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培學(內容聲明:以下內容為本人提供,詞條內容的真實性由本人負責,如有質疑歡迎舉報。)

姜培學

內容聲明:以下內容為本人提供,詞條內容的真實性由本人負責,如有質疑歡迎舉報。

姜培學,1964年生,男,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系主任、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曾任清華大學科研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第九屆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0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6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2013年)、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2009年)、第八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00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熱工學》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2010年)、北京市教學名師(2010年)、北京市教育先鋒先進集體(負責人,2011年)、清華大學傑出博士後校友獎(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2014年)。

主要圍繞航天航空、能源動力、CO2地質封存與CO2驅油、驅頁岩油 /氣、采熱及跨臨界CO2熱泵與製冷系統等領域相關熱質傳遞問題開展研究,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並揭示了多孔介質與微/納結構中熱傳遞機理;闡明了超臨界壓力流體流動與換熱規律、發展了跨臨界循環理論;揭示了高熱流密度表面熱防護機理、發明了先進熱防護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培學
  • 出生地:1964年
  • 職業: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
  • 主要成就: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6) 
人物經歷,社會任職,主要成就,研究方向,學術論著,人才培養,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1981.9-1986.7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本科
1986.10-1991.2 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熱能動力系(公派),博士(Ph.D.)
工作履歷
1991.2-1993.4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博士後
1993.4-1993.11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講師
1993.11-1997.7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副教授
1994.9 - 1997.6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主管科研工作副主任
1997.7- 至今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
1998.9-1999.8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學院,訪問學者
2001.9-至今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2.9 -2008.6 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黨委書記。2002年開始作為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之一承擔了清華大學《熱工基礎》及《傳熱學》精品課程的建設任務。
2006年起擔任教育部熱工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08.5-2014.4 清華大學科研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第九屆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2015.6.1-2015.7.1 日本東京大學特任教授
2015.5–2020.5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

社會任職

清華大學第九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
《工程熱物理學報》編委,《計算物理》學報第四屆編委會委員(2002-2007),《石油化工設備》第五屆編委會副主任委員,The Open Transport Phenomena Journal編委。
中國高教學會科技管理研究分會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第六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第六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能源與土木建築水利學部委員,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傳質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壓力容器分會第三屆換熱器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一屆熱交換器分技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教育部高等學校能源動力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熱工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力教育協會電力高等教育委員會能源動力工程學科教學委員會委員,蘭州傳熱與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細多孔介質中流體流動與對流換熱、強化換熱與緊湊式換熱器、發汗冷卻與氣膜冷卻、超臨界流體在微細管道及多孔結構中的對流換熱、納米尺度薄膜與顆粒及納米結構中的熱傳遞、跨臨界二氧化碳汽車空調系統、綜合利用太陽能及空氣源/地源的跨臨界二氧化碳熱泵熱水與製冷系統等。近五年主持或參加的重大科研項目有:國家863計畫項目、航天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科技計畫項目、中意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教育部科學技術重大項目、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等。
曾先後獲得國家博士後基金(1991-1993)、國家教委“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1994-199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996-1998)、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0年度)、教育部創新團隊(2009年)等人才計畫或基金的資助。此外,承擔中英、中俄、與日本三菱重工國際合作項目十餘項。

學術論著

發表學術期刊論文約300篇,SCI檢索130餘篇、EI檢索170餘篇;論文總引用3500餘次,SCI他引1600餘次。參編《熱工手冊》(2002,機械工業出版社)、《換熱器》(第二版)(第八篇第六章(微型換熱器),2013年1月,中國石化出版社)、《中國電力百科全書》(第三版)《火力發電卷》《熱工學基礎分支》副主編(2014,中國電力出版社)。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獲第八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授權發明專利23項。自2014年連續三年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

人才培養

已培養畢業11名博士、19名碩士;7名博士後出站。

獲獎記錄

1994、1995年度獲清華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傳熱學課程教學),
2001年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
2006年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熱工基礎課程建設);兩次獲得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2002、2004年)。
作為課程負責人的《傳熱學》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和北京市精品課(2007年);作為團隊帶頭人的《熱工學》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2010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4年,姜培學、王補宣、胥蕊娜、周樂平;成果名稱:多孔介質與微/納結構中熱傳遞機理研究)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3年,姜培學、王補宣、胥蕊娜、周樂平;成果名稱:多孔介質與微/納結構中熱傳遞規律)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6年,姜培學、任澤霈、王補宣、李勐、胥蕊娜、呂曉辰、王湛、徐軼君、司廣樹、范明紅、石潤富);成果名稱:燒結與非燒結多孔結構及微細板翅中的對流換熱規律)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甲類)二等獎(1997年,任澤霈、姜培學、王補宣、趙子群、張登富、孟桂榮、李現昌;成果名稱:有限和無限空間中流體自然對流傳熱傳質研究)
此外,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2000年、2007年)、第八屆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2005年)。所負責的《傳熱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級和北京市精品課程。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0年)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6年)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9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2013年)
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2009年)
《熱工學》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帶頭人(2010年)
北京市教學名師(2010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