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信(雲南省昭通市下轄縣)

威信(雲南省昭通市下轄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威信是雲南省昭通市管轄的縣,位於雲南滇東北,接壤四川,貴州兩省,素有著名的“雞鳴三省”之稱,地形主要以丘陵與喀斯特地貌為主,最高海拔1700多米,局部起伏較大。縣內主要以農業為主,種植玉米、水稻、烤菸為主,交通工具汽車,機車。人口分布主要以漢族及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扎西會議的舉行為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威信由此而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威信
  • 別名:扎西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雲南省昭通市
  • 下轄地區:扎西鎮,林鳳鎮,高田鄉
  • 政府駐地:扎西鎮
  • 電話區號:0870
  • 郵政區碼:657900
  • 地理位置:滇東北
  • 人口:385865人
  • 方言:威信話
  • 氣候條件: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 著名景點:瓦石懸棺,觀斗山石群,彎子苗寨,水田小三峽
  • 機場:昭通機場
  • 火車站:成貴鐵路正在建設中
  • 車牌代碼:雲C
地理位置,縣名由來,行政區劃,建置沿革,氣候條件,自然資源,光榮歷史,旅遊資源,經濟社會發展,

地理位置

威信位於東經104.41至105.8、北緯27.42至28.7之間。交通便利,縣城扎西距省會昆明市680公里,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286公里,距重慶直轄市359公里,距四川省會成都市420公里,距四川省瀘州、宜賓、自貢市均在200公里左右,具有“行政區劃屬雲南,經濟流向朝巴蜀大地,與長江中下游發達地區經濟帶緊密相連”的區位優勢和特點,是滇東北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和商貿樞紐。主要出境幹線公路有4條,其中鎮(雲南鎮雄)威公路由西南方向出境,全長86公里,為至昭通、昆明、畢節主線;敘(四川敘永)威公路全長87公里,向東直達瀘州港,為鎮敘威三縣交通樞紐;北面威珙(四川珙縣)公路、威興(四川興文)公路均直接入川,與宜賓市直通。全縣公路通車裡程997公里。

縣名由來

辭海》有威信條曰:“有威則可畏,有信則樂從,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明朝嘉靖,改土歸流,因夷俗武悍,朝議改芒部土府為鎮雄府,設流官知府統之,蓋取宣威立信之意。
威信

行政區劃

昭通地區轄縣,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常住人口385865人,2012年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達422138人,其中常住的人口391800人。全縣面積1400平方公里,轄7鎮3鄉(扎西鎮、舊城鎮、麟鳳鎮、羅布鎮、廟溝鎮、長安鎮、水田鎮、高田鄉、雙河鄉、三桃鄉),縣府駐紮西鎮。

建置沿革

威信縣地,相傳於夏、商兩代為梁州、雍州之地,周屬屈流大雄甸。秦代建置,一說歸蜀郡,一說屬夜郎國。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為進一步開發西南夷地,置犍為郡(治今遵義,後遷宜賓),犍為郡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歸益州管轄。今威信縣地屬犍為郡南廣縣。東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今威信縣地屬朱提郡(治今昭通)。蜀漢後主延熙十年(247年)隸南廣郡南廣縣,延熙十九年廢南廣郡後改隸朱提郡南廣縣。
西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為朱提郡南秦縣地,由益州改隸寧州。懷帝永嘉五年(311年)隸寧州南廣郡。東晉明帝太寧二年(324年)隸朱提郡,成帝鹹和八年(333年)隸南廣郡。南朝宋代為朱提郡南秦縣地。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屬協州,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屬南寧州(原寧州)開邊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屬協州東安縣,隸劍南道戎州都督府(治今宜賓市)。宋朝為敘州(治今宜賓市)羈縻之地,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為西南番部大巡檢司易溪部地。 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年)屬芒部路軍民總管府強州,隸雲南行中書省烏蒙宣慰司。至元二十四年屬雲南行中書省烏撒烏蒙宣慰司芒部路軍民總 管府易溪部。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屬芒部衛指揮使司(隨後改設芒部府),十六年正月由隸雲南布政司改隸四川布政司。十七年改芒部府為芒部軍民府,轄阿頭、易娘、易溪三部。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四月,朝廷為“改土歸流”(廢除土官世襲制,實行流官任期制),以土官隴氏正支無嗣為由,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治所由今芒部移至鎮雄,設流官,下置懷德、歸化、威信(治今三桃鄉新街村)、安靖(治今舊城村)四個長官司。威信長安司(簡稱威信司,清代史籍中也明白記為威信司,後被訛稱為衛靖司)首次正式見諸史籍,距今(2003年)已逾477年。“威信”,含“宣威立信”之義。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批准巡撫雲南兼總管事鄂爾泰將烏蒙、鎮雄、東川三府改屬雲南及武裝“改土歸流”的奏請。雍正五年(1727年)閏三月,鎮雄“改土歸流”成功並正式由隸四川改隸雲南,設流官,以杜士秀任知府。雍正六年(1728年),降鎮雄府為鎮雄州,隸烏蒙府(雍正九年改稱昭通府)。在原威信長官司、安靖長官司的基礎上置鎮雄州分防威信分州(簡稱威信分州),設州判協助知州就近管理督糧、捕盜等事宜。雍正七年,鎮雄州清丈土地,劃為10里51甲993個村寨,其中威信分州轄下東向化里6個甲,127個村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設扎西汛、長官司汛。宣統元年(1909年)撤銷。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升鎮雄州為雲南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威信各甲紳民向省請求由鎮雄劃給上東、中東共10個甲,加上原有下東6個甲成立威信縣。民國2年(1913年),設威信行政區,隸鎮雄縣。原6個甲改為6個區,轄18個保。民國10年(1921年),威信行政公署由長官司移駐紮西。民國21年,設威信設治局。民國23年(1934年)9月,設威信縣,以扎西為縣城,直隸雲南省(1942年隸雲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即昭通地區)。
1950年7月,威信縣解放,設威信縣人民政府。10月,全縣設4個區,第一區治扎西,第二區治舊城,第三區治麟鳳,第四區治雙河。全縣有26951戶,12.89萬人。
2002年底,全縣有鄉、鎮11個,有村83個、社區4個,有村民小組1621個、居民小組12個。全縣總戶數84034戶,總人口36.54萬人。

氣候條件

氣候垂直差異變化明顯,屬亞熱帶與溫帶共存的季風性氣候,年均溫度13.3℃,最熱月氣溫為22.7℃,最冷月氣溫為-3.2℃,年均降雨量在900-1100毫米之間,雨量充沛、土壤濕潤,對發展農業和林業生產條件極為有利。縣城扎西年均氣溫13.3℃,無霜期290天,降水1060毫米,日照984小時,相對濕度85%。土壤多酸性,適宜種植烤菸、油菜、蠶桑、山嵛菜、花生、魔芋、茶葉、金銀花等經濟作物和發展果木林。生物資源豐富,有桫欏樹、筇竹、鯢魚、金錢豹、白鶴、金頸長尾雉等。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硫鐵礦、石英砂、鉀鹽、磷礦等。無煙煤儲量28.9億噸,優質石灰石遍布全縣,硫鐵礦儲量為1.8億噸,石英砂含矽量在95%以上。水資源理論蘊藏量13.25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4.48萬千瓦,已開發利用1.35萬千瓦。全縣電力裝機2.64萬千瓦,年發電量1.2億千瓦,電網與四川、貴州及鎮雄聯網運行,是全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達標縣。植物資源有580餘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植物的有10餘種,其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欏(又名樹蕨),有被列為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珙桐、建柏、三尖杉等珍貴樹種。全縣林業資源豐富,現有森林面積70萬畝,是昭通市4個滅荒縣之一,森林覆蓋率34.1%,是全國綠化先進縣。盛產羅漢筍、木漆、天麻、竹蓀、香菌、黑木耳等土特產品。

光榮歷史

威信,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省級紀念文物保護單位扎西紅軍烈士陵園扎西會議紀念館、扎西會址等。威信縣城扎西鎮是一個以老城為軸心呈放射性發展的城鎮。老城中多穿逗式木結構坡頂建築,空間變化豐富,街道尺度得當。有的老街至今仍保持著紅軍長征時的風貌,十分耐人尋味。
1935年初,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黨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了擴大會議,這是共產黨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隨即,中央原擬由瀘州、宜賓之間北渡長江,到川西北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實行總反攻,但是,因敵軍重兵把守無法渡江,被迫轉戰滇黔。中央毅然決定一渡赤水,由川南敘永、古藺地區,轉折至威信縣城扎西鎮。
中共中央在聚集威信縣期間,召開了三次會議,即政治局常委會議(水田寨召開)、政治局會議(大河灘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扎西鎮召開)。“扎西會議”是這幾次會議的統稱。
“扎西會議”使遵義會議的決議得到了具體落實,作出了縮編擴紅、回師東進、發展紅軍游擊隊,配合主力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決策,紅軍實現了新的戰略轉移,為長征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軍長征進駐紮西在共產黨歷史上具很重要確地位,扎西這一革命紀念地對千秋後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旅遊資源

威信旅遊資源豐富獨特。以山、林、洞為主的自然風景資源,以觀斗山石雕群、 人懸棺、文閣、觀音寺、寶靈寺等為主的一批人文景觀資源。同時榮戴省級威信風景名勝區桂冠。

經濟社會發展

工業的主導產業有煤化工、硫化工、輕工、釀酒等,農業以馬鈴薯、小麥、油菜籽、大豆、烤菸等為主,有各類學校15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