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尼爾·波茲曼

基本介紹

  • 書名: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
  • 又名: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 作者: 尼爾·波茲曼 (Neil Postman)
  • 譯者:吳燕莛
  • ISBN:7563383867, 9787563383863
  • 頁數:317頁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茲曼指出,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難以辯駁的控訴書。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茲曼運用他對心理學、歷史學、語義學和麥克盧漢學說的深刻見解以及常識,非常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一個觸目驚心而且頗具獨創的論題,即童年的誕生,是因為新的印刷媒介在兒童和成人之間強加了一些分界線,而在電視之類媒體的猛烈攻擊下分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問題轉變為娛樂,新聞和廣告定位在10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這也是一份內容翔實、令人震驚的警世書。
喬治·歐威爾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預占人們將會遭受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了另外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作為新聞與傳播學被廣泛參閱和引用的經典,《娛樂至死》與《童年的消逝》想告訴人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而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編輯推薦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獲首屆華語圖書傳媒大獎·社科類圖書獎。
陳丹青、艾未未、周國平、黃集偉、展江、劉擎、陶東風、蔣原倫推薦閱讀。

媒體推薦

尼爾·波茲曼的深刻預見,娛樂時代的當頭一棒。
我們今天已經處在尼爾描述的世界裡,處在一個訊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娛樂至死》的預言指向了我們今天的現實。
——陳丹青
《娛樂至死》是一本對現實和我們今天的生存狀態很有意義的書。
黃集偉:在現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娛樂本身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應該娛樂的也都娛樂了,在這點上,《娛樂至死》這本書給予了我們一種很好的提醒。
——艾未未
《娛樂至死》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一個國家是在什麼樣的媒體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進入現代化的,這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
——展江
中國當今的現實是,不但電視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導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為徹底。
——周國平
波茲曼提出了語言在電視文化來臨之前在人們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劉擎:也許,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於人類不斷的自我反省之中,在於認真聆聽波茲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陶東風
蔣原倫:波茲曼的思想雖承伊尼斯和麥克盧漢而來,但文風與兩位前輩不同,波茲曼的著述清晰暢達,娓娓道來,他是寫給年輕的學生們看的。
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強行禁書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失去任何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願意讀書;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奧威爾害怕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受制文化,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尼爾·波茲曼 譯者:章艷 吳燕莛
尼爾·波茲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生前一直在紐約大學任教,他在紐約大學首創了媒體生態學專業,直到2003年他一直是文化傳播系的系主任。2003年10月波茲曼去世後,美國各大媒體發表多篇評論,高度評價了波茲曼對後現代工業社會的深刻預見和尖銳的批評。 波茲曼出版過的20餘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你所括《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技術壟斷》、《教學:一種顛覆性的活動》、《誠心誠意的反對》、《瘋狂的談話,一種保存的活動》、《如何看電視》等,其中 《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譯成多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

目錄

前言
娛樂至死
第一章 媒介即隱喻
第二章 媒介即認識論
第三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第四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第五章 躲躲貓的世界
第六章 娛樂業時代
第七章 “好……現在”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恆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第十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童年的消逝
第一章 一個沒有兒童的時代
第二章 印刷術和新成人
第三章 童年的搖籃期
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第五章 結束的開端
第六章 一覽無餘的媒介
第七章 成人化的兒童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兒童
第九章 六個問題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序言

人們一直密切關注著1984年。這一年如期而至,而喬治·歐威爾關於1984年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憂慮過後的美國人禁不住輕輕唱起了頌揚自己的讚歌。自由民主的根得以延續,不管奧威爾筆下的噩夢是否降臨在別的地方。至少我們是幸免於難了。
但是我們忘了,除了奧威爾可怕的預言外,還有另一個同樣讓人毛骨悚然的版本。雖然這個版本年代稍稍久遠一點,而且也不那么廣為人知。這就是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也不會料到,赫胥黎和奧威爾的預言截然不同。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失去自由、成功和歷史並不是“老大哥”之過。在他看來,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