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朱范村

姚朱范村

姚朱范村,屬江蘇省贛榆縣班莊鎮。位於班莊鎮西南327國道兩側。

全村4個村民小組,280多戶,人口0.08萬。區位交通條件優越,村部位於327國道北側,全村道路實現硬化並建立起相應交通網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姚朱范村
  • 外文名稱:Yaozhufa Village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江蘇省贛榆縣班莊鎮
  • 政府駐地:姚朱范
  • 電話區號:0518
  • 郵政區碼:222133
  • 人口:0.08萬
  • 方言:中原官話鄭曹片青徐小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侯
  • 機場:臨沂機場,白塔埠機場
  • 火車站:臨沂火車站,連雲港火車站
  • 車牌代碼:蘇G
歷史沿革,地理交通,地形,氣侯植被,水文,交通,人口與民族,經濟概況,

歷史沿革

現在的姚朱范、東朱范及西朱范在歷史上合稱為朱范,位於現西朱范村址南約200米位置,以河為界,河東稱東朱范,河西稱為西朱范。
“朱范”一名最早文字記錄見於本村姚氏宗族立於明弘治16年祖陵碑文中。傳說早期居民以范姓人為主,後朱姓人遷入,因此村名為朱范。約明初葉姓人遷入。朱范西北部的利城村和東北部的古城村分別是漢代利城縣和祝其縣的縣治。明代朱范屬贛榆縣,清代曾屬蘭山縣臨沭鄉利城社。民國北洋時期蘭山縣更名臨沂縣,歸屬不變。國民政府時期歸屬於臨沂縣第五行政區(即原臨沭鄉)利城社。
抗戰時中共政權將其劃歸臨沭縣。1953年明確朱范村為山東省臨沭縣(解放後臨沂東境、郯城北境組成臨沭縣)管轄(1953年7月16日華東行政委員會上報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審核,政務院1953年8月15日批准)。
1950年代,村治劃分,朱范河東部分劃為東朱范;河西部分劃為王朱范、王半路、袁半路三個村.
60年代水災,東朱范的姚姓搬至現在位置。水災過後,姚姓人因姚與窯同音,有姚姓人“過窯不回窯”之說,不再遷回舊址,從此東朱范分成兩個村:姚朱范和徐朱范。
1971年年4月,石樑河水庫投入使用,石樑河水庫周邊屬山東各村劃入江蘇以統一管理。臨沭縣蛟龍區朱范公社下轄西朱范、王半路、袁半路、李小灣、東朱范劃歸江蘇。西朱范村民不願入贛榆,劃入東海縣石樑河公社;姚朱范和東朱范劃入贛榆縣。

地理交通

地形

全村地勢平坦,屬於小型衝擊平原,無丘陵。無礦產資源,土地土壤肥沃,以黃色砂壤為主。

氣侯植被

植被以溫帶落葉闊葉林,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2℃,年降雨量976.4毫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但春、秋兩季降水偏少,常會發生春旱和秋旱。

水文

唐子河與朱范河是本地最為主要河流:
朱范河位於村西南部。此河主源上游一支稱穆疃河,源於臨沂縣玉山鎮西,一支源於臨沭縣城北蒼馬山。兩支至烈疃河相匯才稱朱范河,東南行匯入石樑河水庫。唐子河位於村東部,此河主源發源於臨沭縣玉山鎮黃峪一帶,另一支源於贛榆縣班莊鎮夾谷山區。兩支至朱范村西相會,南行穿過全境南匯入石樑河水庫。
石樑河水庫未修建前,朱范河與唐子河至今班莊鎮太平村三角汪相匯,稱大沙河(今新沭河)。
本村並不與石樑河水庫相接,但每年石樑河水庫蓄水時則東南部農田常為其所淹沒。

交通

本村北依327國道,西至臨沂市區55公里,至臨沐縣城16公里;東至連雲港市區54公里,港口60公里;至贛榆縣城31公里,本村之間道路完成硬化。

人口與民族

約0.08萬人,全部為漢族,以姚姓人口居多,約占全村99%以上。
屬中原官話中徐淮片向膠遼官話青州片過渡地帶,語音具有少數贛榆方言特點,語速較之臨沭縣城等要略快。

經濟概況

全村耕地400畝左右,人均耕地較少。主要農作物有小麥、花生、玉米、甘薯、水稻,亦種植少量雜糧。養殖則一般以生豬為主。
為了朱范村經濟能夠發展,支部書記姚煥用帶領村領導班子積極引進化肥廠、鑄造廠等項目,一共建起了21個企業,大大地增加了村民的就業率,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將原來全鄉乃至全縣最落後的村莊,變成了一個先進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