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考麥努斯戰役

奧考麥努斯戰役

奧考麥努斯戰役是公元前86年,羅馬軍隊山地戰場完敗了使用馬其頓戰術體系的本都軍隊的戰爭。

背景,脆弱的本都霸業,分身乏術的蘇拉,本都軍隊的策略轉換,獨步古代的軍事工程學,終結戰爭的勝利,

背景

公元前86年,第三次喀羅尼亞戰役將羅馬與本都之間的戰爭,推向了高潮。羅馬人在山地戰場,用自己擅長的三線步兵戰術,完敗了使用馬其頓戰術體系的本都軍隊。儘管雙方都有各種內部問題,戰爭卻依然沒有停止。
奧考麥努斯戰役奧考麥努斯戰役
第二年,在距離喀羅尼亞戰場不遠的奧考麥努斯平原上,羅馬人再次挫敗了重整旗鼓的本都軍隊。只是這一次,他們依靠的不僅是強大的步兵戰術,還有獨步古代世界的軍事工程學。

脆弱的本都霸業

開戰後的本都軍隊需要在歐亞兩地占據大量新地區開戰後的本都軍隊需要在歐亞兩地占據大量新地區
公元前86年,身在小亞細亞鞏固霸權的米特拉達梯六世,收到了西征軍在喀羅尼亞戰役慘敗的訊息。生性多疑的本都國王,開始懷疑自己能否獲得戰爭勝利。一方面,他將更多精銳部隊派往希臘,同時也要著手鞏固自己在小亞細亞地區的控制權。
他首先對生活在內陸的加拉太王國下手。這些從歐洲被驅逐過來的凱爾特人後裔,經常以自己的武力為四方強權充當僱傭兵。本都國王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一旦羅馬人進入半島,這些蠻子後裔就會跳反。於是本都軍隊在一次宴會上,捕殺了加拉太國王與主要的大貴族。但四散而逃的小領主們,很快就帶著各自封地內的部落造反。已經兵力不足的本都人,只能帶著劫掠的金銀財產,退出這片山區。
生性多疑的米特拉達梯對於周圍的盟友與藩屬都不信任生性多疑的米特拉達梯對於周圍的盟友與藩屬都不信任
接著,另一支本都開始收拾重要的沿海島嶼城市--開俄斯。在前一年對羅德島的征伐中,曾有一艘失控的開俄斯戰艦,不慎撞擊了米特拉達梯本人的旗艦。沒有攻下羅德島的本都國王,派人解除了城市武裝。在收取了巨額罰款後,將城裡的居民強制押往黑海地區殖民。
這些事件都暴露了本都霸權的脆弱性。亞洲血統的本都國王,希望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波斯帝國式霸權。但他又不得不依照希臘化時代的寬鬆制度,不去管理希臘人和小亞細亞其他民族的內部事務。結果,在羅馬大敵當前的情況下,米特拉達梯還是要加強自己的獨裁能力,惹得支持者們大為失望。甚至出現了幾個希臘幕僚,陰謀刺殺國王本人的惡性事件,惹得米特拉達梯更為暴虐。
於是,他開始在小亞各城市進行親善活動,通過支持城市反對派與釋放奴隸的手段,暫時穩住了可能爆發的起義。同時,新的本都軍隊開始在色雷斯沿海的卡爾西斯登入,進而準備同依然在希臘北部困守的大將阿基勞斯回合。因為只有本都軍隊在希臘擊敗羅馬人,才能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小亞細亞地區。
對羅德島進攻的失敗 預示著本都無法控制沿海的希臘城市對羅德島進攻的失敗 預示著本都無法控制沿海的希臘城市

分身乏術的蘇拉

在喀羅尼亞戰役獲勝後,只有不足2萬軍隊的羅馬人,也是處境微妙。蘇拉一方面需要繼續控制幾個地區的希臘城市,強迫他們為自己提供補給。另一方面需要應付沿海的阿基勞斯殘部。
蘇拉不僅在前線作戰 還要時刻提防本土的政敵蘇拉不僅在前線作戰 還要時刻提防本土的政敵
由於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損失了幾乎全部的長槍方陣部隊,阿基勞斯的1萬人殘軍,主要是銅盾長槍兵、僱傭步兵、海軍和騎兵組成。他自知無法用這些二流部隊去硬抗羅馬人,便利用完好無損的海軍,在沿海不斷機動。儘管蘇拉也會不時帶著輕步兵來阻擊他們,卻必須留著主力部隊來看住營地內的本都主力。後者在貼近海岸的奧考麥努斯平原紮營,控制著地區內最適合騎兵作戰的一塊平地。
真正讓蘇拉頭疼的問題,來自羅馬內部。平民派領袖馬略,已經重新控制了羅馬城。蘇拉的宅邸被洗劫,他的夥伴們遭到清洗。接著,一不做二不休的馬略,鼓動元老院宣布蘇拉為人民公敵,撤銷了他的前線軍事職務。為了讓蘇拉就範,兩個羅馬軍團開始遠征小亞細亞半島。馬略黨宣稱這是來支援對本都作戰的援軍,實際上則希望就地解除蘇拉的軍權。
當代的奧考麥努斯平原當代的奧考麥努斯平原
馬略黨人在羅馬城的反撲讓蘇拉實際上失去了自己的大後方馬略黨人在羅馬城的反撲讓蘇拉實際上失去了自己的大後方
蘇拉此時的處境,非常不妙。但非常諷刺的是,幫助他化險為夷的因素,全部來自他的敵人。馬略自己推廣的軍制改革,讓軍團不再以羅馬元老院為惟一效忠對象。擁有足夠實力和手腕的軍頭,成為了士兵們優先追隨的權力中心。因而蘇拉依然會得到手下士兵的擁護,不至於立即崩盤。他暫時丟下阿基勞斯的殘軍不管,帶著全軍向西進發,準備打一場事關生死的內戰。
在義大利準備渡海的羅馬船隊,卻遭遇了風暴的侵襲。結果,先頭部隊脫離主力,開向希臘沿海。在海岸附近,他們遇到了掌握制海權的本都艦隊,又損失掉了大量有生力量。殘存的小股羅馬軍隊,只能投靠到蘇拉一邊。之後出發的大部隊,也只能直接登入亞洲,無法對蘇拉構成威脅。指揮層內部也吵得不可開交。
一直密切關注這一切的蘇拉,最後收到訊息,本都援軍在色雷斯的卡爾西斯登入。情報顯示,這批新援比過去登入希臘的烏合之眾要精銳許多。蘇拉不想讓本都大軍離開有山地阻隔的沿海地區,立即下令調頭,趕去迎擊。
在希臘前線 風餐露宿的羅馬士兵在希臘前線 風餐露宿的羅馬士兵

本都軍隊的策略轉換

米特拉達梯派來的新部隊,主要由精銳的長槍方陣為主心骨。這些人是本都王國原有的常備部隊,在訓練水平和戰鬥力上,都勝過了喀羅尼亞戰役中的奴隸方陣。方陣指揮官多利勞斯,也是全軍的指揮官。他被國王授命接替阿基勞斯,繼續對蘇拉作戰。
新到的本都軍隊比前一年在喀羅尼亞的那一支更為精銳新到的本都軍隊比前一年在喀羅尼亞的那一支更為精銳
在同希臘的殘軍匯合後,本都軍隊內部也產生了嚴重分歧。阿基勞斯通過在雅典和喀羅尼亞的戰鬥,對羅馬士兵的戰鬥力有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他主張不要直接同羅馬人開戰,而是利用後勤優勢來消耗對手。
但這種非常東方式的策略,遭到了多利勞斯的強烈反對。他一直不理解阿基勞斯,是如何在喀羅尼亞慘敗的。他從亞洲帶來的援軍,除了精銳的長槍方陣之外,還有大量黑海和色雷斯地區的輕步兵、弓箭手與卷鐮戰車。配合阿基勞斯殘存的僱傭軍、騎兵和銅盾軍團,應該能夠擊敗蘇拉。
本都軍隊中的色雷斯輕步兵本都軍隊中的色雷斯輕步兵
因此,當蘇拉的16000部隊趕到奧考麥努斯附近後,多利勞斯下令全軍列陣,引誘蘇拉與自己決戰。他的布置方式,與阿基勞斯先前在喀羅尼亞的部署,如出一轍。長槍方陣組成了堅固的步兵第一線力量,方陣前還有卷鐮戰車負責首輪衝擊。大量希臘、加拉太、色雷斯和黑海地區的蠻族僱傭軍,組成第二線步兵。不少投靠本都王國的義大利士兵,和他們站在一起。最後,才是來自黑海各地的弓箭手部隊。本都、卡帕多西亞和南俄草原的騎兵部隊,也在左右兩翼呈雙線布置。
奧考麥努斯戰役中的兩軍布陣奧考麥努斯戰役中的兩軍布陣
但讓多利勞斯想不到的是,他指揮的戰鬥,比阿基勞斯打輸的喀羅尼亞還要慘澹。在前一年的戰役中,本都戰車因為距離太短而無法擁有足夠的加速距離,被羅馬步兵輕易幹掉。這一次,擁有足夠衝鋒距離的戰車,則在完成加速後被羅馬步兵主動攻擊。由於戰車需要彼此間有較大間隔,所以很容易被對手衝到跟前和兩側襲擊。數輪重標槍齊射後,一些賓士的戰車被迅速瓦解。大部分戰車則在受驚的戰馬牽引下,高速調頭。結果,來不及反應的長槍方陣,成為了捲簾戰車的受害者。毫無心理準備的士兵,被友軍成片撂倒。
一開戰就遭到如此重創,多利勞斯不得不選擇停止戰鬥。他也開始意識到,阿基勞斯的策略是有道理的。在後者的建議下,本都人一面加固自己的營地防禦,一面收攏沿海活動的船隻。阿基勞斯決心重複他在雅典時的消耗戰術,並讓蘇拉無法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奧考麥努斯戰役後 捲簾戰車徹底被各國軍隊淘汰奧考麥努斯戰役後 捲簾戰車徹底被各國軍隊淘汰
於是,本都步兵收起自己的長槍,開始動手挖掘更深的塹壕,並在土牆上再構築木牆。這種設防營地在波斯帝國時,就已經出現。只要裡面的軍隊數量充足,後勤補給不斷,就很難被數量更少的羅馬人拿下。阿基勞斯希望以此來拖延時日,等待蘇拉因補給耗盡而退出沿海。或者被來自羅馬內部的對手消滅。
波斯帝國時期就出現的設防營地被本都人所繼承波斯帝國時期就出現的設防營地被本都人所繼承

獨步古代的軍事工程學

本都人的策略變化,被蘇拉看在眼裡。他不僅不希望與對手進行靜態消耗,甚至還擔心這支敵軍從海上逃往色雷斯。因為他自知無法在內憂外患中,繼續向北進軍馬其頓和色雷斯。所以,他不僅要獲勝,還需在這塊平原上殲滅整支本都軍隊。
正在修築工事的羅馬士兵正在修築工事的羅馬士兵
於是,在本都不斷加固自己營地的同時,羅馬人也開始揮舞起鐵鍬和錘子。他們在軍事工程學方面的造詣,可謂是獨步古代世界。無論是過去的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還是後來的希臘-馬其頓軍隊,實際上都非常重視野戰營地的建設。繼承他們傳統的本都人,也不例外。但這些營地基本上都是防禦性質的。羅馬人則有一種非常偏執的習慣,不僅嚴格要求營地部署,更會利用野戰工事去打擊對手。
另一個促使羅馬人開挖工事的原因,是本都人占據絕對優勢的騎兵部隊。蘇拉帶到希臘的軍隊里只有數目有限的義大利同盟騎兵。面對本都人從小亞細亞和黑海地區招募的大量騎兵時,這些裝備有限的中裝騎兵,根本不是對手。阿基勞斯讓步兵困守營地的同時,派出不少騎兵攻打羅馬人。大批行動迅速的輕騎兵,在平原上來回馳騁,使用複合弓射擊,讓很少遇到類似對手的後者,非常不適應。
羅馬人在當地挖掘了大量壕溝與水渠羅馬人在當地挖掘了大量壕溝與水渠
因而,羅馬軍隊首先在奧考麥努斯平原上,挖掘了很多寬10英尺的壕溝。這樣就可以破壞原本平坦的地形,讓騎兵失去機動空間。阿基勞斯當然明白這個危害,派出更多重騎兵和輕步兵出擊,攻擊正在施工的羅馬人。很多羅馬士兵在沒有攜帶戰鬥裝備的情況下,遭到本都騎兵攻擊。第一次面對如此強勢的東方式騎兵,讓他們開始潰退。
本都軍隊中從不缺乏希臘與東方式的精銳騎兵本都軍隊中從不缺乏希臘與東方式的精銳騎兵
暴怒的蘇拉因此從馬上跳下來,只帶著一面軍旗和自己的持盾侍衛,就往前沖。嘴裡還不停的罵罵咧咧,責備士兵們在這裡拋棄了他。被主帥所感染的羅馬步兵,馬上重整隊伍,向本都騎兵發起反衝鋒。後者不得不退回自己安全的營地。
接著,阿基勞斯發現,羅馬人挖掘的戰壕被逐步連線起來,與附近的沼澤和河流相通。大量的水被引入了整個平原,讓騎兵很難在浸泡過的地面上賓士。蘇拉則指揮他的士兵,繼續挖掘兩條新的戰壕,從本都軍隊的兩翼延伸,大有包圍之勢。其中南面的一條壕溝,將在建成後切斷本都軍營的水源。他不得不派出幾乎所有的騎兵出擊,在大量輕步兵掩護下,攻打挖掘工事的敵軍。由於羅馬主力分布在南北兩條戰壕附近,所以形勢非常危急。
當代依然流淌在奧考麥努斯平原附近的河流當代依然流淌在奧考麥努斯平原附近的河流
蘇拉只得騎上馬,帶著機動部隊,在南北間來回奔走。在任何本都軍隊即將形成突破的地點,羅馬人都能迅速調來預備隊,進行圍堵。被河水浸泡的地面,又嚴重限制了騎兵的行進速度。結果,兩翼的羅馬步兵,一起發動反撲,再次將本都騎兵們打退。一些人追趕著跑的較慢的步兵,殺到了本都軍營門口。斯基泰弓箭手們,由於無法退到合適的距離外射擊,只能抓起箭矢,像刀劍一樣刺向身後的羅馬人。混戰中,很多來不及逃跑的騎兵被追上後殺死,其中就包括了指揮這次戰鬥的戴奧吉尼斯。他不僅是阿基勞斯麾下的騎兵指揮官,也是本都主帥的繼子。負責掩護的輕步兵,也幾乎被羅馬人全殲。
通過大量的野戰工事修築 羅馬人已經控制了整個戰場通過大量的野戰工事修築 羅馬人已經控制了整個戰場
隨著這次反擊的失利,本都人被徹底困死在了營地範圍內。他們已經損失了10000騎兵和5000多輕步兵。加上此前損失掉的戰車和方陣部隊,實際上已是強弩之末。
本都軍隊只能依靠騎兵與輕步兵的組合進行反擊本都軍隊只能依靠騎兵與輕步兵的組合進行反擊
蘇拉在讓部隊完成一段小歇後,發起了最後的強攻。羅馬人通過挖掘的戰壕,已經夠到了本都營地腳下。最前線的士兵,開始用鐵鍬開挖牆角。營地里的本都人,也幾乎全部動員起來。大量弓箭手依託工事,向戰壕里的羅馬人釋放致命的箭矢。來自山區的輕步兵,也奮力投擲手中的標槍。但這些反擊火力,都被羅馬步兵的龜甲陣所抵擋。
騎著馬在各部隊間不斷來回指揮的蘇拉騎著馬在各部隊間不斷來回指揮的蘇拉
當本都軍營的一處牆角為羅馬工兵們鑿穿,營地內的守軍被迫發起了最後一次反撲。無論是斯基泰弓箭手還是希臘化的重步兵,都拔出佩劍,從營地的圍牆內翻越出來,死守這個至關重要的角落。決戰在兩支都已經精疲力盡的軍隊間打響。羅馬人再次證明的自己的單兵素質,在異常血腥的近距離肉搏中,將從營地內湧出的本都人又頂了回去。後者雖然數目眾多,卻在有限的空間內無法從容施展。馬其頓式的長槍與斯基泰是的複合弓,都在這種貼身交戰中,顯得非常雞肋。盾牌更大而劍術精妙的羅馬人,則在對手的混亂中,如魚得水。
最後時刻,一個名叫巴西拉斯的百夫長,親自帶頭沖入敵軍營地。整個百人隊跟著殺了進去,徹底擊潰了本都人的抵抗。來自十多個民族和地區的士兵,在混亂中無處逃生。四周都是的土牆、塹壕與追兵,營地內更是人流攢動,一片狼藉。只有少部分人從海路撤走,大部分人則被追趕到河流與沼澤附近,慘死在那裡。阿基勞斯通過一條小船逃走,撤到了北面的色雷斯地區。
通過戰壕推進的羅馬人最終挖穿對手營地的土牆通過戰壕推進的羅馬人最終挖穿對手營地的土牆
在百夫長帶領下 沖入敵營的羅馬軍團在百夫長帶領下 沖入敵營的羅馬軍團

終結戰爭的勝利

公元前85年的奧考麥努斯戰役,本都的80000大軍幾乎是全軍覆沒。15000名精銳的騎兵、重步兵和弓箭手被殺死在了平原附近的多個戰場。來得及脫身的殘部,基本以附庸部隊和水手為主。本都人在希臘的軍事力量,被徹底摧毀。
本都被迫將戰爭期間占領的土地全部吐出來本都被迫將戰爭期間占領的土地全部吐出來
遠在小亞細亞半島的米特拉達梯本人,也遭遇到了大麻煩。新來的羅馬軍團,開始橫掃沿海的各個城市。本都王國的精銳力量,大部分已經損失在了希臘。餘下的部隊也分散部署在馬其頓、色雷斯和小亞細亞各地。本都國王開始要求阿基勞斯向蘇拉求和。後者迅速與蘇拉達成停戰協定。
根據協定,米特拉達梯的軍隊將從全部的占領區撤走。但本都原先控制的領地,則會得到羅馬人的承認。在繳納7000塔倫黃金的戰爭賠款之餘,本都人還需要將70艘海軍戰艦交給蘇拉,並將大量的裝備一起作為賠償。
歷史上的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就此結束。蘇拉終於可以放開雙手,同平民派的馬略黨人,一決雌雄。
羅馬人經常在戰前 顯得處境艱難羅馬人經常在戰前 顯得處境艱難
縱觀整場戰役,羅馬人依然在兵力、補給上處於絕對劣勢。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也絕非不堪一擊的魚腩。至於阿基勞斯這樣的將領,也在指揮層面上與羅馬人不相上下。但一支孤懸在外的羅馬偏師,還是以巨大的戰場優勢,擊敗了屢屢獲得支援的東方軍隊。
其實,類似的例子在羅馬崛起的過程中是屢見不鮮的。在之前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戰爭中,相似的例子同樣不勝枚舉。再往前追述,在馬拉松和普拉提亞平原擊敗波斯帝國的希臘人,一樣是這個歷史現象的體現。
數量不多,但足夠精銳的軍隊,完全不害怕同烏合之眾般的龐大對手較量。後者內部或許有部分人員不弱於眼前的精幹敵手,卻也在協調眾多雞肋部隊時,醜態百出。哪怕暫時在物資上保持充沛,也很難通過所謂的謀略來保住開局時擁有的那么一點優勢。高築牆和廣積糧,固然具有戰略意義,但終究不可能抵消技術與組織層面的差距。
羅馬的勝利,不僅僅依賴於強大的國力本身,也需要遠在前線的軍隊有足夠實力來完成戰略任務。東方國家的失敗,不僅僅是軍隊本身魚龍混雜的結果。更多時候,都是內部弱點在強光下的折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