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台(鎮江金山寺內建築)

妙高台(鎮江金山寺內建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妙高台,又稱曬經台。“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鎮江金山寺)載:“妙高台在伽藍殿後,宋元祐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台。”又雲,“妙高台江水明如鏡”。妙高台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雲霧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時,可以俯視四面長江,滾滾東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頭劈開,分為兩股,向東奔騰而去,氣象萬千。宋代樓鑰《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雲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繼重建,公元一九四八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於火,如今的妙高台為1991年慈舟法師主持重建。

蔡絛的《鐵圍山叢談》記載:東坡公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傾涌,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台,命(袁)綯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如今妙高台邊的圍牆上,正勒有蘇軾的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妙高台
  • 別名:妙高峰、天柱峰、曬經台
  • 所屬地區:江蘇省
  • 地理位置:鎮江市市區西北的金山寺
  • 面積:約 3 5 0 平方米
  • 海拔:396米
景點介紹,歷史沿革,歷代傳說,

景點介紹

妙高台妙高台
妙高台位於飛雪亭西約 5 0 0米,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 3 9 6 米。頂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約 3 5 0 平方米。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雲霧四合,如置仙境。雲霧初開,憑欄四眺,爽風迎面,松濤盈耳,近巒遠崗,儀態萬千;台下亭下湖嵌鑲群峰間,被光嵐影,別有風情。宋代樓鑰《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雲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
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棲雲庵。1 7 2 6 年(雍正四年)築石奇禪師舍利塔。1 9 3 0 年蔣介石建中西合璧別墅,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 間,平頂陽台。天井後 3 間 2 層樓房,樓上水泥走廊與陽台相連,中門置白底黑字匾,“妙高台”三字,系蔣介石手書。其後平方 3 間。圍牆連成一體,總建築面積 4 3 6 平方米。右側山岩並列亭子 2 座,形式各異。1 9 6 8 年秋被毀,1 9 8 7 年國家撥款重建。新辟公路支線,連線滸溪公路。
清《雪竇寺志》載,妙高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檯等,均為宋高僧知和禪師遺蹟。傳其每日五更在晏坐檯做功課,伏虎洞兩虎聽其誦經,野性漸收。1 1 2 5 年(宋宣和七年),故事流傳至今。
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繼重建,公元一九四八年毀於火。宋·蘇軾《妙高台詩》:“我欲乘風飛車,東訪赤松子,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中有妙高台,雲峰自孤起,仰觀初無路,誰信平如砥,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幾,讒讒玉為骨,凜凜霜入齒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何須尋德雲,即此比丘是,長生未暇學,請學長不死”。東坡詩意,欲往蓬萊學仙,勢不可達,不如上金山跟佛印和尚參禪。元·趙孟俯《妙高台詩》:“江水西來接太空,中流突兀鰲宮,妙高台上一回首,看盡世途風浪”。趙到了妙高台上似乎也看穿了仕途的險惡。
妙高台重建於一九九四年上下三層,第一層為方丈住處,第三層為儲藏室,第二層為妙高台,台內正中懸掛周峻畫的蘭花一幅,長長的閣几上供奉鍍金華嚴三聖和彌勒像,廳中置有古色圓桌,桌兩旁紅木椅點綴,牆壁上懸有慈舟禪師書寫由日本大谷青嵐刻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並跋東坡居士於妙高台,飲酒賞月,載歌起舞,因懷胞弟子由,作此詞以寄雅興,為千古絕唱耳。”

歷史沿革

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棲雲庵。1 7 2 6 年(雍正四年)築石奇禪師舍利塔。1 9 3 0 年蔣介石建中西合璧別墅,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 間,平頂陽台。天井後3 間2 層樓房,樓上水泥走廊與陽台相連,中門置白底黑字匾,“妙高台”三字,系蔣介石手書。其後平方3 間。圍牆連成一體,總建築面積4 3 6 平方米。右側山岩並列亭子2 座,形式各異。1 9 6 8 年秋被毀,1 9 8 7 年國家撥款重建。新辟公路支線,連線滸溪公路。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相繼重建。1948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於火,如今僅存台址。
妙高台

歷代傳說

當年妙高台,還是賞月佳處,並且流傳著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金山寺妙高台)
此外,據傳“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將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親擂戰鼓,鼓氣助陣,大破金兀朮部眾。這個歷史故事被搬上戲劇舞台,英風千載,流芳百世。(金山寺妙高台)
據1949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第六冊記載,蔣介石8歲時“始上雪竇山見妙岑嶺愛之”,“中華民國十六年蔣介石先生建山莊於其地”,自題門楣“妙高台”。山莊為中西合璧,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間,平頂曬台。天井後3間2層樓房,總建築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436平方米。樓上洋灰走廊與曬台相連,芳草綠樹環回縈繞,青山碧水擁來眼前,賞心悅目不足言其妙。據說1949年5月蔣氏逃離大陸以前曾來此登臨,風光依舊,山河不再,蔣介石不由“神采黯然”。他此時想的已經不再是他的軍國大事,熟翫的鄉音和汩汩流淌的奉化江水,勾起的只能是英雄末路的慘澹和背鄉離井的憂傷。有《妙高台》詩:“巡駐家山戎服在,森嚴小築鎮林標。主人妙算安天下,才道高時地已搖。”(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堂內吊掛著多幀蔣介石與宋美齡的舊相片,卻不見這一幅“霸王別姬”似的“倉皇辭廟”窘態。妙高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檯等,均為宋高僧知和禪師遺蹟。傳說知和每一日五更就在晏坐檯做功課,伏虎洞有兩虎終年聽其誦經,野性漸收。
雪竇之勝獨推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岑嶺、天柱峰,位於飛雪亭西約500米處,海拔396米。峰頂有坪如台,名妙高台。工具南三面均為絕壁,下臨深淵,煙靄四合,漂渺似仙境。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晴日登臨,爽風迎面,松濤盈耳。憑欄四眺,煙靄初開,近巒遠崗,儀態萬千;台下亭下湖嵌鑲群峰間,波光嵐影,別有風情。
文化大革命時期,妙高台被拆毀,1986年重建復原,但原放在正門入口的石塔被換了位置,放在了中間。這座石塔是清末民剛開始的時候雪竇寺住持和尚的浮屠,因蔣介石很是敬重他,故在造妙高台時把它移了過來
妙高台位於雪竇山,是蔣介石的山莊所在處,因有峰突起,截出萬山之表,稱“妙高台”,又名“妙岑嶺”或曰“天柱峰”。上有蔣氏於1927年熬頭次下野時所修一山莊,後下野時也多居於此,遙感時勢。
峰頂有坪如台,工具約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懸崖峭壁,三面凌空,下臨深淵。登雪竇絕頂俯視,只見平台不見峰,從山下仰望,只見山峰不見台,堪稱雪竇山勝景中的一絕。
這搭海拔396米,氣候涼爽,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腳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個理想的避免中暑勝地。
傳說溪口蔣氏的第二代始祖蔣宗霸布袋和尚的嫡傳弟子,跟隨布袋和尚雲遊四方,雪竇寺自然是日常駐足之處。及至到了蔣介石的祖父蔣玉表一代,虔敬信佛更到了專心修行、世事不問的地步,連日常維持生計的玉泰鹽鋪也交付兒子蔣肇聰照管了事。蔣介石的媽媽王彩玉一生茹素禮佛,記誦經書。在其前夫去世後,發願出家三年,禮雪竇寺果如禪師為師,住金竹庵。三年後返俗嫁蔣家,生下蔣介石後,常帶年幼的蔣介石來雪竇寺禮佛誦經。這便使年幼的蔣介石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在其顯赫後,每一次回鄉,必到雪竇寺瞻拜憩留。1927年,蔣介石還為雪竇寺題寫過“四明熬頭山”的匾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