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聖歎評唐詩全編

金聖歎評唐詩全編

《金聖歎評唐詩全編》是1999年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原著)金聖歎、(校點)陳德芳。

基本介紹

  • 書名:金聖歎評唐詩全編
  • 作者:(原著)金聖歎 (校點)陳德芳
  • 類別:文學
  • 頁數:632頁
  • 定價:29.00元
  • 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年11月1日
  • 裝幀:平裝
  • ISBN:7541117358(10位)
  • ISBN:9787541117350(13位)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前序,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三,卷之四,卷之五,卷之六,卷之七,卷之八,卷之九,卷之十,作品摘要,

內容簡介

《金聖歎評唐詩全編》,(明)金聖歎著,陳德芳校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金聖歎繼承了文學評點派的優長,其評點的《水滸》和《西廂記》以文筆詼詭流暢,見解別致尖刻,藝術剖析細密深入,而且融入個人思想情感,因此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甚受廣大讀者的歡迎。金聖歎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識是很獨特的,具有一定的反傳統傾向,其意義在中國現代新文學運動之後才漸漸被發現並給予肯定。
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金聖歎繼承了文學評點派的優長,其評點的《水滸》和《西廂記》以文筆詼詭流暢,見解別致尖刻,藝術剖析細密深入,而且融入個人思想情感,因此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甚受廣大讀者的歡迎。金聖歎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識是很獨特的,具有一定的反傳統傾向,其意義在中國現代新文學運動之後才漸漸被發現並給予肯定。

作品目錄

前序

葭秋堂詩序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序

卷之一

杜審言
春日京中有懷
大 酺
李 嶠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
沈佺期
興慶池侍宴
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再入道場紀事
紅樓院
和上巳連寒食有懷京洛
龍 池
宋之問
三陽宮石淙侍宴得幽字
和趙員外桂陽橋遇佳人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山莊
崔 湜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
馬懷素
奉和人日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
奉和立春遊苑迎春
武平一
立春日內出彩花樹
劉 憲
立春日內出彩花樹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
韋元旦
興慶池侍宴
裴 漼
龍 池
張 說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
三月三日承恩游宴定昆池官莊
幽州新歲作
氵邕湖山寺
蘇 頲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
興慶池侍宴
扈從鄂杜間奉呈刑部尚書舅崔黃門馬常侍
奉和春日幸望春宮
張九齡
奉和聖制早發三鄉山行
賈 曾
奉和春日出苑矚目應令
徐安貞
聞鄰家理箏
李 邕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
孫 逖
和左司張員外自洛使人京中路先
赴長安逢立春日贈韋侍御及諸公
張 諤
延平門高齋亭子應岐王教
庚光先
奉和劉採訪縉雲南嶺作
李 憕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
賈 至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王 維
大同殿生玉芝龍池上有慶雲百官
共睹聖恩便賜宴樂敢書即事
酬郭給事
早秋山中作
敕賜百官櫻桃
積雨輞川莊作
既蒙宥罪旋復拜官伏感聖恩竊書
鄙意兼奉簡新除使君等諸公
酌酒與裴迪
春日同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丘蘭若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之作
出塞作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
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
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泉寓目
送楊少府貶郴州
裴 迪
春日與王右丞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孟浩然
除夜有懷
登安陽城樓
春 情

卷之二

王昌齡
萬歲樓
九日登高
高 適
同陳留崔司戶早春宴蓬池
夜別韋司士得城字
東平送前衛縣李宷少府
重 陽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崔 顥
黃鶴樓
行經華陰
岑 參
西掖省即事
九日使君席奉餞衛中丞赴長水
奉送杜相公發益州
暮春虢州東亭送李司馬歸扶風別廬
首春渭西郊行呈藍田張二主簿
和賈至舍人早期大明宮呈兩省僚友之作
和祠部王員外雪後早朝即事
赴嘉州過城固縣尋永安超禪師房
李 頎
送魏萬之京
題璿公山池
寄綦毋三
宿瑩公禪房聞梵
送司勛盧員外
祖 詠
望薊門
萬 楚
五日觀妓
綦毋潛
經陸補闕隱居
崔 曙
九日登仙台呈劉明府容
元 結
橘 井
嚴 武
巴嶺答杜二見憶
張 謂
春園家宴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
別韋郎中
西亭子言懷
劉方平
秋夜寄皇甫冉鄭豐
陶 峴
西塞山下回舟作
獨孤及
同皇甫侍御齋中春望見示之作
張志和
漁 父
李 白
登金陵鳳凰台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
送賀監歸四明
題東溪公隱居
鸚鵡洲
寄崔侍御
別中都兄明府
劉長卿
漢陽獻李相公
獻淮寧軍節度使李相公
贈別嚴士元
登餘干古城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
使次安陸寄友人
送耿拾遺歸上都
送陸澧倉曹西上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阮中丞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送柳使君赴袁州
題靈祐和尚故居
登松江驛樓北望故園
送靈澈上人還越
過賈誼故居
北歸人至德界偶逢鄰家李光宰
賦 得

卷之三

錢 起
幽居暮春書懷
闕下贈裴舍人
山中酬楊補闕見過
夜宿靈台寺寄郎士元
包 何
闕下芙蓉
和程員外春日東郊即事
同閻伯均宿道觀有述
秦 系
獻薛僕射
題章野人山居
李嘉祐
題遊仙閣息公廟
題靈台縣東山主人
早秋京口旅泊贈張侍御
自蘇台至望亭驛人家盡空春物增思
悵然有作因寄從弟紓
送朱中舍游江東
暮春宜陽郡齋愁坐忽聞枉劉七侍御詩因以酬答
韓 翃
題仙遊觀
送王少府歸杭州
送李少府人蜀
送冷朝陽還上元
送高別駕歸汴州
送故人赴江陵尋瘐牧
送客歸江州
皇甫冉
同溫丹徒登萬歲樓
宿淮陰南樓酬常伯能
使往壽州寄劉長卿
秋日東郊作
酬李補闕
酬張二倉曹楊子所居見寄兼呈韓郎中
送孔巢父赴河南軍
韋應物
宴李錄事
自鞏洛舟行人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寓居澧上精舍寄於張二舍人
寄李儋元錫
皇甫曾
早朝日寄所知
秋夕寄懷素上人
郎士元
春宴王補闕城東別業
酬王季友題半日村別業兼呈李明府
還贈錢員外夜宿靈台寺見寄
蓋少府新除江南尉問風俗
盧 綸
長安春望
晚次鄂州
早春歸盩厔舊居寄耿拾遺湋李校書端
耿 湋
上裴行軍中丞
司空曙
南原望漢宮
酬李端校書見贈
題暕上人院
寄胡處士
九日登高
李 益
送賈校書東歸寄振上人
同崔頒登鸛雀樓
崔 峒
寄上韋蘇州兼呈吳縣李明府
竇叔向
夏夜宿表兄宅話舊
李 端
宿淮浦憶司空文明
送濮陽錄事赴忠州

卷之四

張南史
陸勝宅秋雨中探韻
朱 放
早發龍且館舟中寄東海李司倉鄭司戶
竇 常
寒食途次松茲渡先寄劉員外
竇 牟
秋居對雨贈別盧七侍御
於 鵠
送宮人人道
楊郇伯
妓人出家
戴叔倫
和汴州李相公人日立春
贈司空拾遺
過故人陳羽山居
酬耿少府見寄
過賈誼舊居
朱 灣
尋隱者韋九於東溪草堂
王 建
早春午門西望
獻王樞密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送從侄凝赴江陵少尹
上陽宮
華清感舊
同於汝錫游降聖觀
寄舊山僧
題金家竹溪
題石瓮寺
賀楊巨源博士拜虞部員外
贈盧汀諫議
從軍後寄山中友人
贈崔杞駙馬
微雪早朝
送宮人人道
送司空神童
歲晚自感
聞 說
送吳諫議上饒州
故梁國公主池亭
武元衡
崔敷嘆春物將盡恨不同覽時余方
為事牽求及往尋不遇因題留贈
秋夕對雨寄史近崔積
嚴司空荊南見寄
春題龍門香山寺
王 表
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君
權德輿
田家即事
待漏假寐夢歸江東舊居因思惠闍黎茅處士
送李處士弋陽山居
劉禹錫
金陵懷古
松滋渡望峽中
送李瘐先輩北選
張郎中籍遠寄長句開緘之日已及新秋因舉目前仰酬高韻
懷 妓
送周使君罷渝州歸郢中別墅
荊門懷古
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別
漢壽城春望
竇夔州見寄寒食日憶故姬小紅吹笙因和之
題於家公主舊宅
竇朗州見示與澧州元郎中早秋贈作命同答
羊士諤
郡中即事
郡中言懷寄西川蕭員外
陳 羽
夜別溫商梓州

卷之五

韓 愈
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答張十一功曹
酒中留上襄陽李相公
晉公自蔡州人覲途中重拜台司
以詩示幕中賓客愈因之
韶州留別張端公使君
奉和庫部盧四兄曹長元日朝回
柳宗元
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
別舍弟宗一
同劉二十八哭呂衡州寄江陵李元二侍御
柳州寄丈人周韶州
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
楊巨源
寄江州司馬
送章孝標校書歸杭州因寄白舍人
古意贈王常侍
寄中書同年舍人
送人過衛州
薛司空自青州歸朝
酬盧員外
冬夜陪丘侍御聽崔校書彈琴
題賈巡官林亭
和大夫邊春呈長安親故
贈渾鉅中允
送定法師歸蜀法師即紅樓院供奉廣宣上人兄弟
早 朝
贈張將軍
觀征人回
送澹公歸嵩山龍潭寺葬本師
張 籍
寄和州劉使君
寄蘇州白二十三使君
寄陸渾趙明府
白居易
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遊寺
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
尋郭道士不遇
臨臥聽法曲霓裳
餘杭形勝
履道池上作
舟中晚起
湖上春行
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
元 稹
過襄陽樓呈上府主嚴司空樓
在江陵節度使宅北隅
和樂天早春見寄
鄂州寓館嚴澗宅
清都春霽寄胡三吳十一
早春尋李校書
初除浙東妻有沮色以詩曉之
贈嚴童子
李 紳
人泗口
江南春暮寄家
滁陽春日懷果園閒宴
回望館娃故宮
重到惠山
憶春日太液池亭東候對
皋 橋
晏安寺
賈 島
早秋寄題天竺靈隱寺
題虢州吳郎中三堂
寄韓潮州愈
送盧少府歸牛渚
朱慶餘
自蕭關望臨洮
羽林郎
歸故園
題廢宅

卷之六

李商隱
七 夕
聖女祠
重過聖女祠
哭劉蕡
隋 宮
二月二日
籌筆驛
即 日
馬 嵬
題白石蓮花寄楚公
宿晉昌亭聞驚禽
楚 宮
贈從兄閬之
井 絡
寫 意
安定城樓
杜工部蜀中離席
曲 池
潭 州
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
余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
流 鶯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
和人題真娘墓
水 齋
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
子初郊墅
贈趙協律皙
贈司勛杜十三員外
溫庭筠
春日訪李十四處士
南 湖
過馬嵬驛
經李微君故居
寄岳州李員外
游南塘寄知者
寄盧生
春日偶作
和友人溪居別業
贈知音
過陳琳墓
題崔公池亭舊遊
西江上送漁父
利州南渡
山中與道友夜坐聞邊防不寧因示同志
寒食前有懷
宿雲際寺
河中陪節度遊河亭
寄清涼寺僧
傷李處士
杜 牧
九日齊山登高
題青雲館
寄題甘露寺北軒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早 雁
西江懷古
齊安郡晚秋
長安雜題
街 西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
自宣城赴官上京
商山麻澗
殘春獨來南亭因寄張枯

卷之七

許 渾
姑蘇懷古
南庭夜坐貽開元禪定二道者
韶州驛樓宴罷
鶴林寺中秋夜玩月
鄭秀才東歸憑達家書
鹹陽城西門晚眺
登故洛陽城
早發天台中岩寺度關嶺次天姥岑
淮陰阻風寄楚州韋中丞
和友人送僧歸桂州靈岩寺
驪 山
傷李秀才
與韓鄭二秀才同舟東下洛中親友送至景雲寺
姑熟官舍
凌歊台送韋秀才
滄浪峽
再游姑蘇玉芝觀
重遊練湖懷舊
村 舍
四皓廟
南海府罷南康阻淺行侶稍稍登入
主人宴餞至頻暮宿東溪
凌歊台
金陵懷古
京口閒居寄京洛友人
臥 病
酬錢汝州
寓居開元精舍酬薛秀才見貽
送王總歸丹陽托看故居
晨起白雲樓寄龍興江準上人兼呈竇秀才
灞上逢元九處士東歸
秋晚自朝台至韋隱居郊園
將歸姑蘇南樓餞送李明府
汴河亭
李 遠
聽話叢台
失 鶴
贈南嶽僧
聽王氏子話歸州昭君廟
趙 嘏
長安晚秋
齊安早秋
長安月下與故人語故山
東 望
題橫水驛雙峰院松
登安陸西樓
曲江春望懷江南故人
憶山陽
憶山陽此是另一日復憶
早發剡中石城寺
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
經漢武泉
送盧緘歸揚州
寄 歸
寒食新豐別故人
薛 逢
開元後樂
長安夜雨
漢 武
獵 騎
宮 詞
題白馬驛
姚 鵠
玉真觀尋趙尊師不遇
劉 威
游東湖黃處士園林

卷之八

劉 滄
秋夕山齋即事
秋日寓懷
秋日山寺懷友人
經龍門廢寺
鹹陽懷古
題王母廟
留別複本修古二上人
懷汶陽兄弟
江樓月夜聞笛
春晚旅次有懷
和友人憶洞庭舊居
晚歸山居
長洲懷古
經麻姑山
經煬帝行宮
項 斯
宿山寺
山 行
雍 陶
送徐山人歸睦州舊隱
經杜甫舊宅
到蜀後記途中經歷
贈玉芝觀王尊師
來 鵬
寒食山館書情
鄂渚除夜書懷
崔 魯
春日即事
過蠻溪渡
春晚岳陽言懷
曹 鄴
碧潯宴上有懷知己
送進士下第歸南海
李群玉
黃陵廟
送秦鍊師歸岑公山
玉真觀
金塘路中
九子坡聞鷓鴣
同鄭相公出歌姬小飲戲贈
秣陵懷古
李 郢
贈羽林將軍
江亭晚秋
晚泊松江驛
重陽日寄浙東諸從事
友人適越路過桐廬寄題江驛
裴晉公
江亭春霽
暮春山行田家歇馬
送劉谷
李 頻
湘中送友人
和友人下第北游感懷
題張司馬別墅
鄂州頭陀寺上方
劉得仁
贈敬晊助教
方 乾
題烏龍山禪居
法華寺上方
贈式上人
湖北有茅齋湖西有松島輕棹往返
頗諧素心因成四韻
翁 綬
隴 頭

卷之九

司空圖
寄贈詩僧秀公
張 喬
河中鸛雀樓
胡 曾
寒食都門作
自嶺下泛舟到清遠峽作
唐彥謙
長 陵
蒲津河亭
寄 懷
章 碣
桃 源
沈 彬
人 塞
皮日休
西塞山泊漁家
開元寺客省早景
初冬偶作寄南陽閏卿
寄閏卿博士
褚家林亭
病後即事
奉和魯望新夏東郊閒泛有懷
陸龜蒙
? ?
別墅懷歸
寒夜同襲美訪北禪院寂上人
小雪後即事
中秋後待月
閒 書
春雨即事
同襲美游北禪院院是故司勛陸郎中舊宅
奉送浙東德師侍御罷府西歸
褚家林亭
李 豰
浙東罷 府西歸酬別張廣文皮先輩陸秀才
哭天元觀顧道士
魏 朴
悼 鶴
李 洞
斃 驢
曹 唐
送羽人王錫歸羅浮
送劉尊師祇詔闕庭
暮春戲贈吳端公
贈南嶽馮處士
鄭 谷
鷓 鴣
渚宮亂後作
氵美 陂
登慈恩寺塔
石 城
崔 塗
春夕旅懷
鸚鵡洲春望
張蟲賓
邊 情
贈九江太守
蘇廣文
自商山宿陶令隱居
周 朴
桐柏觀
登福州南澗寺
吳 融
金橋感事
彭門用兵後經沛路
廢 宅
富 春
新安道中玩流水
春歸次金陵
浙東筵上有寄
書 懷
送知古上人
和陸拾遺詠諫院松
即 事
東歸次瀛上

卷之十

韓 偓
春 盡
重過曲江
三 月
午睡夢江外兄弟
過臨淮故里
避地寒食
途中經野塘
傷 亂
禁中作
曹 松
別湖上主人
南海旅次
劉 兼
夢歸故園
王貞白
洗 竹
韋 莊
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
雪夜泛舟游南溪
鄜州留別張員外
柳谷道中作卻寄
憶 昔
天井關
江上題所居
鷓 鴣
鄠杜舊居
庭前桃
悼亡姬
灞陵道中
江皋贈別
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遺軒車枉訪
病中延款不得因成寄謝
鹹陽懷古
題盤豆驛水館後軒
黃 滔
寄懷南北故人
送 僧
李鹹用
題王處士山居
春日喜逢鄉人劉松
廖匡圖
九日陪董內召登高
韋 蟾
送盧潘尚書之靈武
羅 隱
曲江春感
桃 花
重過隨州故兵部李侍郎恩知因抒長句
商驛樓東望有感
梅 花
送舒州宿松縣傅少府
蓮塘驛
憶九華
寄前宣州竇常侍
羅 鄴
征 人
譚用之
贈索處士
寄左先輩
秋宿湘江遇雨
秋夜同友人話舊
徐 寅
贈黃校書先輩璞閒居
覽柳渾汀洲采白苹之什因成
伍 喬
晚秋同胡秀才溪上
無 名
游朱陂故少保杜公林亭
皎 然
晚春尋桃源觀
清 江
喜嚴侍御蜀還贈嚴秘書
護 國
傷蔡處士
貫 休
獻蜀王建
齊 己
中秋月
寄廬岳僧
聞尚顏上人創新居有寄
送人人蜀
曇 域
懷齊己上人
若 虛
樂仙觀
棲 一
武昌懷古
懷廬山舊隱

作品摘要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前解
此解即《豳風》「饁彼南畝」句中所有一片至情至理,特當時周公不曾說出,留教先生今日說出也。蓋一家八口,人食一升,一年人三百六十升,八人總計食米二十八石八斗。除國稅婚喪之外,此項全仰今日下田苦作之人之力,更無別出可知也。今使因積雨,致炊遲。因炊遲,致餉晚。因餉晚,致農飢。此即合家嗷嗷仰食之人,無不為之倉皇踧踖,身心無措者也。故三四承之,言如此水田無際,望之但見飛鷺,則應念我勞人胼胝,不知直到何處。如此夏木陰長,聽來百囀黃鸝,則應念我勞人腹枵,不知已忍幾時。奈何不過一藜一黍,至今猶然未得傳送。一解四句,便只是精寫得一個「遲」字,如何細儒不知,乃漫謂之寫景也;如何千年以來,說唐詩者,一味皆謂閒閒寫景?夫使當時二南、十五國風、二雅、三頌亦曾無故寫景,則謂唐亦寫景可也。若《三百篇》並無此事,則唐固並無此事;「漠漠」句,言作苦。「陰陰」句,言日長。作又苦,日又長,然後「積雨炊遲」一「遲」字,方是當家主翁淳厚心田中一段實地痛惻也。若必爭之曰寫景,則藜黍既遲,苦飢正切,而主翁顧方看鷺聽鸝,吾殊不知此為何等詩,又為何等人之所作也!近日頗復見人畫此二句,不知此二句,只是「遲」字心地,夫心地則又安能著筆!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上解,是寫居輞川心地。此解,是寫居輞川威儀。言頗彼有人,見我莊居,因遂疑我習靜修齋。夫我亦何靜之可習,何齋之可修乎!不過眼見槿花開落,因悟身世並銷,正逢葵葉初肥,不免採擷充膳,是則或有之耳。且夫人生世上,適然同處,以我視之,我固我也,彼固彼也,如以彼視之,彼亦我也,我特彼也。然則百年並促,二餐並艱,人各自營,誰能相讓。今必疑我習靜修齋,則豈欲令二三野老側目待我,一如陽居所云:家公執席,妻子避灶,然後自愉快耶?亦大非本色道人已。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前解
此即千載喧傳所云《黃鶴樓》詩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大謬。不知此詩正以浩浩大筆,連寫三「黃鶴」字為奇耳。且使昔人若乘白雲,則此樓何故乃名黃鶴?此亦理之最淺顯者。至於四之忽陪白雲,正妙於有意無意,有謂無謂。若起手未寫黃鶴,先已寫一白雲,則是黃鶴、白雲,兩兩對峙。黃鶴固是樓名,白雲出於何典耶?且白雲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見悠悠,世則豈有千載白雲耶?不足當一噱已;作詩不多,乃能令太白公閣筆,此真筆墨林中大丈夫也。頗見齷齪細儒,終生擁鼻,呦呦苦吟,到得蓋棺之日,人與收拾部署,亦得數百千萬餘言,然而曾不得一鄉里小兒暫時寓目,此為大可悲悼也;通解細尋,他何曾是作詩?直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見道理,卻是如此,於是立起身,提筆濡墨,前向樓頭白粉壁上,恣意大書一行。既已書畢,亦便自看,並不解其好之與否,單只覺得修已不須修,添已不可添,減已不可減,於是滿心滿意,即便留卻去休。固實不料後來有人看見,已更不能跳出其籠罩也。且後人之不能跳出,亦只是修補添減俱用不著,於是便復袖手而去,非謂其有字法句法章法,俱被占盡,遂更不能爭奪也;太白公評此詩,亦只說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夫以黃鶴樓前,江礬峻險,夏口高危,瞰臨沔、漢,應接要衝,其為景狀,何止盡於崔詩所云晴川芳草、日暮煙波而已。然而太白公乃更不肯又道,竟遂撏首相讓而去,此非為景已道盡,更無可道;原來景正不可得盡,卻是已更道不得也。蓋太白公實為崔所題者乃是律詩一篇,今日如欲更題,我務必要亦作律詩。然而公又自思律之為律,從來必是未題詩,先命意;已命意,忙審格;已審格,忙又爭發筆。至於景之為景,不過命意、審格、發筆以後,備員在旁,靜聽使用而已。今我如欲命意,則崔命意既已畢矣;如欲審格,則崔審格既已定矣;再如欲爭發筆,則崔發筆既已空前絕後、不顧他人矣。我縱滿眼好景,可撰數十百聯,徒自嘔盡心血,端向何處入手?所以不覺倒身著地,從實吐露曰:「有景道不得。」有景道不得者,猶言眼前可惜無數好景,已是一字更入不得律詩來也。嗟乎!太白公如此虛心服善,自為自己深曉律詩甘苦。若後世群公,即那管何人題過,不怕不立地又題八句矣;一解看他妙於只得一句寫樓,其外三句皆是寫昔人。三句皆是寫昔人,然則一心所想,只是想昔人雙眼所望,只是望昔人,其實曾更無閒心管到此樓,閒眼抹到此樓也。試想他滿胸是何等心期,通身是何等氣概,幾曾又有是非得失,榮辱興喪等事,可以污其筆端。一是寫昔人,三是想昔人,四是望昔人,並不曾把樓掛到眉睫上,凡古人有一言、一行、一句、一字,足以獨步一時,占據千載者,須要信其莫不皆從讀書養氣中來。即如此一解詩,須要信其的的讀書。如一二便是他讀得《莊子·天道》篇,輪扁告桓公:古人之不可傳者死矣。君之所讀,乃古人之糟粕已乎。他便隨手改削,用的恰好。三四便是他讀得《史記·荊軻列傳》易水一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他便隨手倒轉,又用的恰好也。至於以人人共讀之書,而獨是他偏有本事對景便用,又連自家亦竟不如,此則的的要信是養氣之力不誣也。後人又有欲捶碎黃鶴樓者,若知此詩,曾不略寫到樓,便是空勞捶碎。信乎自來皆是以訛傳訛,不足供一笑也。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解
前解自寫昔人,後解自寫今人,並不曾寫到樓;此解,又妙於更不牽連上文,只一意憑高望遠,別吐自家懷抱,任憑後來讀者自作如何會通,真為大家規摹也;五六,只是翻跌「鄉關何處是」五字。言此處歷歷是樹,此處淒涼是洲,獨有目斷鄉關,卻是不知何處。他只於句上橫安得「日暮」二字,便令前解四句二十八字,字字一起搖動入來,此為絕奇之筆也。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前解
人傳此是擬《黃鶴樓》詩,設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蓋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去如阿頲佛國,空如妙喜無措也。今先生豈欲避其形跡,乃將「去」、「空」縮入一句。既是兩句縮入一句,勢必句上別添閒句,因而起雲「鳳凰台上鳳凰游」,此於詩家賦、比、興三者,竟屬何體哉?唐人一解四句,四七二十八字,分明便是二十八座星宿,座座自有緣故,中間斷無無緣故之一座也。今我於此詩一解三句之上,求其所以必寫鳳凰游之緣故而不得也。然則先生當日,定宜割愛,竟讓崔家獨步,胡為亦如後世細瑣文人,必欲沾沾不捨,而甘出於此哉;「江自流」,亦只換雲悠悠一筆也。妙則妙於「吳宮」、「晉代」二句,立地一哭一笑。何謂立地一哭一笑?言我欲尋覓吳宮,乃惟有花草埋徑,此豈不欲失聲一哭?然吾聞伐吳,晉也,因而尋覓晉代,則亦既衣冠成丘,此豈不欲破涕一笑?此二句,只是承上鳳去台空,極寫人世滄桑。然而先生妙筆妙眼,於寫吳後偏又寫晉,此是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只如電拂。我惡乎知甲子興之必賢於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人必便宜於種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經》中最尊勝偈。固非止如杜樊川、許丹陽之僅僅一聲嘆息而已。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後解
前解寫鳳凰台,此解為鳳凰台上人也。「三山半落」、「二水中分」之為言,竭盡目力,勞勞遠望,然而終亦只見金陵,不見長安也。看先生前後二解文,直各自頓挫,並不牽合顧盼,此為大家風軌。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前解
倏然是文物,倏然卻是荒草,倏然是荒草,烏知不倏然又是文物?古古今今,興興廢廢,知有何限?今日方悟一總不如天澹雲閒,自來不如本不有興,今亦無廢,直使人無所容心於其間。斯真寺中閣上、眼前胸底斗地一片妙理,未易一二為小儒道也。「來」、「去」、「歌」、「哭」四字,是再寫一;「山色」、「水聲」,是再寫二。妙在鳥人平舉。夫天澹雲閒之中,真乃何人何鳥?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後解
約今年已是深秋,約今日又復落日。嗟乎,嗟乎!日更一日,秋更一秋,天澹雲閒,固自如然,人鳥變更,何本可據?望五湖,思范蠡,直欲學天學雲去矣。「簾幕」五字是畫深秋,「樓台」五字是畫落日,切不得謂是寫雨寫笛,唐人法如此。
鹹陽城西樓晚眺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前解
仲晦,東吳人,蒹霞楊柳,生性長習,醉中夢中不忘失也。無端越在萬里,久矣神形不親,今日獨上高城,忽地驚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寫絕。不知是鹹陽西門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遊魂。三四極寫「獨上」「獨」字之苦,言云起日沉,風來雨滿,如此怕殺人之十四字中,卻是萬里外之一人獨立城頭,可哭也;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勝於「溪雲」句,一何可笑!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後解
秦苑也,秦人何其在?吾徒見鳥下耳。然而日又夕矣。漢宮也,漢人何其在?吾徒聞蟬鳴耳。然而葉又黃矣。孔子曰:「逝者如斯,不捨晝夜」。今日問前人,後人且將問今人,後人又復問後人,人生之暫如斯,而我猶羈萬里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