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朋

王錫朋

王錫朋(1786年11月5日—1841年10月1日),字樵慵,清朝將領,是鴉片戰爭時期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

初隨楊遇春從征新疆,平準葛爾叛亂。後又參與鎮壓瑤民起義。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安徽壽春鎮總兵。錫朋素驍勇,曾欽賜“銳勇巴圖魯”稱號。鴉片戰爭爆發後,被調往上海吳淞口,協助江南提督陳化成抗擊英軍。1841年春率兵增援定海,九月底,他與葛雲飛鄭國鴻協力禦敵,固守城西曉風嶺,血戰6晝夜,部下將士傷亡殆盡。十月一日(農曆八月十七),壯烈捐軀,表現出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謚“剛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錫朋
  • 別名:王樵慵
  • 國籍:清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順天府寧河縣(今屬天津市)
  • 出生日期:1786年11月5日
  • 逝世日期:1841年10月1日
  • 職業:總兵
  • 主要成就:保衛定海,抗擊英國侵略者
    著名愛國將領
  • 諡號:剛節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治軍有方,戰死沙場,史書記載,歷史評價,家庭成員,後世紀念,王錫朋墓,三忠祠,傲骨亭,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王錫朋,生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十五日,父親王者佐,國學生,母親李氏。自幼受儒家思想薰陶,喜歡儒學,博覽典籍,熟讀兵書。“慨然有澄清宇宙之志”,善書法,喜韜略,好騎射。性情淳厚,生而英勇。清嘉慶十三年(1808),中武舉;嘉慶十九年(1814)入京充任兵部二等差官;嘉慶二十四年(1819)被選為守備;道光元年(1821)出任陝西固原城守營游擊;道光六年(1826),任陝西慶陽營參將,隨同陝甘總督楊遇春平定新疆維吾爾人張格爾暴動,自大河拐至回莊,戰鬥非常勇敢,因戰功顯赫,賞頂戴花翎,升任湖南臨武營參將。清道光十二年(1832),奉命隨從提督羅思舉參加鎮壓湖南瑤民起義,並輾轉湖南、廣東,鎮壓瑤民起義,賞”銳勇巴圖魯"名號,升任寶慶協副將。清道光十三年(1833),任福建汀州鎮總兵。三年後,父病逝,王錫朋回蘆台守孝。清道光十八年(1838)調任安徽壽春鎮總兵。道光二十年(1840年)調吳淞,協同江南提督陳化成防守吳淞要塞兩個月,曾炮擊大小英艦兩艘。王錫朋親自訓練的壽春兵,以驍勇善戰馳名,“英人聞風遠遁,數月不敢窺”。
王錫朋王錫朋

治軍有方

王錫朋極善治軍,通曉兵法,有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他心胸開闊,嚴於號令,賞罰分明,與士卒同甘共苦,以恩相待,所以士卒都樂為之所用。在平息瑤亂時途中遇雨,見一卒無傘,他叫其前來與自己共用一把傘,如此體憫士卒,使將士深為感動。故而身經大小數百戰,所向無敵。
王錫朋主張與友軍協同作戰,密切配合,休戚與共。在定海保衛戰中,上司命令他撒離定海,可當他在葛雲飛為他餞行時,聽到英軍入侵廈門的報告後,毅然決定留下協防,共同抗擊英國侵略軍。他主動要求到最危險的地方,把重火器交給葛、鄭二總兵使用,身邊只留下一些輕火器和長矛大刀。他的治軍思想和作風,令將士們十分折服,將令一出,一呼百應,“每戰皆力死”,成為一支有頑強戰鬥力的軍隊,常常令敵人“聞壽春兵即遠遁”。在對待俘虜上,他實行優待政策,凡乞求投降的,“納而撫之,不議誅”。他就是這樣重道義,因此,人們又稱他為“仁義將軍”。

戰死沙場

定海,三面環山,北有曉峰嶺,俯瞰縣城,嶺陡絕,臨海有間道;東為竹山門,濱海,港狹水深;西為九安門,山叢疊,去海遠;南為道頭,空曠無蔽,海陸往來之要道。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英國政府於1840年4月動用了一支包括軍艦14艘、運輸船28艘、武裝汽船4艘,共載炮540門、士兵4000人的侵華“遠征軍”,向中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舟山民兵奮起抗戰,終因敵強我弱而失敗。6月7日英軍攻陷定海,知縣姚懷祥等殉職。1841年3月,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處州總兵鄭國鴻率兵3000進駐定海,英軍退出。8月12日,英兵2萬餘人大舉進犯定海,攻打竹山門,偷襲東港浦,進逼土城,均被守軍打退。後來英軍從這裡和土城登入,三總兵率眾英勇搏鬥,浴血奮戰六晝夜,斃敵1000多人。但終因城內彈盡,援兵不到,寡不敵眾,三總兵相繼在竹山門和這裡殉難。王錫朋先身士卒,左衝右突,殺敵無數。後來,英軍大隊逼進,部屬亦先後陣亡,他不幸中炮,一腿折斷,仍手刃蜂擁而來的敵軍數人。最後,被英軍亂刀砍死。
當英軍攻上曉峰嶺後,找到王錫朋總兵的屍體,便在屍體上持刀亂砍,直至血肉模糊,辨認不清。道光皇帝得知王錫朋慘死的訊息,為之動容,專門為他寫了祭文,他是三總兵中犧牲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屍體沒有找到的一位總兵,時年56歲。
道光在王錫朋死後,道光帝悲痛不已,按提督銜(從一品)在老家董莊祖塋安葬,並賜御碑,諡號“剛節”。

史書記載

《清史稿·王錫朋傳》
《寧河縣誌》

歷史評價

王拯:公任壽春,尤得軍士心,壽春天下雄師,驍勇善戰,公所將數百人至定海,多從戰歿,罕生歸者。吾故因讀公傳,論傳所不及而並著之,以備史官採錄雲。
陳康祺:至於陳忠愍公之守吳淞,葛壯節、王剛節、鄭忠節三公之守定海,及公之守虎門,皆以同舟匪夫,援絕鼓死,結纓免胄,頹我長城。餘生庚子,世貫海東,采父老之傳聞,睹近年之世變,濡筆紀此,憤氣填膺。
趙爾巽王錫朋,偕葛雲飛等守定海。敵至,錫朋初守竹山門,為諸軍應援,數獲勝。及敵乘霧登曉峰嶺,以無巨炮不能御,率兵奮擊,並分援竹山,所部裨弁朱匯源、呂林環、劉桂五、夏敏忠、張魁甲先後陣歿,眾且盡,錫朋手刃數人,遂遇害。
汪浙成:血戰六晝夜的定海保衛戰是鴉片戰爭中敵我雙方參戰人數最多、規模最大、交火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同日殉國,麾下5800名守軍無一變節投降。將士捐軀、忠魂昭昭。至今竹山門上,仍然到處是一座座陣亡的無名將士合葬墓。

家庭成員

曾祖父:王秀生
父:王者佐
長子:長子王承泗,襲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襲職,官至山西溫州知州
次子:王承瀚,官至工部主事
曾孫:王照、王焯
重孫:王燮,清代著名武將,擔任京城武職
重孫女:王若萳

後世紀念

王錫朋墓

王錫朋墓地位於董莊鄉董莊村西藏自治區,時代為清代。王錫朋為清代著名四總兵之一,抗英英雄,1842年犧牲在浙江定海。墓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四周有磚砌花牆。1964年被毀,現存墓誌拓片和飾物等。

三忠祠

三忠祠供奉的民族英雄三忠祠供奉的民族英雄
三忠祠原為關聖廟啟忠祠,清光緒十年(1884年)擴建,共占地面積600餘平方米。三忠祠碑,高2.17米,寬1.65米,共鐫碑文1044字,記述當年三總兵抗英的英雄事跡。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6月7日攻陷定海。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處州總兵鄭國鴻英勇搏鬥,浴血奮戰六晝夜,斃敵1000多人。但終因城內彈盡,援兵不到,相繼殉難。在曉峰嶺山崗上,還可以見到古炮台遺址。旁邊供著三尊神像,就是當年戰死沙場的民族英雄葛雲飛、王錫朋和鄭國鴻。

傲骨亭

傲骨亭建在曉峰嶺與竹山之間的山脊。為褒揚定海葛雲飛、王錫朋和鄭國鴻三總兵等先烈在二次定海保衛戰中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激勵後人不忘國恥,奮發圖強,成為祖國的脊樑,特建傲骨亭以勵之。傲骨亭東面豎有傲骨亭碑記,碑文由舟山海洋學院方牧教授撰寫。
傲骨亭傲骨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