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中醫病名。是指妊娠28周前,出現少量陰道流血或下腹疼痛,宮口未開,胎膜未破,妊娠物尚未排出,子宮大小與停經周數相符者,類似西醫先兆流產。一般預後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勢日進,也可損傷胎元,甚則發展為墮胎、小產。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妊娠腹痛
  • 發病部位:腹部
  • 相關西醫疾病:先兆流產
  • 疾病分類:婦科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斷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指妊娠期間因胞脈、胞絡阻滯或失養,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生以小腹疼痛為主證的疾病,稱“妊娠腹痛”。亦名“胞阻”,也有稱“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者。

歷史沿革

1. 胞阻一病,首見於漢《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仲景在論述漏下、半產後因續下血不止及妊娠下血三種均可引起陰道流血病證的簡略鑑別診斷後,擬立妊娠期陰道下血又見腹中痛者為“胞阻”,同時還討論了妊娠期間孕婦里氣虛寒或濕阻血滯所致“懷娠六七月山……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及“婦人懷妊,腹中疴痛”的證治方藥,為研討本病奠立了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基礎。
2.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婦人妊娠病諸侯·妊娠腹痛候論》“腹痛皆由風邪入於腑臟,與血氣相擊搏所為,妊娠之人,或宿挾冷疹,域新觸風邪,疴結而痛。”《妊娠小腹痛侯》又指出“由胞絡宿有冷,而妊娠血不通,冷血相搏,故痛也”。以今天的觀點看來,單純因風邪入中而致妊娠腹痛者,巳屬鮮見。然而巢氏所論從孕婦素體狀況、致病因素、妊娠生理,病機病位諸方面對本病進行系列分析,其“腹痛不已……致傷損胞絡,則令動胎也”的見解,對本病與胎動不安病證間的轉化聯繫已有了明確的認識,於臨證施治妊娠腹痛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 宋·陳自明編輯,明·薛立齋補註《校注婦人良方·妊娠疾病門·妊娠小腹痛方論》 錄載“妊婦小腹作痛……用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清肝火而愈”的驗案,又為妊娠腹痛的病因證治提出了新見解。
4. 後世醫籍論妊娠腹痛,各家多宗張仲景、巢元方諸說,補充了一些治療方藥。進一步充實了本病證治內容。如《陳素庵婦科補解》冷血相搏少腹痛用歸艾飲,《徐靈胎醫書全集》療血虛氣滯不能運化以養胎而腹痛者,投香砂四物湯及黑逍遙散加木香、香附,即其例也。
5. 清·閻誠齋《胎產心法·諸痛論》所云“如不時腹痛,名曰胎痛,有血虛氣滯二因, 然血虛者居多”突出了血虛而致妊娠腹痛的病因。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先兆流產基本相同。

病因

妊娠腹痛的發病機制,要點在於胞脈阻滯或失養,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正如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所云:“胞阻者,胞脈阻滯,血少而氣不行也”。然阻滯或失養,有虛實之分,虛者因血虛、氣弱、陽衰而致,實則有氣鬱、血瘀所起。病變在胞脈、胞絡,胎元未受損。但若腹痛不已,反覆發作者,可進一步損傷胎元,致胎動不安,甚或墮胎小產。

病機

1. 血虛 素體血虛或脾虛化源不足,妊娠後血聚子宮以養胎,陰血益虛,胞脈失養致小腹疼痛。若血虛氣弱,血少於暢行,氣虛無力帥血,胞脈遲滯作痛。
2. 氣滯 素體憂鬱,孕後血下養胎,肝血偏虛,肝失所養而疏泄失司,或孕後情志內傷,肝失條達,氣性不暢,或胎體漸大,有礙氣機升降,而生郁滯。氣滯則血行受阻,胞脈不通,遂致小腹疼痛。
3. 虛寒 素體陽虛,孕後復感寒邪,胞脈失於溫煦,有礙氣血暢行,遂致腹痛。
4. 血瘀宿有症瘕,孕後或因氣滯、或因寒凝,使瘀阻沖任、子宮、胞脈、胞絡,不通則痛,遂致腹痛。

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在妊娠期間,出現下腹疼痛,一般不甚劇烈,但常反覆發作者為主要診斷依據。檢查多無明顯的體徵。
2.病史:有停經史及早孕反應。
3.臨床表現:妊娠期出現小腹部疼痛,或小腹綿綿作痛,或冷痛不適,或小腹連及脅肋疼痛。

病證鑑別

孕期腹痛,所涉及的範圍較廣,不可輕率的作出妊娠腹痛的診斷。常需與異位妊娠、胎動不安等鑑別。此外,還要與妊娠期的內外科疾病(如胃脘痛、慢性闌尾炎)作鑑別。
1.異位妊娠 異位妊娠與妊娠腹痛均有停經史,早孕反應,尿或血hCG檢查陽性,異位妊娠在破損前也出現小腹疼痛。兩者可通過B超檢查以鑑別是宮內孕或宮外孕,異位妊娠破損後,腹痛劇烈呈撕裂樣,並有暈厥、出冷汗、心悸等休克症狀,可通過婦科檢查、B超、後穹穿刺等檢查以鑑別。
2.胎動不安 除小腹疼痛外,同時有腰痛、小腹下墜、陰道出血等症狀。
3.墮胎、小產 其小腹呈陣發性疼痛,陰道出血由少到多,最後胚胎或胎兒自然隕墮娩出。可與妊娠腹痛僅有小腹疼痛相鑑別。此外,還應與妊娠合併附屬檔案炎、妊娠合併卵巢囊腫蒂扭轉、孕癰(妊娠合併急性闌尾炎)、孕期飲食積滯所致腹痛等疾病相鑑別。

相關檢查

1.婦科檢查:子宮增大變軟,腹部柔軟不拒按,或得溫痛減。
2.輔助檢查:必要時作血常規、B超、後穹穿刺等檢查,以除外其他疾病的腹痛。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主要病因病機是血虛、虛寒、氣鬱、血瘀。應根據腹痛的性質,結合兼證,辨其虛實。 虛痛者多綿綿作痛,實痛者多為脹痛。一般來說,綿綿而痛,按之痛減為血虛;小腹冷痛,得熱痛減者為虛寒;脹痛,拒按者為氣滯;刺痛,拒按,素有瘕瘕者為血瘀。

治療原則

治療以調理氣血為主,使胞脈氣血通暢而達到止痛安胎目的。

證治分類

1.血虛證
主要證候:妊娠後小腹綿綿作痛,按之痛減,面色萎黃,頭暈目眩,或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脈細滑弱。
治法:養血安胎止痛。
代表方:當歸芍藥散加首烏、桑寄生。
方藥: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朮、澤瀉。
2.氣滯證
主要徵候:妊娠後小腹疼痛,胸脅腫脹,或小腹脹痛,情志抑鬱,噯氣吐酸,或煩躁易怒,苔薄黃,脈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養血安胎。
代表方:逍遙散。
方藥:柴胡、白朮、茯苓、當歸、白芍、薄荷、煨姜。
3.虛寒證
主要徵候:妊娠小腹冷痛,喜溫喜按,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酸,納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滑。
治法:暖宮止痛,養血安胎。
代表方:膠艾湯(《金匱要略》) 。
方藥:當歸、川芎、乾地黃、白芍、艾葉、阿膠、甘草。
4.血瘀證
主要徵候:妊娠期小腹疼痛,痛處不移,拒按,或宿有症瘕,舌質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滑。
治法:養血活血,補腎安胎。
代表方:桂枝茯苓丸(《傷寒論》) 。
方藥: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

轉歸預後

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見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狀,一般預後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勢日進,也可損傷胎元,甚則發展為墮胎、小產。

預防調護

1.孕期應注意避免過於勞累、持重、登高、劇烈活動。慎房事,保持心情舒暢。
2.注意飲食調節,宜食易於消化又營養豐富之品。
3.孕後應注意陰部衛生,預防感染。
4.患病後應積極治療,臥床休息,以免病情加重,促進本病及早康復。

文獻摘要

《聖濟總錄·妊娠門》:妊娠臟腑虛弱,冒寒濕之氣,邪氣與正氣相擊,故令腹痛。痛不已,則傷胞絡,令胎不安。治法宜袪散寒濕,安和胎氣,則痛自愈。
《胎產新書·女科密旨》:孕婦腹中不時作痛,或小腹重墜,名曰胎痛,宜地黃當歸湯主之。如不應,加人參、白朮、陳皮。如因血氣,加砂仁。因中氣虛下墜而作痛,則服補中益氣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