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跳馬夫

如東跳馬夫

跳馬夫又稱跳馬夫,是流傳在江蘇省如東縣的一種傳統舞蹈,氣勢雄壯,表現古代勞動人民剽悍勇武。表達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良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如東跳馬夫
  • 分類:舞蹈
  • 地區:江蘇省如東縣
簡介,歷史,特點,人文,

簡介

申報地區或單位:江蘇省如東

歷史

跳馬夫原是流傳於如東一帶的傳統民間祭神舞,所祭之神為“都天王爺”。據傳,“都天王爺”是唐肅宗對其守將張巡的追封諡號。唐至德二年(757)十月,張巡(709—757)為抵抗安祿山叛軍,守唯陽(今河南商丘南)城十月,彈盡糧絕,乃羅雀掘鼠,給將士充飢。叛軍再犯,張用奇謀令軍士身系馬鈴,在城頭奔跑,使叛軍疑是援軍已到,魂飛魄散。張巡終因寡不敵眾,以身殉國。後來朝廷追封,百姓建廟,並於其生日進行祭祀。明清之時,倭寇海匪經常騷擾沿海,當地人們寄情於張,追思英烈,祈求神明消災降福,於是將供奉逐漸演化為“燒馬夫香”,這一活動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在如東豐利、馬塘、掘港尤甚。70年代末、80年代初,如東漢民間舞蹈“跳馬夫”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得以重放光彩,並先後至南通、南京乃至北京中南海演出。

特點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跳馬夫簡潔、整齊的舞姿,鏗鏘的節奏,粗獷的吶喊乃至排山倒海、撼天動地的氣勢,被外國人稱之為“中國迪斯科”。“跳馬夫”是男子群舞,無音樂伴奏,主要靠馬夫身上佩戴的馬鈴聲伴舞,舞蹈機動多變。舞台上一排排粗獷剽悍的馬夫,身系馬鈴,口銜銀針,頭戴紅纓嵌寶牌面,手執馬扦,腿裹素布,腳著草鞋,胸懸護心掛鎖,腿系鏤空黑底短圍,目不斜視,群起舞蹈;跺步跳,橫步跨,盪步跳,縱步跨,整體動作剛韌有力。它向世人訴說一個以鈴聲嚇破敵膽的動人故事,頌揚了張巡驅妖鎮魔的無畏氣概,寄託著人們對消災祈福的良好願望。一聲悠長而低沉的號鳴,一通緩慢而莊嚴的鑼鼓,似成千上萬隻馬鈴同時發響,巨幅杏黃龍幡迎風翻騰,渲染出古代將士們縱馬廝殺的悲壯,人們仿佛置身於古代兩軍對壘的戰場。。“呵呵,哈嘿!呵呵,哈嘿!”吼聲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快,眾馬夫步應鼓點,陣隨鑼變,時而飛鳥穿林,時而巨龍吐須,隊形瞬息萬變。號聲、鑼聲、馬鈴聲、吶喊聲,聲震遐邇,驚天動地。他們時而跨馬步,高舉馬扦作虔誠的祭祀;時而跳躍向前,義無反顧。龍蟠舞,呼啦啦;鈴兒聲,響叮噹;吶喊聲響遏行雲,猶如猛虎下山,恰似蛟龍出海……驀地,各種聲音戛然而止。“跳馬夫”全過程遂告結束,整個舞蹈充滿尚武精神,洋溢著戰鬥氣息。
“跳馬夫”動作的風格,可用八句來概括:
腳站八字似座鐘,腿臂微屈像勁弓。
挺胸收腹須沉穩,氣貫丹田身如松。
跳踢顛磋講紮實,邁步敦實肩微動。
目光堅定不斜視,剛健質樸顯威風。

人文

如東實際是借“都天王爺轅”活動來紀念張士誠。他曾來掘港、豐利販私鹽,在掘港附近楊家坂率領鹽民跟官兵斗。用鰳魚當大刀嚇退官兵。當地流傳民謠:楊家坂,楊家坂,燒鹽的好大膽,官兵來捕殺,鹽民就造反。沒有刀和槍,拿起鰳魚綁扁擔,把個官兵死里趕。“無論是紀念張巡還是張士誠,都是對英烈的追念,對不屈鬥爭精神的崇敬,寄託著祈求英靈、消災降福的期望。舞蹈中,扮演馬夫的人口銜銀針,形似都天王爺的戰馬,身佩馬鈴,跳舞時鈴聲作響。每人手中皆握一根銀扦,稱為”馬扦“。整個舞蹈充滿沿武精神,以崇敬都天王爺為願望,洋溢著濃郁的戰鬥氣息。如今,“跳馬夫”已升華為如東精神的象徵。為了和平與安寧,人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即使是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