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又名《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

透過詩的飽滿而又飛動的藝術形象,似乎可以窺見八世紀中期唐帝國的面影,它在有意無意中對於祖國、對於那個比較興盛的時代寫下了一曲頌歌。

這首詩題中的蓬萊宮,即唐大明宮。唐代宮城在長安東北,而大明宮又在宮城東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
  • 作品別名: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律
  • 作者:王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
鑾輿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
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
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游重物華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聖制:聖人所作,這裡是指天子(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詩。
②蓬萊:指蓬萊宮,唐代宮殿名。
③興慶:指興慶宮,原名隆慶坊,是唐玄宗為諸王時的舊宅。開元二年(714年)避玄宗諱而改名興慶。
④閣道:即復道,宮殿之間所建造的隱秘通道。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築夾城入芙蓉園,自大明宮東夾羅復道,經通化門到達興慶宮,再經春明延喜門到達曲江芙蓉園,自此玄宗可秘密地往來於東內南內之間,外人無從得知。
⑤留春:即遊春。
⑥應制:接受命令行事,這裡是指受天子命作和詩。
⑦秦塞:別本作秦甸。
⑧黃山:指黃麓山,在今天陝西省興平縣北。
⑨鑾輿(ludn yu):指天子的車駕、輿輦等交通工具。
⑩上苑:漢代上林苑,故址在今天陝西省長安縣西,這裡是借指皇家花園, ⑩雙鳳闕:指唐代舍元殿左右有棲鳳、翔鸞二闋。
⑪陽氣:指春天的氣息。
⑫行時令:指按照季節頒布政令,《禮·月令》即載:“季冬之月,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歲之宜。”
⑬宸(chen)游:指皇帝出遊。宸為北辰所居,借指皇帝居處,後又引申為帝王的代稱。
⑭物華:美好的景物,這裡是指春景。“重物華”別本作“玩物華”

白話譯文

渭水縈繞著秦關曲折地東流,黃麓山環抱著漢宮長年依舊。皇輦遠出千重宮門夾道楊柳,閣道回看上林百花恰似錦繡。帝城高聳入雲的是鳳閣鳳樓,春雨潤澤千家樹木美不勝收。為了把住春光時令出巡民憂,不是因為玩賞春光駕車逛游!

作品賞析

興慶宮在宮城東南角。開元二十三年,從大明宮經興慶宮,一直到城東南的風景區曲江,築閣道相通。帝王后妃,可由閣道直達曲江。王維的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閣道出遊時在雨中春望賦詩的一首和作。所謂“應制”,指應皇帝之命而作,當時以同樣題目寫詩的,還有李憕等人。可以說是由唐玄宗發起的一次比較熱鬧的賽詩活動。
王維的詩,高出眾人一籌,發揮了他作為一個畫家善於取景布局的特長,緊緊扣住題目中的“望”字去寫,寫得集中,勾勒出了一個完整的畫面。
“渭水自縈秦塞曲,黃山舊繞漢宮斜。”詩一開頭就寫出由閣道中向西北眺望所見的景象。視線越過長安城,將城北地區的形勝盡收眼底。首句寫渭水曲折地流過秦地,次句指渭水邊的黃山,盤繞在漢代黃山宮腳下。渭水、黃山和秦塞、漢宮,作為長安的陪襯和背景出現,不僅顯得開闊,而且因為有“秦”、“漢”這樣的詞語,還帶上了一層濃厚的歷史色彩。詩人馳騁筆力。寫出這樣廣闊的大背景之後,才回筆寫春望中的人:“鑾輿迥出千門柳,閣道回看上苑花。”因為閣道架設在空中,等於現在所說的天橋,所以閣道上的皇帝車駕,也就高出了宮門柳樹之上。在這樣高的立足點上回看宮苑和長安更是一番景象。這裡用一個“花”字透露了繁盛氣氛,“花”和“柳”又點出了春天。“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這兩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而且是最精彩的鏡頭。它要是緊接在一二句所勾勒的大背景後出現,本來也是可以的。但經過三四兩句迴旋,到這裡再出現,就更給人一種高峰突起、耳目為之聳動的感覺。看,雲霧低回繚繞,盤旋在廣闊的長安城上,雲霧中托出一對高聳的鳳闕,象要凌空飛起;在茫茫的春雨中,萬家攢聚,無數株春樹,受著雨水滋潤,更加顯得生機勃發。這是一幅帶著立體感的春雨長安圖。由於雲遮霧繞,一般的建築,在視野內變得模糊了,只有鳳闕更顯得突出,更具有飛動感;由於春雨,滿城在由雨簾構成的背景下,春樹、人家和宮闕,互相映襯,更顯出帝城的闊大、壯觀和昌盛。這兩句不僅把詩題的“雨中春望”寫足了,也透露了這個春天風調雨順,為過渡到下文作了準備。“為乘陽氣行時令,不是宸游重物華。”古代按季節規定關於農事的政令叫時令。這裡的意思是說,這次天子出遊,本是因為陽氣暢達,順天道而行時令,並非為了賞玩景物。這是一種所謂寓規於頌,把皇帝的春遊,說成是有政治意義的活動。
古代應制詩,幾乎全部是歌功頌德之詞。王維這首詩也不例外。詩的結尾兩句明顯地表現了這種局限。不過這首詩似乎並不因此就成為應該完全否定的虛偽的頌歌。我們今天讀起來,對詩中描寫的景象仍然感到神往。甚至如果在春雨中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故宮及其周圍的時候,還能夠聯想到“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這樣的詩句。王維的這種詩,不使人感到是可厭的頌詞,依舊具有藝術生命力。王維善於抓住眼前的實際景物進行渲染。比如用春天作為背景,讓帝城自然地染上一層春色;用雨中雲霧繚繞的實際景象,來表現氤氳祥瑞的氣氛,這些都顯得真切而非虛飾。這是因為王維兼有詩人和畫家之長,在選取、再現帝城長安景物的時候,構圖上既顯得闊大美好,又足以傳達處於興盛時期帝都長安的神采。透過詩的飽滿而又飛動的藝術形象,似乎可以窺見八世紀中期唐帝國的面影,它在有意無意中對於祖國、對於那個比較興盛的時代寫下了一曲頌歌。

作者簡介

王維 (701-761),漢族,字摩碣(jié),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最高。“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