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里諾科河

奧里諾科河

南美洲重要河流。發源於委內瑞拉與巴西交界的帕里馬山脈德爾加多查爾包德山西坡。呈弧形繞行於蓋亞那高原西、北部邊緣,最後向東注入大西洋。奧里諾科河及其支流組成南美洲4大水系中最北部的水系,其邊界西、北抵安地斯山脈,東接蓋亞那高原,南接亞馬遜河流域分水嶺,流域面積94.8萬平方千米,其範圍包括委內瑞拉約4/5的地區和哥倫比亞1/4的地區。幹流發源於蓋亞那高原,形成一巨大弧形,流徑約2740千米,然後注入大西洋。整個河道除了有一段位於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的邊界線上而外,大部分在委內瑞拉境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奧里諾科河
  • 外文名稱:Orinoco
  • 地理位置委內瑞拉巴西交界的帕里馬山脈德爾加多查爾包德山西坡
  • 占地面積:94.8萬平方千米
簡介,區位,上游,中游,下游,凡爾納的小說,河流概述,流域,水文,航道,水系組成,主要支流,瓜維亞雷河,梅塔河,阿勞卡河,本圖阿里河,考拉河,卡羅尼河,其他支流,自然特徵,居民,經濟,開發利用,考察與勘采,

簡介

區位

奧里諾科河 Orinoco River
奧里諾科河大部分流經無法通過的雨林和拉諾斯大草原。這個草原包括瓜維亞雷河(Guaviare)以北、奧利諾科河下游和蓋亞那高原以西的奧利諾科河流域3/5的地區,長期以來被用作牧場。1930年代以來逐漸發展為南美洲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上游

聖費爾南多以上)呈東南-西北流向,水流湍急,沿途接納眾多支流,主要有本圖阿里河瓜維亞雷河等。

中游

(聖費爾南多-阿亞庫喬港)主流在聖費爾南多折向北行,形成長達420千米的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的界河,主要支流有比查達河和托莫河等。

下游

(阿亞庫喬港以下)自帕埃斯港起折向東北,流經奧里諾科平原,地勢低平,河面展寬,主要支流有梅塔河阿普雷河卡羅尼河。奧里諾科河流域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河口平均流量達1.4萬立方米/秒。4-10月為汛期玻利瓦爾城站最大流量3萬立方米/秒;11月至翌年3月為枯水期,流量減至8000立方米/秒。全河通航里程1000千米以上,海輪可上溯至玻利瓦爾城,河輪可通至阿亞庫喬港。流域內富有石油、鐵、鋁土等礦藏。
奧里諾科河相關書籍奧里諾科河相關書籍

凡爾納的小說

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名著。
內容提要:玻利瓦爾城的三位地理學家、法國的兩位探險家和瑪夏爾中士及他的侄子讓出於各自的目的,同時來到了奧里諾科河。他們各自租用了一艘船逆流而上。一路上奇異壯觀的景象層出不窮。讓為了尋找十四年前失蹤的父親,不顧沿途的危險,懷著堅定的信念要到達奧里諾科河的源頭。途中他們遇到了匪幫的圍困,讓是否能脫離危險找到他的父親呢?

河流概述

流域

奧里諾科河發源於委內瑞拉境內靠近巴西邊境的帕里馬(Parima)山脈西南坡,流域位於北緯1°04′-10°07′,西經62°09′-74°47′。從形狀上看,該河就像一個大圓弧,首先從源頭向西北方向流至與瓜維亞雷(Guaviare)河的交匯處,然後向北流並與阿普雷(A-pure)河交匯,繼而轉向東流動,至巴蘭卡斯,開始形成面積達2萬平方千米、河岸長約300千米的三角洲。在三角洲上,河流分成36條小叉河,其中最大叉河寬達15-20千米。最後在庫里亞波注人大西洋,河長2062千米,總落差1100米。若從支流源於哥倫比亞中部的瓜維亞雷河算起,奧里諾科河全長2735千米。從委內瑞拉阿亞庫喬(Ayacucho)港至河口,河道為均勻剖面,平均坡降約為0.045‰。
北安地斯山脈與奧利諾科河盆地和流域北安地斯山脈與奧利諾科河盆地和流域

水文

奧里諾科河是世界大河之一,流域面積95萬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5200立方米/秒,年均徑流深度1300毫米,年均徑流量7947億立方米,懸移質濃度0.08千克/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約3.52億噸。中游平均河寬1-1.5千米(有時達3千米),水深10-20米下游平均河寬2km左右,平均河槽深度為10-25米,最大深度50米,水位年變幅12米。從流入大海的水量來看,在世界大江大河中居第5位,用輸沙量來衡量,居世界第11位。

航道

它是一條國際河流,其中一段長約300km的河道是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兩國的界河。該流域與亞馬孫河相比鄰,在其源頭,通過卡西基亞雷(Casipuiare)運河將奧里諾科河大約三分之—的水量流人亞馬孫河支流內格羅河上游支流瓜伊納(Guaina)河,是連線南美洲各大河的洲際航道。

水系組成

主要支流

奧里諾科河水量豐沛,支流眾多,達436條,右岸主要支流有本圖阿里(Ventuari)河、考拉(Caura)河和卡羅尼(Caroni)河,均流經雨林茂盛少有開發的蓋亞那高原。左岸主要支流有瓜維亞雷河、梅塔(Meta)河、阿勞卡(Arauca)河、和阿苷雷(Apure)河,均發源於安第斯高山,滔滔江水向東流.穿越奧里諾科大平原匯入奧里諾科河。
奧里諾科河奧里諾科河

瓜維亞雷河

瓜維亞雷河發源於哥倫比亞境內東科迪勒拉山脈東側雷沃克斯港附近,上游幹流在聖何塞德瓜維亞雷以上稱作瓜亞韋羅(Guayabero)河。河口位於北緯4°03′,西經67°44′處,全長1350千米,流域面積15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8700立方米/秒,年徑流深1800毫米,年均徑流量2744億立方米,懸移質含沙量為0.118千克/立方米,年均輸沙量為0.25億-0.3億噸。在聖費爾南多附近匯入奧里諾科河,中游有著名的安戈斯圖拉(Angostu-ra)3個大瀑布。上游支流有羅薩達(Losada)河和杜達(Duda)河等匯入。中、下游有阿里亞里(Ariari)河、烏瓦(Uva)河和伊尼里達(Inirida)河等支流匯入。伊尼里達河還有支流帕苷納瓦(Papunava)河和博科諾(Bocono)河等。

梅塔河

梅塔河發源於哥倫比亞境內的東科迪勒拉山脈卡克薩附近,距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40餘千米,在卡雷尼奧港匯人奧里諾科河。流域位於北緯4°20′-6°07′,西經67°17′-72°25′,該河全長1046千米,流域面積11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600立方米/秒,年徑流深1600毫米,年均徑流量1766億立方米,懸移質濃度0.362千克/立方米,年均輸沙量0.8億噸。上游支流主要有瓜維奧(Guavio)河、法拉羅尼斯(Farallones)河、蒙卡維塔(Moncavita)河、穆爾卡(Murca)河、巴塔塔斯(Batatas)河、奇沃爾(Chivor)河、特龍佩塔斯(Trompetas)河、巴塔(Bata)河、瓜玉里巴(Guayuriba)河、烏皮亞(Upia)河、馬納卡西亞斯(Manacacias)河、庫西亞納(Cusiana)河、南克拉沃(Crave Sur)河、保托(Pauto)河和瓜奇里亞(Guachiria)河等。中、下游有卡薩納雷(Casanare)河、維塔(Vita)河等支流匯入。

阿勞卡河

阿勞卡河發源於哥倫比亞境內布卡拉曼加附近,在阿勞基塔附近注入奧里諾科河。河口位於北緯7°24′,西經66°35′,河流全長1300千米,流域面積1.8萬平方千米,該河上游幹流叫馬爾瓜(Margua)河,中游有奧里楚納(Orichuna)河等支流匯入。阿普雷河發源於委內瑞拉西部梅里達山脈東南坡,在卡布魯塔匯人奧里諾科河。河流全長820千米,流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300立方米/秒,徑流深300毫米,徑流量725億立方米,懸移質濃度為0.235千克/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0.2億-0.25億噸,是奧里諾科河流域水系最為複雜的一條支流。上游幹流叫烏里萬特(Uribante)河,上游支流卡帕羅(Caparo)河、多拉達斯(Doradas)河和坎布里托(Camburito)河通過坎頓(Canton)運河流人阿普雷河。中、下游還有4條重要支流:卡納瓜(Canagua)河、凱卡拉(Caicara)河、波圖格薩(Portuguesa)河和瓜里科(Guarico)河,其中波圖格薩河還有科赫德斯(Koheds)河、聖卡洛斯(San Carlos)河、帕奧(Pao)河、亞坎布(Yacambu)河、蒂斯納多斯(Tiznados)河、瓜納雷(Guanare)河等支流匯入,瓜里科河也有奧里圖科(Orituco)河等較大支流匯人。
奧里諾科河 流域水系示意圖奧里諾科河 流域水系示意圖

本圖阿里河

本圖阿里河發源於委內瑞拉境內的邁瓜利達山脈,在聖巴巴拉附近注入奧里諾科河,是奧里諾科河右岸較大的支流,多年平均流量2000立方米/秒,年均輸沙量100萬噸。該河還有支流帕魯西托(Parucito)河、馬納皮亞雷(Manapiare)河、馬列塔(Marieta)河和帕魯(Paru)河等。

考拉河

考拉河發源於委內瑞拉一巴西邊境帕里馬山馬瓦侖亞附近,源頭河名梅雷瓦里(Merevari)河,在普爾內附近匯人奧里諾科河,流域面積4.8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000立方米/秒,年均徑流深度2000毫米,年均徑流量946億立方米,懸移質濃度0.012千克/立方米,輸沙量200萬噸。中下游有埃雷瓦托(Erebato)河、馬托(Mato)河等支流匯入。

卡羅尼河

卡羅尼河是奧里諾科河下游右岸最大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委內瑞拉一巴西邊境羅賴馬山(海拔2810米)阿拉博波附近,在奧爾達斯港(Ordaz)附近匯入奧里諾科河,全長920千米,流域集水面積9.5萬平方千米。卡羅尼河源流有2條:庫克南(Cuquenan)河和阿蓬瓜奧(Aponguao)河。上游主要支流有伊卡巴魯(Icabaru)河。流域內人煙稀少,屬亞熱帶和熱帶草原型地區,森林植被繁茂,幾乎有6.2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占流域面積的2/3。流域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為2000毫米,最大曾達2923毫米,河流多年平均流量5000立方米/秒,年徑流深1700毫米,懸移質濃度為0.005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為200萬噸。卡羅尼河中下游還有2條較大的支流匯入:卡勞(Carrao)河和帕拉瓜(Paragua)河,其中卡勞河支流丘倫河上的安赫爾(Angel)瀑布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落差高達979米;帕拉瓜河還有庫魯圖(Curutu)河、維內波納(Vinebona)河和阿薩(Asa)河等支流。
奧里諾科河奧里諾科河

其他支流

除了以上較大的支流外,奧里諾科河左岸還有一些較小的支流匯入,如馬瓦卡(Mavaca)河、阿塔巴波(Atabapo)河、莫諾(Mono)河、 比查達(Vichada)河、圖帕羅(Tuparro)河、托莫(Tomo)河、錫納魯科(Cinaruco)河、卡帕納帕羅(Capanaparo)河、瓜里奎托(Guariquito)河、馬納皮雷(Manapire)河、伊瓜納(Iguana)河、蘇阿塔(Zuata)河、帕奧(Pao)河、卡里斯(Caris)河、馬納莫(Manamo河)等。右岸還有奧卡莫(Ocamo)河、馬塔庫尼(Matacuni)河、庫努昆馬(Cunucunma)河、夸奧(Cuao)河、蘇瓦普雷(Suapure)河、庫奇維羅(Cuchbiro)河和阿羅(Aro)河等匯人,構成了奧里諾科河龐大的水系。

自然特徵

地貌:奧里諾科河流域地理環境的主要特徵是流域西部和北部邊界的安第斯山脈和沿海山脈存在活動造山帶。在流域中部低地里有小安第斯山斷槽和沉積盆地,這些沉積盆地構成了奧里諾科大平原(位於河流西岸)的沖積扇和穩定的蓋亞那高原。
蓋亞那高原的東北部主要是由一系列切割侵蝕面組成,中間由陡坡隔開,在西南邊,有一小部分是常見的丘陵地帶。
安第斯山脈和沿海山脈的特點是坡陡峰高,最高處達到5000米左右。
奧里諾科平原是安第斯山脈的前陸盆地,沉積著大量的泥沙,其西部還在逐步下沉。
氣候與水文:奧里諾科河流域屬於熱帶乾濕氣候,主要受赤道槽的季節性波動與北方信風的相互作用的影響。流域內大部分地區雨季在5-10月,南部年平均降水量約為3000毫米,北部大平原的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200毫米,年最高氣溫約為38℃,最低氣溫為18℃左右。本流域徑流深度較大,平均為1300毫米每年,略大於亞馬孫河流域。
奧里諾科河流域屬熱帶氣候,季節的區別在於降雨量的不同,而不以溫度畫分。一年分為兩季,即雨季和旱季(當地稱為冬季和夏季),4-10月或4-11月為雨季,11月至翌年3月或11至翌年4月為旱季。雨季和旱季起因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輻合區(南北半球東風帶或信風帶之間的一個低壓槽)的年度移動,當輻合區從其赤道以南夏季的位置向北移動的過程中,帶來多雨的冬季。
整個流域內降雨量相差很大。東北信風吹過沿海地區時沒有失去很多的水分,在有些地區年降水量只有510毫米;位於地形障礙後面的地區雨量也很少,而迎風的坡地一般雨水充足。有些地區的雨量可供熱帶叢林茂密地生長,在其他地區可供真正的雨林生長。拉諾斯草原約從1-4月受到嚴重的乾旱,然後從6-10月又遭受洪水氾濫;在哥倫比亞境內的拉諾斯草原4-11月的月降水量很少低於254毫米,在委內瑞拉的北部,年中前後降水量達到最高,每月共約254毫米。安地斯山脈附近年降水量最高,在哥倫比亞的比亞維森西奧(Villavicencio)達到4572毫米,愈接近中部平原年降水量顯著減少,在委內瑞拉的努特里亞斯港(Puerto de Nutrias)為1143毫米。
與降水量相反,流域內年溫差甚小,月平均溫度不高於21℃,也不低於18℃。不論平均溫度高低,月溫差都很小。日溫差比月溫差大。在拉諾斯草原,乾季晝間最高溫度超過35℃,乾燥的風和夜間的涼爽帶來解脫,正常最低溫度為18-24℃。
奧里諾科河流域開始形成於第四紀(即過去的160萬年)。高地上的大量物質被傾盆大雨沖入河中,河道不能容納這樣多的額外物質,於是河水漫過或衝決河岸,淹沒低地,造成周期性的河水氾濫。在這種情況下,水系表現得變化不定,其特點是河流改道,低地變為沼澤和潟湖。奧利諾科河三角洲迅速向大西洋伸展,而河水中積累的大量沉積物也在三角洲地區加速沉澱。
河水的大幅度漲落反映了雨季出現的模式。在10月至翌年3月的旱季或枯水期,玻利瓦爾城附近河水下游的平均深度約為15米;4月雨季開始時,河水明顯有規律地開始上漲;在4-10月漲水期內,到7月河水達到高峰,此時玻利瓦爾城的河水深度約為50米。6-8月流域內的低地洪水氾濫,有些地方水深20米;8月末河水逐漸回落,直到10月再次達到最低水位。幹流最早的水文資料記載是玻利瓦爾城(Bolivar,距河口446千米),始於1923年。幹流下游最主要的測站是距河口652千米的穆西納喬站(Musinacio)。該站逐日觀測始於1970年。多年的觀測結果表明,乾旱季節的日平均流量最小只有330立方米/秒,而最大可達到81100立方米/秒以上,多年平均流量為30100立方米/秒。
奧里諾科河下游奧里諾科河下游
奧里諾科河一年中有兩次沙峰。第一次沙峰出現在汛期的漲水季節,第二次沙峰出現在汛後的退水期間。在洪峰期間,流經奧里諾科平原的所有支流都有回水,所以河流流速變慢,泥沙隨即淤積下來。幹流水位降低時,支流比降增大,其中淤積在各支流中的泥沙重新流人奧里諾科河,從而產生了第二次沙峰。
奧里諾科河的寬深比較大,許多河段的寬度達2.5千米。在旱季,30%-40%的河床暴露在外,沿江的河床形態清晰可見。
水能資源:奧里諾科河流域還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但由於流域內人煙稀少,森林茂密,交通不便,除了在下游主要支流——卡羅尼河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水電開發和上游一些小支流進行小水電開發以外,該流域仍保持著原始狀態。
植物:大部分的平原為無樹平原。在低洼地區,有各種沼地草和莎草。在乾旱的稀樹草原上以長梗的草為主,間有地毯草——這是旱季里呈現綠色的唯一的自然草。
平原上最為顯眼的樹木是沿河有沖積土的地區的廊狀樹林以及沿較小的水道狹窄排列的樹木。安地斯山麓雨量充足的地區原先有闊葉常綠樹。另外還有少數適應乾旱的樹木如冬青葉櫟和矮小的棕櫚散布在開闊的草原上。不過,大部分這類天然的樹木植被已因砍伐而減少。在蓋亞那高原上有高大稠密的樹林,有時會有小片的稀樹草原間雜其間。奧利諾科河上遊河谷的熱帶雨林有數百種樹。三角洲地區大部分為紅樹林沼澤。
動物:經常在奧里諾科河地區出沒的鳥超過1000種;較突出的有紅、鐘雀、傘鳥和許許多多的鸚鵡。魚類也多種多樣,有食肉的鋸脂鯉、電鰻和一種可重達200磅的鮎魚。奧利諾科鱷魚是世界上同類鱷魚中最長的,可達6米;河中還有凱門鱷和各種蛇,包括巨蚺。河中的沙洲上有一種大型側頸龜,其龜甲可長達9米。昆蟲則有蝴蝶、甲蟲、螞蟻和建造冢巢的白蟻。
平原上很少有本地的動物。大部分的哺乳動物蟄伏在溪邊的樹林裡,而到草地上覓食。真正在草原上棲居的只有幾種掘地洞而居的齧齒動物和20餘種鳥。還有幾種鹿和兔、食蟻獸和犰狳、貘、美洲豹以及現在最大的齧齒動物水豚。

居民

原住民:除馬拉開波湖的瓜希羅人(Guajiro)外,委內瑞拉的原有居民大多數生活在奧里諾科河流域,其中最主要的原住民有南部高地的圭卡人(Guaica)和馬基里塔里人(Maquiritare)、三角洲地區的瓦勞人(Warrau),以及拉諾斯草原西部的瓜希沃人(Guahibo)和雅魯羅人(Yaruro)。這些民族與流域內諸河流的關係密切,這些河流為他們提供食物來源和交通。
居住模式:20世紀中葉前,居民區只有高度分散的、稱為“牛群”的牧人小房,以及沿河下游的少數村莊和傳教區。1937和1948年先後在委內瑞拉的拉諾斯草原東部和中部的埃爾蒂格雷(El Tigre)和巴里納斯(Barinas)發現石油,開始在當時人口還十分稀少的地區發展工業和城市。幾座當時的新興城市,如埃爾蒂格雷,已發展為初具規模的城市。隨著50年代開始的拓荒農民移居安地斯山麓和沿河谷地,集約農業也隨之擴大。這些小農莊主要集中在委內瑞拉的瓜納雷(Guanare)、阿卡里瓜(Acarigua)和巴里納斯的附近和哥倫比亞的阿里阿里(Ariari)地區。
上述移民的湧入,使拉諾斯高度城市化,有一半以上的居民生活在人口為1萬或1萬以上的城市裡。除玻利瓦爾城外,重要城市都建在不受洪水氾濫的高地上。城市規畫反映了西班牙的影響:街道呈方格形,中央為一廣場。與委內瑞拉相反,哥倫比亞境內的拉諾斯草原和蓋亞那高原人口成長較慢(除蓋亞那城附近的地區外)。

經濟

資源開發:蓋亞那高原礦藏豐富。在玻利瓦爾山和埃爾帕奧開採含鐵量高的鐵礦石;其他礦物有錳、鎳、釩、鋁土礦、鉻,此外還有金和鑽石。在委內瑞拉的拉諾斯和奧利諾科河三角洲已開採出石油和天然氣。
長期以來,委內瑞拉的拉諾斯草原是南美洲的主要牧區之一,以牛群為主。此外平原上還有棉花、水稻和甘蔗的商業規模的種植,在流域的西北部和北部邊緣的高地上,咖啡的生產很重要。為了開墾出大片的農業用地,開墾土地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已在三角洲地區計畫就緒。
雖然農業和畜牧業仍然是奧里諾科河流域的經濟支柱,但其經濟基礎已因開採石油和其他礦產品,以及建立某些工業而得到擴大。工業的發展集中在蓋亞那城的周圍,包括煉鋼、煉鋁和造紙工業。充分利用卡羅尼(Caroni)河大量水電潛能的馬加瓜(Macagua)和古里水壩的修建,大大促進了蓋亞那城的工業發展。能源的供應除了上述巨大的水電工程外,還有一條從奧利諾科河北岸的油田用管道引來的天然氣作補充。
交通運輸:奧里諾科河及其支流很早就是委內瑞拉內地原住民的重要水路,特別是在雨季洪水期間,引擎裝在船身外面的汽艇是這一廣大地區唯一的交通工具。大型江輪可從三角洲溯江而上,航行約1127千米,直達阿圖雷斯(Atures)湍灘。為了開發蓋亞那高原的鐵礦,河道經過疏浚,大型遠洋輪船可從奧利諾科河口航行約362千米,到達與卡羅尼河的匯流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委內瑞拉的拉諾斯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公路建設。1967年在位於玻利瓦爾城的奧利諾科河上建成一座長約1.6千米的橋樑將拉諾斯和蓋亞那地區連線起來。早在1961年已在卡羅尼河口建橋,將新興工業城市奧爾達斯港(Puerto Ordaz)與奧利諾科河舊港聖費利克斯(San Felix)連線起來,從而形成蓋亞那城市綜合體。後來蓋亞那城又有一條主要公路與加拉卡斯連線。

開發利用

奧里諾科河乾、支流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水能資源,僅幹流的可開發容量就達1950萬千瓦左右,年均發電量可達850億千瓦·時。下游支流卡羅尼河水電資源可開發容量高達2600萬千瓦,年均發電量可達1287億千瓦·時。其他支流上的水電資源也很豐富。見奧里諾科河乾、支流水電資源蘊藏量表。
幹流水能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儘管奧里諾科河幹流水能資源蘊藏量巨大,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1987年,對幹流水能資源潛能進行了調研,擬興建5個梯級電站,由於對幹流和周圍地區的環境影響巨大,後4個梯級興建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興建的是第一個梯級,即阿圖雷斯阿爾布雷斯水電站。該工程位於洛皮季瓜奧斯鋁土礦上游160千米處,主要是為地區的鋁土礦供電。發電水頭不到40米,裝機台數與容量取決於運行頻率,如連續運行,只需安裝7台機組,總裝機140萬千瓦,年發電量10.08億千瓦·時:如果每天只運行8小時,則需安裝18台機組,總裝機365.4萬千瓦。其他4級水電站,水頭在23-37米,裝機容量約為366萬-520萬千瓦之間。
支流卡羅馬河水能資源的開發:卡羅尼河發源於委內瑞拉南部靠近巴西的邊境處,是奧里諾科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全長僅920千米,流域面積9.5萬平方千米,河流並不長,流域面積也不大,但水量豐富。河流總落差為912米,估計水電可開發容量為2600萬千瓦。在靠近下游215千米區段內,仍有270米落差,水電可開發容量1866.5萬千瓦,平均每公里河道可開發容量8.68萬千瓦。河流所流經的地區,地質條件好,河床多為花崗玄武岩或片麻岩,建築材料也很充足。如今的開發情況:卡羅尼河下遊河段正在興建馬卡瓜(Macagua)二期工程、卡魯阿奇(Caruachi)和托科馬(Tocoma)3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780萬千瓦。已建的工程有古里(Guri)電站和馬卡瓜一期工程。見卡羅尼河下游梯級水電站主要技術指標表;古里水電站以上屬於卡羅尼河上游段,經過規劃研究,擬建4座梯級水電站,總裝機容量850萬千瓦,其中3座在卡羅尼河幹流上,它們是:塔尤恰伊(Tayucay)、阿里皮奇(Aripichi)和尤托巴里馬(Eutobarima)梯級,另一座是支流帕拉瓜河上的奧萊馬(Auraima)水電站。這4座梯級水電站的主要技術指標詳見卡羅尼河上游梯級水電站主要技術指標表。
支流阿普雷河水能資源開發:阿普雷河水能資源也很豐富,其開發主要集中在烏里萬特—卡帕羅(Uribante-Caparo)水利樞紐。該工程是一個跨流域引水的梯級電站,建成後,可將奧里諾科河支流阿普雷河上游4條支流(烏里萬特河、多拉達斯河、坎布里托河和卡帕羅河)的水能資源加以充分的開發利用。根據工程地區的水文、地質和地形條件,通過建壩和跨流域引水,獲得2700米的總落差和240立方米/秒的調節流量。為此需要興建3條引水發電隧洞(烏里萬特—多拉達斯、阿瓜林達—多拉達斯和多拉達斯—坎布里托),4座大壩(拉洪達、拉斯庫埃瓦斯、博特塞科和拉維爾托薩)和3座發電站(聖阿加頓、拉科羅拉達和拉維爾托薩)。
其梯級劃分為:第一級為烏里萬特一多拉達斯(聖阿加頓電站)和阿瓜林達—多拉達斯;第二級為多拉達斯—坎布里托(拉科羅拉達電站);第三級為坎布里托—卡帕羅(拉維爾托薩電站)。
以上3個梯級裝機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先在第一級建成聖阿加頓電站,裝機30萬千瓦;第二級裝機46萬千瓦;第三級裝機52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為128萬千瓦。第二期在第一級建成聖阿加頓電站,再加裝機6萬千瓦,第二級再裝機46萬千瓦,第三級再裝機26萬千瓦。第二期工程完工後,總裝機容量達206萬千瓦。
此外,奧里諾科河其他支流也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進行了較為充分的開發。

考察與勘采

歐洲人於16世紀開始到奧里諾科河流域探險。德國奧格斯堡(Augsburg)的韋爾瑟銀行資助一系列的探險隊深入拉諾斯草原,向南渡過阿普雷(Apure)河與梅塔(Meta)河。西班牙的幾支探險隊從河口向西溯流而上,但收效甚微。1531年西班牙探險家迪戈·德·奧爾達斯(Diego de Ordaz)沿河而上,同年西班牙另一位探險家安東尼奧·德·貝里奧(Antonio de Berrio)沿卡薩納雷(Casanare)河與梅塔河順流而下,然後經奧利諾科河直至其入海。
1744年耶穌會傳教士到達卡西基亞雷河。1800年德國博物學家洪堡穿越奧利諾科河流域,行程2736多千米。1860年輪船開始在奧利諾科河航行。關於它的發源地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最後直至1951年委內瑞拉的一支探險隊才予以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