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費爾明節(奔牛節)

聖費爾明節

奔牛節一般指本詞條

聖費爾明節(西班牙語:San Fermín),又名奔牛節。是屬於西班牙納瓦拉自治區首府潘普洛納市的一項傳統慶祝活動,因為歐內斯特·海明威的著作《太陽照常升起》描寫過其中的奔牛活動而聞名於世。聖費爾明節日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間舉行。在節日的幾天裡,每天都有6頭兇悍的公牛追逐著數百名壯漢,沿著“奔牛之路”穿城而過,直奔鬥牛場,場面極其驚心動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費爾明節
  • 別稱:奔牛節
  • 節日時間:7月6日至7月14日
  • 節日類型:宗教節日
  • 流行地區:西班牙
  • 節日起源:宗教
  • 節日活動:奔牛,鬥牛
  • 西班牙語:San Fermín
節日起源,節日過程,開始,結束,節日活動,奔牛,鬥牛,節日規模,社會評價,正面觀點,負面觀點,節日爭議,鬥牛禁令,山寨節日,傷亡事件,

節日起源

根據記載,在公元1591年時即有奔牛節慶存在。這個中世紀即持續舉行的傳統慶典,在現代還是備受矚目。除了驚險刺激的活動內容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受海明威的名著《太陽照常升起》(FIESTA,1928)所吸引。
奔牛節上狂歡的人們奔牛節上狂歡的人們
聖費爾明節最初源於12世紀,聖費爾明(San Fermín)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Navarra)省會潘普洛納城(Pamplona)的保護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紀念城市創建者和保護者聖費爾明,這時的聖費爾明節只是個純粹的宗教節日。
後來,市民們決定在天氣更好的夏天慶祝聖費爾明節,而14世紀以後商人們在夏天將牛從城外趕至城內舉行鬥牛活動。兩項活動逐漸融合在了一起。
奔牛節上狂歡的人們奔牛節上狂歡的人們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年發表),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將刺激的奔牛活動描繪得極為傳神,奔牛節因而聲名遠播,開始由一個地區性節日變為一個世界性節日。
17和18世紀中又增加了奔牛活動和雜耍表演,外地遊客也開始與潘普洛納市民一同慶祝。19世紀中出現了露天集市和大頭人的遊行隊伍。
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當時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16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從1951年開始,聖費爾明節僅僅持續兩天,活動包括演講、音樂會、競賽和鬥牛。後來又加入了焰火和舞蹈表演。全世界的遊客都被吸引到潘普洛納參與慶祝。

節日過程

節慶的第一天,由市政廳廣場發射火箭炮揭開序幕。在接下來的連續7天7夜裡,各項慶典活動包括音樂、文藝、露天舞會等等,年輕人總是通宵達旦地開心享樂,白天興趣盎然地參加奔牛節的活動,享受被牛追逐的刺激感受。

開始

每年7月6日中午是聖費爾明節的開始。此刻數以千計的遊人等待在城市大廳(Ayuntamiento)前的廣場上,將手中拿著的鮮紅聖費爾明圍巾舉過頭頂。市長在這一刻從大廳的陽台上點燃一隻衝天炮(Chupinazo),宣告聖費爾明節的開始,遊人們則迅速將手中的圍巾扎在脖子上。此後,廣場會升起數個巨大的氣球,全城市民與遊客都會開啟大量的香檳酒並互相噴灑。而在此之前的等待中,廣場上的人群就開始互相投擲雞蛋提前慶祝。
聖費爾明節現場聖費爾明節現場

結束

聖費爾明節的結束一樣不平凡,每年7月14日零時。熱鬧了204小時的人們再一次聚集在城市大廳前的廣場上,在焰火表演的烘托之下,手持蠟燭,取下自己的聖費爾明圍巾。同時還要高唱Pobre de mí(可憐我吧)"Pobre de Mí, Pobre de Mí, que se han acabado las fiestas, de San Fermín"(可憐我吧,可憐我吧,聖費爾明節離我而去)。結束活動大約持續半個小時。

節日活動

奔牛

時間:每年7月7日起,每天早上8點
地點:西班牙東北部潘普洛納城
在節日的9天裡,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穿上白衣褲,纏上紅腰帶,表示參加的意願。奔牛開始的當天,人們穿著白色衣衫,戴著紅色聖費爾明圍巾和紅腰帶,手裡拿著捲起的報紙,以便在牛接近的時候驅趕它們。到8點整時,會有一名老者點燃一支爆竹作為活動的開始。在活動開始前,人們需要向聖費爾明祈禱,祈求其在奔牛中保護自己。接下來,最先放出牛棚的是6隻將會出現在下午的鬥牛活動中的蠻牛。人和牛將奔跑在820米長的通向鬥牛場的青石老街上。
這些牛非常兇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經,一觸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發它的野性。沿途觀者如潮,歡聲震耳欲聾。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儘量接近牛,挑逗它,結果有的被刺傷,有的甚至被踩死。它們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24公里(每秒6.6米),所以奔跑大約在3到4分鐘內就會結束。然後會放出兩批不那么強壯的牛,第一批11隻,第二批3隻則在2分鐘後放出。整個路程中街道兩旁都有隔板保護,奔牛者也可躲入隔板後尋求保護。當牛到達鬥牛場後,就會燃放衝天炮(el cohete)宣告奔牛活動結束。奔牛節期間,每年都有人受傷,甚至也發生過死亡事件。
鬥牛追逐場面鬥牛追逐場面

鬥牛

時間:每年7月6日起每天下午6點半
除了6日每次鬥牛使用的牛都來自於早晨的奔牛活動。潘普洛納的鬥牛場一共能容納19721人,是西班牙第二大鬥牛場,然而正真向公眾出售的票每天只有1950張。節日期間鬥牛場基本座無虛席。此外還有大頭人和巨人的遊行,舞蹈、當地音樂和焰火表演。每天的活動都持續到子夜12點。

節日規模

節日期間的潘普洛納市會吸人上萬人參加活動。在奔牛節開幕當天,會有六隻六百公斤的公牛和六隻閹公牛被放出牛棚,一路追參與者。在差不多一公里長的路程中,參與者無法臨時退出,因為跑道兩邊都築有三米多高的圍欄。所以,在街道上時不時有人被牛頂翻、受傷,險象繁生。由於奔牛節的危險性,每年大約有200到300人,也就是3%的參與者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在奔牛節上,雖然安保措施每年都在加強,仍有人受傷。這就是追求刺激的代價。大多數人是在躲避奔襲而來的公牛時跌倒受傷,也有人因為被公牛踩踏或牛角頂刺而受傷。

社會評價

正面觀點

鬥牛是西班牙的國粹,它之所以經久不衰,讓觀眾如痴如醉,不僅在於它需要高超的技藝,更在於它代表了西班牙的民族精神。在西班牙的鬥牛活動中,潘普洛納城舉辦的奔牛節是一個高潮。儘管每年的奔牛節活動上都會有人受傷甚至喪命,但西班牙男人仍然樂此不疲。因為這是一項被稱為“勇敢者的遊戲”。
西班牙人認為奔牛節為男人提供了一次展示智慧、膽識、技巧和意志的機會,讓男人們有機會證實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漢。幾百年來,凡是不敢參與奔牛的男人在西班牙是被人瞧不起的,而最終的勝利者則會被當作英雄一樣受到敬仰和崇拜。並且,活動越危險才越能展現個人的勇氣和能力,因此人們總是想方設法激怒公牛,讓場面變得驚險而刺激。在人們為西班牙人如此輕視生命的舉動百思不得其解時,對西班牙人而言,榮譽遠遠超出生命。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比西班牙人更懂得榮譽為何物,正是西班牙文化中這種對榮譽的感悟和認同,使西班牙人在追求生命和榮譽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追求榮譽,這也是奔牛節這樣的活動能夠在西班牙誕生、發展並延續至今的原因。

負面觀點

鬥牛活動也遭到了動物保護主義者的抗議。在2007年7月2日,英國倫敦,13名動物權利保護主義者在西班牙大使館前,半裸並將自己國家的國旗顏色塗在身體上,抗議西班牙鬥牛。他們認為,鬥牛是一項殘忍的活動。動物們飽受折磨,而且沒有人有權僅僅是為了在節日上取樂就這樣對待動物。奔牛活動同樣是不人道的,因為奔跑者會拉扯公牛的尾巴,用腳踢它們,並且讓牛在恐慌的情緒中奔跑。
英籍牙買加作家班傑明・澤凡尼曾在《衛報》評論斥責,所有奔牛節參與者的雙手都沾滿鮮血。

節日爭議

鬥牛禁令

對於鬥牛,國際上有爭論,西班牙也有爭論。多數人認為,鬥牛是西班牙多年來留下來的民族習俗,不應該被取締。但也有少數人,尤其是動物保護者,主張取締鬥牛,因為這是非常殘忍的表演。
鬥牛活動現場鬥牛活動現場
西班牙一部分人也開始對鬥牛這一與人類文明前進節拍並不十分協調的傳統娛樂方式表示質疑。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加泰羅尼亞自治區首府巴塞隆納市政府正在醞釀製定法令,爭取在“幾年內”讓鬥牛這種血淋淋的娛樂活動從這個美麗的港口城市徹底消失。但是立即遭到加泰羅尼亞鬥牛聯盟等組織的強烈反對,巴塞隆納地區兩次民意調查的結果表示,該地區多數人希望巴塞隆納成為一座“反鬥牛比賽”的城市。
鬥牛是西班牙人的習俗,並不一定是加泰羅尼亞人的習俗。這是加泰羅尼亞鬥牛傳統比西班牙其他地區比較弱的原因,也是該地區比較早地排斥鬥牛的重要原因之一。
鬥牛場將變成商場這件事本身足以說明巴塞隆納鬥牛業的不景氣現狀。另外,巴塞隆納電視轉播鬥牛的時間也在減少,有的電視頻道甚至取消了轉播鬥牛比賽。 然而,巴塞隆納的鬥牛決不會在“幾年內”銷聲匿跡,傳統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巴塞隆納市政府通過鬥牛禁令,它不僅將遭到巴塞隆納地區熱愛鬥牛人士的譴責,而且將遭到西班牙全國維護傳統力量的群起攻之。巴塞隆納是西班牙四大旅遊區之一,旅遊收入在該市國民產值中占有重要比例。巴塞隆納旅遊有陽光、海灘、高迪建築、繪畫藝術和鬥牛等五大吸引點。沒了鬥牛就少了一棵搖錢樹,依靠這棵大樹生存的成千上萬的人就丟掉了飯碗。
在西班牙王室內,有人喜歡看鬥牛,有人就不喜歡。國王卡洛斯一世和王后就不太喜歡看鬥牛,西班牙前首相阿斯納爾也不喜歡看鬥牛,從不涉足鬥牛場。

山寨節日

由於奔牛活動在世界的知名度日益攀升,2014年7月12日,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西塞羅,也模仿正在西班牙潘普洛納進行的奔牛節舉辦了奔牛活動。

傷亡事件

1924年,已有15人在奔牛活動中喪生,200多人受傷。最近的一次是在2009年7月12日,一名27歲的西班牙青年丹尼爾·羅梅洛被牛角刺中頸部和肺部身亡,同時,節日中的鬥牛和奔牛活動也遭到動物保護組織的反對,環保人士在7月6日這一天以半裸方式抗議這些活動。參與奔牛節的狂歡者們被狂奔的公牛踩踏、受傷的情況時有發生。
鬥牛場面鬥牛場面
2011年7月4日,西班牙一年一度的聖費爾明節(即奔牛節)上周起在北部城市潘普洛納上演,吸引了數以萬計的狂歡者,到14日進行最後一場奔牛活動。但是,奔牛節是充滿危險和刺激的活動,在8場奔牛活動中,共有41人遭公牛攻擊受傷。
2011年7月14日,潘普洛納奔牛節舉行最後一場奔牛活動,6頭鬥牛從潘普洛納城市北部一個圍欄中被放出來,在2分20秒的時間內狂奔846.6米的距離。活動組織者說,這場活動造成至少3人受傷,但他們都是躲避時跌倒受傷,沒有人遭到牛角頂刺。4人遭公牛頂刺受傷,其餘人遭到公牛踩踏或在躲避時跌倒受傷。其中傷勢最嚴重的人是一名40歲當地居民,他被牛角刺入身體深達20厘米,被送入醫院接受3個小時的手術,萬幸的是傷勢不危及生命。
聖費爾明節(奔牛節)
2012年西班牙潘普洛納奔牛節上發生了一起血腥慘案,27歲小伙羅梅羅在與奔牛追逐的過程中不幸被牛刺死。這是自1995年以來奔牛節上發生的首例死亡事件。
當地時間2019年7月9日,西班牙潘普洛納,西班牙奔牛節持續進行。據報導,西班牙北部城市潘普洛納的奔牛節活動中,已有至少有5人受傷,其中一名美國遊客左腿被牛角刺傷,情況嚴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