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廠的製成品有著浮現光澤、輕細若塵、入水即化、與墨相融、著紙能和、經久不變的特點。1981年獲得了江蘇省優質產品證書,1982年被評為輕工業部優質產品,不僅馳名國內,還遠銷到日本、美國、西歐及東南亞各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 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 始建時間:清乾隆
簡介,特點,相關資料,

簡介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蘇州市
蘇州姜思序堂創設於清乾隆年間,是全國著名的中國畫顏料專業店鋪。
姜思序堂生產的顏料,有石青、石綠、花青、赭石、硃砂、銀硃、朱標、胭脂、洋紅、泥金、泥銀、鉛粉、藤黃等品種,有些顏料還有深淡不同和輕膠、重膠之分,以及“天”字等上品的分類。其生產的原料,可分為礦物性的、植物性的、動物性的、金屬的和化工合成的五大類。這些原料的產地分布在全國各地,有些在山野密林、幽谷窮荒之處。由於各種原料的性質各不相同,製造方法也就各異,有的要椎磨,有的要浸泡,有的要取其實質,有的只需上提浮膘。即使同一原料,也因有優劣之分,必須善加選擇。但無論何種原料,在製造顏料時都離不開用膠,膠質的好壞和施用時濃淡調配得是否適當,都直接影響到成品的質量。如製造青綠時雖則必須用膠,但在製成時必須把膠出清;泥金泥銀製造時須藉膠質的粘性才能研磨,其他如花青、赭石、朱標、胭脂、洋紅等質輕的顏料,更是以膠為體,成品必須熬成膏塊,使用時才能便利適用。
可惜的是,由於製作國畫顏料的部分原料日見匱乏,工藝大多依賴手工,製作繁雜,使一些年輕人視學藝為畏途,加上產品市場有一定的局限性,傳統國畫顏料工藝目前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作為姜氏顏料工藝嫡系傳人,而又即將退休的仇慶年為此憂心忡忡,他奔走呼籲,尋求各方支持,希望將此傳統技藝傳承發揚下去。

特點

明清以來,蘇州吳門畫派一直是名人輩出,這也進一步推動了傳統國畫顏料製作技藝的發展,蘇州姜思序堂製作出來的國畫顏料就一直是國畫名家的首選。這一製作技藝入選為了第二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姜思序堂”是蘇州的老字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首創者姓姜,“思序堂”是其書畫廳堂的名字。仇慶年原是蘇州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廠的工藝師,從事國畫顏料製作已經有40多年了。據介紹,傳統國畫顏料的原料都來自天然,可分為礦物、動植物或金屬。粉碎後的細狀粉末,還要再經過研磨、下膠、沉澱、煎煮等十多道工序,制色時不能走開,有時還要連續待上四五個小時。如此細磨慢研,最終出爐的顏料才能細若輕塵,入水即化,純淨光潤,色澤莊重。

相關資料

2009年8月2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的唯一傳人仇慶年,在山塘街“老山塘民間藝術館”開出“仇氏國畫顏料印泥工作室”。由此,聞名全球的蘇州國畫顏料製作技藝重新有了展示的視窗。而之前,仇慶年只能在家裡等待老客戶上門。
在高興的同時,一些業內人士不無憂慮地看到,蘇州還有不少民間絕活陷入同樣的境地,瀕臨失傳的危險。有業內人士認為:“搶救民間絕活,就要像幫助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一樣,讓它們走出深閨!”
名牌技藝處境艱難走出深閨亮相山塘
曾經,畫家所用的顏料都靠自己製作,不但費工夫,而且質量難以穩定。200多年前專門製作顏料的蘇州“姜思序堂”的出現,讓這個難題迎刃而解。說起徐悲鴻、齊白石等著名畫家的傳世名畫上運用的顏料大多出於姜思序堂,仇慶年至今滿臉自豪。他說,由於使用天然原料,而且製作工藝考究,“姜思序堂”的顏料具有顏色鮮明、純淨光潤、多裱不脫、經久不變等優點。自上世紀50年代以後,姜思序堂國畫顏料已成為全國唯一的名牌貨,名揚海內外。
但這些年,受廉價化工顏料的衝擊,姜思序堂顏料的使用者日漸減少。再加上受到原料的制約,這種“百年之色”已經風光不再。仇慶年坦言,“姜思序堂”的顏料原料均來自天然,其中有的是礦物,有的是動物、植物,有的是金屬,其中有些礦產物資源已近枯竭。目前,他只能利用早年積攢下的一些原材料,做很少量的國畫顏料和印泥,供一些老客戶使用。更為要命的是,這種傳統顏料的製作工藝大多依賴手工,製作繁雜,年輕人視學藝為畏途,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工作室開出後,仇慶年一邊研製硃砂一邊說,你看,這種顏料每次只能製作2斤,但光是漂就要10天時間,再加上研和錘,整個工序需要1個月時間,年輕人哪肯來學這樣的手藝?說話間,他已累得汗如雨下。
現在,會做顏料的老手工藝者們大多辭世,66歲的仇慶年也已退休多年。他一直擔心,這朵傳統工藝之花就要凋謝了。這次開出工作室,讓仇慶年多少看到了一點希望。他說,通過這個工作室,至少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姜思序堂國畫顏料的優點。也許,使用姜思序堂顏料的畫家會重新多起來,對姜思序堂顏料製作技藝感興趣的人也會慢慢出現,最終讓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市民沈先生等消費者就認為,許多人都知道民間絕活產品是好東西,但往往不知道哪裡有賣。如果都能像仇慶年那樣走出深閨,他們選購起來就方便多了。
“非遺”線索超過2000條日腳好過的能有多少?
除姜思序堂國畫顏料技藝傳人仇慶年外,其他絕活傳人的情況又是如何?促成“仇氏國畫顏料印泥工作室”在山塘街落戶的市地方志辦公室和留園街道介紹,前階段,他們以留園街道為重點,對我市的民間手工藝人技藝傳承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結果發現,蘇州到底是文化名城,留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但許多民間藝人的生存狀況並不如人意,一些具有獨特藝術魅力和傳承價值的傳統技藝,在發展上遇到了瓶頸。
以蘇州園林假山疊造藝人韓良源為例。雖然疊山技藝已進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且韓良源的技藝也傳授給了子女等人,但韓派假山疊造的理論並沒有被系統地記錄下來。韓良源今年已82歲高齡,那些深藏在老人記憶中的寶貴財富十分珍貴。對此,老人也有此意識,開始著手整理韓氏石譜以及韓氏疊山技法。但要由老人獨立完成這項工作,在人才和財力上均顯力不從心。
仿古編鐘製作能手俞承銑以及玩具皮老虎製作者吳為民等藝人同樣如此。俞承銑掌握了編鐘編磬的製造技藝,這在我市範圍中為數不多。但目前他僅將此技藝傳於兒子,以此為生,並沒有更長遠的發展打算。同時,由於產品品種單一,客群僅限于樂團,市場面狹窄,又得不到相關部門或行業的扶持,前景不容樂觀。
吳為民的皮老虎的製作生產技藝比較簡單,同時,由於此玩具包裝簡陋,花樣單一,僅限於少數景點銷售,市場局限性很大,為此,目前只是家庭式作坊生產,吳為民也曾接到過某國外博覽會5萬隻貨物的訂單,但因人手只有他們夫妻兩人,無法在短時間內趕出,最後只能放棄。
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龔平介紹,目前蘇州被列入國家、省、市“非遺”名錄的項目共有94項(重複不計),其中生存狀態較好的不到10%,如刺繡、玉雕等;而5%左右的項目嚴重瀕危,姜思序堂國畫顏料製作技藝就是其中之一。事實上,被列入“非遺”名錄的項目,還只占蘇州“非遺”的很小一部分,像上面提到的仿古編鐘製作和玩具皮老虎製作,就還沒有被列進去。龔平說,各縣市區的普查表明,蘇州地區的“非遺”線索超過2000條,部分“線索”的傳人,有可能正處於同樣的境地。因此,仇慶年等民間手工藝人的生存狀況,可以說是蘇州民間手工藝人的一個縮影。
呆在家裡不是出路勇闖市場何愁沒有明天
市地方志辦公室認為,民間藝術品種及其技藝隨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產生、消失,不足為奇。但我們必須對古老的、獨特的、有傳承價值的民間手工技藝予以高度重視和保護,使這些散落在民間的寶貴傳統技藝世代相傳,這也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所在。
龔平對此介紹,目前,市政府已頒發了《蘇州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辦法》的第51號政府令,又批轉了一系列檔案和通知,還公布了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些證明,政府對保護蘇州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高度關注和重視的。對於成為“非遺”的項目,政府部門也給予了相應的扶持。2000多條已經普查到的線索,也有可能陸續被列入下一步的市級“非遺”,前提是先向所在的縣市區申報,成為縣市區級“非遺”。
市地方志辦公室進一步建議,蘇州好東西實在多,應儘可能多地確定“非遺”和後備“非遺”的搶救對象,對需保護的民間藝人加以區分,對當前瀕臨滅絕但尚存有傳人的技藝品種應先行搶救,通過提供必要資金,組織編寫有關資料、專門著作和拍攝錄像,為老藝人選配徒弟、在技校開設有關科目、扶持傳人開辦工作室等辦法,將其激活。
一些業內人士同時建議,在民間絕活的搶救上,幫助它們走出深閨、闖出市場十分重要。仇慶年開出工作室,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在仇慶年之前,高新區鎮湖街道的刺繡等產品,已經因為培育出了市場而日益興旺。我市可以以鎮湖街道等為參照藍本,扶助民間工藝形成產業聚集區,或產品集散地,“有了市場,何愁沒有民間絕活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