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螯蟎病

姬螯蟎病

姬螯蟎屬(Cheyletiella)的蟎蟲寄生於皮膚表面,引起輕度非化膿性皮炎,被稱為姬螯蟎病(Cheyletiellosis,舊稱為“移動的皮屑”—walking dandruff)。

基本介紹

  • 別稱:移動的皮屑
  • 英文名稱:Cheyletiellosis
  • 英文別名:walking dandruff
  • 常見發病部位:背部
  • 常見病因:接觸傳染
  • 常見症狀:皮屑,紅疹
  • 傳染性:有
  • 傳播途徑:接觸
病因,病原,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外部治療,全身治療,預防,

病因

姬螯蟎病的發病率至今未被了解,原因是其症狀非常多樣,而且在世界範圍內廣泛使用跳蚤控制產品,對姬螯蟎也具殺滅作用。

病原

姬螯蟎屬主要有三種姬螯蟎:牙氏姬螯蟎(C. yasguri (dogs))、布氏姬螯蟎(.Cheyletiella blakei (cats))和寄食姬螯蟎(C. Parasitivorax (rabbits))。雖然上述三種姬螯蟎分別在犬、貓和兔身上發現,實際並無嚴格的宿主特異性。而且三種姬螯蟎都能暫時寄生於人。
姬螯蟎蟲體很大(500μm×350μm),4對腿的末端呈梳子狀,最具特徵的是鉤子樣的附屬口器(accessory mouthpart)或觸鬚(palpus),稱為螯針(stylet chelicerae),這是與其他蟎蟲鑑別的重要標誌。
三種姬螯蟎的區別在於第一對前腿膝Ⅰ(genu Ⅰ)的感覺器官的形狀。筆者曾用顯微鏡(×400)觀察三種姬螯蟎的第一對前腿膝Ⅰ,發現通過直接鏡檢無法鑑別如此微觀的器官形狀,從而也無法在臨床上區分此三類蟎蟲。儘管直觀來自不同動物的三種姬螯蟎,輪廓上存在些許不同,但是不能做為鑑別依據。
三種姬螯蟎三種姬螯蟎
姬螯蟎是皮膚表面寄居的(非打洞的)蟎蟲,寄生在宿主的表皮角質層,在皮屑形成的假隧道(pseudotunnel)內快速移動,會定期用螯針(stylet chelicerae)刺入表皮,將自己牢牢固定在皮膚上,吸取無色透明的體液。姬螯蟎的舊稱為“移動的皮屑”,正是因為吸飽液體後的蟲體看起來很像能移動的表皮碎屑。姬螯蟎的蟲卵與虱子卵的形態接近,二者都是與毛乾相連,區別在於姬螯蟎蟲卵較小,被細纖維束捆綁在宿主的毛幹上;而虱子卵較大,被膠粘在毛幹上。
姬螯蟎卵姬螯蟎卵
姬螯蟎不是捕食其他蟎蟲的肉食蟎,而是無法離開宿主的專性寄生蟲。最強壯的雌蟲離開宿主後存活時間不超過10天。蟲卵可以隨毛髮脫落到環境中成為感染源。姬螯蟎是高度接觸傳染的寄生蟲,尤其在幼年動物之間。犬或貓身上的蟎蟲都能感染人。有調查發現在41個發現姬螯蟎病的貓收養所中,其中8個收養所工作的人發生布氏(貓)姬螯蟎的感染。

臨床表現

人發病的嚴重程度不定,在直接接觸患病動物後,手臂、軀幹和臀部出現多個集中的紅色斑點。迅速出現的丘疹會變為水泡,隨後是膿皰,最後破潰形成黃色結痂,由於嚴重瘙癢病變頻繁被抓傷。雖然病變是嚴重的炎症,但是與正常皮膚邊界清楚。舊病變中心的壞死灶極具診斷意義。一旦離開感染源,人的病變在3周內消退。Stein在1982年觀察到姬螯蟎可以藏匿在貓的鼻腔內。
人被感染表現為皮膚紅斑紅疹人被感染表現為皮膚紅斑紅疹
犬貓的姬螯蟎病的症狀表現差異很大,從完全不癢到嚴重瘙癢都有可能。任何品種的犬貓都有可能受到感染,有人認為可卡犬更加易感。蟎蟲在皮膚表面的進食行為會引起的炎症,通常使動物在感染初期表現為背部過多的乾性皮屑,不癢或輕度瘙癢。貓有天生梳理毛髮的本性,會將皮屑、蟎蟲和蟲卵舔掉,因而有可能在貓的糞便中發現蟲體和蟲卵。與不會自我梳理的犬相比,貓的早期症狀很難被發現,而且發展緩慢。隨著病情發展,皮屑會遍布全身,脫毛和瘙癢逐漸加重。有些動物可能對姬螯蟎發生超敏反應,通常出現蟲體量很低而瘙癢很重的現象。對姬螯蟎的超敏反應表現症狀是表皮脫落性紅斑,以及與疥蟎病類似的病變分布和瘙癢程度。有些貓可能出現粟粒性皮炎,或者不伴有其他病變的背部自舔性脫毛。
犬姬螯蟎病症狀表現為大量皮屑犬姬螯蟎病症狀表現為大量皮屑

檢查

查體有沒有皮屑,是否瘙癢,刮取皮屑及皮膚組織進行鏡檢。

診斷

臨床檢查中發現姬螯蟎成蟲、幼蟲或蟲卵即能確診。但是這些證據的採集有些困難,尤其對於貓。採樣方法包括:放大鏡直接觀察;淺刮毛髮和皮屑;醋酸膠帶粘取;密齒跳蚤梳收集大量毛髮和皮屑;糞便漂浮法收集姬螯蟎和蟲卵。在糞便中的姬螯蟎蟲卵類似鉤蟲卵,但是比鉤蟲卵大三、四倍。上述樣本收集技術的成功率取決於動物毛髮的長短、收集面積的大小,最重要的是蟎蟲存在的數量。
相對可靠的技術是密齒梳梳理毛髮和皮屑而獲得的樣本,但是在犬仍有15%的假陰性結果,貓有58%的假陰性結果。梳下來的大量毛髮和皮屑的檢查方法有兩種,一是與石蠟油混合放入培養皿,用立體顯微鏡檢查。二是與10%氫氧化鉀混合,溫水孵育30分鐘,然後加入糞便漂浮液,1500rpm離心10分鐘,取表層液體低倍鏡尋找蟲體和蟲卵。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且沒有人比較過哪種更有優勢。如果檢查結果陰性,又非常懷疑,必須進行治療性診斷排除或確診此病。

鑑別診斷

鑑別診斷取決於臨床症狀。如果犬身上有大量皮屑,鑑別診斷包括:原發皮脂溢、腸道寄生蟲、營養不良、蠕形蟎病耳蟎病、虱病跳蚤感染。如果犬非常瘙癢,鑑別診斷包括疥蟎病、跳蚤叮咬過敏和食物過敏。貓如果出現大量皮屑,必須要考慮糖尿病和肝病;如果瘙癢,鑑別診斷包括貓疥蟎病和粟粒性皮炎包含的各種可能性。

治療

控制姬螯蟎相對容易,然而即使臨床症狀消失、顯微鏡複查沒有蟲體,治療還要再延續幾周。應該同時治療發病及其生活在其周圍的動物,還需環境殺蟲和蟲卵。藥物的選擇要考慮動物的年齡和品種是否適合。

外部治療

很多外用殺蟲藥都對姬螯蟎有效,例如石硫合劑、除蟲菊酯類藥、雙甲脒等。但是給貓使用除蟲菊酯和雙甲脒時要格外小心,因為貓對這些藥物非常敏感。替代的藥物可以使用0.25%的費潑羅尼(Fipronil,氟蟲腈)噴劑,每月一次,或者硫化硒香波每周一次。石硫合劑浸泡和各種殺跳蚤的藥物連續3-4周的治療都同樣有效。

全身治療

伊維菌素(ivernectin):不能用於柯利、牧羊犬及其雜交品種。建議劑量:0.2-0.3mg/kg,如果口服,每周一次;如果注射,每2周一次,治療時間6-8周。即使能夠耐受此藥的犬種,注射部位有可能出現脫毛斑這類局部副反應。幼貓可能會存在較大的毒性反應,注射1-2小時後有可能出現嗜睡、角弓反張、昏迷甚至死亡,對於成年貓,此類現象罕見。
賽拉菌素(selamectin):是相當安全的全身性除蟲藥。每月一次,連續三次。

預防

環境殺蟲,患病動物的床墊和美容工具都需高溫消毒(>55℃)。除蟲菊酯類藥物消毒環境,殺蟲時人和動物要撤離,待徹底通風后再回到生活環境。同時治療共同生活的其他未發病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