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

女性生殖系統所患的疾病才叫婦科疾病。婦科疾病的種類可分很多種,常見的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陰道炎宮頸炎慢性宮頸炎盆腔炎附屬檔案炎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疾病不孕症月經不調等等。女性從青年期開始,就應該懂得月經、生育、妊娠、分娩、絕經等一些基本的醫學常識,並經常保持樂觀的情緒,這樣就能避免或減少某些婦產科疾病的發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女科
  • 拼音:nǚ kē 
  • 注音:ㄋㄩˇ ㄎㄜ 
  • 解釋婦科
釋義,中醫婦科,婦科保健,

釋義

(1).猶婦科。 明 梁辰魚浣紗記·效顰》:“奴家身子生得駝,近日行醫學女科。”
(2).指婦科醫生。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道覡》:“知他小姐年多長,染成一疾半年光,俺不是女科,請你修齋,一會祈禳。”
(3).為女子所開的科舉考試。《鏡花緣》第四一回:“侄女須趕緊用功,早作準備,據你學問,要豎才女匾額,只算探囊取物。去年你曾問我女科,誰知此話今日果真應了。”

中醫婦科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的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婦科學研究範圍包括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子嗣、妊娠、臨產、產後、乳疾、癓瘕、前陰諸疾及雜病等。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漸形成、發展和充實的。現把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史分為十個階段:
夏、商、周時代
(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我國遠古時代的祖先,在勞動和生活中積累了藥物和醫療技術,到了夏、商、周時代已有關於難產和種子、胎教理論記載。如《史記·楚世家》中有“胸剖而生契”的難產記載。《山海經·西山經})中有服“骨蓉”避孕的記載。《烈女傳》有胎教的記錄。
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這一時期著名醫家扁鵲因曾專門從事過婦產科的醫療工作,當時被稱為“帶下醫”(婦科醫生)。《內經》中也有婦科方面的理論記載,為中醫婦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左傳》中有“莊公寤生”的難產記載。還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記載,明確提出近親結婚有害於後代,這一觀點比英國的達爾文1858年的相關論述要早2500多年,而且對今天的優生學研究也有意義。
秦漢時代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婦產科病案的記載。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太倉公浮於意首創“診籍”,其中“韓女內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的病案,都是婦產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漢代,婦產科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醫事制度上設有“女醫”,藥物墮胎、聯體胎兒、手術摘除死胎等首見記載,並出現了一批婦產科專著。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產書》,是現存的最早婦產科專著,書中對妊娠按月養生提出一些見解,反映了當時對妊娠、胎產衛生的認識。
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婦人三篇,論述了妊娠嘔吐、妊娠腹痛、產後發熱、熱入血室、帶下、經閉、癓瘕等病的證治,並提出陰道沖洗和納藥的外治法。當時的許多經驗和方藥至今有效。與張仲景同代的醫學家華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外科專家,不僅成功地進行了開腹手術,也成功進行了摘除死胎的手術。《後漢書·華佗傳》說:一倫曰:‘死胎枯燥,執不自生。’使人探(遠取)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識,但其色已黑。倫之絕技,皆此類也。”可見當時的婦產科已發展到了相當水平。
魏晉南北朝及隋代
(公元220~公元618年)這一時期,主要是脈學和病源證候學的成就,推動了婦產科學的發展。晉代王叔和所著《脈經》,根據《難經》獨取寸口的原則,總結了公元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使診脈的理論與方法系統化、規範化了。
其中在婦產科方面,提出了“居經”、“避年”之說,指出“尺中不絕,胎脈方真”及脈辨男女,描寫了產時“離經脈”,即“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
隋代
(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當時中醫病理學巨著,包括內、外、婦、兒、五官五科。
書中有婦人病八卷,前四卷論婦科病,包括月經、帶下、前陰、乳房諸病,後四卷論產科病,按照妊娠、將產、難產及產後分類,逐項討論了病因、病機及臨床所見,內容頗為豐富。
唐代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繼隋制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醫事制度,設立了“大醫署”,這是唐朝最高的醫學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專門培養醫藥人才。醫學發展特點是逐漸趨向專科化。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所著《千金要方》中將婦人胎產列於卷首。廣泛地討論了求子、妊娠、產難、胞衣不出、月經、帶下及雜病,還精闢地論述了臨產及產後護理等內容。王燾所著的《外台秘要》還記載了若干墮胎斷產的方法,並已注意到節制生育問題。
此時,婦產科發展的重要特徵,是出現了我國現存理論較完備的產科專著,即咎殷著的《產寶》。
宋代
(公元 960~公元 1279年)宋代婦產科已發展成為獨立專科。在國家醫學教育規定設定的九科之中有產科。如《元豐備對》載:“太醫局九科學生額三百人……產科十人……。”這一時期出現一些重要婦產科專著。如楊子建著的《十產論》,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朱瑞章的《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李師聖的《產論》,郭稽中的《婦人方》等。此期,在婦產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陳自明和他的著作《婦人大全良方})。該書系統地論述了婦產科常見疾病,還特別談到了對難產的處理。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著,是當時一部傑出的作品,一直風行300多年,對後世醫家也有巨大影響。
金元時代
(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時代是醫學百家爭鳴時期,醫學流派開始興起,劉、張、李、朱四大家對婦產科從不同角度作出了貢獻。元代醫學設13科,有產科1門。
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發展,開擴了對婦產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思路。如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胎產論說:“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從厥陰論之;天癸已絕,乃屬太陰經也。”對婦女生理作出了規律性闡述,成為少女著重補腎、中年著重調肝、絕經期著重理脾的理論根據。
張子和著《儒門事親})認為“養生當論食補,治病當論藥攻”,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驅病,這種觀點也常用於婦科。該書還記載了鉤取死胎的成功案例,該書卷7的內傷形說:“又一婦人臨產……子死於腹……急取秤鉤,續以壯繩……鉤其死胎……。”開創了中醫產科器械手術助產的先河。李果認為“內傷脾胃,百病始生”,治病著重套用補脾昇陽除濕之法,此法也廣泛用於婦科而收到較好的效果。其所著《蘭室秘藏》所論:“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對今天月經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療是有指導意義的。朱震亨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治療上重視保存陰精,對婦科胎前病、產後病提出的一些治療原則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朱震亨在《格致餘論》受胎論中說:“陰陽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處,名曰子宮,一系在下,上有兩歧,一達於左,一達於右。”第一次明確描寫了子宮的形態。

婦科保健

更年期婦女要注意合理飲食。
更年期婦女除了注意精神心理衛生外,合理膳食也要相當的注意。
複合維生素B對維護神經功能,促進消化,預防頭痛、頭暈,保持記憶力等大有裨益。小米、麥片、玉米等粗糧及蘑菇、香菇等蕈類食物中含較豐富的維生素B,更年期婦女應適當多吃這些食物。
更年期婦女水鹽代謝紊亂,容易發生水鈉滯留,引起浮腫,並進一步引起血壓升高。所以,應限制食鹽,用鹽量宜為中青年時的一半。更年期婦女的糖代謝、脂肪代謝也常紊亂,容易發生血糖升高,血脂升高,體趨肥胖,以及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所以,更年期婦女要少吃甜食、動物脂肪和動物內臟,多吃些粗糧。隨著年齡增長,基礎代謝降低,容易發生能量過剩。所以,體趨肥胖的婦女應限制主食進食量。在膳食上應保證蛋白質供應,可多吃些瘦肉、雞、魚、蛋、乳製品及豆製品。一般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如豆油、菜子油、玉米油、麻油、葵花油都含高熱量,過多食用會發生能量過剩。有報導說,過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還可增加癌腫的發生率。
不少更年期婦女月經紊亂,經血量多,經期延長,周期縮短,常可導致貧血。對此,首先要積極治療月經紊亂,同時注意補充蛋白質、鐵、維生素A、G、B12與葉酸,多吃動物肝臟、瘦肉、雞鴨血及新鮮蔬菜,水果、紅棗、赤豆、桂圓、糯米也有健脾益氣補血作用。
更年期婦女鈣磷代謝紊亂,容易發生骨質脫鈣,骨質疏鬆,故應補充鈣。可多吃些魚、蝦皮、芝麻、豆製品等含鈣豐富的食品。牛奶中鈣含量多,且易吸收,是理想的補鈣佳品。
更年期婦女不要吸菸和飲酒、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料。酸棗、紅棗等具有安神降壓作用,可多食用。
藥補不如食補”。更年期婦女如注意心理衛生,合理飲食,不僅能安然渡過更年期,而且許多不適之症可不治而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