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還版籍

奉還版籍,又稱版籍奉還(日本語:はんせきほうかん),是日本政府(即明治政府)於明治2年6月17日(1869年7月25日)實行的一項中央集權政策。意指各大名天皇交還各自的領土(即版圖)和轄內臣民(即戶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還版籍
  • 別名:版籍奉還
  • 日本語:はんせきほうかん
  • 國家日本
簡介,奉還版籍奏文,

簡介

這是明治政府採取的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之一,1869年(明治2年)6月實施。採取各藩主奉還版(土地)、籍(人民)於朝廷的方式,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藩的控制力量。1868年10月曾制定藩治職制,統一藩的官制,打開了政府干涉藩政的道路。從這時起,木戶孝允和大久保利通等就進行策劃。1869年1月,薩、長、土、肥四藩的藩主提出“奉還版籍”的建議,大部分藩皆在3月以前效法奉還。5月向上局會議和公議所進行諮詢,6月進行改革,藩主依次被任命為知藩事(日本語:ちはんじ又稱藩知事)。藩的重臣執政、參政各自成為大參事、少參事。
表面上看或許沒有什麼不同,然而版籍歸還之後,土地和戶籍集中到政府手裡。對不願意歸還的藩主,政府強制他們歸還。274名藩主歸還了版籍。後又不斷命令各藩改革藩政,藩的獨立自主性逐漸消失,另外,政府為了掌握全國諸藩的實況,命令各藩提供藩政資料。1871年正式廢藩置縣(日本語:はいはんちけん)。
奉還版籍之藩政分離 檔案奉還版籍之藩政分離 檔案
慶應4年(1868年)4月,在江戶幕府解體後成立的明治新政府,在其政體書規定的地方制度中確立了以大名領土為藩,任命各大名為各藩知事,明顯帶有大名統治色彩的府藩縣三部制。同年10月,政府設立了分離藩行政與家臣的藩治職制,實行由政府主導的藩統制體系。次年的明治2年(1869年)1月,對建立新政府作出重要貢獻的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肥前藩共同提出了建議書,於同年5月在公議所舉行咨政,並在同年9月實行了藩制布告。明治4年(1871年),在以薩長土為主體的御親兵支持下,正式實行廢藩置縣,確立了府縣制
此外,儘管幕藩體制被人們認為似乎是江戶幕府時期的制度,但嚴密地說,江戶幕府體系下並不存在“藩”這種說法。但是,在幕府末期,逐漸出現了將大名領地稱為“藩”的說法。“藩”這一名詞來自中國歷史。在明治維新後,首次正式出現了“藩”這一官方稱呼,但在廢藩置縣後,這一存在了短短2年的行政區名稱便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

奉還版籍奏文

薩、長、土、肥四藩主奉還版籍奏文
(明治二年一月二十三日)
臣某等頓首再拜,謹念朝廷不可一日失者大體也,不可一日假者大權也。天祖肇臨開國立基以來,皇統一系萬世無窮,普天率土無不為其所有,無不為其臣子,此即大體。或予或奪,則以爵祿維繫下屬,尺土不得私有,一民不得私匿,此為大權。往昔朝廷統馭海內,一遵此道。聖躬親之,故名實並立,天下太平。中葉以降,綱維一度鬆弛,爭權弄柄者接踵而至朝廷。私其民竊其土者,天下過半,逐成博噬攘奪之勢。朝廷無所守之體、無所秉之權,因而不能制馭。奸雄迭乘,弱肉強食,其大者並十數州,其小者猶養士數千。如所謂幕府者,土地人民擅頒與其所私,以扶植其權勢。於是朝廷徒擁虛名,甚至喜樂憂戚皆仰幕府之鼻息。橫流之極,滔天不回者,於茲六百有餘年。然其間往往假天子之名爵而掩其私並土地人民之穢跡,是固由於有萬古不拔之君臣大義、上下名分之故也。方今大政新復,親理政務,實千載一時之機,不可有其名而無其實。舉其實則莫先於明大義,正名分。昔德川氏興起,故家舊族半於天下,因而興家者亦多。然不問其土地、人民是否受之於朝廷,因襲已久以至今日。世或謂此為祖先鋒鏑所得。嗚呼!此何異於擁兵入官庫,掠奪財貨。而謂是乃冒死所得者哉?入庫者,人知其為賊。至於掠奪土地、人民者,則天下不之怪。甚哉,名義之紊亂也!如今正求丕新之治,大體所在、大權所系,不應有絲毫寬假。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謹收集版籍奉上,願朝廷處置。其應予者予之,其應奪者奪之。凡列藩之封土,更宜下詔改定。而後,自製度典刑軍旅之政,乃至戎服器械之制,皆應出自朝廷,天下之事不分大小,皆應使其歸於一途,然而名實相得,始可與海外各國並立。此為朝廷今日之急務,又為臣下之責也。故臣某等不顧不肖譾劣,敢獻鄙衷。天日之明幸賜照臨!臣某等誠惶誠恐、頓首再拜上表。
正月
長州藩主)毛利(敬親)宰相中將
(薩摩藩主)島津(忠義)少將
(佐賀藩主)鍋島(直大)少將
(土佐藩主)山內(豐范)少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