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大哥

娃娃大哥

娃娃大哥,天津方言裡的“娃娃”跟西北方言裡的“娃娃”不同。西北的“娃娃”指小孩兒,生動形象,經久耐用。天津的“娃娃”不是尋常意義的小孩兒。天津的娃娃是一塊“泥巴”。

基本介紹

歷史傳說,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

歷史傳說

宋朝末年出生於福建莆田的女子林默,“生而神異,有殊相,能知人禍福,拯人急難”,她只活了二十七歲即升天成為海神。浙閩粵諸省的沿海漁民奉她為“天妃”,港澳台地區則供她為“媽祖”。元代南糧北運一度改走海路,來自中國南方的船隊千里迢迢駛進大沽口,進入“海津鎮”。那時的天津已是大碼頭,由此轉運漕糧前往元大都,就是關漢卿居住的那座城市。古代海運風險很大,人們便乞求神靈保佑。幾經風險的水手們紛紛傳說,夜航突遇狂風巨浪,海天一方隨即升起一盞盞紅燈,這是媽祖前來救難了。因此,船家們便在天津海河兩岸建立廟宇,以謝神恩。建於一三一六年的坐落在大直沽的天妃宮被稱為“東廟”,多年之後為八國聯軍戰火所毀。建於一三二六年的坐落在小直沽的天妃宮被稱為“西廟”,幸免於難保存下來,也就是今日古文化街上的“娘娘宮”。後來,康熙皇帝敕封林默為“天后”。歷史上的“天津皇會”俗稱“天后回娘家”,可謂盛況空前。
事情總是要起變化的。原本保佑船夫漁民航海安全的媽祖,落戶三岔河口之後受到天津民眾的頂禮膜拜,同時增加豆漿哥哥和王三奶奶一系列本埠神靈,天后宮內涵擴而大之,有了“送子娘娘”的神靈。於是,前往天后宮上香跪拜祈禱一帆風順的赤腳船老大,逐漸演化為發心許願乞求生兒育女的花襖小媳婦。這正是天津本埠文化與外來神靈的融合。天后宮這座廟宇的主題,也似乎得到悄然演化,更加貼近了天津市民百姓的心理要求。

民俗文化

既然天后宮里供奉了“送子娘娘”,“娃娃”便應運而生,並且形成天津衛獨有的“拴娃娃”習俗。這種世俗的求子方式十分有趣。娘娘宮大殿的供案上擺著一堆泥娃娃。前來求子的小媳婦跪拜祈禱,並且掏錢捐了香火。此時道士閉目擊磬,以示祝福。小媳婦趁機伸手拿個泥娃娃,揣進懷裡轉身便去,然後掏出一根紅絨繩兒將泥娃娃拴住,以防走失。
翌年喜得貴子,拴來的泥娃娃便是“大哥”,新生嬰兒則排行第二,是弟弟。從此往後隨著弟弟的成長,年年都要將“娃娃大哥”送到天后宮附近的娃娃鋪去“洗”。所謂“洗娃娃”就是花錢從娃娃鋪里換個新的“娃娃大哥”回來。天長日久年年洗,娃娃大哥長大成人,身穿長袍馬褂,蓄起鬍鬚變成大伯子,逢年過節全家供奉。久而久之娃娃大哥甚至被“洗”成老太爺———享受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一直到弟弟終老,娃娃大哥才被家人厚葬升天。那年頭天津衛四世同堂的家庭里不乏百歲高齡的“娃娃大哥”。

傳承與發展

由於家裡供奉著“娃娃大哥”,當時天津大街上兩位素不相識的男子拱手行禮,必然互稱“二爺”。因為大爺乃是蹲在家裡供案上的“娃娃大哥”。天津衛的爺們兒若與外埠老客兒矯情起來,也總愛挑起大拇哥自稱“天津衛娃娃”,這並不是將自己比喻為一塊兒泥巴,只是炫耀城裡人的身份而已。
如今,天后娘娘的香火依然旺盛,只是大殿供案上沒了“娃娃大哥”。無論娃娃大哥何時回家,他那憨態可掬的形象已經深深留在了天津人的記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