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海陸豐

奔向海陸豐

最早是徐向前元帥撰寫的一本書,叫《奔向海陸豐》。徐向前元帥撰寫的《奔向海陸豐》(今汕尾市)原載於一九五八年七月三十日《人民日報》,曾收入全國中學語文統一教材。

深汕高速公路惠東與汕尾交界處,“奔向海陸豐”(今汕尾市)幾個紅色的大字聳立在路邊的山頭上,蒼勁而有力,醒目而豪邁,迎接著八方過往的客人。它是徐向前元帥寫給英雄的海豐陸豐(以下簡稱海陸豐、今汕尾市)人民的。80年前,這位革命將領在廣州起義失敗後,隨紅四軍一路殺敵突圍,穿山越嶺,奔向海陸豐。那裡,剛剛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是紅色革命的希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奔向海陸豐 (今汕尾市
  • 類別:書籍
  • 作者徐向前元帥
  • 時間:一九五八年七月三十日
  • 發表報紙:《人民日報》
歷史記錄,彭湃烈士故居,得趣書室,靈雨庵,彭湃燒田契場景壁雕,天后宮,林氏祖祠,紅宮紅場,紅二師陸河縣紀念亭,黃氏祠堂,沁園,

百科名片

海陸豐,是“農民運動大王”彭湃烈士的故鄉,是全國著名的老蘇區。1922年,海陸豐成立了社會主義共青團和海陸豐第一個農會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影響所及,不僅席捲整個粵東地區,而且帶動了廣東全省乃至全國農民運動的興起,為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的勝利和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與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剛剛形成的革命運動轉入低潮,整箇中華大地處在白色恐怖之中。英雄的海陸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在彭湃等革命先輩的帶領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先後舉行了三次革命武裝起義,不僅解放了海豐和陸豐縣城,開闢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而且成功地創建了被譽為“中國第一個蘇維埃”的海陸豐縣蘇維埃政權,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革命先烈的活動,留下珍貴的革命史跡。解放後,尤其是近年來,黨和政府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重修革命故址,開闢紅色旅遊景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在全國紅色旅遊中開闢了一番新天地。本期“紅色旅遊”,讓我們再一次奔向海陸豐,去尋訪那紅色的革命史跡,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奔向海陸豐

歷史記錄

彭湃烈士故居

位於汕尾市海豐縣城龍津東路龍舌埔。
奔向海陸豐
彭湃(1896-1929),我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農民運動領導人之一,毛澤東稱他為“農民運動大王”。1917年6月東渡日本留學,考入早稻田大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開拓農民運動和建立青年團海豐地方組織,主辦《赤心》周刊,傳播馬克思主義。1923年1月創辦全國第一個縣級農會——海豐縣總農會,任總會長。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廣東區委執行委員,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秘書。同年任中共廣東區委農委秘書,創辦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第一、五屆主任。1925年任廣東省第一屆農民協會執行委員會常委、國民黨廣東省農民部部長。1927年任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全國農會臨時執委會委員兼秘書長。在“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兼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同年參加南昌武裝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後隨軍南下,任東江工農自衛軍總指揮、中共東江特委書記,領導創建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海豐、陸豐蘇維埃政府和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後發展至潮、普、惠、紫金、惠陽等地。廣州起義時,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人民土地委員。1928年當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11月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農委書記。1929年2月兼任江蘇省委常委、軍委書記。8月24日因叛徒出賣被捕,30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上海龍華。著名遺著有《海豐農民運動》。
彭湃烈士故居始建於清末,主樓兩層,前廊仿西式建築,風火式山牆, 總建築面積266平方米,彭湃於1896年10月22日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1925年3月革命軍第一次東徵到達海豐後,周恩來、譚平山和蘇聯顧問鮑羅廷、加倫都曾在此住宿或議事。後為反動派焚毀,只遺牆基。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按原貌重建,並陳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覽。

得趣書室

得趣書室,位於彭湃烈士故居東側,原是彭湃的書室。
奔向海陸豐
彭湃早在1921年初就認為中國農民占大多數,中國革命要依靠農民。1922年6月,彭湃看到宣傳了一年社會主義,背後卻沒有工農,於是下決心到農村去從事農民運動。經過艱辛的努力,彭湃終於得到青年農民張媽安、林煥、李老四、李思賢、林沛5人的支持,6人於7月29日晚在得趣書室成立農會,由彭湃主持共同宣誓,稱為“六人農會”。六人農會是彭湃從事農民運動的新開端,從此,彭湃就深深地在農民中紮下了根。張媽安等5位農民,成了彭湃發動農民運動的有力幫手。
原址在1928年3月海豐縣蘇維埃政府退出縣城後被國民黨軍隊燒毀。1952年海豐縣人民政府按原貌重建,1977年重修。196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雨庵

位於汕尾市海豐縣城東龍舌埔龍山西側,西與海豐總農會故址相隔。原為明朝所建的靈雨庵。
奔向海陸豐
1922年7月六人農會成立後,以彭湃為首的農會成員繼續發動赤山約各村農民參加農會,他們通過講演的方式,對農民進行思想改造。農會規定了反對“互相奪耕”和反對地主“加租易佃”的條例,保護農會會員的利益,並領導農民開展對地主階級和土豪劣紳的鬥爭,迫使城裡的土豪劣紳放棄了碼頭捐等,保護了農民的利益,農會的影響不斷擴大。同年10月,會員發展至28個鄉村,成立約農會的條件成熟了。1922年10月25日,赤山約農會在靈雨庵正式成立,以靈雨庵為會址。在成立大會上,500多農會會員濟濟一堂,選舉黃鳳麟為農會會長,海豐中學校長黎越廷、第一高等國小校長楊嗣震出席大會並發表演說。會後,各地要求加入農會的人員迅速增加,每天平均達到10人。赤山約農會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基層農會,成立後除開展宣傳和發展農會組織以外,還舉辦了一些深受農民歡迎的公益事業,如開辦農民醫藥房等,影響迅速擴大。不久,在海豐縣城的東南西北,接二連三地成立了約農會,海豐農民運動得到迅速發展。
1962年7月,靈雨庵被廣東省人民委員會評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撥款按原貌重建。

彭湃燒田契場景壁雕

位於汕尾市海豐縣城東龍津溪東岸邊,面對彭湃烈士故居和六人農會群雕,為紀念彭湃誕辰110周年而立。
奔向海陸豐
1922年11月間,彭家兄弟分家。彭湃決心讓革命烈火首先在自己家裡燃燒,此時,在彭家門口的龍舌埔做戲,農會通知各鄉農民前來觀看。開演前,台下擠滿了觀眾,彭湃拿著一大捆田契走上戲台,發表了震動人心的演說,高聲宣布:“彭名合的田不是彭名合的,更不是彭湃的,這些田是農民兄弟起五更睡半夜終年辛勤勞動的成果。”說罷,便一張一張地宣讀田契所寫的內容、地點、畝數和佃戶姓名,然後當場燒毀。翌日,彭湃燒田契的革命行動,迅速傳遍了海陸豐大地。
紫紅色水泥壁浮雕,以彭湃燒田契為主題,襯以海陸豐農民革命鬥爭場景。壁高8.14米,全寬26米,形似倒梯形,下兩旁為兩小塊銅質板,分別鑲有說明及“中共海豐委員會、海豐縣人民政府2006年10月22日立”文字。

天后宮

位於汕尾市海豐縣城東龍舌埔龍山西側,東鄰赤山約農會舊址。原是明朝所建天后宮(俗稱龍山媽宮)。
奔向海陸豐
1922年10月赤山約農會成立後,海豐農民運動得到迅速發展,到12月,全縣已有12個約成立了農會,轄98個鄉,參加的有2760戶,約16590人。成立縣級農會的條件成熟。1923年1月1日,海豐縣在天后宮舉行農民代表會,宣告海豐總農會成立。大會選舉彭湃為會長,楊其珊為副會長。彭湃為總農會製作了會旗、農會印章,起草了《海豐總農會臨時簡章》和各約農會的章程。總農會設立文牘、農業、宣傳、仲裁、財政、交際、庶務、育、衛生等九個部,領導成員由農民代表和進步知識分子中的“決心援助農民之青年”組成。總農會成立後,積極為農民民眾謀利益,不斷引導農民關心政治鬥爭,深得人心,影響極大。至1923年4月,海豐、陸豐、歸善(惠陽)三縣已有70餘約,500餘村,20多萬人參加農會。接著農會發展至潮梅的五華、普寧、惠來三縣,相繼成立惠州農民聯合會和廣東農會,會址都在海豐。海豐農民運動進入影響更深刻的發展階段。
1963年,舊址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縣政府撥款修建。

林氏祖祠

位於汕尾市陸豐市東海鎮六驛村。
奔向海陸豐
隨著海豐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與海豐毗鄰的陸豐縣農民運動,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彭湃對於陸豐縣的農民運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早在1922年10月間,彭湃就派林甦、余創之先後前往陸豐發動農民組織農會。1923年4月初,彭湃來到陸豐推動農民運動。在不少熱心農民運動的同志的幫助下,彭湃選擇陸城舊墟六驛林氏祖祠,建立了陸豐縣農會籌備會,彭湃任籌備會會長。6月23日,在彭湃主持下,陸豐農民代表大會在六驛林氏祖祠召開。大會通過了彭湃起草的農會章程,選舉出縣總農會執行陸豐縣總農會成立舊址——林氏祖祠委員9人,彭湃兼任總農會會長,鄭重任副會長。下設宣傳、教育、仲裁、交際、農業、調查、財政、文牘、衛生、庶務等10個部縣總農會有公章、農會旗,還制發會員證。陸豐總農會成立時,會員達35000多人,是繼海豐總農會之後成立的又一個縣級農會,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第二個縣級農會。
舊址於1989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紅宮紅場

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成立舊址——紅宮、紅場。位於海豐縣城人民南路中段。
奔向海陸豐
紅宮原為孔廟,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明清兩朝曾多次修建。由正殿、東西兩廊、戟門、欞星門、泮池大門等構成。1927年10月下旬,在中共東江特委彭湃領導和南昌起義軍改編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四團幫助下,海陸豐人民繼4月和9月兩次武裝暴動之後,又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奪取政權。11月18日至21日在孔廟召開海豐全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海豐蘇維埃政府,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八項政治綱領。當時,會場和縣城街道都粉刷成紅色,孔廟遂改稱紅宮。
紅場原為明代社倉的東倉,民國時期荒廢,俗稱東倉埔。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前,彭湃指示在該地興建“紅場”,作為慶祝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會場,故興建了大會主席台和紅場大門。整個大門上裝璜浮凸線花條圖案,門額上浮塑“紅場”兩個大字。1927年12月1日,彭湃和紅二師領導在這裡召開5萬多人參加的“海豐人民慶祝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次年元月5日,由廣州起義軍餘部改編的工農革命軍第四師1200多人抵達後,與紅二師會師,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在紅場舉行了有工農革命軍團隊和赤衛隊及各界人民民眾數萬人參加的歡迎大會。
1956年,中央撥款對紅宮、紅場進行修繕。1961年3月,國務院頒布紅宮、紅場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1975年國家文物局再次撥款修繕,恢復原貌。現紅宮正殿按1927年11月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場原貌布置,中間安放彭湃塑像,兩廓陳列農民運動和蘇維埃時期文物。紅場比原來略有擴大,講台和大門依原貌重建,“紅場”二字系原跡拓塑。1986年,在紅場中央立彭湃銅像。1993年,在東側建紅二師和紅四師紀念亭。2005年,紅宮、紅場舊址被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紅二師陸河縣紀念亭

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成立舊址——紅宮、紅場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成立舊址——紅宮、紅場位於陸河縣新田鎮激石溪村三江
口。位於汕尾市陸河縣新田鎮激石溪村三江口。
奔向海陸豐
1927年10月7日,南昌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後,其餘部二十四師七十團等部共1300多人在團長董朗的率領下,經陸豐博美、大安抵達新田激石溪三江口村。當地農會及民眾立即行動起來為之安排食宿,並把傷病戰士安頓到家中照料,新田及附近各區鄉農會還給部隊送來慰問品。從此,該部隊(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師,董朗任師長)以激石溪山區為根據地,展開了長期的革命武裝鬥爭。同年11月,紅二師參加了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在當地農軍配合下先後攻克了海城、東海捷勝、河口等地。1928年1月,紅二師與激石溪、萬東農軍一起攻打紫金南嶺地主武裝,2月1日攻克南嶺反動武裝堡壘。紅二師和各鄉區農軍四面出擊、英勇戰鬥,沉重打擊了當地的反動武裝,震動了國民黨反動派,他們視紅二師為眼中釘,從1928年夏開始,多次調集強大兵力,對激石溪根據地實施“圍剿”。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根據地軍民遭受到嚴重挫折。1928年6月14日,紅二師為與東江特委取得聯繫,離開激石溪向惠東轉移,在陸豐東南的內洋、陂溝遭到敵人夾擊,損失較大。至1928年秋,紅二師倖存者僅140多人,1928年冬至1929年5月紅二師官兵奉命先後撤離激石溪。
為弘揚紅二師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使他們的豐功偉績彪炳千秋,中共陸河縣委、陸河縣人民政府於1997年冬興建紅二師紀念亭。紀念亭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平方米,高15米,外形為六稜柱體琉璃瓦結構。紀念亭建成後已成陸河縣革命傳統教育的主要基地。

黃氏祠堂

位於汕尾市海豐縣埔仔峒浮潭村。
奔向海陸豐
1928年l月5日,由廣州起義部隊教導團、警衛團和先期撤退到花縣的黃埔軍校特務營餘部改編的工農紅軍第四師(簡稱紅四師)1200多人抵達海豐,與紅二師會師。海豐縣蘇維埃政府在紅場舉行了有工農革命軍團隊和赤衛隊及各界人民民眾數萬人參加的大會,彭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隨後,在可塘文祠開會,研究工作。會後,除留一個團(500人)駐海豐外,大部開往陸豐收回一度被地主武裝占領的失地,而後到普寧、惠來一帶作戰(東江大暴動)。1928年4月下旬,廣東省委派領導幹部來指揮反攻海豐縣城,紅四師回來參戰,駐埔仔峒,師部設在浮潭村黃氏祠堂。當年秋,師長葉鏞因病被“圍剿”敵軍所俘,徐向前繼任師長,轉移至黃山峒、大安峒一帶,最後駐明溪峒和熱水峒。1929年初,據中央和省委指示,由中共海陸紫特委安排轉移出境。
黃氏祠堂後被國民黨軍燒毀。建國後村民重修后座,已非原貌。2004年被海豐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沁園

位於汕尾市汕城區前衛三巷,原是鄭志盛的家宅,為二層建築。
奔向海陸豐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8月,在海陸豐潛居的老黨員藍訓材、劉騰光與中共南委接上關係後,秘密聯繫一批老黨員,恢復黨的活動,發展了一批新黨員,成立了支部。同年冬,中共廣州工委幹事鄭重(鄭志盛的兒子)回家鄉工作,於12月在汕尾地區吸收黨員,建立了以翁域為書記的黨支部。同時,在廣州讀書參黨的王文魁回家鄉六區蘭頭村任國小教師,培養了一批積極分子。1938年7月,鄭重受廣東省委委派回海豐整理黨的組織。這三支黨的力量選舉出代表於10月在沁園舉行海陸豐黨員代表會,選舉產生中共海陸豐工作委員會。會後建立區委,發展黨員。1939年2月,鄭重參加中共東江特委成立會議,當選為特委委員,根據特委定,於3月將中共海陸豐工委改為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員會,書記鄭重,組織委員林興,宣傳委員王文魁,青年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舊址——沁園揮反攻海豐縣城,紅四師回來參戰,駐埔仔峒,師部設在浮潭村黃氏祠堂。當年秋,師長葉鏞因病被“圍剿”敵軍所俘,徐向前繼任師長,轉移至黃山峒、大安峒一帶,最後駐明溪峒和熱水峒。1929年初,據中央和省委指示,由中共海陸紫特委安排轉移出境。黃氏祠堂後被國民黨軍燒毀。建國後村民重修后座,已非原貌。2004年被海豐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委員楊耿儀,委員劉騰光兼陸豐縣委書記,以沁園為縣委機關駐地,並多次舉辦黨員訓練班,至1940年秋,兩縣黨員發展至700多人。海陸豐中心縣委領導青抗會開展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執行中央統戰政策,取得開明人士支持,在汕尾建立民眾自衛團獨立第五中隊,鄭重任中隊長。1940年春,中心縣委大力掩護東移的曾生、王作堯抗日游擊隊,安排曾生在租來的汕尾禮拜堂巷45號房居住。曾、王部隊據中央令重返前線後,國民黨當局鎮壓共產黨員和抗日分子。鄭重奉命調動,中心縣委一度分設為海豐縣委和陸豐縣委,此後,不再常駐汕尾。
上世紀80年代,沁園經過修繕,成為“老幹部之家’,汕尾市城區兩縱老戰士聯誼會會址也設在這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