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良王朝

奧爾良王朝

奧爾良王朝,1830年至1848年統治法國的君主立憲制王朝,因國王路易·菲利普出自奧爾良家族而得名,又稱七月王朝,始於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後被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取代。

1830年,資產階級對被剝奪選舉權大為不滿,因而發動七月革命,法國國王查理十世退位。查理十世指定香波堡伯爵亨利(1820年—1883年)為繼承人,然而亨利並未繼位。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依靠資產階級的支持登上王位,史稱奧爾良王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爾良王朝
  • 外文名:monarchie deOrléans
  • 又稱:七月王朝
  • 起始時間:1830年
  • 起始時間:法國七月革命
  • 存在時間:1830-1848年
簡介,階級基礎,政策,有別波旁王朝,終結,

簡介

奧爾良王朝(法語:monarchie d'Orléans)又稱七月王朝(法語:monarchie de Juillet),是代表法國金融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一個王朝,存在於1830-1848年。
路易·菲利普路易·菲利普
推翻波旁王朝後,1830年8月7日,法國議會兩院聯席會議通過了1830年憲章,宣布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法蘭西人的國王(法語:Roi des Français)。8月9日,路易·菲力浦宣誓忠於新憲章,正式登上王位,稱路易·菲利浦一世(法語:Louis Philippe I)。
新王朝用三色旗作為國旗,在王家盾形紋章和國家印章中取消了波旁王朝藍底金色鳶尾花的圖案,表示和舊制度決裂。
1848年2月22日,法國“二月革命” 爆發,路易·菲利浦見大勢已去,倉惶出逃英國。2月25日革命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奧爾良王朝被推翻。

階級基礎

奧爾良王朝是建立在什麼樣的階級基礎之上呢?從權力機構的成員構成中可以看到這點。
選民是有權參預國事的法國人,選民的資格是根據納稅額確定的,工人、農民、小手工業者等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一般土地稅比營業稅又徵收得重一些,所以土地所有者更易獲得選民資格。選民的80%是土地所有者,15%是從事工商業的資產者。
七月革命建立了奧爾良王朝七月革命建立了奧爾良王朝
議員的成份和選民的成份略有不同。根據1840年議會的統計,土地所有者占30%,行政官吏約占40%,其餘30%為從事工商業、金融業的資產者和自由職業者。
貴族院向大資產階級敞開了大門。
根據1831年12月29日法律,國王可以挑選下列人員為貴族院成員:大臣、在眾議院有六年資歷的眾議員、將軍、高級行政官吏、大資產階級(包括土地所有者、工廠主、商人)。而大資產階級在復辟王朝時期是無權進入貴族院的。但在貴族院中,從事工商業活動的大資產階級並不多,主要的是高級行政官吏。
據1848年統計,貴族院311名議員中220名是高級行政官吏。沒有貴族身份的貴族院成員有56人,真正從事工商業的資產者僅10人左右。
內閣的首相人選主要是大資產階級。首相中有傾向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的貴族如布洛伊公爵和莫萊伯爵,有為帝國效過力的元帥蘇爾特、瑞拉爾和莫提埃,有金融和工商業巨頭拉菲特和佩里葉,有大資產階級的思想家、政治家梯也爾和基佐。
由此可見,金融大資產階級是奧爾良王朝的支柱。王朝只是法國資產階級中一個階層的王朝。

政策

奧爾良派國王路易·菲利浦登基後,從未忘記自己權力的來源:七月革命期間,富有的資產階級在議會裡的運作把他捧上了台。所以路易·菲利浦在位期間始終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奧爾良王朝多次立法、改革以增強資產階級在法國政府里的影響力。他在右翼極端君主派和社會黨人及其他共和黨人之間採取中間路線,以鞏固自己的權力。
然而奧爾良王朝的最初幾年,路易·菲利浦曾推行更廣泛的改革。當時政府的合法性基於1830年法國憲法,而起草這部憲法的議會下院改革派主張宗教平等、組建國民衛隊以增強國民權力、貴族等級制度改革,以及削弱王權。路易·菲利浦和他的部長都支持這部憲法的核心觀點,然而歷史證明這些觀點中的大部分會鞏固政府和資產階級的統治,而非普及法國平民的平等和權力。所以奧爾良王朝雖然表面上支持改革,但這些改革都具有欺騙性。
奧爾良王朝時期,金融業在法國經濟生活中已取得較優越的地位。整個19世紀上半葉,法國金融業中有一批銀行家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整個銀行業的核心,他們的銀行被人稱為“高級銀行”。這是一批私人銀行,設在巴黎,資金雄厚,以家族聞名。按來源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猶太人,如羅特希爾德、拉扎爾、沃姆斯;另一部分為新教徒,如馬萊、米拉波、凡爾納等。他們一般來自萊茵蘭和瑞士。
在奧爾良王朝時,已投資大的工礦企業,也貸款給國家。其中一些家族如沃丁格爾、沃迪爾和凡爾納通過聯姻和一些工業家攜起手來。“高級銀行”還通過管理法蘭西銀行幾乎控制了法國整個金融業,法蘭西銀行的董事主要來自“高級銀行”的代表。在奧爾良王朝時期,政府給予銀行家種種優待。在這段時間,因國家預算大幅度增加,政府就向金融家借貸,利息甚為可觀。並且金融家的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深得國王的寵信。

有別波旁王朝

奧爾良王朝和復辟的波旁王朝同是君主立憲政體且系出同源(奧爾良公爵先祖路易十三之子),所不同的是波旁復辟王朝的國王有著較大的行動自由和更大的專制權力,他們常常隨心所欲,解散議會,任免首相和大臣,頒布敕令,而路易·菲力浦則不敢明目張胆和議會對抗,使政治體制具有二元制的特徵,即有兩個權力中心:國王和議會。
如果把兩個憲章從字面上作比較,可以發現兩者對國王權力的規定差別不大。
1830年憲章刪去了1814年憲章的序言,因為原序言強烈表示復辟王朝和舊制度的聯繫,而且使人感到憲章是國王對臣民好心的賜予。關於國王的許可權,新憲章幾乎未加改動,唯一的更改是關於國王頒布敕令的規定,新憲章增加了兩項條件,即不能廢止法律和不能中止對法律的執行。
但在實踐上,七月王朝的國王和以前國王卻有很大區別,議會稱路易·菲力浦為“法國人的國王”以取代“法國的國王”。並用“公民”取代“臣民”。在8月9 日,國王向憲章的誓詞中明確表示要遵守憲章,要運用法律和依據法律來實行統治。正式承認君主立憲政體。在權力的使用上,路易·菲力浦也懂得,一旦內閣失去議會多數的支持,必須下台,對此他不敢和議會對抗,但他也並非無所作為,曾使某些內閣尚未失去議會信任就把它打發了。總之,國王的權力比起復辟王朝來有所削弱。
貴族院的變化較大。在七月王朝時期,貴族院遭到清洗,一切不願效忠新制度的貴族院成員都被驅逐出貴族院。根據1831年12月的法律,廢除了貴族院成員的世襲制。貴族院的立法地位提高了,它和國王、眾議院共享立法創製權。
眾議院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選舉上。根據1831年4月的選舉法,選民範圍擴大了,但很有限。選舉人的納稅額從300法郎降為200法郎,被選舉人的納稅額從1000法郎降為500法郎。選民人數從原來的9.5萬人增至16.3萬人。這樣,城市中等資產階級獲得了參預國事的機會,另外,眾議院也獲得了選舉議長的權力。

終結

經濟因素常常成為革命的終極原因。1845年以後,法國的農業、工業和財政就出現了不景氣,1845—1846年農業的連續歉收,造成了全國性的大饑荒。
1847年從英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法國。隨著農業危機的加深,農民收入不斷減少以及農民對工業品購買力的下降,使工商業危機接踵而至,生產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財政危機也日趨嚴重,破產的銀行數不勝數,僅巴黎一地,1845年就有691家破產,1846年8月到1847年底又有1139家宣告破產。國家的財政赤字高達預算總額的25%,即24.7億法郎,到1848年初,國家的短期債務已達63億法郎。財政危機使基佐政府信譽掃地,官場腐敗日趨嚴重。
總之,到19世紀40年代末,法國的農業危機、工商業危機、財政危機和政治危機交迭在一起,不僅產生了一大批新的失業者和飢餓者,而且也使中小資產階級陷於困境之中,連大資產階級也感到焦急不安,這就徹底動搖了七月王朝的統治基礎,加速了革命的爆發。
加上菲利浦施政傾向於保守謹慎,沒有拿破崙支持者強調的軍事榮耀,外交也連連不濟,這就引起人民普遍不滿,引發了法國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浦於1848年2月24日見大勢已去,慌忙宣布退位,立其9歲的孫子巴黎伯爵為國王,其母親奧爾良公爵夫人為攝政王,自己與王后一起匆忙乘坐馬車,逃出巴黎,不久流亡英國。
起義人民占領了杜伊勒里宮,把國王的半身銅像拋到窗外,把國王的寶座搬到巴士底廣場上的烈士紀念柱前焚燒了。下午4時,民眾來到波旁宮,衝進議會廳,登上講台,高呼“打倒議會”“共和國萬歲”的口號,並且莊重地宣布:“既不要國王,也不要攝政王。共和國萬歲!”驅散了立法議會,七月王朝終於被推翻,二月革命獲得了勝利。
這以後,法國進入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