規劃編制的通知》,明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為設計供水規模≥100人的工程,並明確到2025年底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要達到88%,按照新的標準,目前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只有85.1%。據此,確定“十四五”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超過88%。
第二章  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
  牢牢扛穩產糧大省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抓實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防範化解農業風險,確保糧食麵積產量“雙穩”和其他農產品有效供給。
第一節  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把糧食生產擺在“三農”工作首要位置,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完善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指標,將糧食安全考核結果納入對市縣重點工作績效考核範疇。多舉措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大力開展早稻集中育秧,穩定雙季稻播種面積,全力制止耕地拋荒,引導水稻生產功能區至少種上一季水稻,支持一季稻區發展再生稻,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滲漏田和不適合發展水稻生產的嚴格管控區等發展旱雜糧生產。大力推廣高效增產技術,加強以品種為核心關鍵配套技術集成組裝,促進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到2025年,確保全省糧食播種面積710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3000萬噸左右。最佳化糧食生產結構,做優做強湘米產業工程,實施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加快推進“一企一片一種”優質口糧供應基地建設,推廣“早專晚優”“一季優質稻+一季油菜”等輪作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引導產業基礎較好的地方將小雜糧做成大產業。建設糧食安全產業帶,爭創國家糧食產業集群和糧食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持續開展糧食生產先進市縣和先進種糧家庭農場評選。完善和落實糧食補貼、重要農資儲備補貼政策,新增糧食補貼向糧食主產縣和新型經營主體傾斜。發展糧食精細加工,依託龍頭加工企業,打造糧食精品名牌和區域性公用品牌。實施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按照先檢後收、優質優價、應收盡收的原則,做好糧食收儲工作,保證糧食質量安全。深入開展“糧食節約行動”,減少生產、流通、加工、存儲、消費環節損耗浪費。
第二節  保障生豬等“菜籃子”產品供給
  深入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總體平穩。實施“優質湘豬”工程,調整最佳化生豬產業布局,重點支持養殖大縣、大型養殖企業,鼓勵養殖、屠宰、加工、冷鏈、配送、銷售一體化發展,加快現代屠宰加工與冷鏈配送體系建設,形成產品輻射全國及周邊國家、地區的“優質湘豬”產業集聚區。加強“湘江源”蔬菜和“湖南辣椒”省級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全面對接好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市場,加強高標準生產基地建設,建設一批智慧型化溫室、大棚、水肥一體化設施、生產加工智慧型可視化系統、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最佳化食用植物油產業布局,發揮“三高兩低”油菜、湖南油茶生產優勢,提升規模加工能力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加強果菜茶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抓好老桔園品改低改和低產老茶園品改。調整最佳化水果生產體系,建設高標準化精品果園,加強采後商品化處理與貯藏保鮮,大力發展水果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壯大牛羊、特色家禽產業。深入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調優水產品供給結構,打造水產全產業鏈。
第三節  築牢農產品質量安全螢幕障
  圍繞高質量保供,堅持兩個“三品一標”一起抓,大力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誌和合格達標農產品,推動建立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開展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建設一批集成套用基地。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深化國家和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強化風險評估與監測預警,加強鄉鎮監管能力建設,推進基層格線化監管。加強信息技術套用,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管理,探索“陽光農安”和智慧監管模式。強化日常巡查檢查,紮實開展監督抽查、飛行檢查,嚴格落實“雙隨機”要求。依法實施農業投入品登記許可,加強投入品生產經營管理和使用指導,推進農藥獸藥使用減量行動。健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名錄,指導督促生產經營者安全用藥,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深入開展“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等專項整治行動,防範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
第四節  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建設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耕地保有量不減少。加強承包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水稻生產功能區3850萬畝底線不突破。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蔬菜、油菜等農產品生產。明確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管制目標與管制強度,深入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行動,加強和改進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開展農村耕地撂荒專項整治,禁止閒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強化耕地質量監測監管,穩步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嚴格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監管,確保新增耕地質量不降低。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加大有機肥施用、秸稈還田肥料化利用、土壤改良、綠肥種植、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推廣,繼續實施耕地輪作試點,開展以酸性土壤改良為主的退化耕地治理試點,採取工程與農藝相結合、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措施,穩步提升耕地質量。
第五節  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落實國家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制定省市縣三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緊緊圍繞提升糧食產能目標,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區域,堅持新增建設和改造提升並重,按照“五統一”要求有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建成數量有保證、質量有提升。重點建設一批集中連片、高質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區。加強機耕道修建,實施宜機化改造。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收益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合使用土地出讓收入中用於農業農村的資金,重點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支出。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的,實行特殊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健全高標準農田管護長效機制,落實管護主體和管護經費。全面上圖入庫,強化用途管控,建成全省農田建設“一張圖”和監管系統。
第六節  抓好農村水利設施建設
  加快灌區現代化建設,實施已建灌區現代化改造,推進新建灌區工程建設,實施農村“五小”水利工程和農村小水源供水能力恢復三年行動,加強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有效銜接,統籌灌排骨幹工程與田間工程建設,發揮灌區工程整體效益。加快推進重點易澇區排澇能力和防洪控制型樞紐建設,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新增和恢復防洪庫容,增強四水乾支流洪水調蓄能力。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降低洪澇災害損失。
第七節  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
  全面落實防汛抗旱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強防汛抗旱應急管理和森林草原防火體系建設。完善基層水利工程日常巡查管護機制。加強農村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實施防汛抗旱、防震減災、防風抗潮等防災減災工程,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妥善應對水旱災害風險。開展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建立智慧化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強化動植物疫病防控能力,健全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治的協作機制,加強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建設,健全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完善植物病蟲疫情監測預警體系,提升動植物保護信息化水平。發揮農業保險災後減損作用,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開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擴大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收入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家庭農場保險試點範圍,推進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
第三章  大力發展精細農業
  一以貫之發展精細農業,持續推進“六大強農”行動,加快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培育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
第一節  打造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
  發展優質稻米、柑桔、生豬、食用油(菜籽油、茶油)、家禽、水產品、中藥材、竹木、花卉苗木等優勢特色主導產業,落實“千億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按照“一個產業一片示範基地”要求,種植類產業以支持品種改良及低產園改造為重點,養殖類產業以支持標準化養殖為重點,集中打造一批綠色精細高效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大力推進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全產業鏈發展,聚集農業多種功能,聚合上中下游完整環節,聚攏全鏈各類經營主體,分產業分別培育一批重點鏈和全產業鏈典型縣。培育10個以上年產值超百億的農業鏈主企業,打造30個以上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的典型縣,培育15條省域全產業鏈價值超千億的重點鏈,全省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年均增長8%左右。  
第二節  培育“湘”味農產品品牌
  深入推進“品牌強農”行動,省級重點培育一批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繼續支持“兩茶兩油兩菜”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宣傳推介和品質提升。鼓勵各市州、縣市區培育片區公用品牌和“一縣一特”品牌。按照“成熟一個、支持一個”的原則,逐步將“湘贛紅”等片區公用品牌納入支持範圍。培育一批地理標誌、氣候品質認證等品牌。持續開展“湖南好糧油”產品遴選。推動央媒集中宣傳“湘品”。實施“湘媒”推“湘品”行動,在省級主流媒體開展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宣傳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一縣一特”品牌公益宣傳。加強與電商大平台合作,打造“一縣一品”網銷品牌,建設湖南農產品銷售特產館、旗艦店。引導優質農產品企業進駐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開設品牌旗艦店、專營店和專櫃。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品牌建設的深度融合,以“檢驗檢測+質量溯源+5G技術”模式為核心,完善第二代農產品“身份證”標準,逐步實現省級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全覆蓋。
第三節  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
  深入推進“百企”工程,培育標桿企業,做大做強國家和省級龍頭企業,引導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壯大,形成國省市龍頭企業發展梯隊,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向產業園區和中心城鎮聚集。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實施一批對產業上下游發展有輻射帶動效應的優質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全產業鏈布局。統籌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推進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提升農產品加工機械化水平,加強農產品加工機械共性關鍵技術與通用裝備的研發,推廣蒸發濃縮、擠壓膨化等各環節成熟的農產品加工機械,加快生物工程、環保科技、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套用。力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00家、省級龍頭企業達到1000家。
第四節  推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和特色產業小鎮建設
  以縣市區為單位,創建一批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農產品加工園、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等建設,探索示範引領農業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發展路徑。大力推進特色農業、工業、文旅產業小鎮建設,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鎮建設的新空間、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支點、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新載體。加強制度創新、激勵約束和規範管理,支持特色產業小鎮積極引進優秀小鎮運營方和特色產業鏈配套企業,鼓勵開展結對聯創。聚焦鄉鎮農業主導產業全鏈條發展,著力加強標準化規模種養基地建設,配套完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努力提升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創建一批國家、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從省級農業產業強鎮中按照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要求,打造一批特色農業小鎮。積極發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示範村鎮,形成一村帶數村、多村連成片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梯次推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政策體系、共建體系和園區體系,建設一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特色產業園,鼓勵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第五節  發展提升鄉村休閒旅遊業
  按照“一心一區三帶”的休閒農業產業布局,打造長株潭都市休閒農業核心、洞庭湖“魚米之鄉”休閒農業集聚區、京廣線臨港澳度假聖地休閒農業產業帶、二廣高速湖湘農耕文化體驗休閒農業產業帶和大湘西民族民俗特色休閒農業產業帶。深度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探索開發特色農家樂集聚村、沉浸式體驗、文化休閒、鄉村康養、古村體驗、產村融合家庭農場等鄉村休閒旅遊模式。實施鄉村休閒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精品旅遊線路,創建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市、區)8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40個、休閒農業集聚發展示範村150個、休閒農業示範農莊300個,將休閒農業打造成100萬人就業、800億元產值的鄉村產業新增長極。
第六節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延伸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揮各自優勢,培育一批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紐帶作用,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服務相互融合。大力發展鄉村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各類服務主體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鼓勵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開展託管服務、專項服務、連鎖服務、個性化服務等綜合配套服務。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推動電商資源、快遞服務下沉到村,鼓勵發展線上服務、線下體驗,拓展農產品出村進城渠道。拓展生活性服務業,積極發展養老護幼、衛生保潔、法律諮詢、信息中介、就業指導、醫療保健等。打造鄉村產業融合平台。  
第七節  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深入實施“萬戶”工程,大力扶持小農戶發展成為家庭農場,開展家庭農場省市縣“三級聯創”活動。引導農民合作社依法自願組建聯合社,發展聯合體。持續開展農民合作社示範創建,積極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大力發展涵蓋全部或部分生產環節的“N代”農業生產託管服務。探索不同區域、不同地形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培育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省級農業社會化服務信息平台,支持建設一批區域性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中心,打造一批省級示範中心。每年選擇一批縣市區開展水稻、蔬菜、水果、茶葉等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5年實現全部產糧大縣、單項經濟作物主要產出縣全覆蓋。引導小農戶開展聯合與合作,通過聯戶經營、聯耕聯種等方式聯合開展生產。創新農民合作社聯結小農戶機制,鼓勵小農戶利用實物、土地經營權等作價出資入社辦社,盤活資源要素,健全盈餘分配機制。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小農戶需求加強農產品初加工、倉儲物流、市場行銷等關鍵環節建設和服務。
第八節  推進農業開放發展
  圍繞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大力推進開放強農行動。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以種業和農機為重點,支持具備條件的農業企業全產業鏈全球布局,出境參加國際性農產品展示展銷、投資境外農業產業園,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品種,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支持建設非洲重點農產品集散和交易中心。用好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非經貿博覽會等平台,促進農產品“優進優出”。依託中歐班列開行農產品冷鏈物流班列。搶抓中部崛起戰略機遇,鞏固提升湖南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地位,著力建設綠色發展的美麗湖南。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著力建設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健全農產品質量監測結果互認、農產品市場信息和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數據共享、重大動植物疫情監測信息會商等制度。協同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共同打造“湘贛紅”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辦好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支持湖南優質農產品充分利用“832”(脫貧地區網路銷售平台)、省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服務中心等平台,構建產銷對接長效機制,打造“永不落幕農博會”。
第四章  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支撐
  強化科技引領,實施創新驅動,加快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第一節  推進種業創新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指示精神,省部共建推進種業創新發展。推動湖南建設全國雜交水稻創新引領區、生豬核心種源先導區、“三高兩低”食用菜籽油品種研發優勢區、果菜茶品種改良示範區、內陸特色水產種業試驗區和“一帶一路”種業國際合作交流基地,打造種業創新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支持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建設,聚焦“卡脖子”技術,開展生物種業重大科技聯合攻關。強化雜交水稻全球領先優勢,加快攻克高效輕簡制種和抗逆育種技術,開展第三代雜交稻、耐鹽鹼稻、高檔優質稻、超級稻等新品種攻關,鎘低積累水稻品種選育要取得重大突破,力爭在2024年前推廣運用。推進淡水魚種業創新,創製多倍體魚、抗病草魚、中華鱉、小龍蝦等優質新品種。提升生豬核心種源自給水平,打造瘦肉型豬種源基地,核心群生產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動油菜“三高兩低”新品種選育,實現單產和品質穩步提升,抗逆性顯著增強。推進果菜茶核心種質提檔升級。把“隆平高科”打造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種業企業,培育一批特色型優勢種業企業,推動優勢種業企業全球全產業鏈布局。高效運營省南繁科研育種園,高標準建設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種業產業園等種業發展關鍵項目,推進水產遺傳育種中心、核心種公豬站、畜禽“育繁推”一體化示範基地、蔬菜現代化育種中心、茶樹改良中心建設。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保存保護、鑑定評價和創新利用。實施現代種業管理提升工程,建立品種測試、種子檢驗、質量認證、信息服務等監管服務平台,強化種業智慧財產權保護,推行種業相關產品可追溯管理,組織開展保護種業智慧財產權專項整治行動,維護公平公正市場環境。
第二節  推進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加快智慧智慧型農機研發製造,構建以湖南智慧型農機創新研發中心為主體,雙峰縣、漢壽縣和郴州市蘇仙區三個農機生產製造基地以及湘北、湘西農機裝備產業集群為載體,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示範區、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示範區、數字農業示範區為支撐的“一中心三基地三示範區”的農機產業發展格局。努力攻克農機“卡脖子”技術,加快農機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推進農機逐步向製造智慧型化、產品智慧化、操作無人化發展。聚焦糧油、果蔬、茶葉、畜禽等優勢產業,積極探索“改機宜地”,突破丘陵山區農業生產高效專用農機等關鍵核心技術;支持農機產業集群加強農機產品設計、生產、服務的數位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技術改造;支持規模農機企業完善配套供應鏈,打造“湘字號”標桿企業、產品和品牌。支持農機企業申報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製造業單項冠軍,支持中聯農機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擴大農機補貼範圍,補貼覆蓋農林牧漁主導特色產業主要作業環節機具。推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採取整縣整市推進措施,重點補齊水稻機插機拋和烘乾短板,建設一批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作業示範縣。打造農機“千社”工程升級版,建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推動農機服務由糧油作物向農林牧漁業全面拓展。圍繞優勢特色千億產業,研究機械化作業配套技術,研發推廣先進適用機具,加強果菜茶宜機化改造和高標準農田以外區域機耕道建設,把湖南打造成南方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生產示範區。推動湘產農機“走出去”,支持湖南農機企業組團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健全全球行銷服務網路,在東協、非洲等地建設生產基地,重點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利用部、省各類經貿展覽平台,推動湘產農機產銷對接和技術交流。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加快發展工廠化育秧、水肥一體化灌溉、溫室大棚、設施漁業等生產設施,推進農業生產關鍵環節設施化。推進設施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帶動發展長株潭都市農業、“湘江源”蔬菜、大湘西果菜茶、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優質水產設施農業各100萬畝,加快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裝備、農機套用相融合。支持建設智慧農場、無人農場及“數字大米”項目,完善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肉類、水產品冷鏈配套設施。加快推進年出欄生豬1萬頭以上、存欄蛋雞5萬羽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養殖全程機械化,提高畜禽養殖圈舍環境調控、精準飼餵、生物安全防護、畜禽產品追溯等機械化、智慧型化水平。發揮湖南省農機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作用,加大農業機械創新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引進機械、電子、液壓、信息、農藝等領域的知名專家,組建湖南智慧智慧型農機全產業鏈發展高端智囊團。支持在湘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強農機學科建設、試驗基地建設和農機科研領軍人才培養。支持職業學校加大農機產業實用技能人才培養,培育更多“懂農機、用農機”的高素質農民。
第三節  健全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強化關鍵及共性技術科技攻關,加強農業套用基礎研究,推進農業遺傳解析、基因編輯、農作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防控機理、人工智慧等前沿研究。強化技術集成創新,力爭在農產品精深加工、新產品研製、工藝和鮮活農產品冷鏈運輸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加強農藝農機技術融合、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綜合信息服務能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與平台建設,完善水稻、油菜、水果、蔬菜、茶葉、生豬、草食動物、水產、旱糧、中藥材等1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新增家(水)禽、棉花、油茶、南竹及特種養殖、特色經濟作物等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支持建設科技孵化中心、院士(大師)工作站(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積極創建國家和省級農業領域重點實驗室、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支持湖南農業大學建設現代農業智谷。推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創新型縣(市、區)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科技創新聯盟、星創天地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加快構建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為骨幹、新型經營主體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技服務體系。實施“湘才鄉連”專家服務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三區”科技人才計畫,推進123個科技專家服務團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聘請科技專家開展“湘農科教雲”線上服務。
第四節  加快農業信息化和數字鄉村建設
  建設基礎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全省“三農”大數據中心建設,實現農業農村產業、農業經營主體、人才資源、自然資源、種質資源、農村集體資產、農村宅基地等信息匯集共享和分析利用。加快推進農業設施數位化信息化改造,構建“網際網路+”農業體系,推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種養、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的套用。建設一批省級5G智慧農業園區、數字農業創新套用基地、數字農業農村創新中心。持續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體系建設,提升省級信息進村入戶綜合平台運營維護能力、縣級運營中心運營帶動能力和村級益農信息社站點可持續運營能力。統籌鄉村已有信息服務站點資源,推廣一站多用。整合現有村級信息服務終端、移動網際網路套用(APP)軟體,面向農民提供一站式、一門式信息服務。實施“網際網路+基層治理”行動。推行適老化和無障礙信息服務,保留必要的線下辦事服務渠道。建成一批引領數字生活體驗的智慧村莊和智慧田園,建成一批數位化套用程度高且彰顯湖南特點的數字鄉村。
第五章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建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全國和全省農民平均水平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水平。集中開展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有效銜接推進鄉村振興。  
第一節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建立健全快速發現和回響核查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分層分類納入動態監測和幫扶政策範圍,實行動態清零。建立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大數據平台。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後幫扶相結合,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根據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的風險類別、發展需求等開展針對性幫扶。
  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健全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機制。有效防範因病返貧致貧風險,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重點做好脫貧人口的參保動員工作,確保困難民眾基本醫保全覆蓋,構建基本醫療、大病救助、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機制。建立健全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及時將動態新增危房和因災致危農房等納入改造範圍,切實保障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基本住房安全。鞏固拓展已建農村供水工程成果,繼續推進農村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並按照困難類型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等。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鼓勵引導農產品加工業、手工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向集中安置區周邊聚集,優先安置搬遷人口就業。將以工代賑項目向易地扶貧搬遷領域傾斜,促進搬遷民眾就地就近就業。完善配套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
  做好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投入形成的扶貧項目資產進行全面摸底,按照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到戶類資產進行管理。明晰經營性資產產權關係,分類細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辦法,資產收益重點用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明確公益性資產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保障必要的管護經費。到戶類資產歸農戶所有,由其自行管理。嚴格落實產權主體管護責任和行業部門監管責任,確保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防止資產流失和被侵占。嚴格按照國有資產、集體資產和股權管理有關規定規範處置扶貧項目資產。
第二節  有效銜接推進鄉村振興
  推動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完善“四跟四走”“四帶四推”產業發展工作機制,以脫貧縣為單位制定“十四五”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優先支持脫貧地區完善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和食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優先扶持脫貧地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農業特色小鎮,參與農業產業化“百企”培育工程;優先支持脫貧地區打造特色主導產業區域公用品牌、“一縣一特”品牌和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身份證”管理。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紮實做好過渡期內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堅持戶借、戶用、戶還,精準用於貸款戶發展生產和開展經營。深入實施“千企幫村萬社聯戶”行動。
  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健全脫貧地區就業服務體系,對吸納脫貧人口就業多、穩崗效果好的省級就業幫扶基地和省示範就業幫扶車間,按規定給予獎補。支持脫貧地區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延續支持就業幫扶車間的費用減免及地方實施的各項優惠政策。過渡期內逐步調整最佳化生態護林員政策和鄉村公益崗位政策。
  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支持脫貧地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抓好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鄉鄉通三級路建設,加強農村旅遊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加強農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加強縣鄉村物流體系建設,實施農村電網、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農村通信網路提升工程、快遞進村工程。強化新建農房規劃管控。
  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公共服務水平。實施基礎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加強脫貧地區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認真做好脫貧地區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工作,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合理流動。過渡期內保持現有健康幫扶政策基本穩定,繼續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脫貧地區縣級醫院,支持脫貧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用房修繕、設備配備和人才培養,繼續實施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項目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本土化專科人才培養項目,農村定向醫生免費培養計畫向脫貧地區傾斜。  
第三節  開展鄉村振興重點幫扶
  分級確定幫扶對象。支持大湘西片區、大中型水庫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根據中央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將基礎條件相對較差、鞏固脫貧成果任務相對較重的13個脫貧縣和2307個建制村分別確定為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幫扶村。市州、縣市區依據自身實際,合理確定本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對象。
  強化政策支持。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適當向重點幫扶縣傾斜,並逐步提高用於產業發展的比例。支持重點幫扶縣按規定期限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符合條件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優先納入行業部門規劃,優先保障實施。過渡期內省級每年單獨安排重點幫扶縣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600畝,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重點幫扶縣探索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縣管鄉用、下沉到村”、職業技能升級工程等創新工作。到縣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對重點幫扶村實施傾斜,新一輪鄉村振興駐村幫扶省派工作隊主要安排到重點幫扶村。
  加強重點領域幫扶。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首要任務,大力促進重點幫扶地區人口持續增收。支持重點幫扶縣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做大做強重點幫扶村特色產業,支持連片打造鄉村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探索形成重點幫扶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探索建立適應重點幫扶地區特點的人才使用機制,加快促進重點幫扶地區社會發展。
  建立跟蹤監測機制。在重點幫扶縣率先建立動態跟蹤監測機制,定期對防止返貧監測風險消除對象收支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進行跟蹤分析,防止出現風險反彈。建立重點幫扶縣財政運行監測預警機制,將收支平衡、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支付、庫款保障水平作為監測重點,防止財政運行風險。在重點幫扶村開展試點,探索“當天發現、當天回響”的精準監測機制。
  完善多方力量參與幫扶機制。深入推進對口幫扶,建立省內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對口幫扶欠發達地區的長效機制。組織長沙市等10個市、縣市區和省國資委等3個省直單位對口幫扶龍山縣等13個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配合做好中央單位定點幫扶,推進軍隊定點幫扶,組織動員民營企業、商協會參與“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引導社會組織、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幫扶。
第四節  促進農民增收和全面發展
  培育高素質農民。整合利用各類農民教育培訓資源,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和農民大學生培養計畫,重點培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推進鄉村振興帶頭人學歷提升計畫。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境(省)外培訓工程和農村電子商務培訓計畫。最佳化高素質農民培育手段,採取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線上學習、現場觀摩、交流實踐、指導服務等培訓形式,分層分類開展全產業鏈培訓,加強訓後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提高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能力。充分利用農民教育培訓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對培訓過程和效果的全程監管。建設一批綜合類培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實訓基地、農民田間學校。建立“鄉村工匠”認定和評價制度,推進“鄉村工匠”培育。
  促進農民就業創業。深入開展勞務協作,健全崗位歸集發布和勞務對接機制,完善轉移就業服務,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建立農民工服務保障與監測預警平台。積極開發縣域內就業崗位,擴大農民就地就近就業規模。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入鄉創業,發展壯大返鄉入鄉創業平台。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組建創業導師隊伍和專家顧問團,引導有資金、有技術、有信息的各類返鄉入鄉人員到農村創新創業。建設一批國家、省級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培育壯大“湘”字號勞務輸出品牌,提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競爭力。不斷最佳化農村創業環境,持續做好創業致富農民典型選樹,激發創業熱情,形成以創新帶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增收的格局。統籌抓好退捕漁民轉產安置。
  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實施新一輪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開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行動,建設一批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深入貫徹《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引導小農戶以產權、資金、勞動、技術等與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訂單收購、入股分紅、保底收益、優先雇用等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小農戶發展專業化生產,更多分享產業鏈發展收益。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進一步加強產銷對接,建立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促進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完善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製度,創新受益模式,實現農民財產性收入穩步增長。貫徹國家惠農政策,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擴大對農民直接補貼範圍,保障農民轉移性收入。不斷縮小同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力爭到2025年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擴大農村消費。暢通城鄉消費聯通渠道,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持續做好農批、農貿(集貿市場)提質升級,加快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推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向農村市場拓展,引導農村消費梯次升級。支持建設農民消費服務綜合體,引導大型商超和電商平台向農村延伸。推動汽車下鄉,鼓勵整車企業開展多品牌聯合經營,加快建設城鄉一體的汽車銷售和售後服務網路。推動農村地區家電更新換代,鼓勵家電生產企業依託銷售網點開展家電下鄉。鼓勵向農村中低收入群體發放電商消費券、商超消費券、餐飲消費券、家電消費券、出行消費券等。拓展農村地區代收代繳、代購代賣、小額信貸等服務,提升便民服務水平。大力整治規範農村市場秩序,依法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
第五節  推進湘贛邊等鄉村振興示範區創建
  建設湘贛邊鄉村振興示範區。按照“省級統籌、市縣主體,先行先試、示範引領,分類推進、重點突破”的原則,實施現代農業發展示範工程、農業產業強鎮和特色小鎮培育工程、農村人居環境示範工程、水利建設示範工程。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示範,瀏陽市和醴陵市打造率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樣板區,攸縣打造梯次推進鄉村振興樣板區,平江、桂東、茶陵、炎陵、汝城、安仁、宜章7個縣打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樣板區。
  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市(長沙市)和14個示範縣建設。圍繞“五大振興”,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為全省推進鄉村振興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第六章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科學編制鄉村規劃,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鞏固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成果,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為總抓手,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顯著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第一節  科學編制村莊規劃
  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城鄉融合類、農業發展類、生態保護類、特色保護類、集聚提升類五類村莊功能類型,分類推進村莊建設發展。科學安排鄉村用地空間,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及儲備區劃定成果。合理安排城鄉產業用地布局、基礎設施布局,擴充產業用地,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嚴格落實“一戶一宅”。規範引導村莊建設行為,合理劃定村莊建設邊界,對農村建設用地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明確村莊建設特色與要求,塑造湖湘特色鄉村風貌,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引導各類建設用地布局規避村域內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從嚴把控鄉村規划水平和質量,培養專業鄉村規劃隊伍,探索建立“一師兩員”制度(即鄉村規劃師,規劃聯絡員、監督員)。建立規劃“留白”機制,留足村莊未來發展空間。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推進村莊建設“一張圖”管理。加強村莊規劃基礎研究。
第二節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紮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行“首廁過關制”,尊重民眾意願,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堅持農村戶用廁所願改盡改。注重因地制宜、科學引導,合理選擇改廁模式,合理規劃農村公廁布局,加快建設鄉村景區旅遊廁所。加強改廁後期管護運維,持續推進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注重將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相結合。
  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科學選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統籌推進污水治理設施的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優先治理水源保護區、黑臭水體集中區域、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鄉接合部、旅遊風景區等重點區域生活污水問題。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長效管理機制,增強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服務能力。繼續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四年行動。開展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鄉鎮樣板河湖打造。完善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大力開展美麗河湖建設,深入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打造一批“水美湘村”。
  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機制。抓好源頭分類減量,因地制宜科學探索垃圾分類模式,減少垃圾出村處理量。完善收運處置體系,推廣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治理模式,探索建立區域性終端處置設施,逐步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全覆蓋。加快建設回收利用體系,積極推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與農村環衛清運網路“兩網融合”,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推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付費服務機制。
  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全方位改善村容村貌,從“清髒”向“治亂”“扮美”拓展,從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村莊周邊拓展,營造清清爽爽、漂漂亮亮的公共環境。落實林長制,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建設,引導村民開展庭院綠化、村莊綠化,充分利用荒地、廢墟、邊角地等開展村莊小微公園和公共綠地建設。規範農村建房,嚴格落實“一戶一宅”,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適度集中建房。持續整治農村“空心房”,依法依規拆除危舊房、閒置房、殘垣斷壁,及時平整和科學有效利用拆后土地。繼續實施湖湘農民新居工程、農村美化綠化氣化工程、農村公共空間整治工程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有序推進村莊亮化工程,逐步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
  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立足清、聚焦保、著力改、促進美,全面開展“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攻堅行動,按照乾淨整潔、美麗宜居、特色精品三個基本標準,分類制定村莊清潔行動標準規範。引導農民民眾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健全長效機制,美化提升村容村貌。
第三節  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
  深入實施“千村美麗、萬村整治”工程,高水平推進湖湘風貌的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圍繞“一市十縣百鎮”深入開展全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聚焦布局美,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規劃和建設,打造具有鮮明田園風光特色的美麗幸福家園;聚焦產業美,持續提升農業綠色生產水平,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為導向,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和生態種養模式,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聚焦環境美,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聚焦生活美,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健全完善;聚焦風尚美,深入實施鄉風文明提升工程,引導民眾參與美麗家園建設,完善村規民約,把優秀農耕文化融入鄉村治理。發布新時代湖南省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和評價規範。培育一批全域美麗鄉村縣,創建一批全域美麗鄉村鄉鎮,打造一批省市縣三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和省級特色精品村,建設一批秀美屋場、五美庭院。完善領導辦點、部門幫村、幹部駐村等工作機制,深入實施“萬企興萬村”“同心美麗鄉村”建設。
第四節  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
  持續建設“四好農村路”,規範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全面實施路長制。加速農村公路提質改造,推動鄉鄉通三級路建設。加強農村資源路、產業路(竹林道)、旅遊路建設,逐步提升建制村通雙車道比重。推進農村公路危橋改造。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提升農村供水保障能力,加強中小型水庫等穩定水源工程建設和水源保護,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因地制宜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加強農村供水運行、水質管理,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加快供水服務標準化。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提升農村電氣化水平,發展農村生物質能源,因地制宜開發風能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提升農村地熱能利用水平,實施“氣化鄉村”工程,加強煤炭清潔化利用。著力鞏固脫貧地區供電能力、供電質量。全面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有序部署第五代移動通信(5G)、移動物聯網,農村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和移動寬頻用戶普及率持續提升。實施縣域城鄉廣播電視建設一體化行動,推進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完善縣域節目傳輸覆蓋,全面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網路,開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試點,推進快遞服務進村,實現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全覆蓋。加強縣域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完善縣域農產品供應鏈體系。
第五節  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改善農村居民教育條件,加強農村公辦幼稚園建設,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畫,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加強提質改造,在縣城和中心鎮新建、改擴建一批高中階段學校。做好鄉村教師培養培訓。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和教學工具下鄉。加強涉農高校、職校和學科專業建設。持續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條件,提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高大病醫療保障水平。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選建一批中心衛生院,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實施疾控中心標準建設工程,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農村婦幼、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推進中醫藥服務基層全覆蓋。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注重城鄉養老服務設施和服務協調發展,推動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均衡布局。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推動村級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健全鄉村特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開展各類文藝文化下鄉惠民活動。加強村級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實施“家門口十小”示範工程,持續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型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深化基層一門式公共服務建設。健全完善“湘融湘愛”農民工服務保障監測預警社會協作機制。
第七章  加強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幸福指數。
第一節  打好“十年禁漁”持久戰
  嚴格執行《長江保護法》,健全制度框架,全面推動“長江十年禁漁令”落地見效。建設以智慧漁政監管系統和格線化禁捕管理體系為核心的“禁漁天網工程”,構建全覆蓋、全天候、全方位的立體防護網。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打造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漁政執法隊伍。建立健全“一江一湖四水”水生生物監測體系,開展禁捕效果監測評估。嚴格規範執法監管,健全常態化聯勤聯動聯合執法機制,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非法捕撈。
第二節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打贏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加強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深入推進洞庭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繼續以洞庭湖、長江及湘資沅澧四水等流域為重點治理區域,實施長期監測。加強治理示範區建設,總結與推廣有效的面源污染防控技術模式與機制,鞏固和拓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果,防止已整改銷號涉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反彈。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項目實施監管。深入推進河(湖)長制涉農工作。持續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實施農田清潔工程,嚴控秸稈露天焚燒,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實施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支持農膜、農藥化肥包裝瓶(袋)等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置。
第三節  紮實推進化肥減量增效
  完善化肥減量增效的長效工作機制,堅持作物有機營養與礦質營養並重,推進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做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配方肥和有機肥等推廣套用,推廣側深施肥等機械深施方式、“水肥一體化”等集成技術,創新舉措高質量完成化肥減量增效目標任務。“水肥一體化”主要設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依託湖南農業“12316”開展化肥減量技術諮詢服務,配套建立諮詢專家庫。深入推進《洞庭湖區化肥減量工作三年行動計畫(2021—2023年)》,確保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健全化肥使用量統計調查制度,規範化肥使用量統計方法、統計口徑。  
第四節  持續推進耕地安全利用
  強化農用地分類管理,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精準開展污染耕地源頭管控和安全利用,嚴格防控重金屬污染。強化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全面摸清全省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家底,嚴格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強化土壤污染源系統防控,加強空間布局管控和重點污染源監管,防範新增土壤污染,持續推進涉鎘等重金屬污染耕地防治,對嚴格管控耕地全面退出水稻生產,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農民自願”原則,全面開展種植結構調整。繼續鞏固拓展長株潭地區耕地治理試點成果,抓好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落實以鎘低積累品種替代、“淹水法”為主的安全利用農藝措施,建設農用地安全利用典型縣。  
第五節  開展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把農業農村領域率先完成國家碳達峰碳中和任務作為綠色發展重要目標任務。開展農業農村碳排放測算和碳達峰行動目標、路徑和措施研究,加強農業農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與糧食安全、產業發展等工作的有效銜接,協同推進溫室氣體減排、耕地質量提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全面提升農業農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整體水平。重點做好種植業減排固碳、畜禽養殖業控污降碳、水產養殖業減排增匯、農機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工作。建立以技術體系為核心、標準體系為基礎、產業體系為關鍵、經營體系為依託、政策體系為保障、數字型係為引領的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集中連片開展綠色種養技術套用試驗,建設一批農業綠色發展長期固定觀測試驗站。總結適合不同生態區域和不同作物品種的農業綠色發展典型經驗模式,打造農牧漁綠色發展綜合試點示範樣板。
第六節  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和生態種養模式,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建立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等的收儲運體系,完善收儲運網點基礎設施建設與設備配套,鼓勵支持各市縣適度發展農業廢棄物“五化”利用,建立農作物秸稈、農業投入品等資源供需信息平台和技術支撐服務體系。加強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做好原生境保護區管護工作,開展水生生物資源調查監測,建立健全水生生物監測體系。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大力發展節水型現代農業,切實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推廣農牧結合、水旱輪作模式,結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等,大力推進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明確各地種養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實行合理承載。發展種養結合、稻漁綜合種養、大水體生態養殖。規範使用飼料添加劑、獸(漁)用抗菌藥物。強化農業生態系統養護修復,突出漁業池塘標準化生態化改造及養殖尾水綜合治理。開展生態農場示範創建。
第八章  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建設文明和諧鄉村,為鄉村產業發展、農民安居樂業提供穩定和諧的外部環境,為鄉村振興凝聚善治的力量。
第一節  強化黨對農村各類組織的全面領導
  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對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統一領導,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堅持和加強黨領導基層治理的各項制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探索推行基層黨組織負面清單管理。構建黨委領導、黨政統籌、簡約高效的鄉鎮(街道)管理體制。深入開展農村黨支部“五化”建設,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最佳化提升行動。因地制宜推行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居)民委員會主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引導講政治、品行好、號召力強的黨員擔任紅白理事會等村級各類組織的負責人,推動具備條件的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建立黨組織。健全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由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
第二節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沉
  充實加強鄉鎮工作力量,推動各地對現有空編缺員的鄉鎮在2年內補齊人員。統籌選派省、市機關優秀年輕幹部到鄉鎮掛職,原則上每個鄉村振興任務重的鄉鎮都有1名掛職幹部。加強部門聯動,建立鄉村治理協同推進機制。堅持縣鄉村聯動,推動社會治理與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最佳化鄉鎮(街道)政務服務流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進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理,逐步推行跨區域辦理。增強鄉鎮(街道)行政執行能力,依法賦予鄉鎮(街道)綜合管理權、統籌協調權和應急處置權,強化其對涉及本區域重大決策、重大規劃、重大項目的參與權和建議權;積極推進鄉鎮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規範涉農行政執法,組建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完善執法程式,強化執法監督。最佳化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設定,確保管理服務有效覆蓋常住人口。  
  第三節  推進鄉村“三治”有機融合
  健全黨領導的村民自治形式,加強村(居)民委員會規範化建設,規範村級組織工作事務,在基層公共事務管理和公益事業建設中廣泛實行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村(居)民自治格局。完善黨務、村(居)務、財務公開機制。加強群防群治、聯防聯治機制建設,改進格線化管理服務,增強村(社區)組織動員、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組織村民建立健全村規民約,發揮好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鄉賢參事會、禁毒禁賭協會、退伍軍人協會等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司法保障,統籌加強鄉村綜治中心、基層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建設。完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暢通司法便民“最後一公里”。加強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建設,打造法治鄉村示範樣板。加強鄉村法治文化建設。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推進鄉村“雪亮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網際網路+警務”,大力推行“一村一輔警”機制,建設平安鄉村。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有效化解鄉村矛盾糾紛。規範小微權力運行,依法懲處發生在民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加強村級財務統一軟體平台管理,紮實推進“網際網路+監督”工作。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著力淳化鄉風、敦化民風、培育新風,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決遏制天價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等不正之風。統籌推動農村文化建設、農民文化活動與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守護和傳承湖湘優秀農耕文明。深化“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以優良家風淨化農村社會風氣。充分發揮新鄉賢的帶動作用,構建弘揚新鄉賢文化。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廣泛開展文明創建和志願者服務活動,推動“四季同行·雷鋒家鄉學雷鋒”常態化。  
第四節  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手段
  深入推進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和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工作,探索總結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建立省市縣示範聯創機制,開展省級示範創建,打造一批治理體系健全、治理能力突出的典型。積極推廣積分制、清單制、“黨建引領互助五興”“屋場會”等好的鄉村治理模式,加強正面典型激勵引導。鼓勵探索通過建立村民微信群、套用治理類APP等形式,推進議事協商、村級事務管理等線上運行,打破時空限制。鼓勵引導縣鄉基層注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提高鄉村幹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工作的能力,提升鄉村治理的智慧型化水平。
第九章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堅持把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作為新發展階段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深入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暢通城鄉要素循環,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第一節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以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積極推動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大幅提高落戶便利性,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完善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進一步落實人地、人錢掛鈎政策,推進資金和建設用地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城鎮傾斜。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增加人口流入較多城市教育衛生投入,提高社保跨區轉移接續效率,擴大保障性住房對農業轉移人口的覆蓋範圍,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提升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以市縣域為整體,根據人口密度統籌推動道路、通訊、水電、環境治理等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與管護。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普惠共享,加快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範低保對象管理,逐步推進城鄉社會救助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實現救助對象精準、救助政策銜接、救助資源統籌、救助信息共享、救助效率提升。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重點支持鄉村教師隊伍、醫療衛生隊伍、農業科技隊伍建設。
第二節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承包地管理與改革。鞏固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契約管理和變更機制,加強縣市區為基礎的農村土地承包信息數據管理和套用平台建設。建立健全成果數據匯交機制,推動各級土地承包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做好土地承包數據與不動產登記機構等有關部門數據共享、有序銜接。持續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完善承包地流轉交易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平台,建立土地流轉數據與承包地成果數據對接核查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工作原則,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契約管理服務和流轉風險監管,引導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修訂《湖南省〈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辦法》,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逐步擴大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延包試點。
  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房地一體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實現形式。在充分保障農民宅基地合法權益的前提下,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依規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嚴禁違法違規買賣農村宅基地,嚴禁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禁止違背村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禁止違法收回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為村民進城落戶的條件,禁止強迫村民搬遷退出宅基地。
  探索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形式共同經營農業產業。單位或者個人也可以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通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讓、出租等方式使用集體建設用地。鼓勵利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推進農村空心房、廢棄建設用地整治復墾。  
第三節  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全面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鞏固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果,定期組織年度資產清查,明晰集體資產產權關係,建立集體資產管理台賬,明確集體資產管理範圍,健全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推進集體資產信息管理,管好用好盤活集體資產,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收益分配與考核等制度,規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整省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台建設,五年內實現全省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出台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辦法。
  深入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擴大經營性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範圍,探索將用於投資、開發的農村集體閒置資產和資源等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改革試點。建立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證書、股權台賬、股權檔案等管理制度,健全資產運營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機制,落實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分配權。到2022年底,實現全省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應改盡改。到“十四五”末,農村集體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取得明顯進展。
  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途徑,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土地股份等各類農民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等合作組織,興辦倉儲物流冷鏈等實體,組織當地農村勞動力,承擔或參與小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支持集體經濟組織創辦綜合服務社、便民服務店,開展家政、環衛、養老、商貿服務和金融、保險、廣電、通信代理服務,採取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農房和校舍等多種形式發展特色民宿、傳統餐飲、休閒農業、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通過購買或共建商鋪、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寫字樓和公寓等物業資產,獲取穩定收益,通過入股或者參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村與村合作、村企聯合、村社共建等方式聯合經營,多渠道增加村集體和農民收入。建立健全集體經濟薄弱村結對幫扶機制,提高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完善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由縣級領導牽頭,逐村研究落實發展舉措。
  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體系建設。出台關於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的指導意見,建立省、市、縣、鄉統一聯網、四級聯動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範運行。重點抓好縣級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制定農村產權分級交易標準、規則和流程,完善管理機制,推動平台運行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基本建成功能完備、信息互聯、運行規範、流轉順暢、監管有力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管理服務體系。
第四節  統籌推進農村其他各項改革
  持續深化農業綜合執法改革,加強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建設和隊伍建設,加快形成省市縣三級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協調聯動的執法體系。開展農業綜合執法隊員素質提升五年行動。深化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積極開展國營農場自然資源委託代理機制試點。持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實施供銷合作社培育壯大工程,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加快推進聯結到戶、服務到戶,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台。加快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儲備糧食管理制度。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農田水利綜合改革試點,加大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力度,完善水費收取和財政精準補貼機制。持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實施新一輪益陽市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
第十章  健全規劃落實機制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規劃的戰略指導作用,健全考核激勵約束機制,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實。
第一節  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
  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全面實行市縣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和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制,市縣黨委要定期研究鄉村振興工作,縣委書記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充分發揮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強化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促檢查等職能,每年分解“三農”工作重點任務,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負責鄉村振興促進工作的統籌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工作,省市縣各部門在各自職責範圍內負責抓好有關的鄉村振興促進工作。建立鄉村振興聯繫點制度。建立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面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示範創建村、一般脫貧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分類按需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開展縣鄉村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輪訓。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黨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強化人才服務鄉村激勵約束。
第二節  優先保障農業農村投入
  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健全“三農”投入優先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財政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確保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0%以上。支持符合條件的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和鄉村建設行動項目申報發行政府債券,加強高質量項目開發儲備。發揮財政投入引領作用,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建立健全多層次融資擔保體系,探索創新擔保產品、降低擔保門檻、擴大擔保範圍。因地制宜推動涉農信用信息資料庫建設,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比較完善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的中長期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發展,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增加首貸、信用貸,推進保單質押、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活畜禽抵押等貸款業務。推進銀行保險等金融基礎服務“村村通”試點,持續加強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建立現代農業保險體系,穩步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發揮“保險+期貨”在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完善財政資金績效考核機制,做到“用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
第三節  強化人才保障
  落實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畫,大力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深入實施“萬名”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工程、“萬名”能人返鄉下鄉創新創業工程、“萬名”鄉賢服務鄉村振興工程、“萬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服務“三農”工程。加強農業高端人才引培,建立激勵機制。對依託重點實驗室、農業科技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引進的農業科技領軍人才,根據服務期限給予一次性補助;對依託頂尖人才創新團隊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投資項目和創新創業技術投資項目,給予人才津貼;對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引進的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分級每年給予補貼。加大公費定向培養師範生、醫學生力度。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振興工作體制機制,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第四節  強化用地保障
  制定保障和規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實施細則,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合理用地。單列鄉村振興專項新增建設用地計畫,不低於國家下達總量的10%,專項用於農村建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足的由省統籌解決。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預留不少於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市縣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優先用於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在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中預留不低於2%、不高於5%的規劃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專項用於利用農村本地資源開展農產品初加工、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而必需的配套設施。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開展節約集約用地綜合整治試點。大力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鼓勵對依法登記的宅基地以及閒置的鄉村學校、衛生院、鄉鎮人民政府辦公樓等場所和土地複合利用,用於發展鄉村民宿、農(林)產品初加工、電子商務等農村產業。暢通農業農村用地審批便捷服務。
第五節  強化法治保障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發揮法治對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對農村改革的引領作用、對鄉村治理的保障作用、對政府職能轉變的促進作用,為新階段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嚴格執行現行涉農法律法規,加快推動農業農村重點領域的立法修法工作,依法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法規體系。加強長江禁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投入品、動物疫病防控、農業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執法。加強鄉村法治宣傳教育,推進鄉村法治文化建設,增強農村幹部和農民民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和能力。
第六節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參與機制,搭建社會參與平台,激發農村各類主體活力。制定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在農村供水保障、垃圾污水處理、水利建設等農業農村領域,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最佳化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發揮統一戰線和群團組織優勢,動員組織各領域資源和力量,助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揮工商聯橋樑紐帶作用,實施鄉村振興“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採用以工代賑方式,組織動員廣大民眾參與項目建設。加強宣傳發動,在全社會營造共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濃厚氛圍。建立鄉村振興榮譽制度,對在鄉村振興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七節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
  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農民在實踐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發揮蘊藏在人民民眾中的創造偉力。要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要維護農民利益,扶持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健全完善農戶利益共享機制,確保農民權益不受損,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和農村改革紅利。要增進農民福祉,切實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推進城鄉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八節  健全考核激勵約束機制
  強化規劃的引領作用。各市州、縣市區以本規劃為依據,科學編制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和重點工作明確分工,壓實責任,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價制度,組織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監測評價各地進程和規劃實施情況。建立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將規劃中的約束性指標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市州、縣市區黨政、省直部門(單位)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和黨委、政府鄉村振興戰略年度報告內容,對敷衍塞責、推進不力、造成重大影響的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

解讀

一、編制背景
  “十三五”以來,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發展精細農業,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十四五”期間是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三農”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編制和實施好“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對確保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
  二、發展目標
  《湖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緊扣“三高四新”戰略實施,推進農業供給質量持續升級、農業生產力水平持續提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持續鞏固、農村公共服務持續提質、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治理能力持續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深入、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民發展能力持續增強,以設施化、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數位化為主要特徵的農業現代化和以生態宜居、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為主要特徵的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三、重點任務
  在重點任務安排上,做到“六個突出”。一是突出“穩產保供”,鞏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抓好種業創新和智慧智慧型農機產業鏈發展,實施“優質湘米工程”“優質湘豬工程”等。二是突出“高質高效”,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精細農業總定位,加快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持續推進“六大強農”行動,培育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升鄉村休閒旅遊業,抓好特色小鎮建設。三是突出“宜居宜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科學編制鄉村規劃,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攻堅行動,實施鄉村建設重大工程,建設美麗鄉村。四是突出“富裕富足”,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分類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和示範創建,建設湘贛邊鄉村振興示範區。五是突出“綠色發展”,加強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打好“十年禁漁”持久戰,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推進耕地安全利用,開展農業農村領域減排固碳,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切實把生態優勢轉化為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幸福指數。六是突出“改革創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統籌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等重點改革任務,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四、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了八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二是優先保障農業農村投入,三是強化人才保障,四是強化用地保障,五是強化法治保障,六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七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八是健全考核激勵約束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