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海牛(亞馬孫海牛)

亞馬遜海牛

亞馬孫海牛一般指本詞條

亞馬遜海牛屬哺乳綱海牛目海牛科。長3—4.5米。頸椎6枚。前肢呈鰭狀,有殘留的指甲狀構造。後肢退化,尾圓形。成體無毛,僅頭部保存稀疏硬毛和觸毛,皮厚,灰黑色,有很深的皺紋。吻端尖,從吻端至顴弧後端呈三角形。枕骨大孔橢圓形,下頜明顯彎曲。棲於淺海,或上溯河湖中,以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亞馬遜海牛
  • 拉丁學名:T. inunguis
  • 別稱:牛魚,亞馬孫海牛
  • 二名法:Trichechus inungu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海牛目
  • :海牛科
  • :海牛屬
  • :亞馬遜海牛
  • 分布區域:亞馬遜河流域 
  • 命名人及年份:Natterer, 1883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攝食習性,繁殖習性,

外形特徵

亞馬遜海牛長2.5—3m,重350—500kg。頭較小,多皺。吻方形,具軟而能活動的肉質唇,有很多觸毛。鼻孔半圓形,無外耳殼。無明顯頸部,無後肢。前肢鰭狀,能彎曲,能幫助覓食、海底爬行、身體搔癢、甚至擁抱其他海牛。皮甚厚,毛少而細短,體灰到褐,多疤痕。每側鰭肢腋下各有一乳頭。尾鰭突出成鏟形。
亞馬遜海牛
骨緻密,可使其在潛水中保持中性浮力。頭骨寬,吻短,亞馬遜海牛頭骨狹。有鼻骨椎骨48—54,其中頸椎6枚,胸椎17—19枚,腰、尾椎27—29枚。

分布範圍

亞馬遜海牛分布於南美亞馬遜河流域。北美海牛分布於西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近岸淺水海灣、河口或流速慢的河流,亦常進入運河,適宜水溫20℃。西非海牛分布於西非近岸,從塞內加爾到安哥拉包括淺水近岸、淡水河流和河口。當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時,北美海牛估計有數幹頭。因其肉甚好吃,且能圍欄活養,可供不時之需,在冰櫃尚未普及的時代,這是一個很大優點。加之其油和皮都可利用,所以被捕數量甚多,以後雖受到保護,但其環境受到污染和干擾,生活仍受到威脅。1978年調查估計有800—1000頭,亞馬遜海牛亦是很早就被開發利用。

生活習性

肺不分葉,扁而長,氣囊大,氣管有8一12個軟骨環。休息時的耗氧率較其他海獸低。每次呼吸僅更換其肺氣的1/2。一般心搏率是50—60次。潛水最深10m,一般1一3m,在水下最長可持續15—20分鐘。運動主要依靠尾鰭的上下擺動,短時間游速約25公里/時、一般4一10公里。成體腦小,重約370g,腦的額、顳及頂葉有少數淺溝。據觀察其聽覺較靈敏,北美海牛能聽到1一1.5千赫的聲首,亞馬遜海牛對3千赫聲音最敏感。眼較小,瞬膜發達,在清澈的水環境中能看的距離較遠。觸覺甚佳。
亞馬遜海牛

攝食習性

門齒,上下頜各有機能齒5一7枚,一生中兩頜各有20—30枚齒形成。肌肉性舌上具味蕾和乳突,起觸覺器官的作用,胃分二室,賁門室壁厚,幽門室壁薄,末端有二個胃盲囊。體長2.4m的雄獸,小腸長7.6m,大腸5.5m。其直徑為小腸的2倍,屬非反芻草食性動物。膽囊大。北美海牛以各種淡水和海水植物為食,亞馬遜海牛基本以水生維管束植物為食,西非海牛以水草為食。北美海牛在飼養條件下平均每5cm體長每天消耗1kg食物。在自然環境中每天吃草6—8個小時。
亞馬孫海牛是水面掠食者,以漂浮的水草為食(幽暗的亞馬孫河水抑制了淹沒於水中的水生植物的生長)。食用水面植物的習慣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亞馬孫海牛朝下的吻部短於西印度海牛和西非海牛這些水底掠食者。據觀測統計,西印度海牛的食物包括44種植物以及10種海藻,但亞馬遜海牛隻有24種食物。

繁殖習性

雄性的睪丸位腹腔內,精囊大,非腺性前列腺由能勃起的肌肉組織構成。卵巢由很多成群的豆形小球狀結構構成,雙角子宮,蛻膜性胎盤。雌性7—8年、雄性9—10歲性成熟。生殖屬一雌多雄型。哈特曼(Hartman,1971)曾觀察到有17頭雄性追逐一頭髮情的雌海牛。交配前有較激烈的求愛活動,可能服務於某種生理目的,交配時雌雄腹面相對,水平浮於一定深度。他觀察到一頭雌性43分鐘接受3頭雄性的交配。孕期約12一13個月,多於秋季產仔,仔獸長約1.2一1.3m,重27.7—36.3kg。產仔時有的先產頭,有的先產尾。小海牛和母體斜成一角度,水平浮於水中吃奶,哺乳期可能1年多。估計每2.5—3年一產仔,亦有的估計為5年。人工飼養有的活33年之久。墨西哥1976年贈送我國的一對海牛已產仔2次。亞馬遜海牛壽命30年以上。
亞馬遜海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